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原创] 火镰,古老的打火机!
szmybj2012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576
精华 0
积分 2317
帖子 185
威望 0
金钱 2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5-8
状态 离线
分享到:

天啊.  

顶部
美丽的人
秀才
Rank: 2


UID 1186
精华 0
积分 1617
帖子 498
威望 109
金钱 51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23
状态 离线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整个社会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自然很是萧条,那时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也只能以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当时看来,很多东西,尤其是一些先进的日常用品,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因为这些东西来到中国要漂洋过海,诸如像“洋布”、“洋油”、“洋船”、“洋轮”、“洋枪”、“洋炮”等词的前面都要加上一个“洋”字。
    “洋火”也就是那时才传到我们中国的,到今天最多也只有150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之前,我们用的可不是洋火,而是用一种叫火镰石的东西取火。火镰是一种早期取火工具,与火石(打火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又名二氧化硅。 )、火绒配合进行人工取火,因其击石取火用的铁条形似镰刀而名。火镰也是自炼铁术发明以后至火柴发明之前的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主要的取火工具。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男人必佩腰间,火镰质量的优劣,装饰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象征着男人当时的身份和地位。
    火镰又名火刀,一般是一块长约5厘米至8厘米的口略带弧度而且光滑的铁条,铁条上的一端一般还固定地挂着一个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荷包,荷包内平时存放着一些火石和火绒。火石也称燧石,是一块坚硬的黑色的石条或石块,形状不规则,可大可小,与铁条碰击会迸发火星。火绒是指蒲绒棉絮等一些易燃物,点火时将这些东西沾上些许的火药或硫磺,然后就着镰刃对准火石猛击迸发的火星,就可点燃。这种击石的过程一般要重复几次,直到点燃火绒为止。冒烟的火绒用嘴吹吹可直接点烟,也可以引燃火纸或火绳等使用。 火镰的荷包上面一般有一个金属环,可以随身佩带,方便使用。
    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的火镰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普通的火镰一般都带荷包,而边远地区的火镰有的只在铁板上固定上一个木头把儿。欧洲的火镰有的是用整块铁板做成动物等形状,除刀刃部分外其他部位可以当做打火时手握的把儿。藏式火镰具有西藏粗犷的风格,不仅个儿大,而且造型豪放。头人贵族使用的火镰更是漂亮,到处缀着金、银、铜做成的装饰,上面还镶嵌着红珊瑚、绿松石及各种宝石,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前几年曾在北京展出过当年格萨尔王使用的超大尺寸的藏式火镰,高雅而大气。蒙古族的火镰其铁制部分不是镰形状而是一个长园形,比较独特,火镰环上配有皮条做成的佩带,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火镰不光平民百姓要使用,而那些王公贵族也离不开火镰。故宫地宫中至今保存着雍正、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火镰。这种火镰由宫中工匠精心制作,其下部用钢铁做成,上面是用金子做成,刻有精细的龙纹,握在手上很舒服。皇上的用品自然就不必说,那毕竟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和想象的。
    后来, 随着火柴的普遍使用,火镰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火镰存世的数量很少,已成为人们珍贵的收藏品。

顶部
美丽的人
秀才
Rank: 2


UID 1186
精华 0
积分 1617
帖子 498
威望 109
金钱 51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23
状态 离线
火镰

  一块钢片,一块石子,用力碰击,便溅出火花,火花引燃介质,可用作照明、取暖、生火做饭,这便是火镰取火。今天50岁以下年龄的人不仅没有见过这个物件,恐怕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也不会多。但就是这种已经几近消亡了的东西,却是从钻木取火到发明火柴,遥远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

  火柴的发明史,满打满算不足200年。1827年,英国药剂师约翰·华克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盒火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盒安全火柴,却是1855年由瑞典人设计制造出来的。由于其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很快在全世界推广使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大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同时,用小小的火柴换走了我们大量的白银。因火柴是洋人发明的,国人便称其为“洋火”。我国进口火柴最早的记录是始于1867年,屈指算来,到现在还不足150年。在这之前,人类取火工具便是火镰。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公元557年的南北朝时代,我国就发明了人类最原始的火柴——取灯。“取灯”是我国北方老人对火柴的俗称,去年93岁高龄去世的老父亲生前一直把火柴称作“洋取头儿”(是洋取灯的地方叫法)。资料记载,“取灯”是用细小的弯木片做成,一头有尖,沾上硫磺,到火种处引火,实际上是利用化学物质的化合反应原理,把暗火变成明火的过程。北京大栅栏附近有一个取灯胡同,有人考证,那就是我国最早的火柴发源地。这里的住户以制造取灯为业,故名取灯胡同。

