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李氏祖籍地成了“抢手货”:甘肃省四地大争夺
一本道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01
精华 1
积分 2197
帖子 695
威望 69
金钱 962
贡献 17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5-2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22:0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李氏祖籍地成了“抢手货”:甘肃省四地大争夺

探访李氏文化之一:

李氏祖籍地成了“抢手货”

全省四地大争夺

王文元刘雯娟靳淑敏

过去少有人关注的姓氏祖籍地,如今成了“抢手货”。记者日前从有关渠道获悉,“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李氏祖籍地古陇西,已经成为陇西、秦安、静宁、临洮四县争夺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古陇西作为李氏的祖籍地,长期以来受到海内外各界李姓人士关注,参与争夺的一些县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制造影响力。

古陇西为何对天下李姓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那些生活在古陇西的李姓,是如何逐步散布到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甘肃四地争夺李姓祖籍地的背后,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古陇西究竟所指何处?古今陇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有这些都表明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揭开岁月的面纱,还陇西李氏的本来面目。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跟随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先生赶赴临洮等地。探访诸多历史遗迹;寻访了隐藏在民间的研究者;从一些历史记载入手,结合保存在各地的李氏族谱,同时采访了兰州大学教授张书城等专家,终于解开了隐藏在“天下李氏出陇西”这句话背后的诸多谜团。

现状:各有理由互不相让

近年来,有关姓氏郡望的归属成为社层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不仅不少家族开展编修族谱活动,而且许多地方政府,也将姓氏文化、姓氏郡望当做宏扬地方文化的一个契机和由头。

记者了解到,甘肃最早设置郡级政权的地方———古陇西,因为“天下李氏出陇西”这句话再次成为人们争夺的目标。目前我省陇西、临洮、秦安、静宁四个地方,许多热心地方文化的民间人士都在四处奔走八方联络。他们找专家、查史料,其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证明,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祖籍地在各自现在所在的行政区域内。

据了解,这四个地方搞得最为热闹的地方是陇西县。他们充分发挥了今天县名“陇西”二字的作用,不仅打出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旗号,而且修建了李氏宗祠———陇西堂和其他的相关建筑。同时召开了数次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在争夺李氏祖籍地的大战中,抢先下手,夺得先机。

接下来,参与争夺陇西李氏祖籍地的是临洮县。临洮古称狄道,大量的记载表明:陇西李氏出自狄道。他们理由充足底气十足,但是弱点是行动迟缓,力度不大。秦安和静宁两县则各有优势。两县交接处是古成纪的所在地,李广家族即在此地。这两个县紧紧抓住“古成纪”和李广这两块金字招牌,也做了不少文章。

早在几年前,静宁县就花大价钱建了成纪文化广场、文化城。目前,“成纪城”遗址已经申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这些之外,这几个地方还纷纷出书撰文,对李氏祖籍地都言之凿凿,认为就在各自的地域内。甚至有些县还准备在修第二轮县志的时候,把本来没有依据的陇西李氏祖籍地写入到县志中,试图造成既定事实。

目的:扩大影响招商引资

实际上,人们宣传姓氏文化是为了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进而达到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因为姓氏文化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因子。

其实,利用姓氏文化扩大地方影响,为招商引资架桥铺路,这已经成为全国许多地方的一种普遍做法。但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搞姓氏文化,都是有相当多的依据,能经得住各方面的推敲,而不是像我省的某些县市,仅靠一言半语作为依据。

早在今年四月底,陕西韩城市人民政府就出资300万元,由陕西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举办了“风追司马”的大型文化寻访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发掘司马迁及其家族在韩城的情况,通过舆论造势,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提升韩城的知名度。今年9月底,海内外的董、杨、童三姓在河南灵宝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祭祖活动,以此来展示弘农杨氏的号召力。

