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长征路上的甘籍红军战士
泡泡熊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97
精华 0
积分 5190
帖子 839
威望 149
金钱 3486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9-8-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22:2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长征路上的甘籍红军战士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根据李大钊“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建议,在绥远举行了“五原誓师”,冯玉祥自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宣布国民联军全体官兵集体加入国民党,从此参加了北伐革命,实际上冯玉祥进行的是西伐和东征。此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的有高台县的王铭五和临洮的李彩云,他们俩都是兰州一中的高材毕业生,后考进了军校,开始了他们的戎马生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和南京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6月冯玉祥参加了由蒋介石组织的“徐州会议”,之后冯司令“礼送”在该部工作的邓小平、何长工等共产党员离境。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冯部暂编第二师师长刘郁芬在甘肃大肆征兵。据统计,静宁一县,从1926年至1928年,被征1300人。河州一带,仅1926年便连征学兵三次,共记800名之多,“民间雇人以应,每名雇价涨至二百元”。1928年5月,刘郁芬就指使其爪牙从岷县解走民团团丁六七百人到了省城兰州,为此事有一万多乡民集合进攻县城进行理论,结果有3000余人死在了刘郁芬的国民革命军的枪下,而且老百姓的房屋被焚毁万余间,财产损失5万余元。

1930年初,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汪精卫联合反蒋,其中阎锡山任“反蒋联军”总司令,双方屯兵数十万人马混战中原。同年9月,正在双方难解难分之时,张学良通电拥蒋,率兵入关。此时冯所部孙连仲被蒋介石用重金收买,率部移兵山东,接受蒋介石的改编,被授予第二十六路军番号。这二十六路军中的甘肃籍官兵,多为下级军官和士兵。1931年12月14日黄昏,该军队在赵博生、董振堂领导下发动了“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胜利后,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集体参加了红军,中央军委授予起义部队以第五军团的番号,任季振同为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第十五军军长。据史料记载,国民军在竿五年间“征兵约十万人”,而冯玉祥部队的总兵力为30万人,可见其中甘肃人的比例为1/3。当年的宁都起义,为我们共和国培养了22位将军,在他们中间有7位是甘肃人。他们分别是临夏的鲁瑞林和黄德奎,临洮的李化民,岷县的张明远,榆中的靳虎,天水的徐国珍,兰州的侯世奎。在1955年国庆前授衔时还有两个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这两个人一个是定西的康建民,另一个是庆阳的刘懋功。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在200架飞机的配合下,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在战斗中,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参谋长、年仅25岁的优秀红军指战员高台人士王铭五同志英勇牺牲。当时据估计在红五军团中大约有5000个甘籍红军战士。在巫廖、新桥战斗中,鲁瑞林同志(临夏人)因作战勇敢,受到了由邓小平任主编的《红星报》的表扬,并被提升为营长。陈德胜(临夏人,曾任连长)、刘宝全(临夏人,曾任连长)、王树亚(甘谷人)、景印发(岷县人)等同志在反“围剿”战斗中相继牺牲。到1934年10月,红五军团的老部队约损失2/3,其中尚有1000多名甘肃籍红军指战员,随军参加了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红五军团担任着后卫殿后任务,当时天水人徐国珍担任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九团二营营长。在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中也有甘籍指战员,他们是东乡县的杨清峰,岷县的张明远。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的第一、二、四方面军途经甘肃时,他们大多也没能回到老家与家人团聚。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走出草地,进军甘肃省南部,并在岷县、卓尼、临潭、舟曲、临洮(南部山区)、康乐(南部山区)等县由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建立了“洮岷革命根据地”,当部队到岷县时,何长工同志提名张明远担任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当地人则习惯地称他为“张县长”,实际上此时在岷县县城主事的是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临夏人),在岷县发展了曹学彦(张明远的外甥,当时才16岁),张彩云、张翼德等近3000人参加了红军,四方面军军部将这3000人编了一个独立团随军北上,团长就是张明远。到会宁后,因考虑到红五军(即原红五军团)干部中甘肃籍同志较多,为了便于领导,将在岷县扩大的新兵绝大部分补充给了红五军。

同年9月,由王维舟任总指挥的甘肃抗日救国军成立后,曾在长征途中担任金川省军分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的李彩云被抽调到该军任第二路军司令员兼独立第一师师长,奉命在渭源、临洮等地开展工作。李彩云的父亲是临洮县有名的银匠,10月初,红四方面军北上,李彩云根据总部的指示,将部队分为两部分活动,一部分就地坚持游击战争,一部分由自己直接率领,随主力红军北上,他这次从临洮带走的弟子兵大约有500人。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五军、九军、三十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共计21800余人,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于24日夜从靖远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但过河后一直很被动,历经大小70余次血战,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其中西路军骑兵师参谋长李彩云、红九军一科长李培基、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参谋长吕杰等千余名甘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了千里河西走廊。解放后老红军张明远回到故乡后曾四处打探过当年补充到红五军的家乡弟子兵的消息,结果竟然是无一生还。

