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会宁教育:实现的何止梦想!
会宁二中
秀才
Rank: 2


UID 1427
精华 0
积分 1328
帖子 245
威望 1
金钱 51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11-2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21: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会宁教育:实现的何止梦想!

会宁教育:实现的何止梦想!


——会宁:正在从一个教育大县、教育名县向教育强县迈进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引言


会宁教育连同它的另一个名字——“高考状元县”,名传廿五年而不衰(以1986年省委座谈会“三苦精神”为标志),论文千百篇而不辍,报道数百家而不止。有人谓之曰:东有南通,中有黄冈,西有会宁;有人谓之曰:陇上奇葩,西北名县,全国典型……


会宁教育的故事无需多讲,唯有一个事实:小到草根百姓,何止家无常长物而谈起黉门孺子即喜形于色,大到一国之总书记、总理,虽然日理万机但遇到教育却不忘点评会宁。地域不分东西南北,若提到“三苦精神”便鲜有未闻和不知;朋友不分远近亲疏,若谈及“高考状元县”却总有赞许和肯定。中央媒体连篇累牍,地方舆论浓墨重彩,八方百姓交口称颂,各级领导备极推崇……


按照哲学思维,事物的发展一般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会宁教育唯独突破了此律甚至于突破了很多定律,创造了神话,令人费解!不妨阅读下文一探秘藏!



顶部
会宁二中
秀才
Rank: 2


UID 1427
精华 0
积分 1328
帖子 245
威望 1
金钱 51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11-27
状态 离线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会宁教育如同一段神话传说:在天方国,有一对凤凰神鸟,在水与火的交融中,凤在歌鸣,凰在和弦,演绎出了一部五百年前的神话,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国家在经历了清朝腐败和民国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百姓甚至于食不果腹,但是会宁教育不废细流,不辞垒土,循规蹈矩,驽马不舍,依然坚定不移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识字人”“文化人”“接班人”。


“文革”十年,动乱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是在会宁,学校的大门始终敞开着,教育的基本精神仍然得到了顽强地坚持,回顾这一段历史,无不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教育和其他事业一样迎来了春天,但是,会宁教育却经历了一段“最后的寒冬”。380多名外地教师陆续返回家乡,中学教育几乎陷入绝境,于是出现了“鸡娃抱鸡娃”“热蒸现卖”等应急现象。会宁的决策者们,在满怀大爱用当时最豪华的座骑——吉普车送走最后一位外地教师后,擦干泪水,及时地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本地教师”的明确主张。1984年10月,《甘肃日报》首次刊登会宁县委县政府《教师优惠十条》,在陇原大地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会宁教育在绝境中迎着春风缓缓崛起。


人民力量,撼天动地


会宁是一个干旱少雨因贫穷而出名的县份。做领导的,发展地方经济社会事业,首先要考虑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办不好教育,将愧对历史,无颜面对58万人民、无以立身立德、留芳名于今生后世。


做教师的,只要走上了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便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着自己的职业,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着自己的工作,像虔诚的信徒一样从事着自己的事业。他们坚信:没有吃苦精神,就当不了老师;没有研究态度,就当不了好老师;没有思想成果,就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做学生的,一个星期只花家里三五块钱,一学期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却挑灯夜读,闻鸡起舞,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地苦读苦学。


做父母的,当儿子哭诉着要拿出自家的承包地建学校时,这些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别无选择地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做家长的,即使家中缺少柴米油盐,即使家中缺少劳动力,他们依然抱着坚定而执着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供给孩子上学。守望校门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挑灯陪读是他们最大的满足,给上学的孩子送上干粮是他们每个周末“必修的功课”。


图生存而种百谷,谋赓续而育子女,求发展而重教育,这是会宁人既原始又现代而且历久不变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至今仍然影响和推动着会宁教育。


观念创新,敢为人先


1985年,党中央颁布了《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其中提到中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那时会宁已经在高中学校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当各地还在“文革”阴影中尚未走出时,会宁就提出了“校容校貌建设”,各学校悬挂国旗、校名牌,树立“三风一训”等,按照教育规律很快地进入规范化办学轨道;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钟声在祖国大地上响起时,会宁早已出台了《为教育办实事》《为教育办好事》等一系列政策决定;2007年,当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启动时,会宁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已经发放贷款2531万元,受益学生7312人。


一般地,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宁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却异乎寻常地特别发达、令人瞩目。恰恰相反的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却托起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教育大县、教育名县。


