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堪忧的秦腔前景
萝卜头
进士
Rank: 4


进步奖6 进步奖2
UID 1005
精华 1
积分 9117
帖子 1348
威望 207
金钱 6479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0-24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09:1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堪忧的秦腔前景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盛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为中国戏曲之宗祖,豫剧、河南梆子、河北梆子、晋剧、陇剧等都是从她的腹腔里孕育出来的地方剧种。她曾作为“国剧”“国粹”艺术的历史要比现代京剧长得多,唐玄宗在长安梨园首倡之戏曲,即为秦腔;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把秦腔作为“军戏”在军中传唱。明清及新中国立都北京,京剧坐上中国戏曲头把交椅,但就流行的地域来说,秦腔还是第一位的,整个西北地区,从陕西渭南,到新疆克拉玛依,中国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风行的戏曲艺术是秦腔。作家渭水伊人撰文说: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以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奋力拼搏的精神寄托,成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另一西部作家也认为秦腔就是大西北人头顶上散发光和热的太阳,是晚间泛着清辉无比清凉的月亮,是西北人须臾离不开的甘霖雨露、树木花朵、小溪长河,是八百里秦川和黄土高原上的精神食粮。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秦腔是陕西“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是“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秦腔的根在西部的泥土里,在西部的蓝天白云上,在西部人滚烫的血液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字里行间。
秦腔的主体风格是雄壮、刚健、豪迈、浑沉,这些特点是西部特殊的地貌地理环境决定的。
山如刀丛的苍凉寂寥的莽莽高原,浩如大海的沙漠戈壁,排山倒海无所不摧的长缨烈风,孕育了千里奔腾、万里嘶鸣的汗血宝马,和粗犷憨厚、顶天立地的铮铮汉子,煌煌中国史,多少绚丽光辉的篇章是在这里谱写的,这片贫瘠而又神奇的土地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养育了多少堪称脊梁和中流砥柱的英雄人物。历史前行的步伐,始终有出自人们心底和肺腑的音乐相伴相随,秦腔,这自秦人从今天天水一带发祥肇始,便伴随着西部人劳作和耕耘的身影,一路走来,不曾歇息。
秦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丰富多彩的唱腔、变化无穷的韵味、繁杂的表演程式、2740多个剧目,以及兼容绘画、舞蹈、杂技、雕塑、剪贴等艺术门类,使它成为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热爱秦腔的每一个西部人,还是整个中华民族来说,秦腔的传承和发扬都是举足轻重、非常重要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秦腔达到了它在二十世纪的第二个辉煌顶点(第一次兴隆是在二三十年代)后便一路下沉,二十余年的市场经济冲击之后,秦腔的观众开始回归,一些青年也开始从现代音乐娱乐场所走进戏场,走上秦腔表演舞台,西安的住宅小区,兰州黄河之滨,西宁、银川、咸阳、宝鸡、天水、固原等城市大大小小的秦腔班社汇成一支浩荡的文化艺术之旅,唱响了西北人物质生活丰盈后心中的念想。然而,与众多民间秦腔社团、自乐班蓬勃发展的势头构成明显对比的是:秦腔的专业队伍和演员的境况令人堪忧,秦腔作为文化事业的前景,在国家日益强盛、社会财富日益积聚的情况变得暗淡起来,一些问题到了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境地。
专业院团:冰火两重天
专业秦腔演出团体是西北地区各级政府为发展秦腔艺术事业而设立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传播秦腔知识、展示秦腔魅力、培养秦腔人才、弘扬秦腔艺术的历史使命,这些团体为西北民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不可替代的服务,半个世纪以来,数以千、万计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不计个人得失,从城市到乡村,从春节到寒冬腊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心血,他们因此也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赞许。这是秦腔艺术的一段光辉历史。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演职人员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舒心快乐的,职业是万人仰慕的崇高,待遇是按能按职分配的公正,晋升是由贡献和才华决定的公平,所有演出费用和工资报酬由政府全额拨付,这在当时并不显得有多优越,然而,对于今天在最基层从事秦腔事业的人来说,则像人间天堂一样让其羡慕不已。今天,省级秦腔剧院与市县秦剧团同为政府文化行政机关管理的事业单位,有着相同的身份,只是因为级别不同,各自的命运和境遇是天壤之别。