1936年8月下旬,红二方面军同四方面军一同过了腊子口,还在哈达铺成立了司令部,后来还在成县、徽县、康县、两当县由贺龙和任弼时领导下建立起了“成康革命根据地”,贺龙在这个根据地用10天左右的时间共扩招红军3000多人,历史上记载下来的有台中堂(后任武都地委副书记),梁纪、陈得济、李志选。由于胡宗南军队的强力围剿,这个革命根据地存在的时间没有超过两个月就主动撤退到会宁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去了。

建国后,参加过长征的甘籍老红军幸存者已不多。因占有资料的局限,仅能说出姓名的只有20几位。他们分别是:李化民(临洮人),张明远(岷县人),侯世奎(兰州人),徐国珍(天水人),黄德魁(临夏人),鲁瑞林(临夏人),靳虎(榆中人),马占奎(文县人,藏族),王子云(甘谷人),李玉章(高台人),杨忠林(临洮人),杨春芳(古浪人),杨清峰(东乡人),陈佃园(渭源人),赵安泰(临洮人),朱海山(天水人),徐承俊(榆中人),裴占魁(天水人),唐万成(东乡人),董邦(天水人)。真可谓百死一生。

这篇文章我是从2006年9月28日出版的《甘肃日报》第七版上精摘下来的,它是由白继忠先生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而写的长篇大论,我认为他写的非常有水平,所以便专门找到了这封报纸,拿到手后认真阅读了好几遍,并对我十分感兴趣的内容用红笔进行了钩划。最终决定将该文章的精华摘要下来,编成我自己的文集,以便QQ后随时查阅。

长征已经胜利结束70年了,我老是想去看看当年毛主席和广大红军战士走过的甘肃地方,2005年8月上旬我终于去看了腊子口和哈达铺,以后还要正确去看会宁的会师塔和庆阳的陕甘宁边区。

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本文共2746个字)

顶部
小平
秀才
Rank: 2


UID 543
精华 0
积分 2632
帖子 239
威望 0
金钱 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5-22
状态 离线
李化民同志是甘肃省临洮县人,1928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宣传队队长、宣传大队副大队长、排长、干事、营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广东水口、东黄陂、建昌等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旅部政治协理员、团通信参谋、支队政治委员、副营长、营长兼教导员、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香城固、黄崖洞、马子滩、林南等战役战斗以及太行山根据地反“扫荡”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副旅长、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四平、锦州、辽西、天津、湘赣、衡(阳)宝(庆)、解放广州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军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顾问等职。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部队建设的经验,解决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高标准地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他1985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

李化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化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8月24日在武汉逝世,终年88岁。

顶部
wocacacaca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342
精华 0
积分 1311
帖子 113
威望 0
金钱 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6-17
状态 离线
张明远同志是甘肃省岷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科长、甘肃省岷县苏维埃主席兼县独立团团长等职,参加了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中央外交部交通局副局长、局长,八路军交通管理局局长,军委军工局总务处长等职,领导蒋管区我地下党的交通联络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华东干部第三大队队长、冀察热辽后勤兵站部部长、合江军区依兰县县长兼独立团团长、合江军区后勤部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襄樊、衡宝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武官,志愿军前勤指挥部部长、后方勤务司令部副司令员、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运输部部长、军械部部长等职,为我军后勤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明远同志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廉洁自律,艰苦朴素,服从组织,顾全大局,团结同志,作风正派。

张明远同志,因病于1996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顶部
wyt112233
等待验证会员




UID 5190
精华 0
积分 1020
帖子 93
威望 0
金钱 7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7-15
状态 离线
侯世奎(1911—1976),甘肃省皋兰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一九三二年加入。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侯世奎1911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侯世奎幼年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无力供养,八九岁起就给邻村一家地主家放牛,以后,他又去阿干煤矿给地主背煤。1928年,父母先后死于饥荒后,17岁的侯世奎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将小妹送于别人,孤身一人在家乡过起了流浪、打短工的生活。

1929年春,在临夏驻防的冯玉祥国民军部队为扩充军力,在当地招募新兵,侯世奎为了找个栖身糊口的地方,便加入到冯玉祥国民军部队,隶属于孙连仲部下。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孙连仲部奉命从甘肃开往中原参战,侯世奎也随军南下。1931年12月,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多人,由赵博生、董振堂等率领,参加了着名的“宁都起义”,遂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行列。

