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对会宁历史沿革中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0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对会宁历史沿革中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对会宁历史沿革中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田绿洲

(此文已经发在会宁<桃花山杂志>)

内容提要:秦时会宁地区属于陇西郡所辖,西汉时的祖厉县城址在今靖远境内,当时在今天的会宁境内尚无县的建置。

关 键 词 : 会宁   历史沿革   陇西郡   祖厉县城址



一,秦时会宁地区属于陇西郡而非北地郡

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全面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己出现的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当时,在今甘肃省境内主要有陇西、北地二郡。

那么今会宁所在的地域当时究竟属于哪个郡呢?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守忠先生认为当时:“会宁县地始属北地郡所辖”(见陈守忠先生的《会宁县建置沿革考》)。

本人认为,今会宁所在地秦时为陇西郡所辖。

案,陇西郡,秦置,治狄道(现临洮县),陇西之名来于陇山之西,师古曰:“陇坻谓陇阪,即今陇山也,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仍置陇西郡,治所狄道。秦时陇西郡辖地较大,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辖区、定西地区、天水地区、陇南部分地区和临夏州部分地区的总和。“陇西郡秦置北界金城南界阴平东界南安西接羌地”(《二十五史补编》)“陇西郡应为《汉志》陇西、天水两郡及金城郡东南四县(白石、枹罕、金城、榆中)之和,加上武都郡除故道、嘉陵、沮县以外诸县地”(见《西汉政区地理》)。本人查阅兰州市志,及定西,榆中,陇西,通渭,静宁等地县志,上述各县秦时均属陇西郡所辖,又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解释:“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会宁属巩昌所辖)、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 《道光会宁县志》也认为当时的会宁地域属陇西郡所辖。据以上诸多资料,本人认为至少今会宁县城及南部各乡地域,秦汉时必为陇西郡所辖。

又,北地郡,秦置,治义渠,在今甘肃宁县西,统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此诸府州地皆远离会宁,即使平凉之静宁也为陇西郡所辖,由此可知,今会宁县域不为所辖必矣。

二,汉时的祖厉县城址在今靖远境内

汉祖厉县城的城址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会宁县志办李志中先生认为汉祖厉县城在今会宁县境内。“汉祖厉县城在今会宁县境内至少有两处:一处是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的西汉置安定郡祖厉县古城,也即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所置乌兰县故城;一处是郭城驿镇大羊营村西的东汉武威郡祖厉县城。” (见《白银日报》李志中《汉祖厉县城考》)。

本人认为,汉祖厉县城城址当在靖远县无疑。

案,《汉书·武帝本纪》载,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冬十月,行幸雍(陕西风翔)。遂逾陇,登空同(崆峒),西临祖厉而还”。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针对大汉天子此次“行幸”对祖厉的位置考注曰: “(黄)河东北流,径(经)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而还,即于此也……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

《水经注》的解释十分明白地说明黄河从祖厉县故城的东北流过,由此也可以肯定西汉的祖厉县故城必定在今靖远县黄河南岸的地方。李志中先生认为;“郦道元注《水经》之时很难亲临每条水系,所注无非参考当时地理志、郡县志等。而古代志书记载山川河流也很难精确”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相信郦道元对黄河这样重要的河流的注解是正确的,也相信郦道元对祖厉县城位置的考注是正确的。李志中先生根据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上的标示判断“祖厉县城在今祖厉河与关川河交汇处”。本人倒认为“历史地图”对秦汉时候小县城的标示“很难精确”,特别是像靖远到郭城这样短的距离更是“难以精确”标示,两相比较,本人认为《水经注》的资料更为可信。又据靖远县志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今靖远)、鹑阴(今白银市平川区)二县,属安定郡(汉时从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汉武帝建县时,以河名命县名,所以靖远县古为祖厉县”《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解释靖远县为“汉祖厉县地”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守忠先生也认为汉祖厉县城城址当在靖远县内。根据以上资料本人认为汉祖厉县城必在靖远境内黄河岸边。

三,西汉时期会宁地域尚无县的建置。

《道光会宁县志》认为会宁地区在汉初叫襄武县属于陇西郡辖,武帝时叫枝阳县属金城郡辖。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守忠先生认为“会宁境内设县始于汉武帝时”(见《会宁县建置沿革考》),《会宁史话》(李志中主编)也认为会宁有县的建制始于汉代。

我认为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今会宁地域在汉代有县的建制。

先看“祖厉县”:

前文已经说明汉代祖厉县城在今靖远境内,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祖厉河发源并流经会宁,就认为祖厉县是会宁的最早建制,要知道祖厉河也流经靖远县。我们不能即承认汉代祖厉县城在今靖远境内,又说那是会宁不是靖远,这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襄武县”和“枝阳县”又在哪儿呢?

按,《水经注》云:“渭水又东南,径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鄢,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径襄武县故城北”。《元和郡县志》陇右道渭州:“襄武县,本汉旧县也,属陇西郡……武德元年改属渭州”。从《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可知,襄武县在今甘肃陇西县南。要说襄武和会宁有点关系,那就是现在的会宁南部,当时可能属于其管辖的范围。

再看“枝阳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可知 ,西汉“枝阳县”县治在今永登县苦水镇附近。可以说西汉“枝阳县”与今会宁城一点关系也没有。

总之,“祖厉”必在靖远县之境内, “襄武”乃陇西县之古名“枝阳县”又远在河西之永登,此皆非会宁之域,何来会宁之名,西汉会宁尚无县级行政建制之记载。当时的会宁地域应该分别属于会宁周边的祖厉襄武等县管辖。

本人孤陋寡闻,妄加猜测,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655470100cctw.html

顶部
xp_cao
秀才
Rank: 2



UID 1058
精华 0
积分 2379
帖子 215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2-17
状态 离线
长时间没来看了 ~~  

顶部
huyang
秀才
Rank: 2



UID 1401
精华 0
积分 2663
帖子 227
威望 0
金钱 16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29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瞌睡虫
秀才
Rank: 2



UID 139
精华 0
积分 2786
帖子 243
威望 0
金钱 1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17
状态 离线
应该加分  

顶部
AK47
秀才
Rank: 2


UID 198
精华 0
积分 2365
帖子 215
威望 1
金钱 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9-3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heitianshi
秀才
Rank: 2



UID 1640
精华 0
积分 2123
帖子 177
威望 0
金钱 18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7-18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瓠山才子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瓠山代写


进步奖1 进步奖2 版主勋章 原创先锋奖
UID 609
精华 4
积分 12394
帖子 1588
威望 30
金钱 9880
贡献 13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8-8-7
状态 离线
有看头,真正的学问人!



※本文所有权属于瓠山才子会师楼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瓠山代写,助您精彩!瓠山文笔,独具风采!
瓠山才子常年代写各种文稿,有需要代写服务的,请加微信号:kangxiaoyunjyg.或加QQ号:569383406.或联系手机号:13830793767. 代写收费标准:每千字500元。(起篇不足千字者也按千字收费。)


顶部
沦胥洽驩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9-29 17:4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洋芋
秀才
Rank: 2



UID 1237
精华 0
积分 2729
帖子 235
威望 0
金钱 8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13
状态 离线
必须顶  

顶部
哈夜鸽子
秀才
Rank: 2



UID 571
精华 0
积分 2279
帖子 203
威望 0
金钱 6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6-12
状态 离线
这个贴不错!!!!!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23:1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5552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