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原创] 会宁老红军何德林全家福
olife
秀才
Rank: 2



UID 469
精华 1
积分 2091
帖子 232
威望 2
金钱 209
贡献 1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4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8:4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添加 olife 为MSN好友 通过MSN和 olife 交谈 QQ
分享到:

总书记情系老红军

2008年2月10日是大年初四,城里乡下的人们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氛围之中。一大早,家住在会宁县老君坡乡的老红军何德林老人家的电话响了起来,电话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是胡锦涛总书记委托工作人员打来的。

电话中,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向老人家转达了总书记的亲切问候。对革命老区会宁一年来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与旱魔作斗争,为百姓谋福祉,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会宁的发展,在大旱之年取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的好成绩,表示十分满意。电话中还详细询问了老红军战士何德林及其他几位老红军、老八路的身体情况、生活情况,春节过得怎么样,嘱托有什么困难就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并祝老红军、老八路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总书记的殷殷关怀之情,感动得何德林老人热泪盈眶。

今年95岁高龄的何德林老人,祖籍江西省宁都县。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为一方面军第一军三师三团九连三班班长。1934年10月,随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9月17日在攻打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中右肩中弹负伤离开部队,在会宁县老君坡乡老君坡村定居。

去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会宁视察,亲切看望了生活在会宁的何德林、裴大乾等老红军、老八路和老同志代表。今年春节期间,总书记虽不能到会宁来,但心中仍惦记着革命老区人民。

会宁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关注老红军、老八路的生活。年前,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对老红军、老八路进行了慰问;正月初四,县上分管领导专程进行了走访和慰问;正月初八下午,县上又举行了老红军、老八路座谈会,转达总书记对老红军、老八路的问候。

来源: 甘肃农民报  作者: 张兆翻 谢东芹  

顶部
244282283
秀才
Rank: 2



UID 1179
精华 0
积分 2837
帖子 238
威望 0
金钱 22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11
状态 离线
向老红军致敬!

顶部
汁滓祭酒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5 14:5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还我漂漂拳
秀才
Rank: 2


UID 1431
精华 0
积分 2361
帖子 496
威望 15
金钱 149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12-2
状态 离线
2008年12月8日9时在老君坡家中不幸逝世,享年94岁。

顶部
梁铭誉 (关山月)
秀才
Rank: 2



UID 426
精华 0
积分 2903
帖子 251
威望 0
金钱 14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16
状态 离线

会宁 风云际会大会师

“循诗读长征”报道组记者在会宁会师塔上。式熟悉红军长征史的人都知道:江西瑞金是长征的出发地,贵州遵义是长征的转折地,甘肃会宁是长征的会师地,我省延安是长征的落脚地。本月初,本报“循诗读长征”报道组记者会师陇中小城会宁,重温当年的会师场景———

寻访三大主力齐聚会宁

1936年10月2日凌晨,会宁县城西门被风尘仆仆的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攻破,守城的县保安中队全部被歼。接着,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率领左纵队一军团的一师、二师到达会宁,与右纵队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会合,击溃了前来“收复”会宁县城的国民党军,肃清了县城外围的敌人。进占全守后,红一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们广泛开展宣传,张贴了标语,扎起了彩门,布置了会场,并筹集粮款、杀猪宰羊、打扫房屋,积极做好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

10月7日,北进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四军十师到达会宁县城。8日,红四军一部又进到会宁县青江驿一带,分别与红一方面军迎接部队会合,揭开了会师的序幕。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直属队抵达会宁县城。随后,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总司令部和总直属队也到达县城。10月10日黄昏,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二师、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和红四方面军各部队的代表在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

