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死亡人数2000万
泉壑淇澳
秀才
Rank: 2



UID 766
精华 0
积分 2585
帖子 235
威望 0
金钱 22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分享到:

清同治年间“凤翔回乱”调查

清同治年间“凤翔回乱”调查
西北大学历史系民族研究室 马长寿

(一)

1956年8月1日,我和王宗维、张庆吉三人乘西安上午11时半的火车西行,下午4时半到达虢镇。到虢镇时,正巧凤翔县城农民的马车到虢镇送粮完毕,我们便搭了他们的回头空车,于晚10时到了县城,当晚住在县委会内。

8月2日,县委会马书记准备在下午开座谈会。上午没有事,我们去拜访了县卫生院院长张滋奥先生。

张先生七十八岁了,但很健康,他对于同治时凤翔府回民运动作了一个全面的介绍。他说:同治年以前,凤翔回民分布的村落:在北边有寺院里(距城十多里)和麻家崖(距城东北三里);在城东有铁沟村(东关东湖附近);在东南有寺沟里〔距城十里)和三岔堡(距城十里);在南乡有崔家凹(距城一里多)、雷家台(距城一里多)、马家崖、海马庄(距城五里)、丁家河(距城十三、四里)、海家河(距城十里);西南有铁家庄{距城十五里)、小桑园;府城之内,沙家巷(俗称:沙喇巷) 最多。总之,南乡为最多,西乡没有。

凤翔回回动手,相传在同治无年八月初四日。事前渭南回回派郭姓回民来此策动起事.已经有一部分回众同意。此时往劝回民铁兴参加,铁兴是铁沟村人,在县衙门里作快班头,对于郭回劝告严词拒绝,所以当场被众回杀害。同时就在这天起事。

起事之后,先在东关、马家巷口放火,与团练相互撕杀。 城内官军,闻城外回回造反,便洗尽了城内回民,相传只有一人逃脱,藏在城隍庙的牌位后面,但被人发觉时已经饿死了。

各村回民听说官兵团练剿村洗回。集合起来,围困东、南、北三道城门,同时分头去攻击城外各汉民村寨屯,比如桃园堡、南鱼、何家备、文庙堡、西堡子、桃竹村、八旗屯都被打下,只有沙凹和三岔堡未曾攻下。

初时,城里官兵时出与回军打仗,到同治二年二月以后,外府来的回军日多,回军便在城西南修了战壕,壕深一丈多,宽六七尺,阻止了官兵的去路,以后并且不时攻击西城。 回兵围城前后有一年又三个月。城内兵丁既多,难民更繁,柴荒粮缺成为严重问堪。回军并且攻下虢镇与宝鸡所属的贾村原,二镇汉民皆投降回军,为回军交纳并运输粮秣。

同治三年九月,陶茂林率官兵到虢镇。十月北进。安营于野狐沟崖上。回军从马家河、海家河、丁家河各面围攻,陶军以巨炮及来复枪轰之,回军始北退、后在翟家寺和东关皆有战争,回败,始退守麻家崖老营。

回军看到大势已去,所以组织起来向北逃去。民间传说回回出钱向官军买路,实则是陶茂林行网开一面之策。

在同治七年,逃到甘肃去的回军又来了一次,这次来凤翔的目的是抢割麦子,但当时麦子尚未成熟.所以怏怏而返。到第二年又来,但当年的麦子成熟很早,在他们来时已经割了,所以又无所获,因此回回认为.回回与凤翔是无缘了。从此以后便不再来。

今潘家坡的撒姓只有一、二家。外传他们原来是回回。

(二)

