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应美国之邀 受英国之嫉
春暖花开日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52
精华 0
积分 3339
帖子 607
威望 34
金钱 2295
贡献 4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10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1:1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应美国之邀 受英国之嫉

珍珠港(PearlHarbour)事件后,日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了驻扎在印度支那、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的法、英、荷、美各国军队,在日军面前西方军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此时才使西方,特别是美国认识到了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因为正是中国军民拖住了日军整整21个师团和20个旅团,还有在东北的13个师团。

而日军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国作战的部队总共才有11个师团和3个旅团。倘若中国沦陷,日军就得以把半数以上的在华侵略军抽调出来对付西方,日军同希特勒军队在印度、伊朗会师的计划就有可能得逞。

同时,美国罗斯福总统、马歇尔总参谋长、艾森豪威尔将军等军政领导人都预见到,中国是反攻日本本地最理想的战略基地和大后方。因为中国离日本本土最近,拥有众多的人力、物力和为数众多的机场、港口。从中国去轰炸日本本土和从中国港口出发在日本登陆,远比从太平洋诸小岛与日军逐岛争夺要好得多。所以,美国对于援华抗日和邀请中国出兵保卫缅甸是最积极的。正是美国罗斯福总统等人对英国领导人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中国才有可能派远征军援英入缅参加二战世界反法西斯的缅甸保卫战。

英国殖民主义者既想保护住缅甸以维护其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却又不想让别人插手,尤其害怕中国军队进入缅甸,那样会鼓舞缅甸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对缅甸有过很大的影响。如果英国殖民当局能早早听从罗斯福总统的劝告,在1942年初就让中国军队在仰光和毛淡棉驻防并预先构筑坚固工事的话,缅甸可能不致整个沦陷,中国军队也可能不会有数万人惨死在北缅的野人山中,且由于滇缅公路畅通,中国国内的抗战也不至于陷入极端艰苦的境地。

中国早在1938年,鉴于日军对粤汉铁路和滇越铁路的狂轰滥炸,外国援华的各种物资难以正常运输,所以动用了数十万民工,胼手胝足,翻山越岭,经滇西横断山脉,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三大河流,用8个月时间抢筑了长达7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1942年初日军攻占越南进驻泰国后,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与国外友邦联系的唯一交通命脉。所以,中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条关乎生死存亡的交通命脉。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缅甸早就垂涎三尺,志在必得,早在30年代初就向缅甸派遣了大批特务,以僧侣、商人、医生、护士和教师等伪装身份在缅甸定居,搜集情报,收买缅奸,挑拨离间中、缅关系。新三十八师在缅甸作战时,所缴获的日本刊行的《缅甸兵要地志》中写道:

以现在及未来的世界情势而论,缅甸实在占有极重要之地位,为确保大东亚战争之胜利,而与满洲国共同形成两大据点,若能确保缅甸,不但能控制去就彷徨之泰国及安(越)南,又能封锁英属之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等地,借以阻止英人东进之企图。

上缅甸(即北缅)之地形:北部突伸与云南及印度接壤,其西部因有"阿拉干"及"卡查尔"山脉,构成一弧形之地势。再北上与"巴豆开"山脉相连,最北部与安南北上之山脉及"其培特"高原相会,而形成地理上之要冲。在作战之时,若能确保北缅甸地区,不但能遮断中印间之交通,又能协制重庆政府,更能阻挫英、美利用中国大陆进攻日本本土之雄心。

很明显,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占领缅甸,尤其是北缅,以便切断滇顷公路,困死中国,迫使重庆政府投降。故而,日军抽调部分侵华日军加强其太平洋各地的兵力,并西进印度、中亚与希特勒"会师"。在这种形势下,中、美、英在缅甸联合打击日军的入侵,就成为必然。

1942年1月1日,日军第十五军团司令坂田洋二郎率四个师团十万之众,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由泰国入侵缅甸的毛淡棉(Moulmein)并北进;一路在仰光(Yangoon)登陆,循公路北上。当时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任命曾指挥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名将亚历山大(Alexander)将军为缅甸英军的总指挥官,企图挽救败局,但英军不堪一击,万不得已只得接受了美国的一再劝告,向中国政府提出派兵支援的请求。蒋介石先生(当时为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当即决定派中国远征军入缅缓英,由罗卓英上将为司令,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中将兼任副司令。远征军共3个军,即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甘丽初指挥的第六军和张轸的六十六军。当时,为了保住滇缅公路这一交通命脉,蒋介石把留作战略总预备队的"嫡系"部队第五军和第六军都一起用上了。

