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我心中的会宁
大米
进士
Rank: 4


举人勋章 进步奖1 进步奖6
UID 317
精华 1
积分 7154
帖子 1162
威望 315
金钱 4376
贡献 1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7-10-29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0:4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我心中的会宁

来源:http://blog.myspace.cn/e/400666533.htm

可能是造物主的吝啬,仅给了这里一片贫瘠的土地;也可能是造物主的偏爱,给了这里一群与众不同的会宁人。生活在这里的人,由于自然条件的刻薄,命运注定了他们拼搏的一生……
   

如果把甘肃看成一个斜挂着的两头大的糖葫芦的话,会宁就是下边那颗最涩的一块。祖国大西北的甘肃向来以既"干"又"酥"而著称,会宁便是这干苦浓缩的精华。每年到了三四月,缺水就成为困绕会宁农民的一大难题,就像灾年的粮食青黄不接一样,家家在每一年六七月份收集在窑里的那一点水到了两年的交接处都已捉襟见肘了,而天却迟迟不下雨,农民的心就像土地一样开始干焦。如果村子前后有一口有水的井,就成了全村人的"命根子"。我们村就有一口,在村子中间,人们都叫它"老井",不知道它有多老,自从我记事起,人们就这样叫它了。老井里的水很甜、很凉,我们都爱喝,不煮喝了肚子也不痛。老井的水也大,听老人说是过水,也许是吧,舀干时候不大就又能蓄一尺深。但是,能得到大自然这样恩赐的村庄毕竟太少了,很多村子就根本挖不出一口有水的井,像草滩、新源、四方等,地下几乎没有水。怎么办?那可惨了,除了到外地买水外就只有不惜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到邻近的村子去"借水"了!借了当然是不可能还的了。到了缺水的季节,为了大家都能喝到一点水,我们村的老井也就临时上锁了,每天中午和傍晚各开一次。开井时刻到井滩去,可热闹了,比赶集的人还多--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都有,牛羊等牲口也在人群中来去穿梭。那几十里路赶来的外村人,为了多带走一点水,大多几乎全家出动,有挑桶的、有拿塑料壶的、有提大铝壶的,还有的小孩拿着塑料瓶;有肩挑的,有牲口驮的、有架子车拉的。看着他们顶着正午的烈日,挑着两桶水一步三晃的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怕洒出一滴水而提心吊胆的情景,不由使人惊叹万分。但即使他们半点水也别撒,走回家也只剩两半桶了,别的水呢?在路上喝了。
   

会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道出了这里水的珍贵。如果你走进会宁农村的每个家庭,都会在厨房里发现一个一米多高的大缸,是装水的,挑来的水全部装在里面,慢慢地用,一点点地用,能省的尽量省,绝不能有半点的浪费。只有他们才深深知道这水是来之不易的。在缺水的季节,半个多月不洗脸在这里已习以为常,绝不会招来惊异的目光。会宁小伙子找媳妇,姑娘家首先要问的是:"你们村子里有没有井?"如果没有,很可能这桩婚姻就告吹了。井,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决定婚姻胜负的"法宝";井,已成为会宁人的"命根子";井,已溶为会宁农民的一部分!会宁人对井的渴望,决不亚于城里下岗职工对一份好工作的渴望!吃水莫忘打井人。打一口井,得向地下挖三四十米,不知多少人为此流了多少汗,为此吃过多少苦,为修一口井,甚至有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自然的十年九旱,已使会宁农民无法摆脱水的困惑,无法忘记井的甘醇。吃水已是这样的困难,农业灌溉更是不敢设想。二月种子下地后,风吹起松软的黄土,天地间整个弥漫着黄色,黄色掩盖了山坡,黄色掩盖了村庄,黄色掩盖了人……走上了乡间的小路,路面整个被细腻的像流水一样的黄土遮盖着,一脚踩下去,整个脚都淹没了。偶尔有一辆三轮车驶过,看着直冲云霄的黄土,不由的使人想起李白的诗句:"黄沙直上白云间。"当然,这里的不是"黄沙",而是"黄土",但没有半点李白那夸张的意思。老农扬起同黄土一色的脸,长叹一声:"老天爷又要减人了。"要是碰上个风调雨顺的岁月会宁亩产平均能达到三百斤已是相当不错了,但别的农业区,即使在灾年亩产在四百斤以上。这就是会宁人生存的土地,这就是会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物主赐予以会宁人的实在太少、太少了,只给了这里一片贫瘠的黄色和一片苍凉。
   