近十年来,省级秦剧院团是躺着身子吃饭,市级剧团尽管为差额事业单位,但也是养尊处优,而县级秦腔剧团则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相当一部分已经寿终正寝、不复存在了。省级秦剧院团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就是一年不演一场,演员的工资待遇由省级财政全额拨付。省秦腔院团在省会城市没有多少社会公益性演出,如果有,一般是由政府安排,政府支付演出费用。省级院团的商业性演出也比较少,一本戏在一万元以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本戏在四万到六万之间,重点剧目一场在二十万元以上),食宿费用另算。这样高昂的戏价一般的民间庙会承担不起,只有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因为某种庆典或节会才会请省级秦腔院团出场,但这样的演出次数很少。省级院团一年中的大多时间在悠闲自在中度过。
市级秦剧团大多数是差额事业单位,有的接近百分之百,有的百分之七八十,也有全额拨款的。这些剧团因为衣食无忧,下乡演出比较少,最多一年二百多场,戏价在每本戏三千到六千之间。演员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放假休息,不排新戏,吃老本过日子,且过得很舒坦。某市秦剧团现在能够演出的整本戏只有二十本左右,不及一些县剧团的一半。市级秦剧团的编制一般为百人左右,浩浩荡荡,开出去是一支规模宏大的队伍,但是开出的时间与其得到的待遇极不相称。
政府拨付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经费,剧团就不存在生存问题,三级演员每月可以拿两三千元以上的工资。这一级别的剧团商业演出比较多,在当地政府安排的文化活动中演出也比较多,剧团的总收入足以让这个单位发展下去,而一些演技过硬的演员的个人演出如堂会之类的活动,使其收益比工资还要高。
眼下最凄惨的是县秦剧团。好一点的县剧团,财政一年给二十万,大多是几万元,有的县一分不给。甘肃省某县秦剧团在省内外有相当的名气和人气,一年的演出在五百场以上,可谓在各级秦剧院团中首屈一指,十分红火,但是,这是表象,除了他们有几位在全国秦腔名流中不亚于任何人的出类拔萃的演员外,他们别无他物,他们像一群候鸟一样四季奔波。奔波的动机是生存。这个剧团只有七个人的编制。七个人可以唱一台皮影戏,而舞台大戏仅乐队就远远超过七个人。县政府每年只给二十万元的经费,这二十万元可以给这七个在编人员发工资,但这七个人完不成县政府安排的演出任务。怎么办?这二十万做了基本的交通、食宿费用,拉虎皮作大旗,招兵买马,壮大队伍,那些省市艺校、陕西剧团来的学生、演员组成一个四五十人的县剧团,台下苦练,台上苦唱,赢得了甘肃及陕西西部秦腔戏迷的拥戴,因此他们才可以在纵横崎岖的乡间公路上千辛万苦地走了一年又一年。——尽管苦不堪言,但其它县剧团对他们是无比羡慕的,因为他们的名声远播,因为他们有戏可唱,因为他们还可以通过艰辛的付出养家活口。
有二十万元还不错,相当数量的县剧团没有经费,只有一个空牌子,演员是临时凑到一起的。为了占领农村和城郊演出市场,这些剧团排练省市剧团没有的剧目,或者省市剧团不会演唱的老戏老腔,供演出组织单位挑选。就这样那些戏校刚毕业的小青年的日工资不到二十元,远不如干其它事,但为什么要如此心酸的坚守?——源于学了这门艺术,源于对秦腔爱不释怀,源于幻想着秦腔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好的转机——政府像重视基础教育一样重视秦腔艺术事业。
陕西省的绝大多数县秦剧团已经关门,甘肃省只有十来个县秦剧团在苦苦支撑。改革开放以后,县秦剧团的经费在逐年减少,人员退休一个编制减少一个,某县剧团目前只有三个人,但戏还在唱。
一个十四五岁的热爱秦腔的孩子在县剧团边学边演出,月收入是三百元,而那些秦腔名角在私人堂会或企业庆典上演唱一折是两万元,面对如此的落差,有心人岂止一丁点心酸!
面对省市剧团一些演员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望着县剧团演员疲惫佝偻的背影,我心底里的沉重酸楚无以言表。
漂泊的身影:倩影离魂
一面是文化体制改革,一面是原国家事业单位县区秦剧团的倒闭,相当数量的演员成了无家可归的蝴蝶。为了生存,这些生为秦腔艺术的文化人开始了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涯。陕西省西安市将四个秦剧团合并,组建成西安秦腔剧院,这项重大改革使老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创新剧目多了,演员的收入增加了,同时是一些专业演员离开了昔日的舞台。
二O一O年三月,冠名西安市秦剧团的一个演出团体在甘肃省天水市演出,征服了天水观众的首先是乐队,一把板胡带来的大秦之音,让喜爱秦腔的人们如醉如痴,十余位不曾谋面演员更让天水人大开眼界,对陕西秦腔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洪亮高邈的嗓音,出神入化的表演,人们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有老人说,这五天过足了一次戏瘾。饰演刘备的一位女须生,因在|《龙凤呈祥》中的精彩表演,使讨厌刘备这个历史人物的观众喜爱起“此刘备”来。还有一个三十岁出头的青年女子演青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辕门斩子》中的女元戎更是风华绝妙……
