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难忘的西北之旅——甘肃篇
风蚕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90
精华 0
积分 3779
帖子 681
威望 106
金钱 245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25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4:3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难忘的西北之旅——甘肃篇



文/陈惠婷


  上一期我谈到了宁夏之旅,今天接着说说甘肃的经历。
  ――从“兰州拉面”说起   告别宁夏,告别美丽的塞外江南,我们一路西行来到甘肃省省会、“牛肉拉面”的故乡——兰州。初到兰州,许是清晨的缘故,整座城市沉浸在一片薄雾当中,宛若一位蒙着盖头的穆斯林少女,难睹芳容,只是隐隐约约看见汽车行驶在那宽阔的街道上,道路两旁植有树木,行人三三两两,大多数店面还没开始营业,给人一种平静祥和的感觉。
  兰州市是一座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它是我国西部的重镇,古代 “丝绸之路”的起点。本不叫此名,古代称为“金城”。《汉书.地理志》应勋注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隋朝时,因城南有皋兰山而更名为兰州。此外,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兰州虽地处祖国的大西北,却是中国大陆的地理中心。


兰州“牛肉拉面”


  按照行程计划,我们只在甘肃停留一天,所以时间尤为宝贵。第一个行动就是放下行李箱,找一处地方祭祭“五脏庙”,毕竟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嘛,顺便还可以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   早就听说兰州大街小巷随处可闻牛肉拉面的香味,果然不出一百米,即看到一家面馆。从外观察,小小的店面挂着简单的招牌,装修也甚为朴素,不属于引人注目的类型,对于我这种大大咧咧的人,可能一不注意走过也就错过了。在甘肃电台同事的引领下,我们掀开门帘走进小店,只见里面早已坐满食客,人们聊天的声音此起彼伏,店员则忙于服务,如小鱼般穿梭在人海里。
  既已没有位置,惟有等待了,况且等的人也不少,有一拨旅行团的人在导游的组织下,分散在店内四个角落守候着。等待的过程中,我们还在琢磨应该选哪种套餐,细心的黄敏萍老师发现食客多为城里上班族,他们一般都点一份五块钱的套餐,于是就敲定大家都尝尝这款最受欢迎的牛肉拉面。等啊,等啊,奇怪的是,怎么老是没有空位?原来旅行团的人早已行动起来,导游见缝插针安顿了他们。可怜我们傻傻地列队等候,还以为店员会张罗呢。赫赫,看来没有入乡随俗要吃亏的,如法炮制一番,我们很快也找到了位置。
  说起兰州拉面,原为西北游牧民族招待高级宾客之风味食品,如今已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且作为兰州一个知名品牌撒向全国各地了,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平常百姓家”呢。 兰州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指面汤看起来要有水的透明;二白指拉出来的面白且要有劲道;三红指所放的辣子油要红,一种能够放射亮光的红,四绿指蒜苗和香菜要绿,绿得有生气;五黄则是指面条柔滑透黄。
  名气归名气,亲口尝尝才知道,兰州拉面爽口且量足,牛肉香而香菜绿,的确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拉面。隔壁坐的一名食客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牛肉面一走出兰州就变了味儿,你们来兰州啊一定要尝尝这的牛肉拉面,就好像去北京一定去天安门走走一样。”哦,这就难怪当地导游要把游客们成批地带过来小店品尝,这也算当地一大特色了:
  ――到“三军会师地”走走
  美食过后,我们一刻不敢耽误,驱车赶往白银市会宁县,路途上要花费三个小时呢,只恨自己不长翅膀,把时间都费在这个长着四只轮子会跑的“轿子”上。
  提起甘肃会宁这个地方,大多数人会自然地把它跟长征联系到一起——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由此划上了句号,会宁便成了重要历史的见证地。


三军会师塔


  而在这之前,使甘肃中部这个偏僻小县出名的是它的贫穷。“陇中苦瘠甲天下”,说的就是会宁。干旱是会宁贫瘠的根源,从头年秋末到来年初夏,经常滴雨不下。一进入会宁,举目望去满是苍凉,空气干得呛人,群山像一个个掉光了头发的老头,寸草不生,这么说吧,它跟张艺谋电影里头的陕北黄土高原倒有七分相似。自然条件的不尽如人意,这里还曾被英国考察队评为“不适合居住的城市”。然而就是在这一块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着勤劳纯朴的甘肃人民。


