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会宁风俗——过年
马成福
秀才
Rank: 2



UID 1236
精华 0
积分 3295
帖子 273
威望 1
金钱 31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12
状态 离线
分享到:

正月初五送五穷,指的是那五穷?

顶部
泥洼子治谱
楼客




UID 853
精华 0
积分 3014
帖子 246
威望 0
金钱 308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传说之一,送脏神,姜之牙之妻;传说之二,送穷神,姜太公之妻马氏;

五穷又称五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迎财神传说之一, 迎赵公;传说之二,迎五路财神;文财神有比干、范蠹,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

给财神献羊头,代表吉祥;供鲤鱼,倒念谐音“余利”;

中国传统年俗中,正月初五这一天要举行“破五”活动。汉族老年俗,年三十晚上接了神以后,从初一到初四,家中的菜刀、擀面杖、女人们的针线等等都不能再动了,按老辈人的说法,不但人要过年,平时为人服务的工具也要过年的。除了这些外,地也是不能扫的,家里实在脏得看下去,也只能从外面往里扫,把垃圾堆在室内角落里,不能端出去倒掉,说这几天从家里往外扫垃圾是在扫财,特别是大年初一,决不能动扫帚,说是这一天动了扫帚,就会把一年的好运气扫出门去。一直等到初五“破五”的这一天,这些年俗的禁忌才被破除,女人们可以东切菜刀擀面杖了,也可以动针线了,地当然也可以扫了,垃圾也可以倒出去了。

关于“破五”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说当年姜子牙封神时,将自己的老婆封成了脏神,让她主管厕所和粪土。人们看不上脏神,所以在大年三十请神时,就没有请她,她气不过,就找弥勒佛告状。问他我也是神,百姓凭什么不迎我进家,弥勒佛没有办法了,就说:你也不要委屈,等到初五的这一天,我让百姓专门为你放鞭炮包饺子,让他们破费一次来迎接你。所以,初五这一天人们把垃圾扫出门后堆在一起,然后再垃圾堆上放鞭炮,放完鞭炮吃饺子,称之为破五。

还有一个传说是,姜太公的老婆马氏是个嫌穷爱富之人,在姜太公受穷的日子里,马氏就跟他闹离婚,不跟他过穷日子,为此,姜太公很生气,在封神时就故意将她封成了穷神。穷神带有五穷,关于这五穷,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解释,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如此,这婆娘便集天下之穷为一身了。老百姓当然不喜欢穷神,但三十晚上迎神时,她还是和众神一块儿进了百姓家。老百姓厚道,不想在过年时因她而惹得众神不高兴,忍气忍到初五,就实在忍不下去了,便在这一天“送五穷”,拿起扫帚,连垃圾一起将她扫地出门。这就是传统中正月初五“送五穷”的习俗。

在中国,送五穷的习俗早已有之,“五穷”民间又称为“五鬼”,初五送穷,就叫“赶五鬼”,“填穷坑”,唐代诗人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的诗,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为此专门写过一篇诙谐幽默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中国古代送穷,是有一定仪规的,如韩愈在《送穷文》中提到,送穷时,还要为其“结柳作车,引帆上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虽有其礼仪,但民间百姓在这一天不但要将穷神用扫帚扫穷出门,还要放鞭炮将其驱逐得远离尘世。

破五这一天,有的地方吃饺子,说是他们把“五穷”包在饺子里煮熟吃掉了。也有的地方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