第五军所辖的三个师分别是戴安澜的二○○师、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和余韶的第九十六师;第六军所辖的有彭璧生的第四十九师、吕国辁的第九十三师,陈免吾的暂编五十五师。这两个军总共六个师全都是德式装备,并受过德式训练。张轸的六十六军辖刘伯龙的新二十八师、马维骥的新二十九师以及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

张轸是河南人,他的新二十八师、新二十九师属于"杂牌"军,一向不为人所重视,不料,张轸把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视作比自己的部队更低三下四的"杂牌中的杂牌";当孙立人将军率部抵达云南指定地点向军长张轸报到时,一贯瞧不起知识分子的张轸以极轻蔑的口吻对孙立人说:

"你们当学生的何必跑来当军人呢?"

"我看我这一军三个师就数你这一师最差劲。"

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最英勇善战,名扬中外,流芳百世。而张轸自以为不错的新二十八师、新二十九师在缅甸对日军一枪未放就溃逃,专事抢劫难民,形同"土匪"。(参考《宋希濂回忆录》)

当时在缅甸的英军有英军第一师、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军第六十三师、装甲兵第七旅,有坦克152余辆,总兵力约五万多人。但这支军队的"中下层军官多为律师和大农场主,其官衔和他们的财力与社会地位相称",是一支毫无战斗实力和战斗经验的老爷部队。

日军先期进入缅甸的部队是第三十三师团、第五十五师团、第五十六师团以及第十八师团(日军"王牌"军,即"久留米"师团),总兵力约十万。除此之外,还有遍布缅甸各地的"第五纵队"。

早在日军侵入缅甸十多年前,日本特务和"黑龙会"就遍布缅甸,并以"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把榨取压迫我们的白种人赶出去"、"我们不要为英帝国主义利益而效死"等蛊惑人心的口号,迷惑了相当多的缅甸人。有一部分缅甸人在日军欺骗诱惑之下充当了日军的耳目和爪牙;更多的缅甸人对英缅当局的命令阳奉阴违,对正常工作消极怠工,使铁路交通几近瘫痪,电讯联络几近中断;就连缅甸的警察在战争期间也都怠工,致使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风景如画的故都曼德勒(Mandalay)在日机空袭时,警报器居然被日特缅奸破坏而不能发生作用,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被日军的炸弹炸死,或被大火烧死,整个曼市被烧成一片废墟。此外,为中国远征军运送武器弹药给养的火车也不时被缅奸日特破坏。我的老师林可胜教授从缅甸撤退时乘坐的一列火车便因挂有一节弹药车,在经过一个小站时,被缅奸故意与一辆空车相撞引起爆炸而遭破坏,幸未引起伤亡。也正是由于英国殖民主义者不得人心,使得部分缅甸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给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带来了极大困难。

英军缺乏战斗力,日军占有优势兵力,缅甸民众对英缅当局的不合作,导致英军在3月7日就过早地放弃了仰光(Yangoon)。英军的迅速溃败又进一步使英缅当局丧失了威信和号召力。基于上述原因,使得美国向中国远征军提供的大批物资无法交到中国远征军手中,所以二○○师守同古(Toangoo)时仅有的24门81mm迫击炮及弹药不得不全靠人抬肩扛,加上没有车辆运输,因而弹药奇缺。缅甸中部4月初气温已达40多摄氏度,然因美国提供的军服无法运达,中国远征军官兵仍穿着国内发的厚棉衣。仰光陷落时,第五军的先头部队二○○师已抵同古城,第六军的先头部队已抵萨尔温江(SalweenR.)与铁路中间的棠吉(Tounggyi今称东枝),但由于国内和缅甸的交通运输混乱迟缓,后续部队和炮兵还留滞在国内,极大影响了前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曾任美国驻华武官多年的史迪威(JosephWSitiwll)中将,奉罗斯福总统之命来华调查中国作战物资的需求和分配美国的"租借"物资,并负有计划训练和装备中国军队的任务。他恰在仰光失陷之际飞抵重庆。当时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司令部成立,蒋介石先生就任最高统帅,他鉴于中、英两国在印缅战场上有不同的利益所在,难免发生矛盾和纠纷,所以很需要请一位与该地区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美国将军,作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指挥中国远征军,以协调中、英两国军队的行动。经罗斯福总统的推荐,史迪威将军被任命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并担任了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但史迪威将军根本无权指挥英国军队。中英两国军队实际上是并立作战,而非联合作战。当史迪威感到事情不好办,而飞回重庆找蒋介石请示时,华盛顿盟军联合参谋部却又宣布英国亚历山大上将为缅甸盟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缅甸的中英军队。可见西方盟国,尤其是英国人,根本就没把蒋介石先生放在眼里。在缅甸,英国只有5万多不堪一击的老爷兵,中国却有10万生力军,为了巩固殖民者的利益,罗斯福也只好迁就丘吉尔,让英国将军当了总司令。

