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秦腔旦角演员——魏艳妮
会宁在线
进士
Rank: 4



UID 5334
精华 0
积分 7063
帖子 1007
威望 0
金钱 5499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5-9-16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08:5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秦腔旦角演员——魏艳妮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秦腔旦角演员——魏艳妮

——艺术简介及精美剧照

曹斌锋  辑录

魏艳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当家青衣。陕西宝鸡人,秦腔演员,主攻青衣,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曾在《哑女告状》、《窦娥冤》、《天河配》、《软玉屏》、《番禺令》、《黑叮本》、《五典坡》、《铡美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赵氏孤儿》、《断桥》、《三堂会审》、《斩秦英》、《庵堂认母》、《探窑》和《三娘教子》等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天河配》、青春版《杨门女将》被制碟出版。代表作:《铡美案》饰秦香莲、青春版《杨门女将》饰佘太君。

主要获奖经历:

2004年荣获陕西省“红梅大赛”三等奖。

2005年参演《番禺令》荣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08年参演《杨门女将》荣获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集体奖”;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的更高将”。

2009年荣获陕西省第五届秦腔艺术节 “优秀表演奖”。

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2009年12月被评为宝鸡市“十佳最美乡村形象代言人”。

2010年荣获陕西省首届秦腔演唱大赛 “一等奖”。

2010年9月荣获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优秀表演奖”。

2010年当选陕西省第二届青联委员。

2011年1月《西安天天有秦腔》“超千场演出标兵”。

2011年10月荣获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表演奖”。

2011年12月荣获法国《第五届中国戏曲节》“最佳青年女演员奖”。

戏曲曾经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欣赏品味发生了巨大改变,曾经风靡中国的各种地方戏曲逐渐失去了往日辉煌。但戏曲界人士不甘于此,他们希望重现往日风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就在秦腔改革方面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小梅花秦腔团的主要演员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仅20岁出头,魏艳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已经是陕西小梅花秦腔团的顶梁柱。她本工青衣,师从郝彩风、李凤云等名家,主演过《铡美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赵氏孤儿》、《断桥》、《三堂会审》、《斩秦英》、《庵堂认母》、《探窑》等戏。她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高、宽、亮兼具,行腔舒展流畅,气息控制自如,又善于运用鼻音技巧,共鸣好;唱腔质朴、秀丽、醇厚、清新,注重韵味;表演规范熨帖,善于捕捉人物身份、心理、情感,能较好的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魏艳妮出生于宝鸡市郊农民家庭。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喜欢遐想的她第一个梦想就是做一名演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于是13岁时报考了凤翔县艺校。学艺以来,艳妮辗转眉县、咸阳几个县市剧团,她生性聪慧,对当地老师的口传心授照单全收,还找来戏曲光碟亦步亦趋地模仿,竟然学会了不少戏,大大小小的角色演了十多个。在咸阳大众剧团,魏艳妮演出了《窦娥冤》中的窦娥、《哑女告状》中的哑女等主要角色,俨然一个台柱子的地位,让小艳妮相当满足。但这种感觉并未持续多久,随着省戏曲研究院招生老师的到来,艳妮的第二个梦想便像插翅欲飞的蝴蝶那样破茧而出。经过一次次的考试和漫长的等待,2006年初,他终于进入了心仪已久的艺术殿堂,成了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的学员。