  “取灯”使用范围很窄,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而火镰取火,则是有着广泛的使用地域和漫长的历史。

  火镰取火由三部分组成,即火镰、火石、火绒。火镰是一块像镰刀背部,略带弧度的钢片,后部用牛皮镶嵌,为使之牢固,一般用铜铆钉铆实,有的也把镶嵌的牛皮做成荷包,用来盛放火石、火绒或旱烟,还有的在牛皮处拴一个软布荷包的,主要是装旱烟用,这就看使用者的具体用途了。在火镰的牛皮上部,还要做一个金属环,方便佩戴。

  火石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含磷质的石块,形状不规则,与火镰撞击后,会爆发出火花,体积一般像大枣一样大小。使用时间长了,火石自然变小,就不好用了。火绒是易燃的绒棉。我小时候看过制作过程,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原料是我们这里随处可见的蒲草棒上的蒲绒,秋后采集晒干备用。然后找秫秸杆剥皮,用其瓤子点火烧成灰,把灰揉到已经备好的蒲绒里,火绒就做成了。使用时,一般左手拿火石,并将火绒压在火石与手指之间,右手握紧火镰,将镰刃对准火石用力击打,直到撞出火星,引燃火绒,用嘴吹,可以直接点烟,也可以吹成明火。

  上世纪60年代,村里有两个和爷爷同龄但不同辈分的老人喜欢来我家和爷爷唠嗑。两个人都会吸烟,每人一个小烟袋,每人又都有一个火镰。但由于两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所以使用的火镰差别很大。其中一人虽然自幼也是家境贫寒,很小就给人做雇工,但由于机智聪明,很受东家喜欢,所以年轻时跟着东家走南闯北,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尤其经常跑关外,对东北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讲起也许是亲身经历,也许是道听途说的故事,对我这个几岁的孩子很有吸引力,再加上他记性好、擅表达,又很有幽默感,只要他来了,我就放弃和小伙伴们的玩耍,听他讲故事。他的火镰装饰考究,外包装的牛皮上绣着龙凤,据他说那是从东北买回来的,烟袋锅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烟袋嘴是翡翠的,墨绿颜色,看上去很是高贵。另一个则是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我们那里的三里五村,他的火镰就很是一般了,外观比较粗糙,也少了描龙画凤的装饰。烟袋也是普普通通的,虽然烟袋锅也和那个走南闯北的人一样也是铜质的,但看上去做工很简单,烟袋嘴是那种外观发灰的白色玉石。本来在那个年代火柴已经普及了,之所以两个老人还用火镰这种笨拙的取火工具,后来我才明白,不仅仅是怀旧情绪,主要是他们吸烟太多,一袋连一袋,如果用火柴,尽管当时是二分钱一盒,以他俩抽烟的烟瘾之大,恐怕一天一盒火柴都不够用,实际上是用不起火柴。

  火镰现在虽然已经很难见到实物了,但根据它的原理制造出的打火机,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了。□李庆玺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顶部
清风拂柳
秀才
Rank: 2



UID 460
精华 0
积分 1998
帖子 220
威望 0
金钱 22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6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相思河畔
秀才
Rank: 2


UID 485
精华 0
积分 2306
帖子 206
威望 0
金钱 7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31
状态 离线
慢慢来,呵呵  

顶部
1003A琛
秀才
Rank: 2


UID 1045
精华 0
积分 2972
帖子 253
威望 0
金钱 2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2-1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白君子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2
UID 1160
精华 0
积分 2962
帖子 652
威望 88
金钱 167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5-20
状态 离线
哦...............  

顶部
缠绵
秀才
Rank: 2



UID 3473
精华 0
积分 1379
帖子 115
威望 0
金钱 10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谢谢哦  

顶部
aeeef
秀才
Rank: 2



UID 1798
精华 0
积分 1725
帖子 157
威望 0
金钱 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10-24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he.101 (筱军)
秀才
Rank: 2


UID 260
精华 0
积分 2359
帖子 213
威望 0
金钱 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10
来自 会宁
状态 离线
应该加分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 08:3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5614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