但实际上亚历山大将军匆匆组成的总司令部并未对中国军队下过什么重要命令。孙立人将军担任曼德勒卫戍司令的命令,还是蒋介石签发的。史迪威同样也未来得及组成他的总指挥部,更未能有效地进行指挥。除了罗卓英的司令部外,蒋介石又另派了以林蔚上将为团长,萧毅肃为核心的"参谋团"去策划中国远征军的行动。结果是"四龙治水",不知所从。指挥系统的如此混乱,焉能协同作战。

入缅之初,英军已放弃仰光向西北节节败退,在缅西普罗美(Prome)一带集结。此时我第五军二○○师已进驻缅甸中南部的同古,第六军已进驻缅甸东部的棠吉和罗列姆,这四个地点恰成一线。3月18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的先头部队与二○○师配属的军骑兵团在同古以南发生激战。19日,日军派尖刀部队直插同古城北的飞机场,企图切断我二○○师与后续部队之间的联系。

自20日起,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主力与我二○○师展开激烈的同古城争夺战。当时日军的编制是每个师团25000人,我军一个师是12000人,从人数上说,敌方兵力是我方的两倍多;就飞机与炮火方面而言,更是相差悬殊。当时英、美的作战飞机都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制空权完全被日军掌握。第五军的炮兵、坦克都还在云南边境,二○○师总共只有24门81mm迫击炮。所以敌军陆、空合作,步炮协同,集中火力日夜攻城。当时中国远征军的司令部和参谋团打算趁日军被牵制于同古城之际,迅速集中主力,围歼日军五十五师团于该城一带。所以命令二○○师坚守同古城,二○○师官兵在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前仆后继,愈战愈勇,孤军喋血,使有优势兵力及装备的日军不能越雷池一步。只因后方交通运输的梗阻和迟缓依然如故,不仅使"围歼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于同古"的计划付诸东流,白白塔上了二○○师三分之二的兵力,还牺牲了戴安澜师长。尽管这样,戴安澜将军和二○○师全体官兵的英雄业绩仍令全国同胞和盟邦、友人肃然起敬,打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的第一个光辉篇章。戴安澜将军的英名成为当时反法西斯阵营各国报刊、电台争相刊登和广播的英雄的名字,其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在日军第五十五师团进犯同古的同时,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向缅西英军据守的沙拉瓦第(Tharrawaddy)及普罗美(Prome)进犯。东部的罗列姆(Loilem)方面也发现少数敌军窜扰,而在缅泰边境泰国一侧的日军"王牌"十八师团则按兵不动。后来,整个缅甸战局的恶化就是由于敌第十八师团在缅人带领下,绕过棠吉迅速攻陷我军后勤苦地腊戍(Lashio),刘伯龙的新二十八师不战而逃,使第六军因腹背受敌而溃败,而这又首先应责怪萧毅肃参谋团的兵力布置不当。当时参谋团的兵力部署是:第五军居中,第六军居东,英军居西,六十六军为总预备队,据守后方。萧毅肃等人的眼睛只盯着从仰光方向来的三股日军,居然对东面泰国边境上的日军"王牌"十八师团视若无睹,让第六军的4万人据守从泰国边境的景栋(Kengteng),经过棠吉一直到中路接近铁路线之处长达500公里的漫长防线。既要防备南路之敌,又要防备东路之敌,所以限于兵力严重不足,造成第六军不论是正面还是纵深,都难以设防。这一布局上的错误招致了第一次缅战的失败。