事实上,这个剧团真正的身份不是西安市秦剧团——西安市已没有团,改制组合成“院”了,而是西安音乐舞蹈学院秦腔六团。这就是说,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至少有六个秦剧团。这六个专业剧团是怎么产生的,笔者当时无从知晓,从这些演员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上看,他们不是业余拼凑的。去年年底,一位陕西业内人士介绍说,作为民办高校的西安音乐舞蹈学院双肩扛起传承、发展秦腔艺术事业的重任,一方面培养秦腔后备力量,一方面把那些没有了戏唱的专业演员招至麾下,组建了六个专业演出团体,奔赴西北五省区常年演出。
二OO九年秋天,甘肃省武山县秦剧团接纳了一位叫王水仙的旦角演员,她的青衣戏让观众不肯离场,流连忘返。王水仙只在武山县待了几个月,去年又来了一位叫杜金翠的演员,演唱酷似郭明霞,又有自己的典雅、清丽、华贵雍容的个人气质和表演风格。好景不长,杜金翠又飞走了。
王水仙、杜金翠、李玉霞、管小霞,等等,在演技和秦腔艺术综合素养当属一流的顶尖人才在漂泊,她们沉重的飞翔的翅膀上挂满了热爱她们的戏迷的泪水。
一顶凤冠下,多少“彩头”如蜂涌
一位秦腔演员,终其一生从社会上得到的是无数掌声和足以烁金的口碑,这掌声和口碑是非物质的,无法让一位艺术家衣食无忧;他(她)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政府是公正的,把最好的艺术人才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的剧团,对演员个人实行工薪制,高技能的优秀演员高职称,工资待遇相对高一些,这是合理的。从建国初到八十年代的三四十年间,演员的评等定级是公正的,尽管陕西省的一级演员数量比西北其它四省区一级演员的总和还要多,但没有人有意见,陕西优秀人才多,名家辈出么。这三四十年间演员的重用升迁也是一条健康向上的路径,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是高级剧团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好苗子先进县剧团,省市剧团开始关注,成长起来马上进入市或者省级院团,成为台柱子,级别待遇也上去了。就是说,这三四十年间秦腔艺术人才的使用和晋级是公平公正的。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不良风气开始浸蚀专业剧团,一些演员不是通过过硬的演技和艺术素养争取重要的角色,而是采取为人不齿的种种手段争取主要角色。扮演了众多主角,才有资格申报高级职称。省级戏曲奖,也是评给主角的。有了若干个省级奖,晋升职称就有了“硬件”。怎么样能够担任主要角色?——竞争。拿什么竞争?在众多优秀演员中何以脱颖而出?以往是谁最适合饰演这个角色谁上,今天风气大变,谁跟当权者关系最密切、最铁、最要好,谁就上。怎么样才能与当权者建立最亲密无间、最钢铁、最要好的关系呢?演技和专业素养已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酒色财气很重要。
在那个信仰理想坚定不动摇的时代,各种荣誉是给那些徳艺双馨的真正的艺术家的,晋升职称、评奖,也是这些人,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是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吃苦在前,享乐给别人。当时演艺圈里的领导干部或某个方面的权威人士、专家,享有奖项和荣誉也是应该的,但是他们高风亮节,把更多的荣誉和高级职称指标给了一线的艺术家。今天这种情况也存在,高风亮节、先人后己的管理者也有,但数量有限。最近一届文华奖,差不多都是剧团团长、副团长榜上有名,没有职务的演员没几个人。难道只有团长们才可以担当文华奖的光环吗?一个剧团主力演员不下十人,否则这个剧团演不了几本大戏;并且一个剧团的日常演出,上舞台最多的不是团长,而是演员,文华奖来了,辛苦在一线的演员后退,团长们上台,这项演员毕生梦寐以求的桂冠落在了官员的头上。
在秦腔艺术领域,陕西省的国家一级演员比较多,陕西省的地市级剧团就有国家一级演员,西安市也不少,其它地市相对少一些,而在甘肃,只有兰州市秦剧团有一级演员,其它市州没有。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米新洪先生如果在陕西省,他定当是国家一级演员,因为他是秦腔花脸独一无二的大家,只因为工作在天水市秦剧团,他的职称爬到顶点也就是国家二级演员。这粒响当当的铜豌豆在西北五省名噪数十年,陕西省那些同行的演员对其敬重有加,但给演员加冕职称的官员好象始终没有想到这位花脸行当的一号人物应该戴上一顶国家一级演员的“软乌纱”。
现在还是按剧团级别分配职称名额,省级院团一级职称不但有,而且还多,市级剧团三级职称就是高台阶,二级职称是演员终生奋斗目标,大多数演员是四级职称,国家一级几乎没有;县剧团三级职称是最高理想,二级是梦想梦幻,没有人还不识时务地去想妄二级待遇。引用网络语言说,“你在什么地方很重要,你身后的牌子很重要”,一个技艺高超的演员如果想拥有国家一级职称,那就想方设法去省级院团,竭尽全力饰演很多剧目的一号角色,竭尽全力拿到所有秦腔大赛的一等奖,再去考外语,再去制作出版发行个人音像专辑,再去国家级戏剧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所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就去排队等候。除了陕西省的一些市级秦剧团和个别省会城市的秦剧团,甘、宁、青、新疆的市级秦剧团的顶尖演员最高奋斗目标是国家二级演员职称,一级演员的桂冠连梦幻都不是。
县秦剧团的演员大多没有职称,那些实力毫不逊色于一级演员的一流人才、超一流人才是国家四级演员,即初级职称。目前的现状是:特别优秀的县剧团演员在为生计奔波,睡地板,吃方便面,全力以赴演出,哪有时间学外语(有无必要)?哪有财力拍摄制作个人代表剧目的专辑?哪有时间撰写专业论文?一位非常优秀的正旦演员告诉笔者,她这一生不可能评上三级职称,她们的团长看能不能由市文化部门照顾一个三级职称。团长对我讲,他们这个剧团已经十年没有给过一个晋升三级演员职称的指标了,好象没有人管这个事,他们的请求没有人理会;就是照顾一个,给谁?大家都很辛苦,那些有实力的演员比他付出的多的多,他不忍心把这顶皇冠窃为己有。
