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阿波罗登月到底是真是假?
沈敬滨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80
精华 0
积分 3154
帖子 722
威望 126
金钱 1718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14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01:1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阿波罗登月到底是真是假?

  “嫦娥奔月”再次使载人探月成为了各大媒体的焦点,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0月25日推出了“人类探月”的特别报道,对迄今为止登月过程中的几个有趣问题进行了一次汇总。这些问题中,最能抓人眼球的当属“人类是否曾经登上过月球”。

  “20世纪最大骗局”?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开始了月球之旅。美国东部时间7月20日下午4点18分,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随之传遍世界。但几十年来,质疑美国宇航局造假的声音一直也没停息,甚至形成了一个“反阿波罗阵营”。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阿波罗”登月拍摄的登月照片和录像提出质疑。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顿时热火起来。

  戈尔多夫列举了几个“言之凿凿”的造假证据。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录像,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其理由如下:

  1。录像资料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2。照片中宇航员身旁出现形状不规则、只有在多个光源下才可能出现的阴影,这在只有一个单光源——太阳的月球是不可能出现的;

  3。从录像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小得多,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5至6米;

  4。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上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只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并未踏上月球。由于美国急于在和苏联的太空竞赛中赢得先机,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录像资料片,蒙蔽了世人几十年。戈尔多夫并没有提供新的证据,但这篇文章让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这么大的登月工程竟然也可能造假?许多科学家听到这一说法后立即站出来反对。美国宇航局发言人当即指责戈尔多夫是“试图愚弄大众”,其官方网站也专门在首页推出了“阿波罗登月”的特别版块。美国阿姆斯特朗航天航空博物馆工作人员、教育学专家安德烈娅·沃对戈尔多夫的论据进行了一一反驳,他表示旗子飘起来是因为在插旗时旗杆在宇航员手的触动下产生了弹性运动,而不规则阴影则是由月球上不规则的地势引起的。同时认为登月是真的支持者也与“造假论”展开了争锋: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阿波罗”计划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让参与登月工作的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目前来说,支持论者阵营仍然占据优势,但争论仍将持续下去。

顶部
沈敬滨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80
精华 0
积分 3154
帖子 722
威望 126
金钱 1718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14
状态 离线
  不毛之地是聚宝盆

  撇开“骗局论”不说,“阿波罗”登月的确是人类航天史上一项壮举。从1961年美国宇航局宣布载人登月计划开始,美国在十多年时间里共投入了265亿美元,终于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远的征程。但也有人对此壮举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月球只是一个没有足够厚大气层保护的“野孩子”,往这个只有环形山和陨石坑的小卫星上砸那么多钱意义不大。

  的确,月球不是金银岛,上面没有遍布黄金、白银,但却有一种能维持人类长期能源供应的宝贵资源——氦-3。氦-3是氦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只含一个中子,又被称为“费米子”,是一种可长期使用、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氦-3是在太阳内部核聚变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地球上的氦-3总量仅有10吨左右,可谓奇缺。但科学家分析发现月球保存着大约5亿吨氦-3,如果供人类作为核聚变燃料使用,提供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上万年。另外月球还富有铁、铝、稀土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可说是一个巨型聚宝盆。

顶部
沈敬滨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80
精华 0
积分 3154
帖子 722
威望 126
金钱 1718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14
状态 离线
  登月难关有三个

  作为地球惟一的一颗卫星,千百年来那盏高悬的明月激发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好奇心是人类探索问题的原始动力,人类登月的执著自此起便一发而不可收,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曾经有多位勇士为此献身。进入20世纪后,在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终于拥有了进军月球的资本。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其所著小说《环绕月球》(1870年出版)中,设计了一种独特的登月方法——用大炮将人打到月球上去。但真正的登月可不是科学幻想,它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浩大工程。

  仍以美国“阿波罗”飞船为例,“阿波罗计划”在启动之初主要面临3头“拦路虎”——运载能力足够强大的火箭,能把重达100吨的登月舱送到近月轨道;电子、生命支持设备十分完备的指令—服务舱(CSM);以及能够“找到回家的路”的登月舱(LM)。各个系统都要考虑多种突发情况,做到万无一失。其中登月舱这一关最难,当年美国数千名顶级工程师经过数年研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获得成功,其难度可见一斑。另外轨道设计、着陆点选择、返地途中的精确减速都来不得半点差错,稍一疏忽,就会让登月的宇航员有去无回。21世纪的人类登月活动基本上是以当年的登月过程为蓝本,虽然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会使科研人员如虎添翼,但登月的这三头最主要的“拦路虎”还是必须降服。

顶部
沈敬滨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80
精华 0
积分 3154
帖子 722
威望 126
金钱 1718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14
状态 离线
  登月只能“搭便车”?

  目前大多数国家预想中的载人登月计划,仍采用的是“阿波罗”宇宙飞船“搭便车”的形式——即先由大推力火箭将载人飞船(由指令—服务舱、登月舱组成)送过月—地引力平衡点,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先完成登月任务,然后将宇航员送回指令舱,最后返回地球大气层。宇航员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数次复杂的“转车”过程。这样一来便有人会问,何不采用“直达式”的航天飞机呢?这样省去了诸多麻烦,不是一举多得吗?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地球与近地轨道间来往穿梭,目前其动力系统不足以支持到达月球。载人宇宙飞船与航天飞机在外型上最大的不同,当然就是前者无“翅膀”,后者有“翅膀”,其主要作用是在返地途中给航天飞机提供更大的制动力。由于“翅膀”在与空气磨擦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航天飞机的外壳必须采用独特的热学设计,“折翅”的载人飞船反而比航天飞机更安全。在设计上,载人飞船的主体为复合材料,而非航天飞机所用的金属材料,这就使它在重量、动力系统方面更占优势。

  综合看来,航天飞机虽然方便,但技术复杂、维护成本非常高,而且反复使用以后的安全风险性也随之提高。而载人飞船技术相对简单,花钱少风险小,并且适合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作为救生艇使用。资格更老的载人飞船仍然有其优势,“搭便车”到月球并非下策。

顶部
随员
秀才
Rank: 2



UID 2728
精华 0
积分 1664
帖子 137
威望 0
金钱 14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先顶后看  

顶部
二十二楼
秀才
Rank: 2



UID 3356
精华 0
积分 1388
帖子 113
威望 0
金钱 1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顶部
小朋友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9
精华 1
积分 4111
帖子 572
威望 63
金钱 581
贡献 246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7
状态 离线
不错啊! 一个字牛啊!  

顶部
鹊面弓求实
秀才
Rank: 2



UID 916
精华 0
积分 2558
帖子 238
威望 0
金钱 20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好啊,,不错、、、、  

顶部
时光.漫步
秀才
Rank: 2



UID 2775
精华 0
积分 1442
帖子 116
威望 0
金钱 16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这个贴不错!!!!!  

顶部
红股飞扬
秀才
Rank: 2



UID 3703
精华 0
积分 1728
帖子 142
威望 0
金钱 14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HOHO~~~~~~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0 12:2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008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