3月29日中午,新二十二师赶到同古,在新二十二师的掩护下,二○○师得以在3月30日撤往后方。新二十二师接替二○○师后,在斯瓦河(SwaR.)南北构筑了数个梯形阵地,且战且退,企图诱敌第五十五师团主力深入到平蛮纳(Pyinmana)的既设阵地前加以围歼。不料,西翼英军于4月1日突然放弃普罗美,使这一计划落空。

英军弃守普罗美后,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经过几度会商后决定,中国第五军以平蛮纳(Pyinmana)一带为主阵地迎击敌第五十五师团,令西翼由英军负责在阿南苗(Allanmyo)与马格威(Magwe)之间构筑防御战线,阻击敌第三十三师团。日军经过一番侦察,深知我第五军士气旺盛,正严阵以待,而英军已斗志松懈,成为惊弓之鸟,所以南路敌军不与我第五军交锋,而迂回夹击英军,企图将英军一举围歼于伊洛瓦底江(IrrawaddyR.)东岸。这时英军不战再度自动撤退,英军在撤退过程中,其第一师被敌两个联队包围于伊江东岸的重镇仁安羌(Yenangyaung)。

第一次缅战中,4月20日是个转折点。在4月20日以前,盟军虽不能反攻仰光,敌也不能长驱北上,基本上处于对峙局面。4月20日,蓄谋已久的东路敌军第十八师团自泰国边界斜插入缅,与从南路北上的敌军第五十六师团突然从两个方向夹击东翼的第六军,使本来兵力不足的第六军阵脚大乱,经过一阵抵抗,第六军单薄的防线就告崩溃,东翼重镇棠吉陷落。敌占领棠吉后,又以骑兵为主,利用亲日的缅甸向导经中国军队未设防的小道突入西堡(Hsipaw)直插腊戍。其间二○○师虽曾以一天一夜的强行军,于26日一度收复棠吉,但此时东翼已全线崩溃,败局已定,收复棠吉一举也无补于事。

中国军队就此被日军一劈两半:东路"国军"为第五军的二○○师,第六军和张轸的两个师沿滇缅公路溃逃,西路"国军"第五军的新二十二师与九十六师和新三十八师以及英军被迫向北向西撤退。敌军的"双重钳形攻势"(孙立人将军所称)使得我方参谋团"守到6月初雨季来临再作道理"的计划告吹。

敌人这一双钳形攻势挫败我军的计划蓄谋已久,已作了精心准备。日本台湾总督府1943年6月底发布的一○六调查报告《(缅甸)事情概要》中有这样的叙述:

作战初期驮马行于险骏山道,伤亡极大。2月初,在缅甸、泰国国境间决讦修筑公路,除我工兵部队外,一部分泰国工兵援助日夜兼行,最初要求六个月完成,后修改为三个月竣工,但最后竟能缩短一个月时间完成全工,对作战极有贡献。

日军就这样得到泰国工兵的协助,筑好进军之路,又有空军的绝对优势,加上土民带路,绕过棠吉,背后出击,直取腊戍,该城遂于4月29日陷落。

据陈纳德将军的回忆录和美国志愿队5月5日在空中看到东路"国军"溃几的镜头是:

日军击溃了华军单薄的一翼后,即遣装甲部队从缺口穿入,更向北作机械化的进军,使盟军全线瓦解而退于缅北的死谷里去。于是缅甸的防守很快变成了很不体面的溃败,仅有零星的华军部队与日军接触,其余的盟军--英军和华军--则纷纷逃出缅甸,像赛跑唯恐不速了。

继腊戍失陷之后,缅甸东北部的华军全部解体。许多官兵遁入山区,小部队便在含着敌意的缅人间杀开一条血路,在日本装甲部队前面飞奔。中国兵在腊戍汽车场征用民用卡车和汽车,加速往怒江退却。曲折的狭路上常常塞满了废物和难民群。华军两团扼守滇缅交界以南的山谷,把日军堵住在一条小径达三天之久,才被日军从两翼包抄。在边镇畹町,两个月以前曾欢送过华军入缅的枯萎花牌坊的阴影下,也发生了小接触。畹町一役之后所有华军的抵抗,就随着空气消失了。

日军前进部队正向怒江峡谷西边挺进。在怒江西岸的路上成千上万的中国难民和士兵却还在彷徨着,日军摩托华部队移上了路的中央,在一群群无武装的中国士兵和平民之间前进。①

中国军队的这一败仗使云南的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相继陷落。作为大后方的云南,遂亦成为前线。