70年后再访斯地,当年的文庙大殿已修葺一新,惟一可寻觅会师事迹的只有一张旧木桌。当年会师联欢会上的讲话桌就是这张大成殿的供桌。

据载,70年前的会场庄重朴素,主席台用门板临时搭建,上方挂着贴有“庆祝红军会师联欢会”字样的红布横幅,会场周围则贴了许多标语。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陈赓等领导干部。徐向前、陈昌浩、陈赓等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朱德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庆祝会师联欢会大约持续两个多小时,“整个会场充满着团结、欢乐、胜利的气氛”,笑声、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会师后,红四方面军除担任后卫的五军以外,四军、九军、三十一军在会宁城乡集结休整。红一方面军向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赠送了红军被服厂赶制的冬装,还有毛衣、毛袜、手套、鞋子等慰问品,有的毛衣、手套上还绣有“欢迎阶级兄弟”、“会师留念”等字样。10月20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司令部及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一部分学员离开会宁县城前往打拉池,此后,各部队陆续向北转移。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东进到达静宁县东北的兴隆镇和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司令部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支主力在会宁地区胜利实现了大会师,结束了伟大而艰巨的长征。

会宁会师天时地利

为何会师之地选在贫瘠的会宁呢?会师纪念馆的马馆长说,这其中有着当时特有的历史渊源。

从地理条件来看,会宁县城坐落在祖厉河畔,北边靠黄河,东、南面紧靠西兰公路,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红军到来前,该处只有邓宝珊新一军十一旅刘宝堂部的1个营和县保安中队的三百多人据守,防备不严,加上县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有利于红军集结和隐蔽活动。

除了地利,天时也为会师提供了充要条件。1936年6月,为巩固和发展西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实现,党中央提出了三支主力会师的要求。当年9月初,蒋介石调胡宗南第一军及另外两个师共21个团的兵力,由湖南长沙兼程北进赶往西北战场,企图会同毛炳文、王均等部抢占西(安)兰(州)公路的静宁、会宁地区,隔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针对敌情变化的新情况,9月13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发布了《静会战役计划》,要求红一方面军以部分兵力向西兰大道静会段挺进;红四方面军迅速北进,先敌占领静宁、会宁、隆德、定西等地,控制西兰大道,与红一方面军夹击向北推进的胡宗南部;红二方面军在陕甘南部活动,从宝鸡方向牵制和侧击胡宗南部,提前实现三个方面军会师,协同消灭胡宗南部。党中央遂于此时明确提出,三大主力红军要在会宁、静宁地区会师。

目击

血染大墩梁

想寻访会宁会师前大墩梁战斗的目击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终于在会宁县中川乡找到了一位老者,名叫王昨井,79岁,当年大墩梁战斗开始时,9岁的他正在大墩梁附近的山上放羊。

时间拉回到1936年10月23日,红四方面军后卫部队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和副军长罗南辉的率领下,由通渭县华家岭退至大墩梁北山一带,而国民党毛炳文部尾追不舍,并占领大墩梁南山地域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早上9点多,王昨井正在相邻的一个山梁上放羊,忽然听到大墩梁上传来哒哒哒的枪声,不一会儿,枪声大作,国民党两架飞机也飞了过来,又是投弹,又是俯冲扫射。炸弹爆炸的声音非常大,掀起的气浪和烟尘有好几丈高。飞机扫射的声音也不小,听起来非常剌耳。王昨井收拢羊只正准备往回赶时,听到了“三爸”喊自己的声音:“娃子,娃子,别放了,快往沟里跑……”

把羊赶到沟里后,王昨井才发现村里仅有的4户人家30多口人全藏在这里,连大人们都吓得大气不敢出。枪炮声、爆炸声和飞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好像要天崩地裂似的,直到下午两点多才慢慢停了下来。原来,红军向北撤退了,国民党部队也跟着北进追赶。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王昨井随着大人跑到山梁上一看,横七竖八的红军尸体到处都是,有的地方成堆成堆的,个别尸体晚上已被狼和狗撕扯过。大墩梁村的乡亲们对红军十分同情,将遗体一个一个地掩埋在山梁周围。乡亲们事后得知,在这次战斗中,共有800多名红军牺牲,此前负伤的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在大墩梁遭遇敌机轰炸,躺在担架上的他壮烈牺牲。

