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小儿读书
家有顽童,事事操心。闲暇时陪小儿诵读他们学校自编的《古诗文诵读课本》,一首四句的诗,读不到五六遍,他忽然起立,后退一步,靠墙站着背诵。如果顺利过关,就得意地说:“下一首啦!”
我对他说:“你这是恶习。读诗要读韵、品味、入境。像你这样读,就算背会一万首,也没有任何收获。你这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任务当时完成,老师应付完毕,然后,诗还在书本上,不会留你心中。”
小儿不服,说:“爸爸欺负我!我们老师就这样教我们,要抓紧背会、背熟,马上要考试了。那爸爸是怎么样背诗的呢?”
“我告诉你吧:爸爸熟读了上万首诗,但从来没有想过背它们。我只知道反反复复、一遍一遍、没完没了、昏天黑地地读呀、念呀。每首诗至少念五十遍,有的达一百、二百遍。记得有一首宋词,爸爸熟读了一千遍,就是不会背,也不想背,只要能品尝到味道就行了。”
我所说的“一千遍”,是指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熟读一千遍之后,我不能背下来,但我会填词了。
“就好比烧开水一样,该十分钟才能烧开的水,少于十分钟就是不够火候。火候不够,就算你烧再多的水,都是些温水。背诗也一样,该五十遍才能牢牢记住的诗文,差一遍都不够火候。我们读书要尽量加大遍数,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记得有一年,爸爸有两个月时间,天天反复读王勃的《藤王阁序》,以致于在梦中都能默念出来。有一次,爸爸遭了魇魔,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挣扎都醒不来。爸爸一急之下,开始默念《藤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等念到‘紫电青霜’时,那魇魔就被赶跑了。”
“爸爸吹牛!爸爸吹牛!”
“爸爸绝不吹牛,这是爸爸亲身经历过的事。自那以后,爸爸坚信,读书遍数多的好处是很多的。”
“可是爸爸,就算我们小学生读上千遍万遍,不晓得意思,那还不是白读!”
“万万不可这么说!你现在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不要紧,东西你一直揣着呢。等你长大了,到初中或高中了,一旦回味起这些诗,那就有意思了。那可比没有读过,或者读过而遍数不足的人要厉害得多。这好比你小时候捡了一块金矿石,由于不懂技术不能把金子炼出来,但只要你不扔掉矿石,等长大了,有手段了,总有机会把金子炼出来。古代的人书读得好,就是一个字:‘死’,这叫‘致之死地而后生’。现在的人动不动嘲笑古代人‘死读书,读死书’,其实就是自己懒的原因,这是很愚蠢、很浅薄的。现在的人为什么写不出古人那么好的诗?并不是不如古人聪明,而是读书的遍数不够,老是花费功夫寻找诗中的意思,其实诗只有味儿,没有意思。”
“读书时,什么都别想,连书的内容和文句的意思都别思考,只是一味地去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还有更神奇的呢。读书遍数一多,多到不可数时,会激活你的脑门上的穴位,有的人甚至还开通了天眼,打通了全身的奇经八脉,变得更聪明,更有精神呢。”
小儿听了这些话后,半信半疑。不过,在以后的诵读过程中,显然有意增加遍数。我们把这种读书法戏称为“死缠滥打”,读到昏天黑地时,心光自然发出来!
近来,我慢慢悟出来,这种读法,不叫‘读’,而应该叫‘染’。所染的是人的根识。耳濡目染,时日一久,再愚笨的人也会成为文学大家。只是人们不愿这么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