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来源说考
清明是我国比较特殊的岁时节庆之日,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堪称唯一。特殊的日子自有其特殊的意境,而这些都缘自于颇为繁多的清明来源之说。比如:清明风之说、纪念介子推之说、民俗说和天清地明之说等。不妨按序择要逐一考据。
一说源于清明风。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为某节气,春分后十五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即指乙,是为清明风起。春秋《国语》称,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譔,即阳气上升,万物至此,“齐而譔”。“八风”中,惟独清明风被定为“三月节”。后《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也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上解释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说为了纪念介子推。
此说流传较广。《荆楚岁时记》也持此说。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腿肉烤熟予重耳充饥,助其复国,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逼子推出山为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期介子推宁抱树焚身而不出。留有血诗一首,其中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句。文公读罢遗诗,伤心之至,封绵山为“介山”,遂下令每年此时禁火三日,不吃烟火食,“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从此清明前夕有“寒食节”,而寒食活动延续到清明。两节并称,都成了祭祀扫墓,怀念先辈的节日。
三说是民俗积渐而成。
今人所作《中国年节》有云: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年节趣话》中也说:清明和寒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远在周代已经流行。
四说天地清朗明净。
最初表示天清地明之意。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颂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书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清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晴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扬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文章转载于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