一般地,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会宁,人们视教育如同生命,“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刻厉受罪,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走上最光明的道路。正如一位母亲说的,我们家除了几个学生,可以说“一无所有”。显然,这些认识打破了正常的思维规律和习惯定势。


一般地,现实是严酷的,因为毕竟是眼前的生活;教育美好的,终究是期望中的未来。选择未来、重视教育,意味着就要忍受眼前更为严酷的现实;选择现实、重视生活,意味着可以减少眼前开支及早减轻生活的重负,会宁人选择的是前者。他们宁愿眼前困难一些,也要把那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那不可琢磨的美好想象作为实实在在的目标去为之奋斗、为之努力。


一般地,农村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安逸自适,人们很容易满足。会宁,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大县,但它却破天荒地把教育这种来自外部的精神渗透与文化需求出乎寻常地认同,成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热门专业”。会宁教育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一般地,经济相对于教育,意味着收入;教育相对于经济,则首先需要投入。在会宁,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一个似乎同样相反的道理:教育效益超越了经济效益。不是经济发展了发展教育,不是经济建设带动了教育发展,而是经济建设得益于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明显地带动了经济建设。


一般地,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各项事业共同地、协调地发展。在会宁,盛名远扬的教育是不是导致了一枝独秀而百花凋零呢?事实证明,会宁教育优先、优化、优质发展不仅没有使其它发展失衡,反之,显而易见地更加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协调地、健康地、快速地发展。


一般地,人才是经济社会建设最宝贵的因素。会宁,培养了那么多人才,当地群众受教育的年限也肯定较长,但是经济社会建设为什么却仍然落后?事实证明,在会宁,教育发展与其他发展是同行并进、共生共荣的,只是不可以没有前提地与那些发达地区横向比较而已。遑论教育为国育才,国富则县强,如果不是教育,会宁的人口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多万。不要说发展,就是养育,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不要说贡献,就是留下的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要说回报,就是带动,也是一项不可估量的效益。谁又能说,减少教育投资,遏制教育发展,其他建设就会更好呢?


一般地,收入意味着财富,即教育致富论;投资意味着风险,即教育致贫论。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不尽完善。实践证明,在会宁,并没有一个家庭因考出去的学生多而从此一贫如洗、一蹶不振,也没有谁家因为没有考出去大学生祖辈务农(工)而发家致富、迅速脱贫。结论恰恰是相反的,“教育致富论”和“教育致贫论”都没有任何市场。


一般地,饥而思饱,贫而思变,富而思教。会宁,现在仍然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但是教育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是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还是精神和认识战胜困难,志向和毅力改变命运?事实是:贫困时会宁教育发展,温饱时会宁教育照样发展,小康时会宁教育还是发展,就是到了发达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断定,会宁教育依然会健康地发展。显然,在会宁,由“诗书继世”而引发的渴求进步的先进性远远超越了由后稷稼穑”而形成的安于清贫的落后性。会宁教育的发展源于贫困、闭塞和落后,却来自于精神、观念和认识。会宁教育成功的实践和丰硕的成果证明:越是贫困越要发展教育。这也正好契合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对甘肃领导深情嘱托的“再困难也要发展教育”的要义!


一般地,教育发展,内因起主导作用。会宁,教育在自身不断优化的同时,领导重视、教师努力、学生刻苦、家长执着、社会支持的“五大力量”,以及教师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勤于敬业、善于协作和肯于钻研的“五种精神”是构成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政策支持,优先发展,倾力投入,尊重地位,坚定保障、竭诚维护、全程用心和改革创新的“八条基本工作方针”是会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正是由于人民力量的感召,会宁教育顺利实现了从“三苦精神”向“高考状元县”和被“全省学习”向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两个质底性的跨越,开始向“教育强县”迈进。



顶部
会宁二中
秀才
Rank: 2


UID 1427
精华 0
积分 1328
帖子 245
威望 1
金钱 51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11-27
状态 离线

国家保障,一柱擎天


师资保障使“教师为本”成为现实。解放初期,会宁只有265名教师,改革开放初期,教师刚过3000人,到了2009年,教师人数达到了8000人。不仅数量变了,质量也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之前,教师多为民办教师,而且仅从识字的农民中选拔。现在,小学教师中有本科生,初中教师中本科生占相当大的比例,高中教师中有研究生,师资力量已经不能用“学历合格率”和专业化来形容,唯有通过继续教育程度和专业素质水平来衡量了。


