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5月25日马丁·路德被宣布为异端
路德说:“我现在不受任何法律和暴君的约束,过的是真正基督徒的自由生活。”路德在隐居的地方,天天做两件事:喝着美味的葡萄酒,读着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圣经》。路德特别钟爱葡萄酒,据说他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还说:“谁若不爱美酒、女人和歌,他就终生是个傻瓜。”有时他也忏悔似的感慨:“我们德意志人的罪孽可以在葡萄酒囊中找到,称作‘豪饮’。”
至于《圣经》,它的旧约部分原文是希伯来文写成的,新约部分是希腊语写成的。路德很重视这两种语言,把它们比作藏有圣灵宝剑的剑鞘、放着珍珠的匣子、盛着美酒的瓶子和囤积粮食的仓库。但为了打破神职人员对教义的垄断,路德组织将《圣经》翻译成了通俗易懂的德语。路德从事这项工作十分严谨,有时为了翻译一个字,他们要研究几个星期,往往一天还翻译不到一行。随着路德翻译的《圣经》译本流行全国,德意志语言的统一也得到促进。
路德的英勇斗争感染了德国人民,他深受群众爱戴。教皇特使回报说,全德国都在造反,十分之九的人的口号是“路德”,剩下十分之一没有直接支持路德,他们的口号是“罗马教廷该死!”路德的著作仍然畅销无阻。人们还抢购头上自带光环的路德像。
讽刺教会的漫画和小说到处流行,有的漫画里,教皇、红衣主教和大主教被用铁链捆在马尾巴上拖着,有的漫画画了一群长着猪、牛、猫脑袋的教士。路德亲自设计了一册名叫《基督受难和反基督者》的书,配上插图,将耶稣和教皇加以对比:耶稣为门徒洗脚,教皇让人吻他的脚;耶稣给伤者治疗,教皇让人比武取乐;耶稣把钱商赶出圣殿,教皇把教堂变成买卖赎罪券的场所。人们非常喜欢这些小册子,他们给讨厌的教士起了各种外号,比如讨饭袋子、干酪猎犬、魔鬼喂养的肥猪等等。
特使哀叹:“我对这样的人民失去了信心!”
由于路德的巨大影响和广泛宣传,在沃姆斯会议之后,支持宗教改革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萨克森、勃兰登堡等城邦对沃姆斯会议上的敕令进行抗议,宣布不受其约束。他们建立的改革教会因此得名“抗议宗”(Protestant),中文一般译为“新教”。路德宗、瑞士的加尔文宗还有英国国教,都是新教的重要宗派。大体上,北德意志诸侯更倾向于新教,而南方则比较保守。
宗教改革是历史大势的产物。教皇代理人在给教皇的信里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是路德的后盾,觉醒的人们都自觉地同他站在一起。因此,路德作为一介普通教士却能“怒怼”教皇,把所有的天主教会反对派团结起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当时的诗人把路德比作一只夜莺,用自己的歌声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清晨的阳光就要升起了。
但是,路德在反对罗马教廷的同时,却号召人民服从政府、皇帝和贵族,哪怕他们多行不义也不能反抗。他担心:“假如我煽动叛乱,我带给德意志的会是一场大流血。”而觉醒的群众已经不甘心仅仅是抗议和辩论,他们要求解决更深远的社会问题,为此不惜流血牺牲。路德就这样又落到了群众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