秦腔经典《铡美案》是魏艳妮常演的一出戏,我记得《陕西日报》上有位专家对她的秦腔艺术做过专题介绍:魏艳妮在继承前辈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秦香莲这一角色的深入理解,在顺应时代审美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唱、念、表演等环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革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很多演员演秦香莲,着力塑造其性格刚烈倔强的一面,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火爆,如唱《告状》之“秦香莲跪轿前心惊胆颤”一句,往往以声大气宏的大拖腔烘托气氛,博得掌声。然而,以秦香莲这样一位未经世面的弱女子,在那种森严的场合下,能够这样“理直气壮”的“心惊胆颤”,于理不通。而魏艳妮的演唱,则能从人物出发,唱出那种“心惊胆颤”的心理。在唱这一句的时候,她颤兢兢的向两边偷偷的看一下,唱“胆”的时候,声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颤”字则轻轻的落下,紧扣人物,细腻传神。同时,舞台表演手法多采用对比手段,以秦香莲的无助、世道的不公来衬托出公主的飞扬跋扈和蛮横,如果秦香莲在这里也用污言秽语相加,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怎么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呢?魏艳妮在表演上抓住了秦香莲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心理,塑造了一个贫而有志的人物形象,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最后一场中,当包拯唱“开言来再叫秦氏香莲听”一段时,魏艳妮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有层次有条理的诠释了秦香莲的心理变化:看到包拯手捧三百两纹银,秦香莲不明就里,拿银作何用?“我有心准了你的状,公主国太闹哄哄”,心里一惊,预感案情有变化了;“赠尔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养儿郎”,以双手推让,表示不需要;“送儿南学把书念,只读诗书莫要做官”,微微颔首,做心酸之状,触情伤情;“你丈夫不把高官做,焉能骨肉自相残”,眼望包拯,做失望状;“忙吩咐香莲下堂口”,神情由失望转至绝望,表情木然……通过这一系列的表演,把秦香莲从不明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理变化刻画的淋漓尽致,为后面绝望的唱出“人说包公是铁面,谁知尽是哄人言。三百两银子摔当面,放声大哭叫苍天”做了很好的铺垫。声腔演唱上,魏艳妮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吐字清晰明亮,演唱规范洒脱,非常动听。如《闯宫》上场的四句【二六】中最后一句的落腔,“木墀宫去找负心人”的“人”字,处理的细腻跌宕,大有名旦李爱云的韵味;再如《三对面》中“包相爷与我讲遍”中的“遍”字,由弱到强,由近至远,充分发挥了她嗓音的优势。魏艳妮的念白也很突出,她吸收了话剧的一些念白技巧,淡化了戏曲念白程式化的痕迹,感情充沛,集中的体现在《闯宫》一折中。如“是你上京赶考,几年无有音信,听得人说你在京高中,是我手拖一双儿女沿门乞讨,一路之上不是英哥饥饿啼哭,便是冬姝足痛难行,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好容易来到这里,谁知你竟是这样无情……【叫板】负心了”一段,她念的情真意切,有委屈,有怨愤、有失望,也有期望,晓以理,动以情,热耳酸肠,情景感人;再如“强盗啊强盗!是我手拖一双儿女,千山万水找上京来,你不认我还则罢了,怎忍将一双儿女留为乞丐,啼饥号寒!嗯!你枉为人之父母也”这段,则完全失望乃至绝望,痛斥陈世美的无情无义,语气凄厉。魏艳妮通过语速的缓急、节奏的强弱转换,很好的拿捏了舞台节奏,情感变化得当,缓急分明,有张有弛,通过念白有层次的诠释了秦香莲的心理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戴静主任曾说过: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凝聚着民族魂魄、洋溢着英雄气概的《杨门女将》,更是一部国内多个剧种常演不衰的戏剧,剧中人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浴血沙场的精神,感动、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惊天动地喊出征,忠勇果然在杨门”——杨家12名女将西征的故事,自宋代流传至今,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演绎这样一部凝聚着民族精神、洋溢着英雄气概的厚重大戏,对于一群年轻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宗保庆生辰我心欢畅,百岁人喜的是四代同堂……”年轻的魏艳妮在秦腔舞台上诠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百岁老人佘太君,这个姑娘被秦腔业内人士寄予厚望。当年青春版《杨门女将》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投排时还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八期演员训练班学员)100多名学员的成人礼——小演员们那时平均年龄还不到19岁。剧中扮演佘太君的魏艳妮也不过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她嗓音甜润,唱腔清丽,显现出出众的实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曾说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得到观众掌声的那种激动感觉,是影视剧演员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是近距离的震撼。我喜爱秦腔,也相信我们能给秦腔带来活力。青春版《杨门女将》从登台到谢幕一路都被观众的掌声所包围。强大的阵容、靓丽的造型、逼人的青春气息、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整台戏不仅丝毫不见生涩,反而年轻而不失稳重、精致而不失大方。