下午,在县委会议室召集了座谈会。到会的客人只有五个入,但大部分是与同治时回民起义有关系的汉族士绅的子孙。

郑子良先生,是当时府里负有盛名的郑士范的曾孙,年六十岁,现在风翔中学教语文。郑士范的重外孙年六十八。郑幼卿先主,七十五岁,也是郑士范的后人。

郑家的后人说:“先祖郑士范字冶亭,或简称‘郑直刺’,是因为他在贵州平越直隶州作过知州的原故。作官十年,回凤翔原籍,在东门外昭明堡养病着述.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日晨,回民火烧东关。俄有七个回民骑马来堡求见先祖,说唐太爷(唐沛霖是当时风翔代知府)迫人太甚,今起事了,铁兴也被宰。阿訇使来告知,对德行人不敢惊动。先祖告他们说:‘千万莫要杀人。’说毕七骑远去。先祖居家不自安,遂命驾车人城。将至东关,众回兵夹道而立.让车通过,先祖在车上频语‘莫杀人’,众皆唯唯。人城后,与唐沛霖议事,先祖主抚,唐主杀、主剿。

郑子良和郑幼卿谈他们祖先郑士范与回族的关系。他们说: 回众至各村烧杀,皆出渭南回回领导。到我村昭明堡,渭南回回主烧杀,本地回民提出反对,双方争执很烈,几至动武。最后,村里的房子还是被烧了,家产损失殆尽。

凤翔回民所以对先祖特别尊敬,是有历史原因的。往年,父亲常与我们谈,先祖郑冶亭对于回、汉人民都有恩德。从前有一家回民,他的母亲死了,舅父家特来找麻烦,要求把母亲葬在风水顶好的地方。勘舆家认为郑家五十亩地的当中最好,回民学子没办法,跑到我家,跪求让地几分,安葬其母。当场说叫,先祖卖三分三厘地给他,折价五串钱。钱不久便交来了。但至出殡之日,家祖送五串钱给丧家,作为祭礼.因此回回感谢不尽。

一次,有一穷回民到村里骂阵,家祖以钱粮济之,平时有没饭吃的回民也常得到先祖的周济。 还有一次,是先祖着好朝衣朝冠到城里去祭文庙。路上遇到一家回回馆里的厨夫拨水,把他的朝衣泼污了,但他并没有生气。厨夫看到真不好意思,后到家里来陪罪,先祖表示,这并非故意的,没有什么。”

刘筱甫先生,是南指挥团练首领刘梦庚的孙子。

刘筱甫发言。他说:“少时听父亲说,祖父刘梦庚带领南指挥村的团练守城御回。南指挥村是个大堡,有一千多家人户,但终于被回回打破了。破堡以后,祖父阵亡,父亲随祖母逃难。初藏破墓中,日藏夜归,幸未被害。”

张仲绳先生,是古代着名哲学家张载的后人。

张仲绳送给我们郑士范着《旧雨集》一册。光绪乙未秋周正谊堂刊,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纪其师长;中卷纪朋友;下卷纪忠义。“忠义”即指同治元年之回事及汉军阵亡者的事绩. 我们觉得有进一步明白当年凤翔回民分布之必要,故以此大家认为凤翔的回村多在府城外的南边,因为那边的回粮最多,以后都变‘叛产’。

南边的回村有崔家凹、崔家崖、海家河、丁家河、石家河、铁家庄. 西南有白家凹(距城二十里)、小桑园(与白家凹连). 东门外东关的朱市巷、铁沟、粉巷、麻巷,原来都有回民居住。 东北有麻家崖,原为回村。同治元年回军以此为重镇,阿訇和领袖皆居于此。

还有一位谭致和先生。

谭致和先生,是北乡谭家庄人。北门外,据谭致和说,除麻家崖外,还有大沙凹、小沙凹、米家沟、佐阳坡都有回粮。其中以大沙凹和佐阳坡为多。 城内回民集中在沙家巷一带,在东南方。

(三)

