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恐龙灭绝之谜
有来有去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1
精华 0
积分 4176
帖子 623
威望 20
金钱 309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30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16: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动物,在它身上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有关恐龙是如何灭绝的问题。

恐龙消亡之迷,已困惑人类多年,答案也被找出有130条之多。比如地磁倒转说(导致洪水、海啸等)、传染病说(病毒、瘟疫等)、酸雨说、气候大变动说(导致植物枯死)、蛋壳变厚说、性别失调说(英学者木勒提出了雌性恐龙缺少的理由)、有化植物说、海洋收缩说、火山爆发说、宇宙射线说、臭氧层空洞说(俄科学家基里洛娃)等。

其中比较离奇点的则还有:放屁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由自己的屁而熏死的,因为屁里含有一种甲烷气体,在恐龙存在的这一个多亿的时间里所放的屁足可以把臭氧层破坏掉,并导致地球生态发生巨变)、便秘说、刺吸昆虫说(中国的一位张姓学者认为由于蚊子和虻的叮咬引发了传染病)等。

当然最流行和最权威的说法是:大约在6500万年前,地球遭遇到一颗直径6至8英里的外来星体的猛烈撞击,相当于5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所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在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120英里的大坑,并把数亿吨泥土和岩石变成某种熔岩状态。大量的熔岩和尘土被抛入空中;熔岩在散落的地区引起大火,尘土形成的云层挡住了阳光,时间长达数年之久,导致气候骤变,大量生物死亡,恐龙食物严重缺乏,慢慢地就引发了恐龙的灭绝。

但这个由美国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尔瓦雷斯在1980年所提出的现代“奇思异想”却忽略了两个基本点:一是,一旦一种生物种类的食物供给出现大面积的和长时期的不足之时,其机体存活几年的时间尚不足怪,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延续至上百万年(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证恐龙的灭绝前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而且是一个断断续续地死亡过程);二是,即使躯体庞大的恐龙种类因食不果腹而导致大批死亡,但恐龙家族的小体成员(它们的身长才不足一米----仅仅比鸡大一点)却不应该也遭此厄运的——因为在同时期还仍然有躯体庞大的其它种类的动物存活下来了(让我感到非常不解的是,都是同样的作用力和生存条件为什么对这些动物就不起作用了呢?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力量能够只单向作用到某一种生物系统身上?)。

从目前看,所有的这些貌似合理的理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都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们始终都只是在外部、在外围、在边缘、在外因上找寻着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也就是对恐龙灭绝的探讨迄今为止难有突破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讨论一个物种的存活与毁灭,尤其是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生物种系整体的灭绝问题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点就是一定不要忽略内在因素和内部矛盾的存在,以及这些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诚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很显然,如果在一个事物中有主客观和内外因的情况同时存在的话,那么我们首先还是应该注重从内因和主观上寻找原因,这样所做出的判断和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更趋向科学和合理。对恐龙灭绝问题我们就更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了。

那么导致恐龙整体灭绝的内在因素到底是什么呢?简洁点说,这就是物种的生命周期和基因衰竭问题。

我们知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遵循着某种法则有规律运转、发展、更换、交替进行着,它们的存在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性(比如太阳就有它存在的周期性。据天体物理学家威廉 A.福勒考证,太阳经过100亿年到120亿年的燃烧,就会耗尽它的全部燃料。然后太阳就会爆炸,变成一颗红色的巨大星球,这个星球非常大,它可以延伸到木星的轨道上,到时它也会吞没地球)。

同样,一个生物物种的存在和成长发育也有着自己的一个稳定和特定的生命周期——它并不是一经发生后只要不是遭遇到显着的和急剧的生存环境变迁,就可以无限期永远延展下去的,而是在到了一定的生命阶期以后,就会由于其自身生命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而自行消亡。