魏艳妮为演好佘太君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导演排戏,她在场上认真地记,业余时间,她仔细琢磨,抓紧练习。老旦表演的举手投足、唱腔的发音位置,她都要从头学起。历经8个月废寝忘食的倾情投入,她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时节。当魏艳妮以佘太君的形象登上舞台时,赢得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片赞誉。她神采飞扬,威风凛凛,表演真切,激情四溢,尤以唱腔最为人称道。她嗓音宽厚,韵味浓郁,感情饱满,情随声至。那段“一回回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班师回朝杨家迎灵……”哀婉低回:“杨家要报仇报不尽,哪一阵不为江山为黎民去出征”慷慨激越:“两狼山老令公被贼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苍凉悲壮。每每唱到此处,人们在报以热烈掌声的同时,一种惊喜、欣慰的感慨也油然而生。一个年轻的佘太君,一部青春版《杨门女将》,使多少人对秦腔接班人的期盼心理得到了满足。

当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了训练队伍,检阅整体阵容,院长陈彦以尊重传统、呵护原作、保留精华的创作态度,对原京剧剧本做了一些谨慎的剪裁,又增加了《序幕》,以交待杨宗保的牺牲,避免了在剧情发展中叙事使节奏拖沓;增加了两位女将战死沙场的细节,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在决战前夕众女将与穆桂英母子分别时,糅进了叮嘱不尽、依依不舍的唱段,使英雄更加有血有肉,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二度创作在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也做了新的探索,借鉴了多种艺术元素,如群体舞蹈、蒙太奇式慢动作的设计以及整个舞台的调度;自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脱胎而来的主题歌贯穿始终等等,舞台呈现新意迭出。这些大胆的创造性改革丰富了舞台的视听感染力,贴近了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味,使“青春版”戏剧更加名副其实。活泼喜庆的寿堂舞、飘逸肃穆的吊唁舞、英姿飒爽的花枪舞、刚劲激昂的大刀舞令满台生辉,12名身扎各色大靠的女将美轮美奂的出场亮相,炫目的靓丽和青春气息,整齐而强大的演出阵容,瞬间征服了场内观众的心,使人不禁心潮汹涌,热血沸腾,发出由衷地赞叹。剧中魏艳妮饰演的佘太君,表演大气准确,饱含激情;嗓音宽厚洪亮,唱腔韵味浓郁;道白铿锵有力,台架稳重大方。孙艳饰演的穆桂英文武并重,刚柔相济;表演细腻到位,唱腔甜润清丽,动作干净利落。杨静扮演的杨七娘刚烈、豪爽,武打强劲有力。饰演杨文广的宋娣娣,精准地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个性,活灵活现地演出了小将军独特的神韵,被上海戏剧专家赞为“全国最好的杨文广”。其他如身手不凡的杨运(饰马夫张彪),唱做俱佳的崔江(饰采药老人),形神兼备的花脸李江伟(饰西夏王)等小演员,也都显示出不凡的实力。与欣赏其他剧目演出时感受不同的是,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激动。孩子们英俊俏丽的形象,健美洒脱的身姿,全神贯注的表演,干净利落的武打,甚至精、气、神十足的亮相,都会激起台下强烈的反应。问世三年来,《杨门女将》走南闯北,已经演出200多场,不仅赢得了陕西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也得到了北京、上海、澳门、台湾、兰州、太原等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部戏、这支队伍的高调登场,让人看到了古老秦腔的发展希望,传递出秦腔蓬勃向上的生命信息,也给戏曲工作者平添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更多的是对秦腔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戏剧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3797801017dj6.html

顶部
闲人
秀才
Rank: 2



UID 2501
精华 0
积分 1190
帖子 108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5-11-23 15:3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顶部
思洁
秀才
Rank: 2



UID 313
精华 0
积分 3184
帖子 250
威望 0
金钱 21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9
状态 离线
我演佘太君之后的感悟

文/魏艳妮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八期演员训练班新排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中,我出演了佘太君这一角色。参与这一实习汇报演出,对我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更是历练。此中,既有接受“检阅”而亮相的喜悦之情;也有“不负恩师之望”的回报之念;更有秦腔艺术博大精深,自己更须努力的领悟之感。

演员是戏剧艺术创造工作中的一种职务。演员的任务就是通过表演去塑造自己在剧中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并和剧中的其它角色一起,共同去体现剧本所规定的主题思想。戏剧作品能展现在舞台上,就是通过演员的“二度创造”来完成的。这次出演《杨》剧佘太君这一角色的实践,回过头来感悟不少,要演好这一角色,自己认为做好以下三点较为重要.

第一,认真分析剧本去认识角色.

