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华夏第一县
来源:甘肃农民报
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县,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诞生之地,世称姜维故里。甘谷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西北,渭河上游,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总人口59.38万人,辖5镇10乡。
甘谷是中国的几何中心,以陇海铁路、国道316线、泾甘、通甘、北甘路为主线的县乡村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通讯便捷,电力充裕,资源丰富,商流发达。
县域工业以建筑、建材、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建筑劳务基地县。建筑企业个体实力雄厚,资质较高;年产68万吨的水泥企业蓬勃发展;5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力地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像山、磐安乡镇企业示范区分别创建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区。
自古以来,甘谷商贸发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广大群众素有经商传统。全县现有各类市场44个,形成了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辐射16个综合市场、18个大型集贸市场和10个专业市场的流通网络。
甘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迅速,已建成12个蔬菜生产基地、18个果椒生产基地、16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和56个规模养殖示范村。甘谷素称“辣子之乡”,线辣椒味道浓香,驰名中外,白条党参畅销国内外,甘谷月季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渭河川道区为冲积小平原,物产丰富,被誉为渭河“金腰带”,南后山区10万亩天然次生林和广袤的草地,形成了畜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县内文物古迹众多,已发现的文物保护点有60多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迹11处,汉代以来的古墓葬20多处。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城西石窟群绵延十余公里,尤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最为驰名,凿于北魏、 妆于盛唐的释迦牟尼大佛像,是渭河流域惟一一尊唐代大佛,为国内所罕见。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以大像山为依托,与华盖寺、天门山、尖山寺、姜维墓、蔡家寺相呼应的陇上黄金旅游线。
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勤劳智慧的甘谷人民,在“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甘谷地区形成了开放式、多元化的建设格局,服务功能更加完备,餐饮娱乐配套一条龙,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与日俱增。科技兴县已成共识,科技贡献率不断增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不断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广播电视覆盖全县。甘谷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已成为西部投资兴业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