为了生存,会宁人不得不同环境拼命,不得不同命运抗挣,不得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会宁人身上洋溢着中国标准式农民的朴实和厚道的气息。他们世代以农为业。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远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抓起一把黄土凑到眼前,仔细地观察,然后用鼻子闻闻、舌头舔舔,他是要搞清楚这块地里究竟缺少什么肥料。他们日未出而作,日落而未息,以近乎原始的工具一天不缺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挥汗如雨。会宁人叫这是"背日头下西山"。每天看着那一轮火红的太阳缓缓地沉到西山背后,拣起被汗水浸透的汗衫搭在身上,收起工具,长舒一口气,拖起沉重的步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向家里走去。
   

会宁多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不种冬麦而种春麦,少则十几亩,多则几十亩。自从二月种子下地,会宁农民就得天天上地了。打土疙瘩、松土,都得仔仔细细的过,还要时不时的扒开土看看种子是不是发芽了,是不是烂籽了,是不是窑籽了。如果是,就得及时补种。麦苗出土以后,农民更是离不开土地了,锄草、捡苗,这是农活的重要环节,一般要三遍,多则四遍五遍,锄完这块锄那块,锄完阳山锄阴山,期间还要抢墒种一些秋田。来不及喘口粗气,已经到了五月,这时候麦地是绝不能进去了,麦子大放花了,是不能碰撞的。他们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秋田中来了,秋田三遍还没有锄完,六月来了。六月头,豌豆收,再过几天是麦口。夏收到了,这是最紧张的时刻。不管是丰收还是贱收,农民都得大干一番了,庄稼汉个个练好膀子,几亩豌豆和扁豆不觉得累就拔完了。眼看着山上的麦子已是冷黄,一片连着一片。这时媒婆都不想上路,阴阳先生也无心除魔捉鬼,家家户户天不亮就上地了。六月麦子黄,过门三天的媳妇请下床。除非老弱病残,孩子都得上地,三个孩子顶个大人嘛。于是,整个村子很难找到半个闲人。会宁人收麦子是不用镰刀的,山地麦子,既短又稀,是带不住镰刀的,他们就用自己的双手,蹴在地上爬,用一种最原始最踏实的劳动方式,来收获这份生活的馈赠。天旱年的麦子,是东山一根西山一根,追都追不上,广种薄收的会宁人,就一根根地在几十亩地里捡。人常说,麦黄一夜,说黄就金黄了,庄稼汉就得拼上命、发上狠地往前赶,还是赶不上麦黄的速度,常常拔着拔着,黄透的麦子就掉颗。这干旱了几个月的天气也变得多雨,动不动就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有时还夹杂着冰雹,十几分钟,麦穗全部落地,一年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所以会宁人把六月收麦叫虎口夺食,得拼命。常常在麦子黄得快时,他就晚上也不休息了。从天没亮拔到快中午时,烈日当空,握着烫手的麦子,看着眼前蒸腾的热浪,两只手不停地迅速抓拉,而两条肐蹴的腿不停的向前蹬,过不了几个来回,小腿肚子上的汗水和黄土已和成泥,像浇了一碗热汤,粘粘的、烫烫的,十分难受。两个胳臂像灌了铅一样,一把比一把拉得吃力。背上太阳晒的火辣辣痛,渗出的汗珠子像无数条虫子咬。干涩的嗓子眼呛进了泥土,像吃了一口鱼翅卡在了上面,一阵比一阵难受。头也一阵阵的发胀,觉得昏昏欲睡。然而焦急的农民并不放慢速度,一阵紧似一阵的往前赶。
   

麦子好不容易拔完了,接着胡麻、油麦又黄了,幸亏面积都不大,于是,农民就一边收割这些,一边往家里拉麦捆子。拉麦子要挑好天气,见不得半点雨。一时间,装得好像小山包似的架子车就像雨后草垛上的蘑菇一样在乡间的小路上到处出现,男人前面抗着辕,女人孩子跟在后面推,慢悠悠的小山包向一家家的小场上移动。有些偏僻的山庄,没有几条可走得下架子车的路,他们就只能用肩挑背抗了。
   

转眼又是紧张、酷热的六月过去了,农民已经掉了一身皮,个个腰酸背痛,但是还闲不下来,后面还有好多的活等着去干---拔荞麦、挖洋芋、瓣玉米、碾场……同时,为了第二年的庄稼,秋耕也开始了,农民叫做打磨地,每块地至少要打磨三遍,一块块、一遍遍的仔仔细细地过。每天天蒙蒙亮,男人们就架起了牲口,赶到自己的责任田里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甩鞭声、喊牛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鸣响成一支永不变调的歌。
   