8月3目,我们到城南门外崔家凹访问。

崔家凹距城南门二里多,原是回民运动领导人崔三所居的村落。但现在的居民很少,而且不是当地的老户,因此我们就到邻村雷家台去访问。

雷家台在崔家凹东北,西边是崔家崖。

我们经村干部介绍.与一位八十一岁的中农老人辛喜晤谈。

他说: “雷家台原来为汉民所居,没有回民。西南半里是崔家凹,从前住回民三、四十家,土地有三顷多。村里回民主要以农为业,亦兼营赶车。崔三就是崔家凹人,他名伟,排行三,所以也叫做崔三。是赶马车出身,俗称为‘马客’。他的家就在街上。幼时家穷,到南乡罗家村罗三义家作‘把式’(即伙计或雇工头)。罗三义是当时着名的贩马客,家里牲口很多。马是由北山贩来的,崔三被请来贩马,所以常往来于北山与凤翔之间。

崔三是个好人,吃苦耐劳,也很勇敢。他既会骑马,又会打拳,当时农民闲时便学点本事,对于赶车贩马更有好处。平时他不吸烟,但到带兵打仗时,相传他吃一碗大烟水,可以三天不吃饭。

渭南的回首李得一刚一到凤翔就和崔三勾结起来。崔三当时贩的马匹很多,这些马匹对于打仗是很有用的。崔、李二人时常召集回民潜谋造反。有一天,他们正在议事,罗三义的二掌柜从外面突然走进。崔三起来与二掌柜打照呼。李得仓怕外人识破他们的秘密,因此举枪打死二掌柜,并抢了他所管的马匹。崔三对于此深为不满。后来攻打三岔堡时,李得仓被崔三所杀。相传崔三所以如此,就是为罗三义的二掌柜复仇。

又相传崔三少年赶马时,常到柳林镇一带。柳林为凤翔着名的产洒之区。柳林少年曾侮辱崔三。初语言不和。后至相殴。崔三势寡,被打伤,愤愤而归。及同治元年回民起手,攻至柳林,对此村烧杀甚烈。

崔家凹回民与雷家台汉民自古为邻,屡世和睦。渭南回回到县,崔家凹回民便告雷家台汉人说:“渭南回回来了,宜速避!” 崔家凹无礼拜寺,他们礼拜的地方在城内沙家巷寺里. 东门外三岔堡并无回民,纯粹是汉民。

东北边的麻家崖,是回回起事后的中心。回回头目在此驻扎多年。”

辛喜老人的谈话是很重要的,从此我们对凤翔回民领袖有一概括的认识。崔伟在凤翔失败后,在董志原驻扎多年,为回军着名领袖,自金积堡被攻下以后,崔三也限其它多数回民领袖一样问左宗棠“投诚”,他的子孙和子弟兵被安插在甘肃的张家川。

跟着我们与麻金元老人进行谈话。他也是雷家台人,七十三岁,原来是一贫农成分。他说:相传崔三有个花骡子,是一只奔驰千里而不疲的好牲口,崔三带着回兵把府城围起来,四门被围得水泄不通。

汉军中最能打仗的,是贵州人黄超群。他率领一千贵州兵从南面渭河开来,攻打围城的回兵。他的军队称‘虎威军’,所从人喊黄超群为‘黄老虎’。凤翔府城被解围以后,崔三率领回军退扎陶家堡。黄老虎率兵四骑往陶家堡与崔三相会,崔设宴款待之双方议和,在北路老爷岭开一条道路,让崔三带回兵及老幼妇女北行,逃到了董志原。

崔家凹现在已无居民,那里现在办了一个农场。

崔振武是崔三的本家,曾到崔氏先祖扫墓祭祖。把已倒的石碑立好,碑是光绪二十九年立的。

上述黄超群与崔三议和事不见于记载,可能是黄是奉陶茂林与凤翔知府之命去的。崔三所领的回民军并未投降,所以说议和是对的。当时凤翔知府张兆栋所着的《守岐纪事》说,同治二年十月十四、五日,官军“内外各营剿洗附近麻家崖贼垒。逆拒麻家崖,三面深沟高垒,只留北山一路,每日装载箱重眷属,往北运行。自郡城至千、麟交界,裹延一百七十余里,贼巢林立。这便指崔三等所率领的回民军北退的情况。当时由陈云冲、孙玉宝等领导的骑兵一千三百多名向官方投降,这种投降大约也是一种策略,所以到同治三年正月,官府调他们去宝鸡打四川的太平军,没有接触,中途就哗变北返了.