“送穷”的日子,除了初五外,在各地还不一样,有的地方初六送穷,而唐代诗人姚合的《晦日送穷》所指的“晦日”却是指正月的最后一天。

西北一些地方,破禁不在初五,而是在正月初三晚上。初三下午上坟烧纸,是说把大年三十请回家过年的老先人们在这天下午送走了。烧完纸回来,就将大年三十晚上贴在大门头顶的“忌门”黄表用火“燎”掉,晚上来个大扫除,然后把这三天积攒下来的垃圾统统拿出去倒掉,既不放鞭炮,也不吃饺子搅团之类的特定食物。但从这个时候起,忌门后三天没让出门的女人们可以出门了,家中停用的菜刀、擀面杖以及女人们的针线也可以动用了,就是说,湟源人是从大年初三晚上就开始破除过年的禁忌,将一切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正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啊。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 ,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对商家而言,初五送走“五穷”后,马上要迎接“五路财神”。应为据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商店在这一天开门会发利市。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载:“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个财神,文财神有比干、范蠹。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

路头神据说是元末一将军,名何五路,他骁勇善战,在一次抵御外寇的战争中牺牲,人们便敬他为神,名“五路神”。而五路神变成财神的原因,是过去的商人常常做长途贩运的生意,青海人把这种生意人称之为“脚户”,他们赶牲口驮货物行走在千里路上,所求的就是平安,只有货物平安到达,他们才会有财可发,所以,他们上路前要拜“五路神”,求个路上平安。慢慢地,这五路神也就变成了财神,不但和比干、范蠹、赵公明和关公一起受到崇拜,而且它的生日也成了祭拜财神的日子。

旧时城里的商家们为了争个利市,初四晚上就开始抢着“接财神”,称之为为“抢路头”。商家们给财神献羊头,供鲤鱼(羊代表吉祥,鱼又与“余”同音,鲤鱼倒念是鱼鲤,谐音“余利”)。接完财神后,全家吃“路头酒”,以图利市大发。

破五破的是五穷,迎的是五路财神,所以,对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正月初五确实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们不但要送穷,还要迎财,这一年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就得看一天的行动了。

顶部
泥洼子治谱
楼客




UID 853
精华 0
积分 3014
帖子 246
威望 0
金钱 308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商家初五开门的传说

中国传统年俗中,正月初五这一天要举行“破五”活动。汉族老年俗,年三十晚上接了神以后,从初一到初四,家中的菜刀、擀面杖、女人们的针线等等都不能再动了,按老辈人的说法,不但人要过年,平时为人服务的工具也要过年的。除了这些外,地也是不能扫的,家里实在脏得看下去,也只能从外面往里扫,把垃圾堆在室内角落里,不能端出去倒掉,说这几天从家里往外扫垃圾是在扫财,特别是大年初一,决不能动扫帚,说是这一天动了扫帚,就会把一年的好运气扫出门去。一直等到初五“破五”的这一天,这些年俗的禁忌才被破除,女人们可以东切菜刀擀面杖了,也可以动针线了,地当然也可以扫了,垃圾也可以倒出去了。

关于“破五”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说当年姜子牙封神时,将自己的老婆封成了脏神,让她主管厕所和粪土。人们看不上脏神,所以在大年三十请神时,就没有请她,她气不过,就找弥勒佛告状。问他我也是神,百姓凭什么不迎我进家,弥勒佛没有办法了,就说:你也不要委屈,等到初五的这一天,我让百姓专门为你放鞭炮包饺子,让他们破费一次来迎接你。所以,初五这一天人们把垃圾扫出门后堆在一起,然后再垃圾堆上放鞭炮,放完鞭炮吃饺子,称之为破五。

还有一个传说是,姜太公的老婆马氏是个嫌穷爱富之人,在姜太公受穷的日子里,马氏就跟他闹离婚,不跟他过穷日子,为此,姜太公很生气,在封神时就故意将她封成了穷神。穷神带有五穷,关于这五穷,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解释,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如此,这婆娘便集天下之穷为一身了。老百姓当然不喜欢穷神,但三十晚上迎神时,她还是和众神一块儿进了百姓家。老百姓厚道,不想在过年时因她而惹得众神不高兴,忍气忍到初五,就实在忍不下去了,便在这一天“送五穷”,拿起扫帚,连垃圾一起将她扫地出门。这就是传统中正月初五“送五穷”的习俗。