在掩埋红军遗体的过程中,王昨井的三爸发现了一个腿被打伤、已经奄奄一息的红军伤员。三爸将这位伤员背到自己家里,喂水喂饭。这位伤员叫杨林,伤好后对恩人很感激,一直待在三爸家干活。遗憾的是,杨林后来又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了兵,从此再无音讯。华家岭乡一位姓付的群众当时也救了一个叫王中秀的伤员,王中秀后来当了付家的上门女婿,成了一个本地人。50年后的1986年10月,当70多名老红军战地寻访时,罗南辉当年的一个警卫员在人群中认出了早已作了上门女婿的王中秀,大喊一声:“你不是碎娃子吗!”二人一下子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亲历他因伤流落异乡

老君坡,地处会宁县城东50多公里,1936年10月1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与红一军团二师在此会师。而老红军何德林的家就在这里。

200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赶往会宁采访何德林。不巧的是,老人在县城看病,记者只好又返回县城,在其女儿临时租住的地方,记者见到养病的何德林,老人穿着对襟外套,一身寿星打扮。问起老家,老人清楚地告诉记者,他是江西的,还说了一个“嘎嘎”,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在江西话里,这是“鸡蛋”的意思。

何德林,1912年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1933年红军扩红之际,趁母亲领着弟弟回娘家的机会,他留下刚结婚一个月的妻子,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编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三师三团九连当战士。直到1957年,在甘肃会宁已经成家立业的何德林终于和老家的母亲和姐妹联系上了,当年新婚的妻子等了三年毫无音信,无奈改嫁他人。何德林和妻子商量后,当即赶赴江西,将年近七旬的老母亲接到会宁养老,从遥远的南国江西到干旱少雨的西北甘肃,老人生活上很不习惯,吃不惯面条,睡不惯土炕,但何德林和妻子田宗琴悉心照顾,直到老人92岁寿终,在老君坡传为美谈。

70多年过去了,老人仍清楚地记得抢渡大渡河时的情景,只是一提到长征,老人总是泪水盈眶,哽咽难语。

“过大渡河时没有船,我们三个人骑一匹马渡河,每人带有武器和几把短刀。尽管马会浮水,但人骑在上面河水又太急,马的体力也慢慢不支了。”何德林回忆说,“我们只好在马屁股上扎一刀,马向前猛跃几步,等马又走不动了,我们就再在马屁股上扎上几刀,靠了马,我们才爬上了河对岸。”

说到这里,老人拉起衣服卷起裤腿指着肋部、腹部、腿部至今清晰可辨的三处伤痕给记者看,但受伤的具体时间和战斗,老人一时却想不起来。

腊子口位于迭部县境内东北部的腊子口谷地,以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而闻名,当地群众说“走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这里东西两岸岩壁耸立,陡峭异常,中间仅为一片长约30米、宽8米的隘口。隘口前约有一片三四十米宽的开阔地,奔腾湍急的腊子河,将开阔地辟为两半。两岸由一个东西向的小桥相连,是过河上山的必经之地。敌人在桥东高耸的悬崖上筑了好几个碉堡顽守,企图挡住红军前进的脚步。

在攻打腊子口的战斗中,何德林所在的三团,虽不是主攻团,但他们也参加了配合战斗,他的右胳膊负伤,这是他参军以后的第四次负伤。腊子口负伤后,他经过包扎后随大部队继续行军。想不到三天后到达通渭县碧玉乡时,伤口发作他走不动了,部队领导动员他留下来养伤,并留下两名战士帮助他。第二天三个人走到一个河滩里,发现后面有几个地方民团的兵向他们追来,何德林为了不连累别人,把枪交给了两名战士,让他们赶部队去,他自己留下来对付追兵。也许是敌人看他有伤在身,在剥掉他的衣服后,竟然将他放走了。敌人走后,伤痛再加上又冷又饿,何德林又向前连走带爬的找人家。终于看到河边一个崖底下有土窑的烟囱在冒烟,等何德林快到门口时,里边出来一个衣服上全是油的人,原来他找到一个油坊,何德林得救了。