虽然是这样的忙,但会宁农民还要忙里偷闲去打工,男人们被女人哄着、骗着、骂着赶出了家门。不知有多少会宁人在"农闲"时去搞副业,只看到兰州、白银的任何一个建筑工地上,都通用着会宁的方言。有人估计兰州人住的楼房有一半多出自会宁人的手,也许不假。会宁人以自己塌实耐劳的本性,得到许多建筑单位的欢迎,他们以艰苦超负荷的劳动,争取着微薄的报酬,维持家庭的花费。诚实的会宁人却常常被欺骗、被克扣,干几个月的活,两手空空而归,能在一年里挣上三四千块的已是相当不错了,就可以传为新闻。
   

会宁人在他们略带苦味的人生中拼搏着、挣扎着、追求着,他们无时不在创造着生活,创造着人生,把美好的希望全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硬是把一个个"农"的子孙赶出了农门。
   

这既是平凡的伟大,又是伟大的平凡。会宁人用希望、汗水和金钱,把儿孙们送进了校门。从此,他们就用艰苦的劳动来拼命的挣钱以供起一个十几年的希望。虽然遥远,但他们还是信心百倍孜孜不倦地把它去变成现实。送儿女上学已是每个会宁人拼命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会宁一中教语文的王泰华老师为会宁撰写了一幅对联:

    贫贫闻全国有学子万余贫为富
    苦苦甲天下出人才三千苦易乐
    这既是会宁的现实,也是会宁的骄傲,想起来常常令人激动不已。


   
会宁共有五所高中学校,三中在河畔,一二四五中在会宁县城。除了新建的四中和五中,各个学校年年爆满。尽管,会宁这偏远的山区人口密度不算太高,但学校的人并不比别处学校的人少。我曾经就读于会宁一中,那年高二开学,由于高一的新生太多,给学校的住宿造成了困难。开学报到第二天,我们班的同学都到齐了,总共三十多个男生被安排到一间不大的宿舍里,两排通铺,前后靠墙各一排,中间只留一个两人并肩可以通过的通道。说时迟,已经迟了,十几个人的铺盖卷已是无地落床了,同学们把自己的"领地"作了最大的让步,褥子全叠起来,还有六七个铺盖卷在地上。于是,班主任就给我们"平均领地",用自己的双手离开一尺多一点的距离作为度量衡,一边量着,一边念着:"这是一个,这是一个……"两手之间的距离不断地缩小,还是量不够人均一份,不得不摇头叹息着走了。最后有四五个铺盖卷无论如何也挤不下了,索性就不铺了,反正已没床位了,铺与不铺一样也要挤着睡。晚上,床上一个挨着一个并排躺了二十几个,地上还有十来个无论如何也无床插足,急得在地上团团转。文体委员急中生智,命令大家都上床站起来,他喊:"预备--睡!"大家一起使劲躺下去,反应较慢的就不得不享受一次"空中美梦"了,因为卡住下不去了。大热的天,身子挨着身子,躺下去就有点后悔了--不如站着。睡着睡着,汗就像装在布口袋的水受到挤压一样,直往外冒,一阵比一阵难挨。但起不来,也不敢起来,起来就别想睡下了。由于路途的劳累,不知不觉在汗水的浸泡中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觉醒来,觉得浑身麻痛。听几个同学说他们在夜间起来解手,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床上已是"天衣无缝"了,他们试着侧身睡也睡不下去,就只好把铺盖拿到操场里的水泥乒乓球台上去睡,据说还睡得清爽,只恨自己没早发现。从此,乒乓球台也成了每夜必争的"风水宝地"。



※本文所有权属于大米会师楼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我是快乐的小朋友!

顶部
一个人的牙刷 (一个人的牙刷)
秀才
Rank: 2


UID 173
精华 0
积分 2738
帖子 221
威望 0
金钱 30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27
来自 会宁
状态 离线
顶你一下.  

顶部
yangyp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619
精华 0
积分 1338
帖子 187
威望 0
金钱 6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6-2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2-10-25 07: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应该加分  

顶部
645897636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20
精华 0
积分 1553
帖子 131
威望 0
金钱 102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1-8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洞溃治署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19 06:38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394491584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524
精华 0
积分 2124
帖子 193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3-22
状态 离线
先顶后看  

顶部
黄莲闷米饭
秀才
Rank: 2



UID 3194
精华 0
积分 1474
帖子 124
威望 0
金钱 11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厉害!强~~~~没的说了!  

顶部
冷月
秀才
Rank: 2



UID 1086
精华 0
积分 2921
帖子 248
威望 4
金钱 25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6
状态 离线
真好。。。。。。。。。  

顶部
daj6710
秀才
Rank: 2



UID 3905
精华 0
积分 1288
帖子 117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水中月
秀才
Rank: 2



UID 2753
精华 0
积分 1497
帖子 128
威望 0
金钱 8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写得好啊 估计有马甲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9 21:1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007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