在中国,送五穷的习俗早已有之,“五穷”民间又称为“五鬼”,初五送穷,就叫“赶五鬼”,“填穷坑”,唐代诗人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的诗,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唐代知名文学家韩愈也为此专门写过一篇诙谐幽默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中国古代送穷,是有一定仪规的,如韩愈在《送穷文》中提到,送穷时,还要为其“结柳作车,引帆上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虽有其礼仪,但民间百姓在这一天不但要将穷神用扫帚扫穷出门,还要放鞭炮将其驱逐得远离尘世。

破五这一天,有的地方吃饺子,说是他们把“五穷”包在饺子里煮熟吃掉了。也有的地方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

“送穷”的日子,除了初五外,在各地还不一样,有的地方初六送穷,而唐代诗人姚合的《晦日送穷》所指的“晦日”却是指正月的较后一天。

西北一些地方,破禁不在初五,而是在正月初三晚上。初三下午上坟烧纸,是说把大年三十请回家过年的老先人们在这天下午送走了。烧完纸回来,就将大年三十晚上贴在大门头顶的“忌门”黄表用火“燎”掉,晚上来个大扫除,然后把这三天积攒下来的垃圾统统拿出去倒掉,既不放鞭炮,也不吃饺子搅团之类的特定食物。但从这个时候起,忌门后三天没让出门的女人们可以出门了,家中停用的菜刀、擀面杖以及女人们的针线也可以动用了,就是说,湟源人是从大年初三晚上就开始破除过年的禁忌,将一切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正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啊。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较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 ,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对商家而言,初五送走“五穷”后,马上要迎接“五路财神”。应为据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商店在这一天开门会发利市。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载:“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个财神,文财神有比干、范蠹。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

路头神据说是元末一将军,名何五路,他骁勇善战,在一次抵御外寇的战争中牺牲,人们便敬他为神,名“五路神”。而五路神变成财神的原因,是过去的商人常常做长途贩运的生意,青海人把这种生意人称之为“脚户”,他们赶牲口驮货物行走在千里路上,所求的就是平安,只有货物平安到达,他们才会有财可发,所以,他们上路前要拜“五路神”,求个路上平安。慢慢地,这五路神也就变成了财神,不但和比干、范蠹、赵公明和关公一起受到崇拜,而且它的生日也成了祭拜财神的日子。

旧时城里的商家们为了争个利市,初四晚上就开始抢着“接财神”,称之为为“抢路头”。商家们给财神献羊头,供鲤鱼(羊代表吉祥,鱼又与“余”同音,鲤鱼倒念是鱼鲤,谐音“余利”)。接完财神后,全家吃“路头酒”,以图利市大发。

破五破的是五穷,迎的是五路财神,所以,对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正月初五确实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们不但要送穷,还要迎财,这一年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就得看一天的行动了。

顶部
天下有情
秀才
Rank: 2



UID 482
精华 0
积分 2274
帖子 206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4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27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初次认识
秀才
Rank: 2



UID 1022
精华 0
积分 2578
帖子 207
威望 0
金钱 3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0-30
状态 离线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顶部
大案要案
秀才
Rank: 2



UID 3465
精华 0
积分 1616
帖子 137
威望 0
金钱 1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不错,看看。  

顶部
孤独的亡魂 (孤独的亡魂)
秀才
Rank: 2



UID 439
精华 0
积分 2518
帖子 223
威望 0
金钱 6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2-1
状态 离线
支持~~  