毫无例外,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

“周吴郑王,赵钱孙李,”这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百家姓》中的话。现有的资料证实,早在商周时期,姓氏文化就已植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因此千百年来,我们祖先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姓氏文化,而且也保留了丰富灿烂的姓氏文化。其中的姓氏郡望就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所谓“郡望”,就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都有显赫的世族,称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等等。这个“郡望”延续到今天,就成为某个姓氏的根源地。

“张王李赵”,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出的一个规律,意思是全国人口中占的数量比较大的,就是“张王李赵”这四个姓。

甘肃的古天水、古陇西两个地方,就分别是赵姓、李姓的郡望。不仅天下李氏出陇西,而且天下赵氏出天水。在唐代,李姓有十三个郡望,其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陇西。

据统计,目前李姓已经是第一大姓了。现在全世界的李氏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多人。在这众多的李氏人口中,他们绝大多数都自称陇西郡。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自称“陇西布衣”,在四川江油的李白故居就一直被人们称为“陇西院”。

后果:表面热闹背后很乱

李氏源远流长。史载李氏的上古始祖为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掌管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末理氏后裔理徵,因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又逃于伊侯之墟(在今河南洛阳)。母子俩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木子(李树果实)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株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可以说,陇西李氏得姓于中原,发旺于古陇西。据记载,陇西李氏的始祖为李崇,他是秦国陇西首任郡守,居住在狄道(今临洮)。自李崇以后,李氏在陇西逐渐兴旺了,成了一个名门望族。先后有多人担任过太守、大将军等职务,还有人被封为陇西侯。到汉代陇西出了一位叫李仲翔的人,这人就是李广的爷爷。李仲翔是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时在素昌(今居临洮)战死。他的儿子李伯考奔丧来狄道,后任陇西太守,也就在当地安家落户了。

自此后,陇西李氏逐渐壮大,成为一个豪门势力集团。在漫长的岁月中,陇西李氏逐渐由古陇西走向全世界,最后形成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局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旗”,我们却没有利用好。由于四个县都在争夺陇西李氏的祖籍地,这无形之中给人造成这样一个影响,他们自己还没有弄明白陇西李氏的祖籍地,外地人就更不明白了,最后彻底形成了一种混乱的局面。反倒直接影响了招商引资,致使这样一个大好的载体,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海内外李姓人士准备拿出一部分资金,或者用于地方教育,或者在当地兴办企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但是由于在李氏的祖籍地问题上拿不出来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他们迟迟不愿意出手。这里面的原因我们不难理解,对于祖籍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把握,谁肯贸然行动呢!文章转载于互联网。

顶部
爬爬
秀才
Rank: 2



UID 172
精华 0
积分 2872
帖子 240
威望 0
金钱 23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27
来自 会师镇
状态 离线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顶部
风之子
秀才
Rank: 2



UID 3344
精华 0
积分 1058
帖子 87
威望 0
金钱 1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严重支持!

顶部
a466305176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689
精华 0
积分 2310
帖子 184
威望 0
金钱 266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9-4
状态 离线
鉴定完毕.!  

顶部
麻辣辣沛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7-2 06:4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一团糟
秀才
Rank: 2



UID 2320
精华 0
积分 1310
帖子 118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观看中  

顶部
1003A琛
秀才
Rank: 2


UID 1045
精华 0
积分 2873
帖子 244
威望 0
金钱 2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2-1
状态 离线
偶啥时才能熬出头啊.  

顶部
狡猾仙人
秀才
Rank: 2



UID 2117
精华 0
积分 1581
帖子 124
威望 0
金钱 20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卡卡123
秀才
Rank: 2



UID 3099
精华 0
积分 1349
帖子 116
威望 0
金钱 6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原来还有这么多内幕啊,长见识了,呵呵  

顶部
冰浴火签
秀才
Rank: 2


进步奖3 进步奖6
UID 403
精华 0
积分 2831
帖子 259
威望 10
金钱 29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2-27
来自 会宁 平头川
状态 离线
厉害!强~~~~没的说了!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7 06:1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244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