与上述两位老人谈毕以后,我请求他们带着我们去看崔家祖坟的碑。崔家的坟有两摊:北面的一摊有一碑是同治以前立的;南面的一摊又有一碑,是民国三年崔振武立的。除碑前“崔氏先圣”外,后面无字。回民的墓碑都是坐南朝北,这里似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在归途中,路遇一人,相与谈,他说:“崔振武是崔三的儿子。”从崔家寺回到城内,我们参观了城西南角的秦穆公墓。三良墓在城外西南一里,回军就在这一带设壕沟,以阻止清军出城。

距秦穆公墓不远,北边有县立小学校,学校的后街有宫文通的神道碑。宫文通是同治元年凤翔府一武弁,四川乐山人. 是年十月。回军围府城甚急,宫文通与县人张纶受宫府命纽城而出,到西安、渭南请兵。县里绅士为纪念他的“乞师之苦”,立此石碑。

3日下午未出门,阅读李芝若先生送来的历年将修未竟之凤翔县志稿资料。清代张兆栋的《守歧纪事》和余澎畴的《秦陇回务纪略》卷二至卷四,今得此,我们对凤翔的回民起义轮廓可以更清楚了,兹笔录如下:

穆宗同治元年,秋八月四日,风翔回乱,郡城被围。凤翔回乱,渭南客回诱之也。 始起于东关,势极猖撅。以麻家崖为集穴,四出剥掠,杀人如屠豕。乡团与战,辄败。远近村堡,烧毁殆尽。掘长壕,系犬悬铃以围城,城内大困。二年,提督陶茂林率师来援。凤翔围解。初捻发为乱,南方势甚张.朝廷不暇西顾,凤翔援救绝,虽有黔勇与王玉礼诸团,昼夜逻守,城藉以存,然驱回无望也。爰官绅密议,遣生员张纶、武弁宫文通潜出重围 ,趋省乞师。不效,复间道诣阀。二年,西安将军多隆阿承制,遣提督陶茂林率兵来援。九月初,抵虢镇。十三日,大败于城南油房村,茂林还虢。回负隅请降。茂林利贿,许之。十月八日,茂林入城,围遂解。三年正月,回西窜,陶茂林追击之。长发由汉中窜益门,陶提督戮堵宝鸡。逆回恃贿,违令先归。陶怒。回惧,各携赃橐入山,奔甘肃,陶遂蟠然从后缓追而去。三、四两年、凤翔无事,五、六年时,甘肃回被围乏食,屡次入寇。自五年二月至七年闰四月,来犯者六、七次。来则东驰西掠,到村庄,攻堡寨,财物粮食往往满载而去。七年秋,爵相左宗棠督师抵甘,克其老巢金积堡,驱逐回至关外。自是大乱始平,而凤翔始不见贼踪矣。

雍野氏日:风翔汉、回邻居,情性迥异。而回民又多富贵少年,素不守分,往往以牧剧纽故斗殴相寻,蓄恨谍衅,包藏祸心。兼以讥谨荐臻,群情汹恐。回之欲叛,匪朝伊夕。而盲聋者流,乃复出“见回不回”之声,祸之惨,即种于此。

对于铁兴之类的人物,汉人绅士当然很注意的。县志稿中为他立了传云:

铁兴,凤翔回民,充县马快。

壬戍八月初三日,渭南回逆郭克裕入城不逊,邑宰逮至署讯而释之。逆乃集党,议作乱,兴闻之挺身弹压.逆不从反协兴同疚。兴大骂不绝,贼丛戕之。从这段记载,知谓南来回为郭克裕其人,其它记载是没有说他的名字的。关于崔三在同治六年人凤翔事,远者曾到宝鸡、岐山,在县里情况记载很少。县志稿《义行传》中有一段,即王春等三人被回兵所捕,入见崔三,崔三对此三人的处理是人情入理的,井非如一般所说的见人即屠之粗暴。