就在"国军"一败涂地之际,奉命掩护西路盟军各部队撤退的新三十八师,却在孙立人将军的英明指挥下,歼敌数以千计,最后全师明盔亮甲地退入印度。与东路"国军"在滇缅公路上狼狈溃逃,第五军退入野人山绝境,病死、饿死近半的情景迥然不同。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驻防曼德勒(Mandalay)(1)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远征老兵回忆录)收藏本书字号-+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于3月27日晨,乘汽车离开云南安宁,循滇缅公路开赴缅甸东北重镇腊戍(Lashio),并立刻接受守卫腊戍飞机场的任务。4月7日,除奉命留下一一四团一营(彭克立营)兵力守卫腊戍机场外,全师开赴已成废墟的曼德勒。

曼德勒是缅甸的古都和第二大城市,因曼德勒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所以缅甸有句名谚语:"条条道路通曼城"。由于日特和缅奸破坏了曼城的警报系统,所以,4月4日上午11时大队日本飞机轰炸了曼德勒,引起一起空前大火,除旧王宫以外,几乎全部被焚毁。趁着大火和一片混乱之际,日特缅奸又袭击了英军仓库、医院、中国远征军伤兵医院以及一些华侨商店住宅,杀了许多中国的伤兵和侨胞。

新三十八师在大火中开进曼城后,立即发布中、英、缅三国文字的安民告示,组织消防队全力扑灭大火;颁布戒严令,清除道路污垢瓦砾,掩埋尸体,进行管制交通。又由师政治部指挥,华侨胁助,组成便衣侦探队以便镇压日特缅奸,让侨胞集中居住加以保护;同时抓紧时间按照孙将军提出的"能防空、能防雨、能抗毒、能持久"的原则,构筑曼城的防御体系。蒋介石先生率史迪威、罗卓英等于4月9日来曼城视察,赞同孙立人的做法,因英国亚历山大将军迟迟对曼城的防御不发布命令,故曼城人民反英情绪高涨,英国当局已完全失去对曼城的控制,蒋介石先生遂任命孙立人为曼城的卫戍司令。孙接受此职后,即派人去四乡宣传招抚,并在曼城四郊设立难民登记站,对归来的难民发给卢比和粮食,召回了不少曼城出逃的居民,仅一星期,曼城便略复市容。

孙立人抗命驰援仁安羌(Yenangyaung)①

孙立人将军追述这一段作战经过时说:

当时曼德勒左翼是中国军队第五军,右翼是英国军队,不料英军不争气,受了敌人压迫后撤,而敌人又追逐得很快,结果英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约及万人,被敌人两联队约八千之众,围于仁安羌北面一山地上,另一联队正在追逐英军指挥所。于是英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后任加拿大总督)要求主席蒋介石派人援助。我在曼德勒布置才有几天,那晚上就奉到上面命令,让我派一团受第五军指挥,派一团增援仁安羌,受英军指挥;自己带一团守曼德勒。我认为这种五马分尸的方法不能表现战力,而且分散后,曼德勒一定无法可守。所以11时半接命令,12时即赶至上级指挥官处报告,我说,英军万人,受日军八千之围,今派一团人援救,真能作战者,不足一千,又受英人指挥,英人从来未曾指挥过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又从未受英人指挥,上下情意,必难贯通,作战必无表现。况且,英军是败兵之将,不足以言勇,如此处置,结果此一团必遭消灭。一旦前线挫败,敌人乘胜来攻曼德勒,我带一团人守曼德勒,亦必无功,等于坐以待毙。现在我愿意自己前去指挥,力量必大,并且我坐城待毙,亦非得计,兵法所谓"与其战于城宁战于郊",如果此次增援部队胜利,那么守城部队也就高枕无忧了。我虽如此说,上面仍是不准。我又向参谋长详为解说,那参谋长竟说,你不知道么,这一团是送人情,以一万人被围,一千人何能解救?我说,我作部队长的,不能白看着部下去死,就是去死,也要同死,死马也得当活马用。又从3时讲到6时,上面才说:"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胜仗,你算首功。"词意之间,料定我必败无疑,当日在8时,我就赶到前线指挥所,英第一军军长史林姆(W.J.Slim后作英军参谋总长)问我到了多少援军?我说:"一团人"。他听了非常的丧气,因英军被围已两天,师长斯高特(BruceScott)来电话说,准备投降。史林姆问我:"怎么办?"我说:"让他们死守,告诉他们中国援军到了,一切忍耐。"接着,第二次电话又来,史林姆手颤心慌望着我说:"怎么办?"我说:"让他们死守,中国军队快要攻击了"。那电话问:"中国军队什么时候到?"史林姆仍只望着我,我说:"我没有办法说定时间,但我保证中国军队打到最后一人,连我也在内,一定要将他们救出。""真的吗?""君子无戏言!""好吧,我们是君子协定。"史林姆感动得紧握着我的手。