基本建设保障使办学条件彻底改善。建国初期,全县教育经费仅为两位数。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经费主要靠“农村集资”等多方面筹集,学校公用经费几十年为零拨款,全县教育经费仅过百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自“一无两有”工程实施以来,包括“贫三项目”“世行贷款项目”“义教项目”“危改项目”“国债项目”“欧盟项目”“校园安全项目”等,会宁基本建设投资超过10多亿元,仅2008年一年超过6000万元。希望工程资助超过1亿元,受惠学生数万名,仅大学生贷款”“和两免一补”两个项目受益资金1亿元左右。


义务教育全免费使贫困家庭学生百分之百入学。2005年3月,国家在贫困地区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到2006年,会宁受益资金1400多万元,现在已经超过数千万元。义务教育全免费以及发放学生“生活补助”等,不仅使学生本人受惠,生源得到保障,连“衣食父母”的责任也被国家部分承担了。


1993年底,会宁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004年底通过国家验收,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会宁,一个尚未脱贫的县在党的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及时地实现了“普九”的宏伟目标。


2007年,从该年度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以来,累计发放资金1.9641亿元,受益学生 1.9125万人,3.9917人次。而且当年大学新生的路费都由国家给予每人500元的资助。


2007免杂费资金和补助公用经费2907万元,从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折合资金860万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8247人,798.1万元。


2007财政拨款23400万元,生均教育事业费1637元,生均公用经费198元。


2007年,建设项目53项,总投资62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12万元,外援投资656.5万元,县、乡、学校自筹及施工企业垫资3431.5万元,完成投资3400多万元。其中农村寄宿制工程39所和县上调剂安排的22所学校全部竣工,完成投资2904.4万元,其中,中央专款2830万元、省级配套100万元,市级配套15万元,县乡配套168万元,争取到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奖代补资金230万元。


转移支付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涉及16所小学,282万元。


县直学校建设工程5个续建项目,资金1655.6万元,二中单身楼投资1727.6万元。


外援项目15个,总投资410万元,其中外援资金306.5万元。


2007年,生源地贷款合同4031人,其中当年新生2890人,在校生1141人,合同总金额6278万元,当年发放金额1927万元。


2007年,贫困学生资助项目33个,资助金额497万元,受益学生9649人次。其中有香港福幼基金会“栋梁计划”项目、“寄养计划”项目、雨林教育助学项目、寰宇希望中国甘肃会宁“助学计划”项目、中国教育基金会、中国美疆基金会、中行助学金、中国移动教育资助基金会、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浙江上虞市银邦集团公司杜岳炫总经理的高中资助项目等。


中央财政100万元、县财政9万元,共109万元,用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入学路费和生活补贴,受益1571人%。






顶部
会宁二中
秀才
Rank: 2


UID 1427
精华 0
积分 1328
帖子 245
威望 1
金钱 51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11-27
状态 离线

2008年,17个教育项目,总投资2425.6万元,贫困学生资助395万元,其中高中阶段1600万元,受益学生1.2万人次。


2009年,76个教育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421.9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8391人,资金4157.9万元。社会助学757万元,受益学生1.2万多人次。


2009年,落实“两免一补”资金8675.4万元,其中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专项资金4559万元[中央财政3647万元,省级财政912万元]。取暖费专项补助资金956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607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1296万元,市、县配套311万元],享受人数4.3万人次,占寄宿生总数的70%;落实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24.2万套,折合资金1553.4万元。
年内完成义务教育学校56类办公设备、教学用品采购金额195.9万元)

仅去年,会宁教育总投资4.7亿元,相当于全县财政预算收入的15.6倍,占全县财政支出的近一半(来自报道。如果计入教师工资、义教经费、“两免一补”、生源地贷款、项目投资、学生资助、社会资助等,完全有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正是由于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和坚定保障,会宁教育顺利实现了由“盼望上学”向“免费上学”和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两个历史性的跨越。


风雨如磐,化蛹成蝶


会宁教育和全国教育一样经过了建国十七年艰难推进、“文革”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三十年迅速发展。自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教育质量扶摇上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以高考为例,1977年高考,本科上线72人;1989年,本科上线136人;2009年,二本上线3190人(含一本),三本上线3465,是1977年的92倍,1989年的49倍。2010年,二本上线3543人(含一本),三本上线8169人。恢复高考以来被重点大学录取7000多人,北大清华录取61人……