志云; 王春、王遇德、胡严皆殷所人。丁卯〔同治六年)夏,贼由千阳猝至,破柳林堡、三家店,危甚,堡人震恐。三人挺身出日:“勿恐,我等试往说之.”出堡里许,为贼所获,将刃之.内有一贼相识,引三人见贼首崔伟.伟喝日:“尔等觅死耶?”日:“闻将破我堡。为货财耶?则堡小民贫。杀人耶?请先杀我三人!”贼义而释之,堡亦无恙。

(四)

8月4日,留凤翔。上午参观张横渠先生家祠及东门外路南的东湖。由东关东行,东关尽头路南,有郑士范的神道碑,系光绪十九年十二月立。碑阳上书“清授中宪大夫贵州平越州知州(壬午解元从祀乡贤》冶亭郑先生神道碑。”碑阴书刻《郑冶拳先生事略》。为县人李慎庵所撰。兹录其全文如下: (略)跟看我们到麻家崖去访问。麻家崖在风翔县城的东北。从东关街上北去,不到半里路是杨家崖小村,过河便是麻家崖。麻家崖是一大庄,现在人户几十家,出产丰富,除一般粮食外,还产水稻和蔬菜.现在村里的居民有沙、李、马、张、贺、王、米、孙各姓,大部是由宝鸡县的山地迁来的。迁来的时期,是同治三年。

找在一位村干部的家里,找了三位老乡谈话。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名李荣,他为我们指出回回原来居住的村庄。他说:“麻家崖、乌家崖、秒家庄,原来都是回村。麻家崖现称太平崖,大概是因为赶走回回就太平了而得此名称。乌家崖就在西边紧邻。今只有一家汉人。崖的临河地方,原有一座清真寺。更西为沙〔撒)家崖,距北门最近,约三、四里。现在改为贺家沟。 北山的崔家沟,米家沟、普沟,原来也是间村。崔家沟原有清真寺,现在倒塌了。清真寺所在的地方,汉人们至今尚称之为‘寺院村’。此村东边,有一村名陀家门前,也是回村,距离东关有五、六里路。 东关外十五里路有关村,原来也住有回回。 南门外,丁家河、海家河、小桑园、梁家门前.也都是回村。 康家村的后面有罗峪(俗与清曲合称为‘清曲罗峪’),也住有回回。

回回西逃以后,曾经回来几次。每闻城上钟响。各村就知回回来了,村里的人们便跑到城里去躲避。回回走后,才敢回来。”

又一位老乡叫贺士洲,他补充说:‘大小沙凹都有回回粮。张家和佐阳坡回粮很多,仝家沟也有回粮。”

外县迁来的汉人对于回回当年的故事多不知道,因此我们就离开麻家崖到沙家庄去。访问了几家汉人,空无所得。他们只告诉我们说,古时秦穆公的城在东关一带。“东湖’在当时实在是“西湖”。北面有正北宫,后世改为玉皇楼。玉皇楼就在东边的山崖上.我们本来是调查回民起义的,老乡们却给了我们许多考古的知识。

我们从北门回城,在一家古董店纳到铜藏佛二,玉石斧一,作为纪念。


顶部
玉树临疯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进步奖1 进步奖3 长期在线奖 版主勋章
UID 90
精华 13
积分 8022
帖子 2120
威望 395
金钱 2189
贡献 716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7-25
来自 HJ
状态 离线
这个贴不错!!!!!