此后的十多年里,何德林一直在通渭一带靠给人熬长工维持生计,直到1949年,何德林走街串乡卖东西到了会宁县的老君坡。何德林的老伴田宗琴说:“他当时挑着货担子走街串乡卖东西,我娘家那时是开店的,他来住店,这样就认识了,后来也知道他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到了1950年,我俩人就结了婚,这一过就是50多年。”

何德林老人有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何芳红、何芳军、何芳兵,连起来,就是红军兵。坐在父亲起居的上房里,何芳军指着父亲的老照片说:“在我大(父亲)心里,他一直都没忘红军长征,他给我三兄弟起这样的名字,也是希望我们这些后代不要忘记红军长征。”

见证“红军的坟头都没有留下”

1936年9月30日傍晚时分,红一方面军15军团骑兵团团长韦杰和政委夏云飞火速赶到宁夏同心县王家团庄军团部所在地,军团长徐海东传达上级命令要求其攻占会宁城,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红军的胜利会师很重要,上级要求韦杰和夏云飞部于10月2日早晨,以急行军奔袭战术拿下会宁城。若在两天内会宁县城被敌主力部队进驻,或守候保安团有准备,奇袭不成,攻城任务即由随后跟进的红军73师实施。

接受攻城重任后,韦杰、夏云飞即刻催马返回驻地。当晚,他们召集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午夜时分,这支四个连队的骑兵团宛如一条黑色长龙,在茫茫夜雾中疾奔。10月1日凌晨4时,部队按时进入宿营地点,潜入村庄疏散隐蔽,并封锁消息。此后的数月间,敌我围绕着这座小城展开了大小几十次充满血雨腥风的战斗。

张城堡村,会宁县城东约5公里的一个小村落。70年前,13岁的张俊在这里见证了红军与敌展开厮杀的一幕。

“红军是在九月(农历)间到达的,在这里共驻扎了二十多天。”当年,这个有200多人的村子选派了代表出村去迎接红军,红军的到来不但为村里带来了各种宣传标语,还派出了女红军在村中道路旁展开医疗箱,为村民免费看病。大部分红军都借宿在老百姓家的院落里,对老百姓更是亲切。

现在已84岁高龄的张俊老人记得,红军在他们这里驻扎二十多天后,一天下午的4点多钟,一股敌人突然从村后的山上冲了下来,红军随即分散投入了战斗。战斗中,老人亲眼见到敌机投下的炸弹在村中爆炸。二十多架敌机投下的炸弹损毁了村里许多房子。

战斗结束后,张俊跟随父亲上到村东北方向的“高高山”上,在那里捡拾到两麻袋的废弃子弹壳和弹片。在山上,他也看到了牺牲的红军战士。老人的印象里,有几十个红军牺牲在山上。后来,是当地老百姓帮助掩埋的尸体,墓穴挖得不深,为了不让敌人破坏,烈士的墓前连坟头都没有留下。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循诗读长征”报道组提供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专家解读

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公木先生解读:专章一叹三唱,毛泽东咏雪词本篇首推第一。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北国风光”句,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袤深透;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江山如此多娇”句极有吞吐之妙,上承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下片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评说。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成词背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在重新获得立足之地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十分严峻的形势。11月24日直罗镇战役大获全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随后,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也得以纠正,中共中央在陕北站定了脚跟,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来考虑和处理许多带全局性的问题。随后“一二?九”运动爆发,瓦窑堡会议召开。会后,毛泽东在继续抓紧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上。1936年1月底,毛泽东在延长县县城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东征的战备步伐。这时,恰好下了一场大雪,毛泽东心情极好,作词《沁园春?雪》。