顶部
锦鲤
秀才
Rank: 2



UID 3155
精华 0
积分 1520
帖子 120
威望 0
金钱 2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小年”与灶神有直接的关系。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是我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饮食之神,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关于灶王爷的来历,历来众说不一。大致可分四种"流派":一是上古帝王说。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淮南子》中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上说,灶王爷叫祝融;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二是鬼神或精变说。"《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三是穷蝉演变说。此说为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庄子·达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说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蛣) ',而'髻(蛣)'又说是灶神,于是"穷蝉"与灶神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四是人死变神说。据记载,祭灶习俗在先秦时已经流行据传说,“灶王”原是浪荡公子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娶了个媳妇,名叫郭丁香。这个丁香非常贤惠,自嫁给张腊月后,起早睡晚,收干晒湿,辛勤持家,多亏娶了个勤劳的丁香,几年功夫家业就兴旺起来,骡马成群,瓦舍百间,张腊月阔了。张腊月看到家业越来越大,成了富户,就忘了本,看着丁香没有年轻时俊了,就产生了喜新厌旧的思想,冬日活也不干,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个漂亮的年轻媳妇。他整天虐待丁香,把丁香休出家门后,又娶个财主的女儿李海棠。这李海棠好吃懒做,整日和张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务。几年功夫,家业败尽,渐渐地穷了,连房屋加土地都卖净,连饭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张了。

俗话说:休了前妻没饭吃,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张腊月要饭要到一家门口,一个做活的给他盛了一碗汤喝了。张腊月说:“这汤真好喝,再给一碗喝吧。”做活的又盛了一碗给他喝了。喝完两碗汤,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天不早了,给你家主人说一声,能让我在您家锅屋里住一夜吗?”做活的说:“行。”就把张腊月领到家里,在锅屋里住下。张腊月说还饿,还想喝碗汤,做活的又给他盛了一碗,张生喝完说:“你东家心眼真好,你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家人说:“不用回报,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给他说一声就来。”张腊月心里感激不尽。自己正想着,这家主人来了,张腊月一看是个女的,好像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休出家门的丁香。丁香问张腊月:“怎么到了这步天地了?”张腊月羞得无地自容。心想:我还有脸活着,死了吧。他一看丁香家的大锅底下火烧得正旺,就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这时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见,就回报了玉皇。玉皇知道张腊月虽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烧死自己,说明他没坏到底,还能回心转意,他既死在锅底下,就封他灶王吧。张天师传下旨意:封张腊月为灶王,为一家之主,逢年节都用果子敬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骑马上天回报,腊月三十那天再回来,在天上过七天。张腊月被封了灶王之后,家家都把他的像贴在灶台前。有的妇女抱着孩子烧锅,有的小孩把他的脸皮抓破,有的小孩弄了泥巴抹到他嘴里。他很生气,到了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一回报,对他不好的都穷了;对他好的,都变富了。老百姓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灶王爷上天回报的。以后恐后他上天不说好话,在送他上天的时候,都摆上供品,叫他吃饱喝足,好好照顾,还圆成一番,叫他上天回报好话。后来还信不过,有的地方就用粘米做了个糖盘敬他,叫他吃了糖盘粘住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人们还在灶王像两边写了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也有说是:“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的。

此外,关于灶王爷,还有一个玉帝女婿的传说流行较广。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对此说法我感觉似乎要容易接受一点。

话说古时有位宰相名叫吕蒙正,他年轻时,家境极为贫寒,曾一度落魄于破庙中,靠僧人布施度日。后来几经艰辛,终于中举,出人头地,并先后在宋太宗、宋真宗时出任过三次宰相之职。但在他最贫困之时,曾在祭灶君时赋予一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帝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以诗与灶君述说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结合今天的现实怕是各家各户的处境都不会一样了,富起来的人想着的是“美味佳肴诗一篇”而老百姓多数还是“一碗清汤诗一篇”,但愿灶君今日上青天,能够在玉帝面前不以供品的多少好差为评价,如实把人间的事情说得清楚、道得公平,以求得“上天多多言好事 ,下界长久保平安!”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b06cb0101hnkk.html

顶部
天隼
秀才
Rank: 2



UID 2643
精华 0
积分 1256
帖子 113
威望 0
金钱 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加油啊!!!!顶哦!!!!!  

顶部
格格
秀才
Rank: 2



UID 3312
精华 0
积分 1567
帖子 122
威望 0
金钱 22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21: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121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