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会宁教育如同一段神话传说:在天方国,有一对凤凰神鸟,在水与火的交融中,凤在歌鸣,凰在和弦,演绎出了一部五百年前的神话,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国家在经历了清朝腐败和民国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百姓甚至于食不果腹,但是会宁教育不废细流,不辞垒土,循规蹈矩,驽马不舍,依然坚定不移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识字人”“文化人”“接班人”。
“文革”十年,动乱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是在会宁,学校的大门始终敞开着,教育的基本精神仍然得到了顽强地坚持,回顾这一段历史,无不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教育和其他事业一样迎来了春天,但是,会宁教育却经历了一段“最后的寒冬”。380多名外地教师陆续返回家乡,中学教育几乎陷入绝境,于是出现了“鸡娃抱鸡娃”“热蒸现卖”等应急现象。会宁的决策者们,在满怀大爱用当时最豪华的座骑——吉普车送走最后一位外地教师后,擦干泪水,及时地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本地教师”的明确主张。1984年10月,《甘肃日报》首次刊登会宁县委县政府《教师优惠十条》,在陇原大地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会宁教育在绝境中迎着春风缓缓崛起。
人民力量,撼天动地
会宁是一个干旱少雨因贫穷而出名的县份。做领导的,发展地方经济社会事业,首先要考虑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办不好教育,将愧对历史,无颜面对58万人民、无以立身立德、留芳名于今生后世。
做教师的,只要走上了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便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着自己的职业,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着自己的工作,像虔诚的信徒一样从事着自己的事业。他们坚信:没有吃苦精神,就当不了老师;没有研究态度,就当不了好老师;没有思想成果,就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做学生的,一个星期只花家里三五块钱,一学期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却挑灯夜读,闻鸡起舞,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地苦读苦学。
做父母的,当儿子哭诉着要拿出自家的承包地建学校时,这些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别无选择地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做家长的,即使家中缺少柴米油盐,即使家中缺少劳动力,他们依然抱着坚定而执着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供给孩子上学。守望校门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挑灯陪读是他们最大的满足,给上学的孩子送上干粮是他们每个周末“必修的功课”。
图生存而种百谷,谋赓续而育子女,求发展而重教育,这是会宁人既原始又现代而且历久不变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至今仍然影响和推动着会宁教育。
观念创新,敢为人先
1985年,党中央颁布了《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其中提到中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那时会宁已经在高中学校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当各地还在“文革”阴影中尚未走出时,会宁就提出了“校容校貌建设”,各学校悬挂国旗、校名牌,树立“三风一训”等,按照教育规律很快地进入规范化办学轨道;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钟声在祖国大地上响起时,会宁早已出台了《为教育办实事》《为教育办好事》等一系列政策决定;2007年,当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启动时,会宁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已经发放贷款2531万元,受益学生7312人。
一般地,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宁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却异乎寻常地特别发达、令人瞩目。恰恰相反的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却托起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教育大县、教育名县。
一般地,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会宁,人们视教育如同生命,“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刻厉受罪,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走上最光明的道路。正如一位母亲说的,我们家除了几个学生,可以说“一无所有”。显然,这些认识打破了正常的思维规律和习惯定势。
一般地,现实是严酷的,因为毕竟是眼前的生活;教育美好的,终究是期望中的未来。选择未来、重视教育,意味着就要忍受眼前更为严酷的现实;选择现实、重视生活,意味着可以减少眼前开支及早减轻生活的重负,会宁人选择的是前者。他们宁愿眼前困难一些,也要把那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那不可琢磨的美好想象作为实实在在的目标去为之奋斗、为之努力。
一般地,农村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安逸自适,人们很容易满足。会宁,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大县,但它却破天荒地把教育这种来自外部的精神渗透与文化需求出乎寻常地认同,成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热门专业”。会宁教育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一般地,经济相对于教育,意味着收入;教育相对于经济,则首先需要投入。在会宁,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一个似乎同样相反的道理:教育效益超越了经济效益。不是经济发展了发展教育,不是经济建设带动了教育发展,而是经济建设得益于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明显地带动了经济建设。
一般地,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各项事业共同地、协调地发展。在会宁,盛名远扬的教育是不是导致了一枝独秀而百花凋零呢?事实证明,会宁教育优先、优化、优质发展不仅没有使其它发展失衡,反之,显而易见地更加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协调地、健康地、快速地发展。
一般地,人才是经济社会建设最宝贵的因素。会宁,培养了那么多人才,当地群众受教育的年限也肯定较长,但是经济社会建设为什么却仍然落后?事实证明,在会宁,教育发展与其他发展是同行并进、共生共荣的,只是不可以没有前提地与那些发达地区横向比较而已。遑论教育为国育才,国富则县强,如果不是教育,会宁的人口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多万。不要说发展,就是养育,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不要说贡献,就是留下的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要说回报,就是带动,也是一项不可估量的效益。谁又能说,减少教育投资,遏制教育发展,其他建设就会更好呢?
一般地,收入意味着财富,即教育致富论;投资意味着风险,即教育致贫论。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不尽完善。实践证明,在会宁,并没有一个家庭因考出去的学生多而从此一贫如洗、一蹶不振,也没有谁家因为没有考出去大学生祖辈务农(工)而发家致富、迅速脱贫。结论恰恰是相反的,“教育致富论”和“教育致贫论”都没有任何市场。
一般地,饥而思饱,贫而思变,富而思教。会宁,现在仍然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但是教育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是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还是精神和认识战胜困难,志向和毅力改变命运?事实是:贫困时会宁教育发展,温饱时会宁教育照样发展,小康时会宁教育还是发展,就是到了发达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断定,会宁教育依然会健康地发展。显然,在会宁,由“诗书继世”而引发的渴求进步的先进性远远超越了由“后稷稼穑”而形成的安于清贫的落后性。会宁教育的发展源于贫困、闭塞和落后,却来自于精神、观念和认识。会宁教育成功的实践和丰硕的成果证明:越是贫困越要发展教育。这也正好契合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对甘肃领导深情嘱托的“再困难也要发展教育”的要义!
一般地,教育发展,内因起主导作用。会宁,教育在自身不断优化的同时,领导重视、教师努力、学生刻苦、家长执着、社会支持的“五大力量”,以及教师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勤于敬业、善于协作和肯于钻研的“五种精神”是构成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政策支持,优先发展,倾力投入,尊重地位,坚定保障、竭诚维护、全程用心和改革创新的“八条基本工作方针”是会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正是由于人民力量的感召,会宁教育顺利实现了从“三苦精神”向“高考状元县”和被“全省学习”向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两个质底性的跨越,开始向“教育强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