记得我们在缅甸作战时,那里的天气,非常的热,皮肤上常常晒得起泡,同时我们又是在一个原始森林中向前进攻,有时几天还找不到水源,官兵都在热与渴的困难下苦斗着,那天,团长报告我,士兵实在渴极了,一滴水都没有了,无法再行忍耐,当时我详细的研究地图,发现我们阵地的前面不远,地图上载有一道沙河,我想,有了沙河就一定有方法取水,于是我命令团长,转知下级说,只要向前攻击,前面就有一道河,河里有水。士兵闻讯,大家奋勇进攻,很快地就攻到了河边,果然发现了水,而我们进攻的任务也告达成。

本来我部官兵,平时处处受欺,时时怄气,早就想找一作战机会,一显身手,借以泄胸中愤概不平之气,所以此次出发,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士气的旺盛,战斗意志的坚强,无以复加,真如怒马奔腾,喊也喊不住。第一天顺利的猛攻,疯狂的前进,一气就打到了拼墙河(PenChaungR.)边,接着就是多方扰乱,积极做渡河的准备,侦察地形等,绝未停留。敌人见我军来势凶猛,我们又冒称为第二军一军人增援,所以从头一天打到第二天下午,就已击溃整个包围,日军后撤,英军一师脱险。他们出围后,抱着中国兵接吻狂跳,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万岁!"

由于上述这一个事实,英国军队近万,马几千匹,围师两联队8000余人,而我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所部,才1200余人,除伙夫杂兵外,真能战斗的不过八百余人,而能以少击多,击溃十倍于我之敌人,解救十倍于我之友军,其成功原因就是士兵的战斗意志与指挥官的决心而已。岳武穆以五百之众,而能破金兀术的拐子马,其原因亦即在此。所以部队受了气,应从战场上发泄,这一战使中国军队的国际地位提高了很多,所以是无上的光荣,而过去所受的肮脏气,也可因此而泄尽无余了。

正当大家欢呼之际,孙将军却正忙于考虑下一步行动,无暇与英国军官们寒暄。此时孙将军心里充满了无限怅惘,因为他手中兵力太少,英军早已溃不成军,不能再战,遂不得不撤向敏阳集结休整,而孙将军后续部队尚未到达。

20日上午,敌军约四百余人突来袭击我军左翼,试图窥探我军动向,被我军击退。当天晚上陈鸣人团长率一一二团赶到,孙立人将军当即下令:"师以一一二团为主力,于21日拂晓,施行果敢攻击,向敌左翼包围,断其后路,压迫敌人于伊江东岸,一举而歼灭之。"

作此决定后,孙将军即于子夜12点下达攻击命令,命陈鸣人、刘放吾两位团长立即利用黑夜掩护,悄悄逼近敌阵,于拂晓前开始进攻。命令发出去仅半小时,陈、刘二位团长均以电话报告:"一切准备妥当,十分钟后即可开始行动。"但就在此时,英军罗伯逊上尉突然来到孙的指挥所,送给孙一道取消这次歼灭战的命令。命令大意是:因东路日军突破第六军防线,第五军已抽调二○○师赶赴棠吉。为了不影响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会战,命孙师速回巧克柏当地区待命。就这样,使箭已在弦之际,孙将军只得以沉痛的心情电令各部队停止攻击。