天水市秦剧团小生演员石云霄(三级演员)说:职称的事她再不想,但必须干好本职工作,台下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台上要对得起那些赞赏、首肯、期待自己的观众的眼睛。我听得心酸,听出了无奈中的一份悲壮。相对于收入上有保障的石云霄,甘肃陇西县秦剧团的张卫军、何彩兰、杜晓琴、夏文芳等甘肃秦腔名角,他们的一切都是空的(包括四级演员的职称),所有的收入要自己拼命去挣。
国家一级职称的秦腔演员都是一流的顶尖人才吗?回答是否定的。某省秦剧团的一位一级演员,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名为须生演国员实为小生,还软绵绵的像牛奶糖果;另一位国家一级的小生演员,一副纯正的娘娘腔,唱起来比哭还难听。这些人的职称是怎么得到的呢?一位业内人士告知我:国家一级演员还都是唱戏的,有些二级演员不唱戏,平时也不见上班,但是人家的职称上去了,这是结果,至于过程,那肯定是异彩纷呈。
泥沙俱下的演艺界,怎一个“乱”字概括。与每一个演员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高级职称就是挂在天际的一道彩虹,对于那些能力和贡献都很突出又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礼贤下士的演员来说无异于登天,而那些“功夫在诗外”的无德无艺的人物则在花丛中窃笑,正是有了这么一个他们如鱼得水的大环境,他们才如此猖狂,才如此践踏艺术和艺术家,他们气壮山河的一句话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这些识时务者走了一条不为人齿但很实用的路线,他们名利双收。
光怪陆离的舞台,今为何人设
旧社会想看戏的人去戏园看戏,解放后人们去剧院看戏,今天去哪里?除了西安市的为数不多的剧院每天有专业的剧团的演出,其它地方的剧院一年时间里几乎是天天关门,热爱秦腔的人只有茶园看业余演员的演出,或者在自乐班周围走一走、转一转。七十年代中后期及八十年代前期,专业院团每天演出,剧院大门敞开着,票价几毛钱,剧院火爆。九十年代初,陕西名家马友仙等到甘肃天水兰州演出,一张坐票五毛钱,演出不但不亏损,还有的赚,八十年代中后期,专业院团开始歇业,每天演出的大幕不再拉开。今天的现实是省市专业院团只要在本剧院开演,票房收入不够水电费、油彩钱,——这是剧团领导的话,也就是关门不演出的理由。我们局外人不知内情,但是看不懂这种现象,西安的剧院为什么就可以天天演秦腔呢?为什么私营的秦腔茶社生意红火呢?知晓底细的人说:这些剧团不演出是因为有饭吃,有财政供养,一个月放假不上班,工资正常发放,奖金分文不少,每天演出多麻烦。

顶部
萝卜头
进士
Rank: 4


进步奖6 进步奖2
UID 1005
精华 1
积分 9117
帖子 1348
威望 207
金钱 6479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0-24
状态 离线
有不少人想掏钱看专业剧团在正规剧院的演出,专业剧团不演出。
财政供养你,你不做事,要你何用?
没有了日常演出,演员何以在社会上建立自己的声誉?——个人打拼。这拼搏以基本的演唱技能为基础,再辅以其它东西,获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拿到省上或秦腔艺术节上的大奖,再组织力量不遗浅余力地炒作,最好能红遍半个天,这就出名了。有了响当当的名声,不但可以解决职称问题,政府给予的待遇上去了,固定的收入增加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小范围各种形式的请唱多了起来,有些请唱的收入高过工资数倍。这样的活动多起来,便成为社会名流,成为秦腔名旦、名须生,至于是不是真正的最拔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那就非常次要了。
专业舞台由城市转到了农村庙会,或者城乡文化艺术节。一个秦腔迷一年看不了多少戏,怎么办?看电视。甘肃电视台有个《八大戏台》的栏目,陕西电视台有《秦之声》栏目。甘肃台的《大戏台》每周安排五十分钟,五十分钟能演个啥?《秦之声》不到两个小时,也是浮光掠影,戏迷看得不过瘾。就这么短的时间,因为这个舞台的特殊性,那些身怀绝技的一流演员未必就能登上去。这两个电视舞台是给成名成家的名家名角的,那些有实力、超一流但没有名气——或者说只有民间名望的演员上不去,因为你无名,人家电视台不要你。多少万的观众在看,如果电视编导让一个演员连续出场三次,他(她)就成了秦腔名人,如果时常演出,不出一年他(她)就是秦腔名家——只要基本功足够。——这么重要这么特殊的一个舞台,对绝大多数秦腔演员来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一生都未必能变成现实的梦。
我曾以为陕甘两省就那么二十来位秦腔名家,这些人因为有音像制品,常在电视台上亮相,让我们熟知,成为观众敬仰的名角,其实这是一个误判,更多的好演员我们还没有看到,他(她)们没有音像制品,不曾在《秦之声》、《大戏台》上演出自己的代表剧目。郭明霞走了,她的一些徒弟继承了她的衣钵,但没有掌握她演戏的精髓,嗓音模拟,但行腔不畅,韵味不够,我想郭派秦腔已嘎然而止,不料在一个小小县剧团偶然碰到了杜金翠,她不仅把郭明霞的演唱技巧风格完全吸纳,还向前发展了一大步,更加细腻,更加舒缓。王水仙兼备郭明霞、肖玉玲、肖若兰所长,熔三家于一炉,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秦腔青衣行当中又一名家的喷薄而出。这两位演员在《秦之声》、《大戏台》上没有出现过。那些以振兴秦腔自诩的权威人士和掌权者,不知你们是否知道陕西甘肃两省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实力超群的秦腔演员!