一个村子,如果姓氏很杂,极有可以就是同治年间移民过来的。

顶部
小手冰凉
秀才
Rank: 2



UID 2461
精华 0
积分 1348
帖子 116
威望 0
金钱 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凤翔回民随崔伟造反,转战甘肃,1872年投降左宗棠大人的湘楚军队,回民部众共剩9000老幼,被安置在甘肃张家川清水县恭门镇、张良、平安等山区。崔伟被升为提督将军,1893年善终。

顶部
981568863
等待验证会员




UID 5261
精华 0
积分 655
帖子 54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8-15
状态 离线
真相是满清故意挑拨回汉矛盾,借刀杀人,回汉冲突也互有死伤。满清率军在回族节日时候包围清真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回族人!理由很简单,满清早就想除重创回族人这个心腹大患了。这样一见双雕,既重创了回族人,又震慑了汉族人!。。。。。。。。。

顶部
袍哥人家
秀才
Rank: 2



UID 2871
精华 0
积分 1613
帖子 136
威望 0
金钱 10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楼上说得有道理

听说八国联军就是辞喜老佛爷弄进来搞一和团的。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占领城池,抢走一匹、破坏一匹。。。。

古人说的,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园明园就没有了。。。。

顶部
风信子
秀才
Rank: 2


UID 1425
精华 0
积分 1452
帖子 396
威望 14
金钱 73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11-24
状态 离线
同治五年八月,陇西屠城记

同治五年,甘肃大旱。

这是一场改变了同治回乱发展轨迹的旱灾。甘肃原本贫瘠,与大旱相随而至的饥荒,几乎将甘肃各地平叛的官军彻底毁灭。那些征战沙场的士兵,每天一餐面汤尚且求之不得,终于因为饥饿哗变。甘肃提督陶茂林全军溃散,陕西提督雷正绾全军溃散,驻扎省城兰州的督标绿营兵冲进了总督署,将陕甘总督杨岳斌从湖南带来的湘勇及幕僚屠杀殆尽,因为他们觉得那些操着南方口音的总督亲信,得到了更多的粮食。

兰州兵变之时,陕甘总督杨岳斌正在庆阳,处理甘肃提督陶茂林的溃勇事务。省城是万万不能不顾的,而若自己领兵回还兰州,那些哗变的士兵必然以为是兴罪之师,便断了劝降的后路。不得已,杨岳斌只好调遣驻扎在巩昌府马营监(今通渭县马营镇)的河州镇总兵曹克忠赴省平叛。

曹克忠,是当时在甘平叛的官军将领中,最为得力的一员。而他之前那位百战百胜的勇将雷正绾,却因为染上鸦片烟瘾,好逸厌战,终致全军哗溃,身败名烈。曹克忠赴省,兰州的标兵叛乱指日可平,然后他这一走,却走空了甘肃南路,走空了巩昌府。

巩昌府,下辖陇西县(今陇西县)、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会宁县(今会宁县)、通渭县(今通渭县)、宁远县(今武山县)、伏羌县(今甘谷县)、西河县(今西和县)、岷州(今岷县)、洮州厅(今临潭县)等七县一州一厅。治陇西县。

时至今日,陇西县仍是甘肃南路繁华之区,盛产药材,客商往来,不绝于道——地当冲要,向北可由安定(定西市)赴省城兰州,东至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西达通渭、狄道(今临洮县)、河州(今临夏市)。

其实很多时候,诸事不外乎常识:狄道、河州(并称狄河或河狄)为叛回渊薮 -> 大旱荒年 -> 叛回不事生产,向来是杀戮劫掠为生 -> 狄河西、南为藏区,劫掠只可向东、北,而以交通便利之故,尤以向东为重——有这些常识,可想而知同治五年,正当陕甘回乱转折时期,陇西这座巩昌府城所面临的局面,何其严竣。

自同治三年以来,狄河叛回攻扑陇西共计约十六次之多。但因为大荒之前,劫掠较易,因此叛回并不持着于占领重兵守御的巩昌府城,或者围逼三四日,或者六七日,最多十余日,等待其他叛回劫掠而归,也便一同回返狄河老巢。