当时,虽然孙将军指挥的队伍仅一一二和一一三团,且兵力不过3000人,而敌两个联队有7000人左右(敌在油田区争夺战中伤亡1000多人,20日晚又有1000余人增援),但鉴于经孙将军严格训练的部队惯长夜战近战,人人都有以一当十的战斗实力(根据新三十八师第二次入缅抗战两年的经验,新三十八师的战斗力大约是日军的三倍左右,历来都是以少胜多),加上一一二团2000官兵都是生力军,一一三团官兵虽已疲惫,但因打了大胜仗,仍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勇不可当,且一一四团的两个营正奉命赶来增援,已在途中。敌人虽多、火力虽猛、又有空军支援,但已苦战13个小时,打了几仗,是一支疲惫之师。所处地理位置与心态又不好,所以孙将军3000勇士一鼓作气,定可痛歼此敌,把敌人的双重钳形攻势中,西边的这支"钳"卡断。本来,截堵东路日军的任务应当由作为远征军总预备队的张轸那两个师来承担,只因张轸那两师部队实在太不堪一击,远征军总部不得不命令从同古撤下的戴安澜的二○○师,去东翼挽救棠吉的败局,造成中路空虚,促使亚历山大签发了这样一道本不该发布的命令。使比第一次大捷更为值得欢欣鼓舞、战果更为辉煌的另一个"仁安羌大捷"胎死腹中。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仁安羌一役不但表明中国军队中有像新三十八师这样训练有素、士气旺盛的劲旅,有像孙立人这样判断力超群、深谋远虑和坚毅果断的出类拔萃的将才;也表明在新三十八师这样一支优秀部队官兵身上具有中国的传统美德,义薄云天,侠骨铮铮,舍己救人,不背盟信。在第一次缅战中孙立人有两次"抗命"的记录,第一次"抗命"创造了仁安羌大捷,挽救了7000英军的生命,使盟军的西翼免遭崩溃;第二次"抗命"是后来未按杜聿明军长命令将新三十八师带进野人山,使该师免遭像第五军那样的厄运,全师(缺一一四团一营)完整地撤入印度,为第二次缅战大获全胜,修筑和打通中印公路奠定了基础,并使盟国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

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缅战中盟军公认的唯一胜利,孙立人将军也因之成为威名远播的真正英雄。史迪威将军的中国战区参谋长窦恩曾记述:

一向目中无人的史迪威对孙立人将军倍加赞许,他骄傲地说:"好得很,这家伙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孙立人,我希望英国人永远记住孙立人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被一一三团救出来的各国记者,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报道了中国军队英勇无比,战胜七倍于己的敌人的经过。包括路透社记者在内的各国记者,都认为:

这是近百年来中、英、日军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所做的第一次较量,结果中国赢得胜利。

有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同史迪威撤退》(Retreat With Stilwell)的书,其中第二章第八节即以"中国人万岁!"为题,盛赞新三十八师的仁安羌大捷。当时的国际舆论中唯有英国官方为了顾全"面子",与世界各国舆论唱反调。史迪威的总指挥部在例行发表的一份公报中说:"4月19日中国远征军曾经攻克了油田区。"但就连这样一段不痛不痒的文字,亚历山大总司令也根本不准在印、缅传播,而是另发表了一份抹杀事实的公报称:"英国军队自己从困难环境中解救了出来"。而在私下,亚历山大和史林姆二将军又都以个人名义在5月3日各派专人给孙将军送来了"感谢信",并代表英皇向孙将军颁发"英帝国司令勋章"。亚历山大和史林姆的信译文如下:

孙师长将军麾下:

谨代表我军第一军及其他英帝国军队对阁下热诚襄助及贵师英勇部队援救比肩作战之盟军美德、深致谢忱。本人奉英皇陛下命赠阁下以"英帝国司令(CommanderofBritishEmpire)勋章"尤感欣慰。因阁下受命掩护贵国第五军之故,未得盘亘,殊以为憾!

谨祝阁下及无比之贵新三十八师康泰百益。

缅甸作战区统帅

亚历山大上将(签字)

史林姆将军的信是:

孙师长将军勋鉴:

欣喜亚历山大上将已代表英皇赠阁下以"英帝国司令"荣誉勋章,借兹表扬。

阁下对鄙第一军无价之援助。为此敬请接受本人及鄙军全体官兵之衷心感谢敬贺。在未将该勋章奉上之前,谨先将该勋章之绶带奉呈,敬乞佩戴为祷。谨此再申谢忱,并代表全体官兵致意。

史林姆中将(签字)

五月三日

收到亚历山大和史林姆的信后,孙将军向全师官兵作了宣读,并说:"勋章的授予,是全体官兵的光荣,尤其是死伤的同胞,以血肉之躯换来的光荣!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中国军官第一次以战功获得外国的勋章,而是表现了中国和盟军第一次并肩作战所付出的血汗和舍己救人、不背盟信的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已得到了公平的评价!"