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它是规定戏剧的主题思想、人物角色、故事情节、语言唱词和剧情结构的文学创造版本,为参与演出的所有演职人员提供“二度”艺术的依据。认真分析研究剧本,是演好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前提。我接到《杨》剧剧本以后,首先通览全剧,了解剧情的起始、发展、高潮、结尾及剧本的主题思想。从中知道《杨》剧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基础,而编纂成戏的历史剧,从始至终贯穿着一条彰显忠烈的主线。全剧所反映的是杨家将中诸多英雄忠肝义胆、不屈不挠、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和爱国情怀。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佘太君不仅是三军主帅,又是个百岁老人。虽一门孤寡,却忧国忧民。她是一位大义凛然、刚毅自信、爱国爱民的巾帼英雄。在她的身上有一股遇压顶而挺立不屈、斗奸谗而旗帜鲜明、临大敌而沉稳机敏、巧运筹而必获全胜的豪气。再了解佘太君总体精神风貌的同时,我还从网上史书中搜集资料,寻找佘太君的性格特征,了解到佘太君是一个足智多谋、刚毅果断、稳健大气的人。我过去是主攻正小旦的,现在要成功塑造年已百岁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有一个行当转变问题,而且有一个熟悉这个角色的历史背景及性格特征的问题。为此,我不仅从形体上下功夫,做好行当转换;还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并提炼感受,为真正演好这个角色,不断琢磨用艺术手段将这一角色展现在舞台上,引起观众的共鸣。如《寿堂》一场,当天波府上下在百岁老人的带领下,喜气盈盈为镇守边关的孙儿杨宗保筹办五十寿辰时,忽闻噩耗,宗保不幸阵亡。这段戏,佘太君在情绪上有极大的变化。对我来说,这是全剧最难把握的一段戏。佘太君是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老人,而我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为了能使表演真实,在这段戏,我采取了错位表演的手法,将我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失去亲人的大悲场面,学着体会当事人的感受引入戏中,利用了这些生活积累,只需给佘太君加一些理智和大气,表演起来便不会觉得那么肤浅。

第二,精心钻研台词去刻画角色。

台词,就是戏剧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及唱词,它是报答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和彼此交流的工具。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最能揭示人物性格,而这种语言是艺术化了的语言,是台词和表演水乳交融的语言。台词只有成了艺术化了的语言,才能刻画出人物的强烈一直和性格特征,要么剑拔弩张,浮于表面;要么内心激昂,而不溢于言外。对台词进行艺术化处理,要根据不同性质的事件,不同特定的场景,不同角色人物性格去酌情而定。

作为演员对台词不仅要熟背硬记,更要透彻理解台词的含义,弄懂弄明它的意思,弄懂台词的字音,特别是生僻字,文言文更要正音,使其成为戏剧语言所要求的字音。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自己演唱这些台词是所持的态度和分寸的把握,做到字正腔圆,干净利落。为了准确的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台词的演唱语调、阴阳顿挫,节奏变化还要进行艺术化处理,这种处理,要以刻画好角色形象特征为前提。如《灵堂》一场,朝廷畏惧强敌,意欲求和,佘太君力压悲伤,斥责主和派的谬论,白岁老人毅然请命挂帅。驳斥主和派的言论:“军国大事非同儿戏,为杨元帅报仇事小,朝廷的安危事大”台词处理,我以慷慨激昂的唱段,对他们作了申述和驳斥。佘太君先是一阵冷笑,紧接着说:“王大人,你好小量我杨家也!”以讽刺的腔调予以反驳。接着“一句话恼的我火燃双鬓”,则抒发出角色内心愤怒的情怀。随着音乐的变化,慢慢抑制一腔怒火,眼含热泪,心怀悲痛,苦诉着杨家誓死报国的传统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段台词演唱较前有所不同,要唱出杨家满腔热血、忠肝义胆、精盅报国的英雄气概。当唱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时,我表露的不是凄然,不是悲切,而是凛然的正气,赫赫的壮器,傲岁的豪气!台词“一个个马革裹尸何足论,朝廷的命令就是我杨家的死生”即便是一次次面临这样那样不幸,也依然没有挫败杨家世代报国的豪情和抗敌的决心。台词“说什么朝廷安危当审慎,难道老身存私心。杨家要报仇报不尽,哪一阵不为江山黎民去出征。”这种提问式的反诘,更显得理直气壮,是对主和派谬言的有力反驳。又如《决战》一场,在大获全胜,班师回朝时,将佘太君的原台词“抬上我的英雄儿女们,班师回朝!”改为“抬上我的儿女们,咱们回家!”不仅台词接近生活、亲切忠实,而且唱腔带有埂音而声含坚强,更能刻画出佘太君的刚毅大气的人格魅力,观众此刻也能引起共鸣,热泪盈眶。另外台词的演唱在吐字、发音上一定要清晰流畅,不仅使声音共鸣,而且要是声音远行。