围攻最久一次,起于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昼夜扑城将近五十日,好在城高濠深,防守严密,陇西县城躲过一劫。然后福祸相依,这一次的力保城池未失,也为将来埋下隐患。

守城,官军之外,百姓更苦。供饷供粮之外,还要出役,巡防守备,昼夜不休。面对城下凶悍的叛回,坚守城池五十日,可想而知民力凋敝到何种程度?共同守城的地方官心知肚明,暂宽差役,每夜四城只各派民夫十人,往来击柝——“平安无事喽。”之后半年,可能是狄河的叛回抢够了粮食,杀够了百姓,居然未再出扰陇西,于是——依然是常识——陇西的官民必然懈怠了,城防越来越松垮,百姓也越来越不愿意出役,官家来敲门,是让妇人应门搪塞,逃避巡更。

他们忘了,那些恶狗,那些豺狼,依然在暗夜里窥伺。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日,午夜。

狄河以及巩昌府境内的叛回共二千余人纠集在一起,出巢打粮——打粮,是他们对自己劫掠杀戮的戏称——午夜行至陇西城下,停下脚步细听,城中阒寂无声,没有人巡更,没有人报“平安无事喽”。天赐良机!二千余条恶狗喜出望外,在县城西南角找到易于攀登之处,鱼贯入城。

那位本应保卫全城生灵的西南城巡更民夫,在墙角酣然入睡了!于是,他也在睡梦中成为了恶狗们的刀下之鬼。然后这些恶狗,咆哮着,嘶吼着,在城内狂窜,疯狂杀戮。

另一处错误,耽误了陇西百姓最后的逃命机会。

驻扎在巩昌县城的有两支官军,一是曹克忠部属,副将喻正祥;一是由四川入甘援剿的川北镇总兵鹤龄——朝廷原本欲将鹤龄一军调往新疆平叛,但因为所部川勇因为饥饿冻病,未战斗减员即几致全军覆没,因此由杨岳斌奏请裁撤回川,此时恰驻巩昌。喻正祥与鹤龄两军不和,互相猜忌,时常互斗,陇西百姓见怪不怪。当叛回在全城屠杀之际,忽然惊醒的百姓,仍以为不过是两军私斗,不知死之将近,错失逃亡的最后时机,继续昏然睡去。

直到在睡梦中亦成刀下冤魂。

黎明,幸存的陇西百姓,才在晨曦的血海中,明白过来自己的境地。而此时,他们已成釜中之鱼,想逃也逃不了了——这又是一处错误。

因是繁华之区,故而陇西也建为一座大城,四门之外,还有四关,其中又以北关为最兴盛,居民最多——今日陇西唯一一座清真寺即建在北关——叛回由城墙绕至北城,已非僻静之处,未敢贸然下城。北关的居民是最早得知状况的,但是他们却没有逃走,因为知道城内有两支官军,即害怕官军阻拦出城,又寄希望于官兵可以保护。

时任陇西县知县,孟钟瀛,四川中江人,同治四年冬上任,并未参加过四年夏末秋初的那些守城,因此于那些恶狗的秉性,不甚了解。同治回乱之时,不论朝廷,还是大员;不论官军,还是百姓,都寄希望于议和,哪怕给些银粮,能打发了最好。于是孟知县想起陇西县监狱中有关押着一个回民囚犯,此人名叫鲜三,便把他提了出来,让他与城上的那些叛回协商可否议和。

鲜三到了,却忽然冲上的叛回喊到:“城中勇丁无多!城中勇丁无多!”城上的叛回立时洞悉了城内实情,纷纷下城,四出杀戮。城内官军巷战,然而两支官军内斗内行,外战外行,转瞬溃不成军,退入北关。

叛回放下了北门的千斤闸——其余三门的铁门也早已阖上——城中百姓欲逃而不得出,陇西十余万生灵,尽成了釜中之鱼,尽作了刀下之鬼!