甘肃省陇西县秦剧团不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路子,他们是继承当地老艺术家的传统路子,剧目让看惯了陕西本子的观众耳目一新,何彩兰、夏文芳的须生小生戏独具魅力,张卫军,杜晓琴的《杀庙》为整个秦腔表演艺术的扛鼎之作、经典之作,演员对剧情及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理解十分到位,所演人物生动鲜活,舞台上的故事已经不是在演戏,而是历史,是生活。这么几位出类拔萃的演员,其名声高不过那些会经营自己、会经营秦腔艺术、会经营奖项的“一等演员”。
四大名旦与群星璀璨
二OO五,陕西省电视台与一些机构联合搞了一次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当时大赛气氛之热烈,可以用一点即燃来形容,凡符合年龄条件的旦角演员几乎都参加了。通过演唱技巧、才艺展示、知识问答及网络手机投票,秦腔“四大名旦”出炉。这四位女演员在这场角逐中的得分没有问题,问题是这四位“四大名旦”无法让绝大多数热爱秦腔的人认定是代表中国秦腔旦角行当最高水平的四大名旦,除个别德艺双馨的演员被观众尚能认可外,其他人的表演能力只能用“比较好”来定论,她们没有塑造几个超越了别人的艺术形象,没有多少代表剧目,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秦腔表演艺术领域要走的路还很长,并且有人说她们的入选是内定的,早在非评委专家的预料之中,因为所有参赛条件是为她们“量身”设置的。让许多秦腔铁杆戏迷不能接受的是:远比这四个人强得多的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还活跃在舞台上,还在不断地为广大戏迷倾情演出,她们没有得到四大名旦、八大名旦的桂冠,倒是这几个还在学习成长的年轻人成了秦腔旦角的领军人物,因此有人认定这是一场闹剧,这是一场为个别年轻人寻求成名的炒作。
在此之前,好象没有搞过什么四大名旦的评选。这次热闹空前的评选,受益者就是被专家认定的“四大名旦”四个演员,她们扬了名、晋了级,有的还当了官,赢得盆满钵满。不认账的观众自有理由,他们认为这次评选是失败的,真正的评选,就应该是全面的选举,像电影百花奖一样,实行票决制,所有旦角演员齐上阵,所有想投票的观众都投票,不设评委。这是一个原则,另外就是不要搞年龄限制,十几岁,五六十岁,只要在舞台上演出秦腔,她就有资格参选。还有一点,就是突出正旦,演不了青衣,演不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复杂丰富,嗓音行腔没有独特性,就不能成为名旦。事实正好相反,“四大名旦”各自的代表剧目中有几个正旦角色?有几个青衣人物形象?这“四大名旦”中而那些真正如流水一般清丽婉约的正旦演员距离“名旦“称谓还十万八千里呢。
谁是秦腔四大名旦?观众不买陕西电视台和几位专家的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舞台上最活跃的中青年演员还没有达到个人演艺生涯的最高峰.时下这四位年轻的“四大名旦“可以说要唱腔没唱腔,要做工没做工,怎么能让群众信服!而象窦凤琴,侯红琴这样至少有自己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名旦,却被排在“四大名旦”的大门之外。
今天,一批接一批的生为秦腔的年轻艺术家让秦腔舞台薪火相传,所有的秦腔人、所有的秦腔戏迷都希望纯粹的艺术就让观众来评判好了,不要为个别人的名利搞什么大奖赛,如果要评选这个戏曲门类的王者,那就必须是“全民”公决——所有秦腔人共同来评选,这样的结果才有说服力。
戏曲大奖颁给谁
梅花奖是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奖,可以说得梅花奖者得天下,荣誉、职称、待遇、市场需求,等等所有与演艺有关的东西皆因这个奖项而出现天堂之上和荒邻凄野的迥然不同。
什么样的演员才能得梅花奖?自然是有作品、有优秀表演才能的演员。时下人们对中国剧协评梅花奖没有歧义,认为是公正的,问题是携带优秀作品的优秀秦腔演员能否通过省市剧协这个关口。县剧团向市文化部门申报,市文化部门在若干剧团若干演员中遴选,再向省剧协、省文化厅申报,省剧协、省文化厅决定谁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的评奖。对一个演员来说,每一个关口都是“生死考验”,跃过一个关口,光有作品不行,光有过硬的演艺素养不行,这是一场综合实力的逐角,平衡演员之间的关系、平衡剧团之间的关系、个人影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某省已经发生过几次戏迷口诛笔伐省剧协、省文化厅的事。过了省级剧协这一关,可以舒一口气,眼前是一马平川,这个广袤的舞台上,拼的是纯实力,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在北京各大剧院的舞台上没有表演的机会。
也就是说,国家最高戏曲奖是干净的,但是地方奖不是这样的干净,跑奖买奖早已“蔚然处风”,这个对于秦腔艺术事业来说为癌变的病毒呈愈演愈烈的势态。为什么有人跑奖、买奖?因为他(她)们艺不如人,但还想拿到奖项;因为他(她)们通过一定的关系可以把比他(她)们好的演员剧目拼下去。这个风气已经有些年月了,得到奖项的投入也在“与时俱进”。这个现象不是孤立的,文学奖、电影奖,排到最前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二三等奖、优秀奖,可能还是最好的,甚至最好的剧目和演员最终名落孙山。
据业内人士说,省级秦腔奖项,首先考虑省剧团、省会城市秦剧团,接下来是地级市秦剧团,等这些财大气粗的团体瓜分得心满意足,才会给县剧团一点残羹冷炙、残茶剩饭,大多时候,县剧团和县剧团的演员只是陪衬、陪客,一无所有。工作在最基层的戏曲人员和仗义执言者说,省秦剧团是太子,省会城市秦剧团是王子,地级市秦剧团是庶子,县剧团是后娘养的野孩子。在一次次的全省戏曲大奖赛或调演、汇演上,县剧团及其演职人员无人问津,可怜得跟乞丐差不多。所有这些活动,是太子、王子和庶子的盛宴,跟“穷人”(县剧团)没有多少关系。
在这种歪风邪气的侵蚀下,一些品行端正的演员放弃了一切追求,把事业看成了职业,把表演视为工作,所有的付出,只是领取薪水时问心无愧,至于创新、钻研,早已没有了动力和压力。职称可以不要,只要有一口饭吃即可。这种病菌已经严重侵蚀了秦腔艺术的肌体,而目前还看不到这一恶习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艺术领域权柄的力量
权力应该是为艺术服务的,为艺术家服务的,多少年来,权力也基本恪守这一规则,而在商品经济中,权力的变形和滥用也似乎是情理之中——有人振振有词,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权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因适当的事务,为适当的人物所用,即权为利和名所用、所服务。