土地贫瘠的会宁


  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一处地方非常显眼,那就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会宁人因自己的故乡负载过革命之轭而自豪,既保留了会师楼和会师联欢会旧址,也建设了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纪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在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前面的空场上,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塔,整座塔由3座塔合抱而成,傲然耸立,直插云端,塔上还有邓小平亲题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如今,会师纪念塔和会师楼都成了会宁县的标志性建筑。值得一看的还有会师碑林,地处偏僻的会宁人竟然征集了上 百位国家领导人、将帅及名人亲笔书写的碑刻,组成蔚为壮观的碑刻长廊。站在这些景观面前,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词,一边重游历史的长河,我们除了感叹以外,更多时候陷入了思考中……


我们在采访
  


――会宁县 贫困县中的状元县   
参观完毕,一直陪同我们参观的会宁县宣传部的任海燕告诉我们,红军带给会宁的财富是丰厚的,它不是钱财,是一种催人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接下来她罗列了几组数字,让在场的每个人目瞪口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截止2006年,会宁全县已经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4万名优秀毕业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台湾省外,全国各地均有会宁学子;她还举了一组“百千万”的数字,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10000多人获得学士学位;现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区就有240多会宁人……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资源匮乏,有些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些数字实在让人诈舌!贫困县居然涌现出那么多的状元才子。这种被外界称为“会宁现象”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呢?   
会宁人自有一套成功的秘诀,当地人把它总结成“五苦”的会宁教育精神。“五苦”指的是政府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和学生苦学。教育精神虽然简简单单几个字,但其中缘由值得让人深究。   
据了解,会宁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在1000万—2000万元人民币之间徘徊,而全县一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支出远大于收入,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以保证,只有靠政府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转。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财政窘境下,会宁县的教育支出却在全部财政支出中高达五成,接近60%。这种财政一边倒、重点扶持教育的做法,在全国许多地方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当地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这就是“五苦”中的政府苦抓。


这是会宁二中


 任海燕说,会宁县地处山区,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就连村子离乡镇也多达十几公里。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而艰难,所以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要在学校寄宿。这对原本就贫穷的家庭带来一笔“巨额”的支出负担。加上连年干旱,庄稼歉收,靠天吃饭的农业已经不能满足家里的开销,于是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妇女留守家中。在这种情况下,换别的地方,早就不供孩子上学了。可是,会宁人决不会这样做,在会宁很少有家长让孩子辍学的。他们说除非是这五种人(聋、哑、傻、瘫、精神病人),其他正常的孩子都必须上学,就算让家里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上学。这点谓之家长苦供。