就在我最后完稿之际,原新一军中校军医卞声宠先生(定居纽约)又给我寄来美国纽约中文报纸《世界日报》1992年4月下旬的一份剪报,上面赫然刊登了该报记者沈正柔的洛杉矶专访:"仁安羌战役五十周年纪念,英国军民不忘救援之恩,撒切尔夫人向刘放吾致谢",报道说,4月上旬,在原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拉菲尔博士的安排下,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接见新三十一师一一三团团长,目前定居在美国洛杉矶的93岁高龄的刘放吾将军及其次子刘伟民。撒切尔夫人见到刘放吾先生后,立即快步向前握住刘将军的手,殷殷致意,说:

"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你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佩,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你详细述说当年怎样打赢仁安羌战役的。"

又说:

"我听过很多关于你的英勇故事,当年你不但救了7000多名英国人的性命,同时也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

可见孙将军指挥的仁安羌大捷今天仍深深铭记在英国朝野和人民的心目中,是永载史册的英雄史诗!

仁安羌大捷对于孙立人将军本人和新三十八师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孙立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一直被忽视,新三十八师一直被蒋介石和军事当局视为"杂牌"军,入缅之初也被分割使用。自从仁安羌一役之后,才令人刮目相看。仁安羌大捷,使日后以新三十八师为主力的中国驻印军,反攻并收复北缅,击灭日军五个师团和一个旅团,修筑并开通中印公路成为可能,使孙立人将军能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将,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战场上。

在仁安羌一役中壮烈殉国的烈士张琦是湖南人,盟军当局感念张琦营长的功绩,1943年初向孙将军授勋的同时,特追赠"银星勋章"一枚,由孙将军代为领取保存。近半个世纪里,孙将军一直在寻觅张琦营长的家属,直到1988年夏末,孙将军旧属蒋元(台湾)与胡德华(澳大利亚)两位先生,在报上看到孙将军以"张琦勋章未能发出"为念的信息,先后主动写信到湖南祁阳县政府和公安局,并嘱故乡亲友(蒋元是祁阳人)查询张琦遗属与家庭情况。后得到答复:张琦的父母早已亡故,有独生女张锦兰,嫁婿杨得规,现在祁阳县标准计量管理所工作,系科技人员。孙立人将军郑重表示:"张琦是抗日殉国的军人,蒙获盟国追赠'银星勋章'一枚,这是国家的荣誉,迄未颁赠给张琦的亲属,希望台湾'国防部'将张营长列入忠烈祠祭祀,颁发褒扬令,颂一次抚恤金,并派人去香港将勋章转颁给张营长亲属。"

上述四项要求虽经台湾《中国时报》刊登及蒋元多次向台湾"国防部"申请,但是,除列入忠烈祠奉祀一项外,其余均未照准。故孙将军特竭力为张琦烈士遗孤筹集生活补助金,最后只好委托蒋元回大陆探亲时将勋章带回,转颁给张营长独生女张锦兰。孙将军自愧有欠隆重,故为张琦撰文立碑,并题:

精忠报国,严于律己,勇于任事,绝甘分少,感怀畴昔,不禁老泪渍纸也。

文章摘自《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 作者:丁涤勋 王伯惠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顶部
活的儿拍
楼客




UID 5930
精华 0
积分 531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q695362794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773
精华 0
积分 1087
帖子 92
威望 0
金钱 85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12-23
状态 离线
真好。。。。。。。。。  

顶部
mwt553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948
精华 0
积分 1687
帖子 131
威望 0
金钱 246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3-3-26
状态 离线
支持~~顶顶~~~  

顶部
坊淇澳
楼客




UID 10953
精华 0
积分 557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汽酒求爱
楼客




UID 17221
精华 0
积分 374
帖子 34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许颜 (许颜)
秀才
Rank: 2


UID 1113
精华 0
积分 2646
帖子 212
威望 0
金钱 32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11
状态 离线
一楼的位置好啊..  

顶部
汾水游历翁
楼客




UID 14568
精华 0
积分 727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22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展虎吻
楼客




UID 11408
精华 0
积分 462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呵呵,找个机会...  

顶部
海屋筹添败兴
楼客




UID 19361
精华 0
积分 342
帖子 31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0 17:0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5621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