声音

寻访民族英魂

诺思

1936年冬,中共中央在陕北讨论三军会合地点。毛泽东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地点要选择一个好地方。周恩来建议在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的会宁会师。毛泽东听后说:“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于是会师地点就定在了甘肃会宁……

这是有关会宁会师的趣话之一。

整整70年后,本报“循诗读长征——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报道组的记者,结束了全国各地的采访赶往会宁,实现“会师”,体会别一种“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感觉。

会宁首先让我们振奋,“会宁会师”是长征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毛、朱、周、刘、邓等、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5位上将、120位中将、1200位少将到达过会宁地区。可以想见,会宁曾经是如何藏龙卧虎风云际会。但是,掩藏在风云际会背后的,还有惨烈悲壮的一幕,就在会师前后,红军与白军激战,几十架白军的飞机,在会宁没有任何植被遮拦的山头上,对密集的毫无防空能力的红军进行轰炸,当地的老百姓至今说起战后掩埋红军遗体的情景依然心寒……

但是,万里长征毕竟到了尽头。

我在上年纪念抗战60周年时曾经说过,像中国这样多灾多难的民族,必须汲取历史上无数次被击倒的教训,必须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品质和传统凝聚,必须熔铸坚强顽韧的民族魂,以之为利器,我们积弱积贫的国家才有可能再度强大,而类似于抗战/长征这样壮阔的民族史诗,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不记得出处了,说是美国有个权威机构评出的人类有史以来的100大事件、100大人物,中国的长征入选100大事件,而毛泽东则入选100大人物。可见,长征,已经成为人类挑战自身和自然极限的象征了。

这就是我们纪念长征的两重主要意义。

至此,“循诗读长征”报道活动划上句号。用我赴会宁途中在手机上写的一首小诗做结:

夜从陕西奔定西,铁轮如炮战声急。七十年前红白斗,至今犹闻英魂飞。

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o/2006-10-19/101210273744s.shtml


顶部
风雪之狐
秀才
Rank: 2



UID 68
精华 0
积分 2286
帖子 292
威望 0
金钱 14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7-13
状态 离线
支持~~  

顶部
酸辣土豆丝 (墨缘)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进步奖1 进步奖4 进步奖10 长期在线奖 爱心大使奖2 版主勋章
UID 293
精华 0
积分 2174
帖子 363
威望 16
金钱 583
贡献 1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24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yaoyanwen (姚彦文)
秀才
Rank: 2



UID 1095
精华 0
积分 2372
帖子 207
威望 0
金钱 1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9
来自 会宁白原
状态 离线
后辈有志 不忘长征

本报记者 景艳丽

陈永君 王燕玲 摄影报道

当年,红军在敌人无情的追剿中奋力战斗,用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写下了壮丽史诗。今天,在“纪念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记者昨日采访时看到,到场的每个老红军都十分激动和喜悦,当年的革命岁月在记忆里被再次阅读。而他们的子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着光荣的长征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奉献,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进取。

生活好了

长征精神不能丢

张映蓬告诉记者:“我是山西人,1949年随军,曾经参加过解放兰州的战役。以前根本就没有想过会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我们经常是今天不想明天的事,因为随时都会有敌人出现,随时有敌机轰炸我们,所以只想今天活着,明天会不会活着都没有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感觉像在做梦一样。但是生活好了,长征的精神不能丢,长征的历史不能忘,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艰苦奋斗干好本职工作

老红军何德林老人,今年已经93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昨日,他怀着格外激动的心情,让儿子用轮椅推着来到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仔细地观察着会师塔以及纪念馆。

由于年事已高,不便接受采访。何德林的儿子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的祖籍在江西,我父亲曾经是红一军的一名战士,当年跟着红一军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在会宁胜利会师,可以说,我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见证人。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现在所提倡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投身甘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后来人不要忘记过去