权力在艺术领域不正当的运用大体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权内用,一个是权为己用。外权内用,是地方政要插手剧团和艺术表演事务,具体为某个人的一己之利或成名而干涉剧目主演安排、比赛获奖;权为己用,是剧团当权者尽可能地把好事揽入自己怀中或给自己的人,影响剧团正常工作和发展。当腐败成为某些人非常羡慕的生活时,权力异化的两种情况公开化、“正常化”了。有的演员以色开路,一路飚升,漂浮到地方政要的生活中,这样就拥有了成名成家所需的所有条件,有人写剧本,有人请名导演,有人出资搞个人专场演唱会,有人去为她买各种奖项,而她集各种名誉于一身,除拿到所有秦腔表演艺术的大的奖励外,还成为当地青联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尖端艺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尽管百姓和观众不认帐,但是没有用,百姓和观众的言论上不了报纸、广播、电视,而这类人物报纸上有人物专题或专刊、专版,广播里有唱盘,电视上有专访,除非有更大的官员和权力廓清事实、主持正义封杀她,否则她是要漂红十年八年的。
权为己所用现在很普遍,上一届文华奖就是明证。一个剧团,所有演员的命运都在团长手中,谁在一个新剧目中担纲主角,谁演配角,团长一人可以定夺;一个演员这一辈子走什么样的道路,最后达到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剧团团长,而不是他(她自己)。
有一个地级市秦剧团团长,演员出身,在表演上没有过人的地方,无法取得成就,便改行写剧本,写剧本也是小打小闹,有成绩,但跟那些国家一级编剧有不小的距离,经人指点,改编他人小说,在各种因素的合力帮衬下,这个作品成功了。为了显示他的能力,他把改编变成原创,再通过个人努力,他拿到了国家一级编剧的职称。他是这个省唯一一名在地级市秦剧团产生的国家一级编剧。他成功了,作为国家一级编剧的团长腰杆子也硬了起来,他这个剧团所有演出的剧目的主角,都赐予与他有相当关系的演员,那些在舞台上打拼上了二十多年的优秀演员因为看不惯他权为己所用的作风而受到打击,或退隐,或提前退休。这个表面上空前活跃、成绩斐然的剧团在这位团长的领导下,在民间得到了一个戏词称谓——“淫窝”,民众送给团长一个国人非常熟悉的人名——西门庆。
秦腔要发展,权力归位是很重要的,情为艺术所系、利为演员所谋、权为事业所用,是秦腔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倘若无视眼前权不正用的风气,受损害的不止是秦腔爱好者,更重要的是那些毕其一生为秦腔献身的演员和秦腔艺术本身。
    秦腔不能雷同于京剧,不是京剧的附庸
京剧是国剧,是国粹,近几年在国家文化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一骑绝尘之势迅猛发展,倍受其它剧种的羡慕。有人义正词严地指出:京剧是国剧,是代表国家的最优秀的剧种,理所当然遥遥领先于其它剧种。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片面和偏颇,举凡中国的戏剧,都是国剧,都是国粹,就像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一样,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下之别,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是生活的地域、生活的习俗不一样,文化传统和语言语种不一致,不能认为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是优等的,生活在边疆的人是末等人。戏剧也一样,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一支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奇葩,只能说各有所长、各有千秋,中国戏剧之所以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就是因为剧种众多,各具特色。忽视差异,就意味着抹杀个性;中国戏剧要不断发展兴盛,就必须保留各个剧种的独特个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促进整个戏剧表演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对于秦腔艺术,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文学大师鲁迅,剧作家曹禺、田汉、贺敬之等皆有高度评价,认为秦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一大批风格鲜明的秦腔戏剧大师,如刘易平、刘毓中、孟遏云、樊新民等等。数百年的戏曲发展史,也是秦腔和京剧等剧种互相学习促进的过程,秦腔吸收京剧的精华,京剧移植秦腔的表演技法。客观地说,传统秦腔的表演程式、特技、唱腔、板路,比京剧复杂一些,而近二十年来的戏剧发展实践,京剧远远走在了秦腔的前面,八十年代后期陕西省的一些秦腔专家试图对秦腔唱腔进行改革,但这场变革以失败告终。眼下的秦腔(不论是陕西秦腔还是甘肃秦腔)表演程式陈旧,音乐和演唱太实,缺乏空灵,优秀的专业人才缺失,一大批有实力的演员进不了专业剧团,只能以票友或者戏迷的身份参与秦腔演唱会,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在各个方面没有赶超上一辈老艺术家,真正为秦腔艺术献身的人才不够,重名利而淡艺术者众,整个秦腔艺术处于低潮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不遗余力地探索振兴之路,但观众对秦腔音乐的交响乐化和声腔的“科学”发声明显不接受,对陕西名家一味地学习模仿京剧的“雅”不认同,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专家的努力应当得到尊重,观众的态度也有其正确和可取的地方。
西北民众普遍的观点是:秦腔就是秦腔,不能京剧化,不能一味地求“雅”。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认识这个问题,必须从秦腔的渊源说起。