大山脚下的兰州


  而社会苦帮呢,就很容易理解了,整个县都是贫困县,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都差不多,只要有一家孩子“高中”了,学费如有问题,那么包括亲戚、朋友、邻居、村民等等,大家每人出一点钱,集体供孩子上学。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国家出台教育贷款,家长一般都到县里农行、信用社去贷款,求有工作有固定工资的人给担保,被求的人往往二话也不说,其他忙可以不帮,给孩子上学筹款这个忙是肯定帮的。就是在这样一种令人唏嘘不已的社会氛围里,穷乡僻壤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
  在会宁县,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90%,县里第二中学本科上线率甚至达到42%。除了以上因素,这与老师苦教、孩子们苦学也有莫大的关系。
  会宁师资水平并不高。以高中为例,教师骨干中多是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仅有49%,而很多达标的也主要通过进修、自考、函授等取得学历。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那就更低了。虽然会宁考出去那么多大学生,可真正能回来的凤毛麟角。虽然如此,这里的每一位教师还是靠着夜以继日的敬业工作,为会宁的“高考神话”做了“铺路石”。
  说起会宁的教育,当地流传这样一段话:“会宁学生的学习精神成就了会宁教育。学生那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从小养成,长大后是很了不起的精神财富。”此话不假,看看一个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就足以验证了——早上5点半,学生们就起床上早自习;6点半左右上早操,然后吃早饭。早饭多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一般学生每次回家都要带足一个月的干粮。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花6元吃饭,男生一个月20多元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女生花得则更少。
  这里的学生如此艰苦地学习,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些来自城里的年轻人就自叹不如了,在一个没有麦当劳,没有电脑游戏,还要翻山越岭去上学,每餐就着咸菜吃饭的世界,那简直是“悲惨世界”,更别说念书考状元了。
  面对会宁这种教育奇迹,使我想起父亲曾经教导过我的一番话。“人生有一些事情,个人是无法选择的,比如出生。而大部分事情则是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比如命运。所以,个人努力与否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你的命运。”会宁人刻苦好学,你说感天动地也罢,人定胜天也罢,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里人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会宁人走出这贫瘠的大山,到繁华的都市里去生活。
  ——自强不息 共创未来
  那么,人都往外走了,会宁的明天在哪里呢?走出去的大学生可曾忘记这个贫困的家乡?会宁宣传部的任海燕笑着解答我们的疑问,她说:“出去的会宁学子都不忘回报家乡,每年他们寄回家的钱就超过亿元,比我们一个县的财政收入还高。这些钱一部分用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大一部分用来继续供养弟弟妹妹及亲戚子弟上学的费用。” 是啊,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任海燕说,其实,脱贫致富的办法有很多种,走出去是一种,引进来也是一种。据了解,会宁县多年来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比如,会宁盛产马铃薯,以前农民只是单纯地向外销售马铃薯,现在尝到了深加工的甜头,全县引进资金共建成20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一举两得。再有,会宁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这里产的小杂粮具有无污染、无残留的资源优势,一直以来享誉海内外,并远销日韩和东南亚。当地企业不满足过去的辉煌,积极开发新产品,他们首创的食用荞麦淀粉,还有荞麦米就曾获得甘肃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奖。还有,会宁县是“中国肉羊之乡”,这里的羔羊肉鲜嫩可口,具有独特的滋补、保健和防病功能。会宁人依托“科技扶贫肉羊良种扩繁项目”和“世行贷款肉羊项目”的实施,肉羊养殖基地和规模逐步扩大……


会宁盛产马铃薯


我们与甘肃电台同仁合影留念


会宁新建成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会宁人脱贫致富走的是知识脱贫、技术致富这条路。会宁人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如今化成了生产力,正改变着会宁县落后的生活面貌。长此以往,会宁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是迟早的事情,而且还可能会给“会宁现象”增加更多的涵义。


会宁县正改变着落后的生活面貌


  在甘肃的行程是非常短暂的,在会宁县我们也不敢久留,毕竟回兰州的路上还得花费三个小时呢。回来的路上,我还在“会宁现象”里沉思,久久不能自拔。虽然在甘肃走的地方不多,但是会宁确实太令人震撼了!刻苦好学的会宁人,好比石头缝中长出的小草,生命力之强让人惊叹不已。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真诚地祝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最终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顶部
深山娃娃
秀才
Rank: 2



UID 279
精华 0
积分 2419
帖子 238
威望 0
金钱 4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17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12-28 15:4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好帖子,谢楼主

顶部
liyasheng88
秀才
Rank: 2



UID 932
精华 0
积分 2403
帖子 215
威望 3
金钱 6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15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欣怡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996
精华 0
积分 3833
帖子 791
威望 136
金钱 2207
贡献 8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0-17
状态 离线
好啊,,不错、、、、  

顶部
求配七尺
秀才
Rank: 2



UID 852
精华 0
积分 2236
帖子 236
威望 0
金钱 17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狗娃 (狗娃)
秀才
Rank: 2


UID 478
精华 0
积分 2638
帖子 215
威望 0
金钱 2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22
来自 会宁郭城关川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高翰 (飞扬跋扈)
秀才
Rank: 2



UID 411
精华 0
积分 2844
帖子 265
威望 0
金钱 17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5
来自 甘肃会宁
状态 离线
支持你加分  

顶部
ying880722
秀才
Rank: 2



UID 1148
精华 0
积分 2720
帖子 235
威望 1
金钱 1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4-18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一寸月光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进步奖6 版主勋章
UID 528
精华 0
积分 296924
帖子 554
威望 14
金钱 293289
贡献 6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8-5-13
状态 离线
知道了 不错~~~  

顶部
棉羊 (羊娃)
秀才
Rank: 2


UID 145
精华 0
积分 2439
帖子 223
威望 3
金钱 1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21
状态 离线
先看看怎么样!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30 13:5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039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