裴大乾是一位老八路,曾经是第一炮兵第七师的一名老战士,昨天也应邀来参加纪念大会。在记者的采访中裴老这样说:“我作为一名老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解放后,我一直在条件比较艰苦、也是当年红军会师的红色圣地会宁工作,亲自参加了会宁人民的建设事业,亲眼看到会宁和甘肃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心中感到由衷的高兴。”

裴大乾说,在甘肃省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和长征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想告诉后来人:不要忘记过去,把长征精神继续发扬。

精神传承用行动做贡献

伍生荣是出席昨天纪念大会的一位老红军,今年89岁了,胸前挂满的军功章——代表着他卓越的历史功勋。现在这位老红军年事已高,无法和别人进行正常交流。他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纪念大会现场的。

伍老的儿子告诉记者,在父辈眼里,长征是壮举,是坚韧不拔的中国人创造的历史奇迹。在我们后人眼里,何尝不是如此,在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发扬长征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生活好了

长征精神不能丢

张映蓬告诉记者:“我是山西人,1949年随军,曾经参加过解放兰州的战役。以前根本就没有想过会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我们经常是今天不想明天的事,因为随时都会有敌人出现,随时有敌机轰炸我们,所以只想今天活着,明天会不会活着都没有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感觉像在做梦一样。但是生活好了,长征的精神不能丢,长征的历史不能忘,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后人生活好

老八路很高兴

老八路刘玉珠今年已88岁高龄,曾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出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没有给党做出好的成绩”。他还说:“国家给予我的太多,而我给国家的贡献太少。政府对我们十分关心。”但刘玉珠老人的胸前佩戴的十几枚闪亮的、沉甸甸的功章,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刘玉珠老人说:“我只有一个女儿,现居住在西安,生活工作都很好,我心里很高兴。我身边只有一个孙子。”

谈起革命年代的经历,刘玉珠老人没有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没有说历经艰辛的革命历程,他向记者说的是“娶媳妇”的事。“为了革命,我当时到了35岁时还没有媳妇。领导说,你也该找一个老婆了,我才急着托人说媒。最后,在组织的帮助下我成了家,但生下一个女儿后老伴就病故了。女儿现在在外地工作,我有孙子照顾,日子过得很好,我很感谢党,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这些老人的关心。”

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o/2006-10-19/021510268717s.shtml

顶部
鹥总深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13 13:4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冰姬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45
精华 0
积分 1591
帖子 551
威望 98
金钱 34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4-12
状态 离线

“电视进万家”情暖长征会师地

本报甘肃会宁10月18日电 记者李战吉报道:“今天,政府给我家发了一台大彩电,也将党的温暖、党的关怀送到了我们这些老汉的心中,真的太感激了!”会宁县老八路裴大乾激动地说。今天下午,在红军长征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地——甘肃省会宁县,“电视进万家”工程发放仪式在会师广场隆重举行。

凝聚着党中央对贫困地区群众和对红军长征经过地人民关怀的1000台崭新的彩电,今日发放到了当地老红军、红军遗属、老八路以及部分特困群众的手里。

受赠农户65岁的孟大妈和家人抬着沉甸甸的电视机,脚步却异常轻快。她乐呵呵地说:“以后可以坐在家里看新闻、看农业节目、了解国家政策了,我们高兴着哩!”家住会宁县老君乡上街村94岁的老红军何德林,也收到了“电视进万家”工程赠送的彩电,他手握遥控器高兴地通过屏幕了解山外的广阔世界。会宁县会师镇的老红军刘玉珠手捧慰问金,看着大红包装的新彩电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就盼着能多看一看外面的好世界,如今党和政府给我送来了电视机,我一定要好好感受新社会、新生活!”

“电视进万家”工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三部门组织发起。

原文地址:http://news.sohu.com/20061019/n245874779.shtml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9 21:12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9968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