参军

侯世奎参加红军后,即被任命为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三军三十八师某团重机枪排一个班的班长,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6月起,他又到红军大学指挥科第三期学习班学习8个月,不久,又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江西瑞金)参观学习,聆听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重要报告。侯世奎在中央苏区先后参加赣州、水口、金溪等战役及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由他带领的排和连作战勇敢,突击性强,完成任务出色,曾获得“模范排”和“青年模范连”等光荣称号。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侯世奎所在的三十四师担任(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的后卫警戒、收容掉队人员等任务。11月,该师刚进至湘江-线,突遭敌人阻击,因与前面部队相距较远,失去联系,虽拼死搏斗,仍遭失利,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在此次战役中,侯世奎负伤后被俘,先被送到衡阳关押,不久又被押到昆明监狱受刑,铁窗生活历时三年之久。在狱中,残暴的敌人为了向他拷问红军的情况,施用各种酷刑,致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特别是敌人的严刑损伤他的神经系统,使他患上了癫痫症。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在释放政治犯时出狱。获释后,侯世奎立即从昆明北上,辗转数千里,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8年3月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旋转赴延安,回到革命队伍。

到达延安

侯世奎到达延安后,先入抗大学习,并接受组织审查。八路军领导机关确认他在被捕关押期间没有任何问题,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便派他赴山东敌后,任一一五师第七团第二营营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日本鬼子重重包围、国民党掀起-潮、汉奸不时出没捣乱的严峻形势下,侯世奎及其所在部队在上级组织领导下,坚持开展敌后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在甲子山、天宝山战役中,他们勇猛顽强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扩大抗日根据地,得到上级表彰。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侯世奎坚持学习文化,行军途中每天识四、五个生字。被上级机关授予“文化学习模范营长”称号。这一时期侯世奎在其他方面均表现良好,得到上级领导器重,不断被委以重任。即于1943年夏任命他为山东纵队教导二旅六团副团长,1944年春调任山东滨海军区莒中独立团团长,1945年初升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

进军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之后,侯世奎奉命率部进军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为了保守军事秘密,八路军进入东北后统称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纵队第五旅旅长、纵队副司令员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副师长、师长及辽宁省东军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本溪、海城、梅河口战役和着名的辽沈、平津战役,因作战勇敢,曾多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

参谋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世奎调任甘肃省军区第一任参谋长,参与指挥甘肃地区的剿匪反霸斗争,为稳定甘肃局势、维护社会治安、进行土改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他被调任西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1955年,侯世奎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他又升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1966年离职休养。新中国成立后,侯世奎非常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在于1957年和1965年两次回临夏探亲期间,对家乡的农业生产和民兵建设给予了帮助指导。

1976年1月24日,侯世奎在兰州病逝,骨灰盒被安放在兰州市华林山革命公墓。

原文地址:http://ren.bytravel.cn/history/6/houshikui.html

顶部
陈正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959
精华 0
积分 1356
帖子 97
威望 0
金钱 289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4-14
状态 离线
徐国珍同志是甘肃省天水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兼指导员、营长、团长、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全国政协六届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指挥所属部队歼灭了进犯我三边地区的敌人,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在解放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模范工作者。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阻击敌人,坚持敌后斗争,为西北的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致力于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保卫和建设大西北做出了应有贡献。

徐国珍同志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自我批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治军严谨,作战勇敢,忠于职守,工作勤奋。他清正廉洁,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关心下级,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

徐国珍同志因病于1993年2月22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1岁。

顶部
风雨同行
秀才
Rank: 2


UID 1342
精华 0
积分 956
帖子 447
威望 36
金钱 9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3
状态 离线
黄德魁(1910—1992),临夏市人。1931年宁都-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德魁任红五军团第13师政治部警卫排排长、第13师38团3营连长、1营营长、红四方面军第93师274团参谋长、第31-卫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德魁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事一队学习。1938年5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分配他到河南偃师县进行统一群众工作,年底又被调到竹沟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担任干部队队长。1939年4月,随陈少敏挺进敌后,被派去信(阳)罗(山)边游击大队任政治委员。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建军后,信罗边游击大队编为第二团队第一大队,黄德魁改任政治教导员。8月,他率部参加了朱堂店战斗,重创日寇;10月初,又调任第一团队,参与指挥新街战斗,击溃日伪军,打得日寇遗尸20余具,狼狈窜逃。战后,黄德魁改任第一团队政治委员。

1939年底,豫南、鄂中、鄂东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原第一团队和挺进团队合编为第二团,黄德魁任二团一大队政治教导员。他与大队长夏世厚率部在襄(阳)花(园)路同兴店伏击日寇,配合兄弟部队在小悟山打击了专吃-摩擦饭的顽军刘梅溪支队。1940年6月调任第五团参谋长,参加了开辟天(门)西的斗争。解放天西地区后,他改任五团副团长,在一次粉碎日寇“扫荡”的战斗中头部负伤,子弹斜穿后脑由左耳侧出来,导致听力减退。