恢复高考以来,会宁有20多万学生接受了基础教育,6万多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取得博士学位的200多人,约10多万学生通过继续深造走向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光鲜四方。他们不同程度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腾飞梦想,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和正在做着自己的贡献,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卓有名望者。


贫困未能束缚教育发展,落后可以变为前进动力。会宁教育,高考大旗引领,内部活力旺盛,民间激流涌动,奇迹被频繁创造……


正是由于有了成功的教育,会宁人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给予的荣誉,同时,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带到了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把宝贵的资源留给了故土家乡,把可贵的精神传给了同伴后人,也传到了域外各地。会宁算不上教育强县,却是教育大县、教育名县;会宁不是人力资源强县,却是人力资源培养大县、输出大县。


突破梦想,名扬天下


教育从某一个侧面讲,无不带有功利性质。走出大山、进入主流社会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上学、沉潜深造。这也是农民中流传几千年而不变的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孩子能考上大学其实就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但是,会宁教育实现的却远不止于这些。会宁教育全国关注,高层闻名;蜚声九州,誉满海内外。


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赞扬会宁教育,称会宁教育不仅为本地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全省、全国也培养了很多人才。


温家宝总理则更是多次通过口头和书面赞扬和关心会宁教育,他说,会宁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有名的“状元县”。最近,在中南海怀仁堂他还面对会宁的老师说,这个地方(会宁)的教师特别能吃苦,高考全国有名。


刘云山、陈至立、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吴桂贤都曾对会宁教育做出过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文汇报》《现代教育报》《南方周末报》《辽宁青年》等地方媒体更是头版头条、连篇累牍地报道和宣传过会宁教育,还有影响深远的《脊梁》专题片、《黄土魂》纪录片等,报道会宁教育的篇目和视频不下数百篇、数百万字。会宁教育形成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家喻户晓的、印刻性历史性的。


神秘疑问,何以破解?


白云苍狗,流年似水。新中国成立,一个甲子弹指而过,时光很短也很长;改革开放,三十而立,光环熠熠,成就很大也很难。


屈子《天问》曰:“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会宁教育637年设构布道、绵延如缕,60年繁复跌宕、浴火重生,30年浓墨重彩、书写辉煌,15年(以1995年中央电视台“高考状元县”为标志)一举成名、金光闪烁。多少迷惑智者不解?多少疑问高人不明,多少现象旁观不清。


会宁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会宁教育所达到的境界是不容置疑的,会宁教育所创造的奇迹是可查可鉴的,但是困惑依然存在!秘藏仍未揭开!


会宁教育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会宁教育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会宁教育在理论上有哪些系统的建树和创新?有哪些重量级的的形象代表?


会宁教育给世人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会宁教育真实而持久的动力(以事实为载体)在哪里?这些精神如何被外界所认同?


会宁人是怎样塑造自己的教育形象的?是怎样全面总结、正确表述和光彩“包装”自己的教育的?


会宁教育有哪些成熟的、完美的做法可供业内参考、汲取和引进?


会宁教育应该弘扬、推广和宣传什么(用事实作支撑)?除了一些硬指标,深层次、最精华的地方在哪里?   


会宁教育是如何制造和调动起如此巨大的能量的?


会宁教育创造了哪些优越的体制和机制?


会宁教育保持如此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对策是什么?


会宁教育随着学龄儿童减少(10年后仅能满足一两所高中),各个学段特别高中学段的教育是怎样规划的?


十年之后,会宁的教育将再不可能以升学人数多而自豪,那么,思路应该怎样调整?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会宁教育是否存在忧患?最大的忧患是什么?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74ff801016dcx.html

顶部
企踵洽赏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7-9 14:5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裕仁天
秀才
Rank: 2



UID 2090
精华 0
积分 428
帖子 112
威望 0
金钱 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不错,看看。  

顶部
心痛得人
秀才
Rank: 2



UID 303
精华 0
积分 2667
帖子 236
威望 0
金钱 9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6
状态 离线
我也来顶一下..  

顶部
炒股狂人
秀才
Rank: 2



UID 3477
精华 0
积分 1300
帖子 118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__^*) 嘻嘻……   

顶部
呼吸de痛
秀才
Rank: 2



UID 1794
精华 0
积分 1537
帖子 189
威望 12
金钱 26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10-23
状态 离线
厉害!强~~~~没的说了!  

顶部
可道道
秀才
Rank: 2



UID 1593
精华 0
积分 619
帖子 201
威望 0
金钱 174
贡献 4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5-23
状态 离线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6 18:43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13804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