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父母只做三件事
人之初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44
精华 0
积分 3397
帖子 708
威望 34
金钱 225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4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5:4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父母只做三件事

一本很实用的书,不是只讲大道理,而是从各个方面教你怎样教育孩子。比如怎么培养好习惯,怎样鼓励孩子,怎样激发孩子的潜能……

本书摘要:

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至少应该在学习辅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让孩子给父母讲题,做孩子的学生。如果孩子能讲出思考分析过程,表明孩子已经用脑学习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解题理由来。

二是引导孩子依照书本上的例题编题。这是对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利用,也可以说是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活动。

三是引导孩子用想像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想像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像力的思维就像没有马达的机器,迈不开步子发展。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形象化,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示。

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有六条原则:

1.心情原则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天才的秘密就是智力潜能比一般人开发得多一些早一些而已。所有天才的诞生都源于成人为他们的幼年生活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并获得了较好的心灵阳光。

2.开窍原则

3.暗示原则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了,他让校长把三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我们特别挑选了三班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人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

老师们表现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临出门时,校长又叮嘱他们: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者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之后,这三班的学生成绩是整个学区中最优秀的,比平均分数高出两三成。这时候,校长才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而只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三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只有归功于自己教得好而已。而校长又告诉他们,其实他们也是随机抽选出来的。

是因为暗示发生了重要作用,这三位老师觉得自己很优秀,充满了自信与自豪,工作中自然就格外卖力;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好学生,肯定会努力学好,结果就真的全部优秀起来了。

4.遐想原则

5.砥砺原则

6.计划原则

激发潜能,并非那么直接,就像人的“顿悟”一样,看起来不可控,实质上功到自然成。对于潜能开发,也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一定有步骤,经多方面研究,以下四个步骤是有足够依据的:

1.建立目标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目标的根本意义是确定奋斗的方向,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目标的意义就具体化为自我评价或者评价。

怎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呢?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体的。

二是可以量化的。

三是能够实现的。

四是注重效果的。

五是有时间期限的。

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是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和五。量化是指可以使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的,即使不能用数字描述,也必须进一步分解,然后再用数字来描述。时间限制是指必须在限制时间内完成的。不能量化又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无效的,很容易是一个幻想,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目标来说,最重要的是管理和评估,通常而言,目标的设立有以下三种常见方法:

(1)阶梯法

就是将目标细化为若干个阶梯,并且使用明确的语言对不同阶梯的内容进行描述,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明确自己的现实位置以及下一个目标的状态,一个一个逐级向上迈进,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2)枝杈法

树干代表大目标,每一个小树枝代表小目标,叶子代表即时的目标,或者说是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

(3)剥笋法

实现目标的过程是由现在到将来,从低级到高级,由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的。但是设定目标的方法则是与实现目标的方法相反,由将来到现在,由大目标到小目标,由高级到低级层层分解。

2.控制情绪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不但情绪会影响行为,而且反过来,行为也会影响情绪。比如,如果你做出一个微笑的面容,那么你的心情就立即会感到几分愉快。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3.磨砺意志

4.专注于一点

太阳是够伟大的了,对于地球来说,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只能普照大地而己,但是,如果用一把放大镜,将伟大而散漫的阳光聚焦于某一点,就可以引燃一根火柴。能做饭能煮鸡蛋的太阳灶也是使用了聚焦的原理,许许多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专注是可以产生奇迹的。

怎样培养习惯呢?

1.起点要低

2.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3.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5.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这个数字当然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专家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6.习惯养成的步骤

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1)认识习惯的重要

(2)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3)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持之以恒地练习

(5)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6)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每一个父母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文章转载于http://cykctadcl.blog.163.com/blog/static/422929962008639505582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顶部
厂长 (选育)
秀才
Rank: 2


UID 1006
精华 0
积分 2919
帖子 241
威望 0
金钱 2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0-26
状态 离线
加油啊!!!!顶哦!!!!!  

顶部
三个蛋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UID 1377
精华 0
积分 1226
帖子 598
威望 7
金钱 1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28
状态 离线
好贴

顶部
cdjyjxgs
秀才
Rank: 2



UID 1348
精华 0
积分 2842
帖子 240
威望 0
金钱 20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6
来自 湖北武汉
状态 离线
好人一个  

顶部
来碗牛肉面
秀才
Rank: 2


UID 229
精华 0
积分 2650
帖子 236
威望 -3
金钱 11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9-24
来自 汉岔
状态 离线
oh!magat!!!  

顶部
mike6270 (梦的开始)
秀才
Rank: 2


UID 305
精华 0
积分 2740
帖子 227
威望 0
金钱 25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6
来自 甘肃会宁
状态 离线
我也来顶一下..  

顶部
yje1201
秀才
Rank: 2



UID 450
精华 0
积分 2362
帖子 214
威望 0
金钱 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2-23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七佛颠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16 20:4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q2579736031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501
精华 0
积分 1613
帖子 200
威望 0
金钱 163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2-25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高丽参娃
秀才
Rank: 2



UID 1244
精华 0
积分 2211
帖子 201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0-11-15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6 05:0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5341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