凡城关池井男妇老幼自尽者,填塞充满关城。北门瓮城,死积如山。战斗各巷,肝脑涂地,其仰药自缢、焚屋扑火者,所在皆是。少壮者身扑城垣,十不存一。呜呼,惨矣!冤矣!

当时城内官阶最高者,自然是巩昌府知府,王锡龄。

王锡龄,号崧圃,江西南城人,两样是在同治四年,十月抵任。未及有所作为,府城已被逆回攻破。没有逃避,更没有投降,听闻城破,王锡龄火速回署,穿上公服,持剑坐于大堂。逆回至署,以为可以俘获一位知府作为日后与朝廷议和的筹码,却眼见得堂上那位知府,立时挥剑自刎!

而他的身后,两位仆人,梁升、吴亮,就守在主人身侧,一并殉难!

逆回无可奈何,将府署劫掠一空后,付之一炬——日后百姓也未能在灰烬中寻得王锡龄的尺骨,只在角门的乱石堆中找到一角带血的蟒衣。

而那位将回犯鲜三带出,却让鲜三成了逆回奸细的知县孟钟瀛,也许作事略有迂腐,但却同样忠贞。知府殉难时,知县已带民勇转战至东门,眼见大势已去,孟钟瀛同样欲持刀自刎,却被左右的民勇将刀夺下:

“爷勿死,可同上鼓楼待援。”

是的,陇西城中央,还有一座高大的鼓楼——至今仍在那里,名作威远楼(如题图)。

如今的陇西百姓,只知道威远楼是陇西县城标志性的古迹,却不知整整一百五十年前,威远楼如诺亚方舟般,为陇西挽救了仅存的千余百姓。

孟钟瀛与千余陇西百姓困守威远楼,因为楼基高达十数米,逆回不得上。孟钟瀛悬赏重金,招募敢死的百姓,趁夜间由楼上缒下,赴马营监求援。

相持五昼夜!

二十六日,驻扎马营监的曹克忠部属,参将傅先宗,引兵救援陇西。城内的逆回,仅存半数,另一半运载着劫掠的财物,回返了狄河老巢。于是当日,陇西县城即得光复。

威远楼上的孟钟瀛,守到了县城渔利,却迎来了生命终点。惊惧数日,最后概叹:

大兵到,尔等其更生乎。吾目击生灵惨死状,肝肠寸断矣。

言毕,气绝而亡!

这则陇西纪事,写作许久,为求信史,无一字无出典——参见同治朝历年奏折,以及县志、忠义录等。而之所以有许多细节,是因为有屠城亲历者的亲笔着述。

陇西时人杨凌霄在记述巩昌府城失守记的最后写道:

此而不记,则死难节略,湮没弗彰。但予亦亲历此浩劫者,每一执笔,不禁痛哭流涕,泪随笔涔涔下也。

作为后人,我们让杨先生与陇西十余万死难者失望了,他们的“死难节略”,早已湮没。我在陇西县城四处寻找他的着作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一百五十年前,威远楼下发生过什么。

今天暴雨,当我用去一天时间替杨先生再次讲述陇西纪事的时候,虽然没有痛哭流涕,但是随笔涔涔下的,确有眼泪。

文章来源:网络


顶部
只眼观世
秀才
Rank: 2



UID 1902
精华 0
积分 1653
帖子 150
威望 0
金钱 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1-1
状态 离线
安定县志上说,回乱过后,定西人口不足五千。

顶部
大米
进士
Rank: 4


举人勋章 进步奖1 进步奖6
UID 317
精华 1
积分 7165
帖子 1163
威望 315
金钱 4376
贡献 1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7-10-29
状态 离线
此回乱是否属于红羊结??



※本文所有权属于大米会师楼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我是快乐的小朋友!

顶部
暂寓汰迹
秀才
Rank: 2



UID 13636
精华 0
积分 579
帖子 47
威望 0
金钱 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厉害!强~~~~没的说了!  

顶部
油糍暇佚
秀才
Rank: 2



UID 15146
精华 0
积分 507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20 05:2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211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