据美国学者戈特考证,世界上多数物种的寿命都在100万到1100万年之间。在地球的实际历史上,“灭种”并非特殊情况,相关资料已经证明,现有物种与业已灭绝的物种之比已达1:10000。

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的生物已经经历了生物进化史上的第三次大灭绝。那个时期在没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大的自然变迁的情况下,物种的灭绝速度也基本上是稳定地保持在每千年灭绝一种。在距今1~1.3万年这个3000年的区间,平均每一百年就有3种鸟兽绝种。而自17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原因才增加了物种灭绝的进度(其速度比过去提高了1000多倍),导致每天有100多种,或每15分钟就有一种动物和植物的消亡。(2000年世界各国和各地区7000名专家对濒危动物、植物、鸟类和鱼类的现状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认为有1.1万多个物种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灭绝,将近24%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25%的爬行类、20%的两栖类和30%的鱼类面临灭绝的危险,面临灭绝的原因几乎全部是由于生境受到破坏。

由此而使霍金放言说,假如不采取诸如移居外太空等断然的措施,人类在下一个千年内很可能也要灭绝----当然,霍氏也太过于危言耸听和言过其实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定恐龙家族的整体灭绝,主要是因其内在基因的规定性,而非外在因素的偶然性;恐龙最后灭绝是该物种的基因已完成了自己特定的生命活动周期,其生存体制和生命机制已经不适宜于在地球上存活了——有很多的证据显示,恐龙物种在发生大撞击前就已经有了近一千万年的自然衰亡史、已经开始了其物种灭绝的历史进程了(也就是说,如果当真存在有小行星撞击这样一个事实的话,那也有一个内因在先、外因在后的关系在里面——我甚至都怀疑它起的作用连最后压倒骆驼的那棵稻草的份量都不如)。

作为一个前后已经存活了近两亿年,而且其物种的生物学机制并不算科学、身体的生理学结构并不算合理的这样一个庞大种群,在6000万年前的那个时期离开历史舞台是一个极其自然的事情。我们人类无须自作多情地去为恐龙的灭绝编织和罗致那么多的理由和故事。正如同《圣经》所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时间里开始的东西,必在时间里终结。这是任谁都逃脱不了命运。

我深信,即使没有诸如小行星撞击和地球物候变化这些因素的存在,恐龙现在也仍然不会活在世上的。不信?我们打赌!

由此还使我想到,那个在近年来盛行的要在恐龙蛋化石中攫取恐龙基因来复制恐龙的设想,必然也会是一个徒劳无功的举动。在这里我敢于断言:即使有一天人们真的找到恐龙的完整基因了,那么也不会将恐龙复制出来的——因为恐龙的生命机制已经彻底衰败了(熊猫的生殖系统现在就已经有褪化的迹象了)!(来源:于大海的博客)

顶部
畅教汪漾
楼客




UID 6350
精华 0
积分 675
帖子 54
威望 0
金钱 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原来还有这么多内幕啊,长见识了,呵呵  

顶部
z940269985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520
精华 0
积分 1060
帖子 83
威望 0
金钱 147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7-26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1-24 20: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哦...............  

顶部
浄教畅饮
楼客




UID 20506
精华 0
积分 563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1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慢慢来,呵呵  

顶部
434451124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823
精华 0
积分 991
帖子 84
威望 0
金钱 87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1-23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汁滓洋头
楼客




UID 6677
精华 0
积分 495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看看..  

顶部
汪罔凄秀
楼客




UID 17213
精华 0
积分 531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加油啊!!!!顶哦!!!!!  

顶部
darkangelye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727
精华 0
积分 1068
帖子 98
威望 0
金钱 10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11-23
状态 离线
晕  不信啊  

顶部
挖拉拉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033
精华 0
积分 5071
帖子 765
威望 158
金钱 3473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1-15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污黦洪涛
秀才
Rank: 2



UID 11678
精华 0
积分 1585
帖子 35
威望 0
金钱 14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一楼的位置好啊..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4 12:48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618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