秦腔诞生于西部的山川,和西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西部的山川从地表地貌到内部结构,都很复杂,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对历史、对人生、对生活都有源于生活环境的独特感悟,它明显不同于平原上诞生的各个戏剧,唱腔上男声的高亢、豪迈、激越、刚烈,女声的柔婉、妩媚、千转百回,都是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千百年来的征战、苦役、生活的艰辛在表演艺术上的生动展现。有人说秦腔是吼出来的,这个说法不全面,但的确存在,而其它剧种,没有一个是吼出来的。平原剧种轻柔——京剧男声尤显这一特点,空灵,不失雅趣,但豪放的西北人不接受。我们可以想象,八百里秦川不比江南水乡,江南的山岳怎抵昆仑山脉的磅礴巍峨,就是陕西省内部,秦腔分为四路,各不相同,整个广博的西部地区,秦腔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秦腔的复杂是秦腔的特点,也是秦腔的优势。就拿秦腔花脸来说,其它剧种不是这么暴烈,没有这么沧桑、雄厚、宏阔,没有这么富于穿透力,京剧的花脸突出高扬、豪迈,但不见力,不沉重。有些京剧专业人士很反感戏剧花脸这么唱,认为这是一种粗野的表现,试问,长江在三峡段水流湍急,但有多少咆哮如雷,而黄河仅在壶口就成天下绝响,洪峰急越时,整个山川皆在其腹下成泥石东逝。再则,一个性情刚烈的人在生离死别时,在国家灭亡时,他的感情不会喷发吗?他还能儒雅有余吗?而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国之栋梁、民之精魂经历的大悲场景还少吗?在某个特殊时刻,人的感情的暴发就是一座山岳的崩裂,其力量不是随意控制和做作出来的。
秦腔的吼更符合生活真实,只有真实性才能使表演艺术得到观众的喜爱。吼声是秦腔苦音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少用,但突出了剧情。如《铡美案》中秦香莲在《杀庙》一折中的哭天喊地,这里的演唱就需要吼叫。《三滴血》中周仁瑞穷途末路遇见王妈,悲情喷涌,那哭声是吼出来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周仁回府》中周仁哭墓也是吼出声的,著名秦腔演员谭建勋的声泪俱下有人说演过了,台下观众哭声一片,非常好,非常到位,如果这个时候咿咿呀呀欲哭无泪,那就假得没有任何意义了。想一想,自己的妻子替人赴死献身,他现在又被受恩者打得皮开肉绽,哭墓岂不心痛到了极点!——只有符合生活真实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喜爱秦腔的人认为京剧中的须生的演唱像女人在埋汰,太萎靡不振,还不如京剧旦角的高亢优美。这就是秦腔跟京剧的不同之处,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京剧属平原剧种,从江淮平原到华北平原,是纤秀的,在平淡中显风华;秦腔是高原剧种,各种声腔、表演都有其合理性。京剧专家如果不理解秦腔的一些演唱方式和表演程式,那么就到西部走一走,对秦腔所有的不理解不用秦腔专家解释,这里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人们的生活会告诉他,秦腔为什么是这样的。
雨后春笋般的民间社团,和让专家击节拍案的票友
秦腔的观众在回归,一些进入成年的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开始喜爱秦腔艺术,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变化,从这一现象中我们看到了秦腔走出低谷的希望。
电视节目的粗制滥造、流行音乐的低俗无聊,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加上经济的繁荣,西部地区农村文化活动开始由秦腔演出担纲大任,这个目前始入发韧阶段的文化消费需求给县秦剧团提供了复活的契机,一些差额拨款的市级秦剧团也从农村挣到近百万(一年)的演出收入。甘肃省天水市有五个县区秦剧团,这些团体曾一度关门歇业,近几年因为演出市场的兴旺复活了,秦安、甘谷两个县剧团在甘肃省还唱出了名气。
与专业剧团缓慢复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秦腔社团组织在蓬勃发展,西安的各个社区,兰州黄河之滨,秦腔自乐班唱响了整个城市的周末和夜晚;陕西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甘肃天水市、白银市等地级市的秦腔社团也是风起云涌。这些社团、自乐班都是自筹经费,在自娱自乐的同时给广大秦腔爱好者和戏迷提供了舞台和艺术享受。自乐班是无偿为社会服务,而以盈利为目的的秦腔茶园生意兴隆。兰州市民族文化宫有十余家像模像样的秦腔茶社,每天演出时还有挂衣折子戏,免费为观众演出,甘肃省秦剧团、兰州市秦剧团以及陕西、甘肃的一些专业演员常来演出。据说这些秦腔茶园茶社的营业收入不菲,好的经营者不比一个县剧团差,且是坐着挣钱。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大剧院每天上演秦腔,实现了西安“天天看秦腔”的愿望。票价从五十元起步,到八千元,为各个阶层的戏迷和票友提供秦腔艺术的“最高级”享受。
应当感谢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和甘肃省电视台《大戏台》栏目,这两档秦腔专栏为众多秦腔业余演员提供了专业舞台,同时也让圈内人士的眼界大开,让他们看到了秦腔艺术社会基础的雄厚,和秦腔人才队伍的庞大。尽管甘肃省的票友水平在整体上赶不上陕西省,但秦腔艺术人才的不断涌现还是让专家和戏迷感到振奋。王群利、徐苑、高喜娟、荣权会、赵淑利、王晓玲、李德录、宗晓娟等秦腔票友的演唱功力和秦腔艺术素养让贺林、王小康、冀福记、展运华等国家一级导演、编剧、高级讲师无比兴奋,让他们看到了秦腔专业院团之外的广阔天地,让他们看到了不亚于专业演员甚至于超越了专业水平的业余爱好者的深厚功力。
民间社团、自乐班、散落在社会上的浩瀚如星的秦腔票友,三股力量的合流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秦腔是中国西部人民不可缺少的食粮,是西部民众精神力量的源泉,在现阶段,如果没有这些民间秦腔组织和人才,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何其的平庸和苍白乏味。
那些身在高处养尊处优看不起这些民间力量和业余爱好者的专业演员面对这种局面应该警醒、应该知耻而后勇;政府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应当想到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这些民间组织和艺术人才的力量,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节节提高。
秦腔的洪流,流向何方
一位在甘肃工作了三十年的东北人无不深情地说,秦腔应该像京剧一样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可能吗?谁会让秦腔走进西北地区中小学生的课堂?