第三,精心设计表演去塑造角色。

演员对剧本和角色进行种种分析研究,只是演员从理性认识角色的第一步。演员要把剧中的角色塑造成感性上的生动形象,搬上舞台,还需各类表演程式技巧去完成。这就要对台词、动作、唱腔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和认真细致的技巧的设计工作。

一切设计是为了表演,一切表演是为了塑造角色。除台词唱腔设计外,舞台动作设计亦是表演必不可少的环节。戏剧动作是角色欲望在矛盾冲突中的体现,它包含“内部动作”(心理思维活动)和“外部动作”(表达形式)两个方面。设计舞台动作是塑造鲜明、生动和感人的角色形象的重要环节,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动作,使一招一式每个动作具有目的性和准确性,只有动作语言、唱腔语言、心里语言准确到位,塑造出来的角色才真实亲切,给观众以可信感。当然,舞台艺术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要高于生活,将生活的真实性提炼成舞台的艺术性。演员要为体现角色性格特征去设计动作。如《校场》一场,不论是言行举止,都和前两场有所突破,我在处理这场戏时,给人物在气质上加入了大量的“霸气”,以便于从各个方面塑造出佘太君的大帅风范。如《运筹》一场,又是一个情绪的转变,时而稳若泰山,时而深谋远虑。在演这两场戏时,我把自己当作一个久经沙场,富有丰富经验的人来表现佘太君。这样,在粮草被困、敌方设套时,角色显示出稳若泰山;在判断敌情时又体现她的深谋远虑,由于吃透剧本,了解角色,所以在表演上我给人物奕奕的神采,给观众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唱腔是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音乐的创造和编记,虽是曲作者的任务,但演唱终归要由演员来承担。演员必须要与曲作者合作,这是演员可能唱好的基础。除此,演员要唱好戏,一要理解唱词的意思;二要吐字准确清晰,让观众听清唱词字正腔圆;三要唱出感情;四要唱出意境,声情并茂。戏曲唱词具有节奏感强和音乐韵律美的特点,道白一定要振振有声,唱腔与锣鼓弦板相配,产生节奏和韵律美;唱腔与身段结合,且歌且舞,富有动作性。如《寿堂》一场,一句清唱“痛饮了这杯酒你慢慢西行”!表现了佘太君含泪为孙儿送行的悲痛心情。“一回回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班师回朝杨家迎灵。”这两句更体现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后,佘太君在情绪上悲痛至极。在处理这两句唱词时,我没有在外形上大作表现,而是把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眼神表现出来。我认为发自内心的表现才是最好的表现。当杨文广抱住太祖母的腿要爹爹时,悲痛之情又一次揪住了她痛楚的心。我认为看见文广失去爹爹的痛苦,比自己失去儿子更让她难过。当大家提议“要为宗保报仇”时,老人痛定思痛,这事“即是家仇更是国恨,速将此事奏于圣上知晓。”这时,情绪大转折,不论是从唱腔上,还是身段上都要表现出她刚强的一面。“痛饮了这杯酒”这段唱词是最容易抒发感情的唱段,我在唱腔上以及感情上下了大量功夫,在演唱中竭力以情带声,声情并用,以致一板一眼唱出杨家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

综上所述,使我感悟到吃透剧本,认识角色是表演塑造角色人物形象的前提;理解台词,设计好舞台动作、唱腔是演好角色的基础。这一切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很难。通过《杨》剧的排练演出,我深深体会到塑造一个角色不易,而要塑造戏曲中的一个“活”的人物形象更加不易。我要把这次演出作为起点,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用演员职务要求全方位完善自己,脚踏实地,苦练功底,努力攀登艺术高峰,争做一名优秀演员,为振兴秦腔作点贡献!

顶部
himicky
秀才
Rank: 2



UID 4012
精华 0
积分 1514
帖子 128
威望 0
金钱 8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6-11-20 11:0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好帖子,要顶!