1941年1月,黄德魁调到由反正伪军改编的第十团任政治委员。为改造教育这支部队,他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皖南事变后,十团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他继续担任政治委员,奉命在天京潜寺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过袭击拖船埠,拔除灰埠头敌据点,蒋家山坡剿灭土匪,杨集与日寇激战的锻炼,这支部队打出了威风,壮大了自己,提高了战斗力,成为初步具有勇猛顽强战斗作风的革命武装。11月。黄德魁率部参加了威逼武汉,开辟川汉沔地区的侏儒山战役。次年9月,在粉碎敌顽夹击的战斗中,四十四团与四

十三团、三十九团并肩作战,在天西曾家湾反击国民党军一二八师潘典华旅的无理进犯,后来又在石家河、甘子驿迎击一二八师古鼎新旅的进攻,给顽军以沉重打击。战斗中黄德魁左臂负了重伤,血流不止,昏迷不醒,经战场抢救后,在后方医院治疗达半年之久,至死臂上尚留有三块弹片。

1943年5月,伤口刚愈合的黄德魁,又被调回四十四团任团长,参加进军襄南,开展以洪湖为中心的河湖港汊抗日游击战争。他率部进击熊口,迫使伪军朱秉坤旅投降;拔除总口伪军据点,打开通向天(门)潜(江)沔(阳)的通道。1944年2月,五师整风运动全面展开,黄德魁被调师部整风班学习。学习结束,仍回四十四团任团长。

1945年2月,黄德魁调任豫中嵖岈山指挥部指挥长,他以嵖岈山为依托,在西平、遂平、舞阳、叶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豫中兵团成立,他被任命为兵团参谋长、日本投降后,五师组建野战纵队,调他任十四旅参谋长,参加了新城、湖阳、新野等战斗。同年12月,十四旅建制撤销后,他调任中原军区干部团团长。翌年2月初,又调任十五旅四十四团团长,奉命进入安(陆)应(山)边赵家棚地区,在吉羊山一线与国民党军六十六军对峙,担任保卫宣化店通往江汉军区交通要道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黄德魁历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参谋长,第15旅44团团长。中原突围时,2纵15旅旅直和43团、44团接应掩护南路军突过平汉铁路后,因敌情严重,无法按原计划归建第2纵队,即西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奉命组建鄂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第3、6、9大队。1946年9月,上级决定15旅主力转移到陕南,归建2纵。15旅旅直和第3、6大队1300多人在经过由鄂入陕的必经之地时,刚通过一天门,就遭到敌军阻击,黄德魁指挥两个连从两侧山垭攀登陡崖,冲上山顶,将敌击退,15旅一鼓作气通过了二天门和三天门。

此后,他先后任鄂西北军区和平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豫鄂陕军区第5军分区支队队长、野战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35旅副旅长、第104团团长、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顶部
yinchaosos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188
精华 0
积分 1353
帖子 118
威望 0
金钱 65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3-12-4
状态 离线
鲁瑞林 1912年10月生,甘肃临夏人。原名鲁瑞麟。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少将军衔。1931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五军团十三军特务团战士、十三师一团三连副班长、红军学校政治营学员。1933年起任红五军团十三师一团三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起任十三师三十八团营长,1935年起任十三师三十九团总支委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同年11月起任红三十一军供给部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组织股股长,1938年起任三八六旅、三八五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9年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队长。1939年12月起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1940年6月起任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1942年2月起任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起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起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48年起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4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1年任西康区党委常委,西康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副书记,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12月至1952年7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52年7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军区公安部队党委副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春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1953年4月至1956年曾兼任中共四川凉山工委指挥部书记。1955年春至1956年7月任昆明军区参谋长、军区党委常委。1956年7月至1961年8月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区党委常委。1961年8月至1977年5月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副书记(1971年8月起)。其间:1965年10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云南省体委主任;曾任云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8月至1972年9月任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5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6月至1972年9月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3年9月至1977年2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革委会主任。1977年5月至12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广州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

1999年7月14日在广州逝世。

顶部
43454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935
精华 0
积分 1121
帖子 102
威望 0
金钱 9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3-23
状态 离线
靳虎(1911—1989)甘肃省榆中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炮兵学校副校长,海军预科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械部副部长。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因病于八月九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顶部
泡泡
秀才
Rank: 2



UID 2873
精华 0
积分 1206
帖子 108
威望 0
金钱 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一楼的位置好啊..  

顶部
兰贵人
秀才
Rank: 2


UID 1097
精华 0
积分 2708
帖子 236
威望 0
金钱 10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10
状态 离线
爱不了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8 13:5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6769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