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研究生班、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开办京剧艺术课堂,整个北京市一边是在戏剧的最高学府培养高端人才,一边是振兴京剧从娃娃抓起。京沪津等地每年的京剧汇演、交流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又一批京剧人才脱颖而出,并且是一支数百人的庞大的新锐队伍,反观秦腔,冷落得像个乞丐,整个秦腔界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没有人或组织为秦腔艺术作为一项国家文化事业奔走呼告,没有组织提出秦腔振兴和发展的纲领和思路,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文化方面的投入很少。一位市长坦言:文学艺术,就是政府不掏一分钱,它不会消亡,不会灭亡,有人——有不少人热爱这东西,他们会安排时间和精力以至经费来做这些事情,政府嘛把当地经济搞上去就可以了。这是现实,但是,国家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为什么不这么想,不这么做?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比西北人更有钱吧,为什么财政收入更好的政府竭尽全力在做京剧艺术发展的事,而更需要政府关心和投入的西北地区就是这么一种惨状呢?
某省一文艺刊物,上世纪八十年代省财政每年拨付经费二十万元,现在还是二十万元,这不是停滞,而是倒退。秦腔院团也是这样。有一个地级市,市长竟然不知道他这个城市还有一秦剧团。难道我们的生活和追求只有数钱这一件事是值得做的吗?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艺术,人类需要欢乐,劳动的过程、生产的过程需要歌声,需要抒发感情。人类不灭,艺术则常驻。
秦腔是整个西北地区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和艺术苑薮,每一个角落都是秦腔的天地,而不仅仅只是在城市里才有秦腔演出。政府在城市养一支专业队伍,供城市居民享受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秦腔势必走向衰落。秦腔艺术的领头羊陕西省是秦腔名家辈出的省份,现在是一种无序的状态,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近千人从事秦腔艺术,西安市还有秦腔剧院,而地级市就落后了一大截,而县剧团已经没有几家了。陕西省艺校的情况受大环境的影响,已远不如从前,更不能跟中央戏剧学院相提并论,西安音乐舞蹈学院现在开始培养秦腔人才,但这是民间的力量,是热爱秦腔的实业家在为秦腔艺术和西北地区培养人才,是一种带有几许无奈和悲壮的情怀的努力。
甘肃省作为秦腔的第二大省份,现状更惨,县级剧团的苟延残喘让人心酸心痛,省市艺校几乎没有了秦腔表演专业。
笔者坦言,当下政府不能养懒汉,不演出就断粮,让省市剧团走出院门,在民众需要的地方去,承担起为人民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任务,同时每年要有新的剧目上演,发展秦腔艺术。对县剧团,要调整组合,不能每个县都有,更不能让其自生自灭,一个省组建几个实力雄厚、与市级秦剧团不分伯仲的院团,给足够的编制和经费,让他们在农村地区常年演出,让他们成为秦腔传承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边吸收新生力量,一边培养中坚力量,使秦腔艺术一如西北地区厚实的土地一样,成为祖国戏曲艺术不可流失的宝库。
秦腔是茶,是美酒,不是牛排,不是咖啡奶酪,它跟流行音乐不一样,需要政府养殖,需要政府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划拨财力为其培根养土,让从事秦腔艺术的人才像科学工作者一样工作生活在体面和尊严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顶部
郝游
秀才
Rank: 2



UID 3236
精华 0
积分 1434
帖子 130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4-12-22 07: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长时间没来看了 ~~  

顶部
一朵漂流的云 (冰儿)
秀才
Rank: 2


UID 1020
精华 0
积分 3054
帖子 229
威望 0
金钱 5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0-29
来自 会宁太平
状态 离线
观看中  

顶部
lj86177
秀才
Rank: 2



UID 3794
精华 0
积分 1256
帖子 114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qq4852983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804
精华 0
积分 1217
帖子 94
威望 0
金钱 163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1-10
状态 离线
先看看怎么样!  

顶部
gui5513123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116
精华 0
积分 1429
帖子 111
威望 0
金钱 208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3-6-14
状态 离线
好人一个  

顶部
冰浴火签
秀才
Rank: 2


进步奖3 进步奖6
UID 403
精华 0
积分 2853
帖子 261
威望 10
金钱 29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2-27
来自 会宁 平头川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漂亮妈妈
秀才
Rank: 2



UID 2885
精华 0
积分 1327
帖子 113
威望 0
金钱 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__^*) 嘻嘻……   

顶部
淡淡的看
秀才
Rank: 2



UID 3439
精华 0
积分 1463
帖子 114
威望 0
金钱 2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要顶!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21:42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6385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