顶部
顶多是偶尔
秀才
Rank: 2



UID 1674
精华 0
积分 1834
帖子 152
威望 0
金钱 1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8-24
状态 离线
腔无情不见人  腔不巧不见好  腔不美淡如水

文/魏艳妮

“情者歌之根”。歌能为感而发,是戏曲声乐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如不能做到“腔准于情”,那就脱离了剧本规定情景及人物具体的思想感情,腔就不能准确的渲意了。故艺人说:“腔无情,不见人”。

创腔要“寓变化与规格之中,创巧腔与曲调之内”。所谓“规格”正是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具体思想感情。《乐府传声》云:“依调寻声,铺叙满意,既不逾格亦不失调”。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用一定的音乐规律体现出来,才能传情达意。而后再能做到,发音吐字,技巧纯熟、正确见功,能藏拙补缺,腔才能俏巧。故说:“腔不巧,不见好”。

“美”,即指腔要美妙动听。艺人说:“卖面的凭汤,卖唱的凭腔”。没有曲折回环,动人心弦的唱腔,就很难表达人物感情。“美”不仅指声音的运用和处理,更重要的是指无论什么戏,都要唱的感情充沛、热情真实、恰到好处;要刚柔相济,阴阳分明,顿挫适宜,缓急得当;唱时胸襟开阔,态度恰然。遇繁难不露勉强,遇细致不可放过。使之不落于平庸。古时有不少对唱腔美的赞誉。如“字正腔圆”,是指吐字真,唱腔美;“声如洪钟”指声音宏亮;“珠圆玉润”形容唱腔柔润;“虎啸龙吟”指声音雄伟浑厚;“莺声燕语”是说唱腔细致缠绵;“鹤唳高寒”指唱得高亢凄凉。这都是说的由于唱腔美所受到的动人效果。无情之腔是清淡如水的。故说“腔不美淡如水”。

顶部
想好再恋爱
秀才
Rank: 2



UID 2125
精华 0
积分 1501
帖子 125
威望 0
金钱 10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呵呵,明白了  

顶部
浪浪
秀才
Rank: 2



UID 3056
精华 0
积分 1576
帖子 129
威望 0
金钱 14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想想  做做

文/魏艳妮

随着2011年的到来,年龄又增长了一岁,心理也成熟了一些,突然之间想通了很多事。

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最重要的是当一切过去的时候,看看我们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我常常在想,老一辈艺术家对待艺术怎么就那么认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怎么就能创作出那么多的好作品?他们的想法肯定很简单,为群众演好戏是他们的职责,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完善才有可能被观众认可,他们可能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很少,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都得到了观众的心。正因为有这么多的老前辈不懈努力,才给我们后来者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浮躁的社会,处处潜藏着诱惑,要想立身梨园就得耐住寂寞。宽敞明亮的练功场,经常就那么几个人的身影,不由使人感慨万千!想起在戏校的时候,三九天在结了冰的水泥地板上拉顶、下腰、跑圆场,手和脚经常冻得出血,三伏天在40摄氏度的大太阳底下照样练功,晒晕过去那都是常有的事。因为我们是县上的私人艺校,场地都是租别人的,学生太多练功场太小,刚进校的新生就只能到院子里练功。下乡演出的条件更差了,住学校的桌子还算好的,大多数是打地铺睡觉,有的地方晚上关了灯头顶都能看见星星;住的地方距离舞台不论多远,早上照样六点多起床去舞台练功,那时候就只有一个信念,好好努力以后就能进好的剧团。没有深入过基层的演员是体会不来其中的艰辛的。来剧院后庆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和一帮爱秦腔的知音,在我迷茫无助或松懈的时候鼓励、鞭策我,让我在舒适的环境里永远不忘基层的艰苦。

最近好安静,仿佛回到了十年前,不问名利、不计较得失,每天只要进步一点点就高兴的不得了。今年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每天都是工作日,一天当做两天用,给力一年。有时候累的精疲力尽,但心里很充实,这可能就叫做痛并快乐着吧!

无论社会怎么变,无论大家怎么变,我就是我,爱我所爱,不被世俗左右。艺无止境,勇攀高峰!

顶部
沛竹畅教
楼客




UID 18931
精华 0
积分 441
帖子 40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支持~~  

顶部
企附泣啼
楼客




UID 20501
精华 0
积分 453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感谢楼主

顶部
斋宇七十钻
楼客




UID 16672
精华 0
积分 552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1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19:1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6938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