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城及新艺城七怪以及那个年代的七小福和他们经典的五福星系列电影
如果说六十年代是邵氏的时代,七十年代是嘉禾的时代,那么八十年代就是新艺城的时代。
该公司出品电影中,包括创香港电影最高卖座纪录的《最佳拍档》。它拍摄的影片绝大多数是喜剧,其中卖座超过千万港元的还有《鬼马智多星》和《我爱夜来香》以及“开心鬼”系列片(《开心鬼》﹑《开心鬼放暑假》、《开心鬼撞鬼》)、《千里救差婆》等,它在台湾设立了分支机构,拍摄了影片《搭错车》﹑《台上台下》﹑《带剑的小孩》﹑《海滩的一天》和《孤恋花》等。
新艺城七怪:
说起来,当年“新艺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集体创作、集思广益居功至尾,由麦嘉、石天、黄百鸣、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组成的七人创作小组,碰撞出不少火花,新艺城前期的经典之作几乎都是他们群策群力的结果。七人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麦嘉上大学时主修电子工程,后来做工程师时,又去纽约大学专门学习电影制作,在美国曾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过三部枪战片的拍摄。在《最佳拍档》系列中,利用自己学过电子工程的长处,他熟练地将高空飞车、电子武器等特技融入电影创作。石天是喜剧演员,喜欢从演员的角度审看剧本。黄百鸣曾是话剧的发烧友,对戏剧颇有心得,擅长编剧,新艺城的许多剧本都由他操刀。徐克是一个集导、编、演等能力于一身的将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部电影。曾志伟喜欢玩而见多识广,对香港和台湾草根阶层的审美趣味了然于心。泰迪罗宾来自音乐界,且导、演俱佳。可惜集体创作虽然优势明显,却很难持久,据曾志伟说,这七位主导不久便因钱多钱少问题,闹起纷争,他自己则退出七人小组,远走台湾拍戏,后来被洪金宝招回帮他搞“宝禾”。因此《最佳拍档》前两集由曾志伟执导,到第三集,导演则换了徐克。而拍完《女皇密令》后,徐克也开始不满三巨头坚持只拍喜剧的创作思路,本来萌生退意,却被“金公主”盛情挽留,并帮助他成立“电影工作室”,虽然仍旧挂着“新艺城”招牌,却能跨过三巨头,直接与雷老板对话,并且票房分红徐克也直接从“金公主”领取,与“新艺城”无关。 《最佳拍档》拍到第三集后,石天要求另拍新戏,由他自己主演,占据春节贺岁档期。尽管黄百鸣认为还是接着拍“最佳拍档”续集保险一些,但最终未能阻挠石天拍了《恭喜发财》,结果该片在贺岁争霸战中首次输给了嘉禾的《夏日福星》,票房收入最终亦仅列当年度的第六位,将”最佳拍档“连续三年的票房冠军宝座恭手相让。新艺城尝此教训,决定再拍《最佳拍当》第四集,但当时七人创作小组已经名存实亡,麦嘉便起意挖掘新人,找林岭东拍第四集《千里救差婆》。该片由麦嘉领着自己的一干班底全盘搞掂,石天、黄百鸣基本没有参与,票房亦有不俗成绩。 80年代后期,新艺城三巨头各自为战,麦嘉重用林岭东,拍起“风云”系列,暴力写实片的大卖让麦嘉眉开眼笑。黄百鸣搞起家庭贺岁喜剧,也是大受欢迎。惟有石天,自己搞了个创作小组,拍起《八宝奇兵》等片皆遭惨败,于是萌生退意,至90年代初期,“新艺城”终于解体......
七小福:“七小福”是一出京剧,也是一个戏班,更是于占元的得意门生的总称。很多朋友都以为“七小福”指的是成龙等七个人,实际却不止。原来于师傅在一次京剧表演中,选了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七人担任《七小福》的主角(注:成龙当时的艺名为元楼,元龙则是大师兄洪金宝的艺名。待到后来,年长成龙五岁的洪金宝约满先行出师闯荡影坛时,成龙才顶了元龙之名),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了个“七小福”。另外,香港和台湾都有以《七小福》为名的电影作品。
五福星:是嘉禾电影公司为了对抗新艺城如日中天的最佳排档系列而拍摄的。这个系列以它强烈的香港本土喜剧元素,和超豪华的明星阵容,华丽的电影制作,让它在之后的几年和最佳排档系列一直霸占的电影票房的前列位置;包括《奇谋妙计五福星》《福星高照》《夏日福星》《运财五福星》等诸多耳熟能详的系列电影。
五福星与最佳拍档票房之争:
82年新艺城出品的最佳拍挡以26,043,773.00(两千六百万)港元排名票房之首。为此,嘉禾于83年出品第一部福星电影《奇谋妙计五福星》展开竞争,并以25,994,190.00港元票房紧追最佳排挡系列第二集《最佳拍档大显神通》的23,273,140.00港元之后,排名当年票房第二。
估计是如此激烈的票房之争让双方电影公司都有避免恶性竞争的想法,于是福星的第二集和最佳的第三集都恰好错开了年份,84年《最佳拍档女皇密令》毫无悬念的29,286,077.00惊人港元成绩夺魁,1985年轮到福星大放光彩以《福星高照》和《夏日福星》分别以30,748,643.00和28,911,851.00港元占据票房前二。到了86年这两个香港电影上史诗般的电影系列终于有了降温的时刻,《最佳拍档千里救差婆》与嘉禾和新艺合拍的《最佳福星》分别以27,012,748.00和23,109,809.00港元排在了当年票房的3,4位置。至此香港电影史上票房最惊人的系列电影多年的票房之争终告结束。不过96年嘉禾又将福星炒了一次冷饭,《运财五福星》票房已不再有当年之勇。
这里值得一提的事!结合当时年代的经济环境,和历年的通货膨胀,当年福星系列和最佳拍档系列的3千万票房远比现在的3千万要来得多的多!总之,这两系列在香港近百年的影史上是名列前茅的。
——————————————————————————————————————————————————-
如果说六十年代是邵氏的时代,七十年代是嘉禾的时代,那么八十年代就是新艺城的时代。
新艺城”是香港电影的一个传奇,从1980到1990,整整火了十年,鼎盛时期曾逼得势如水火的老牌寡头邵氏和嘉禾联手对抗新艺城。比如1982年嘉禾的《奇门遁甲》和《八彩林亚珍》就破例同时安排在嘉禾与邵氏两大院线公映,可惜票房仍不及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和《难兄难弟》,并且吴宇森亦因执导的《八彩林亚珍》票房惨败,而被嘉禾一怒之下与他解约,但新艺城马上就将吴宇森拉拢过来了。
1973年,麦嘉二十九岁。那时候的香港影坛全然是邵氏与嘉禾的天下,李小龙刚刚去世,功夫片方兴未艾,粤语电影全面复兴。麦嘉先后与吴耀汉、黎应就、洪金宝、刘家荣、石天、黄百鸣等几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影人成立了先锋电影公司、嘉宝电影公司、奋斗电影公司等,出品了一些创意独特的低成本电影,成绩尚算不错。1980年,奋斗电影公司得到金公主院线老板雷觉坤的赏识,加盟金公主并改名为“新艺城电影公司”,麦嘉、石天和黄百鸣三个老板带着两个伙计住进了面积不到一千公尺的新办公室。当时连他们自己也不曾想过,就在这间办公室里,新艺城开创了香港电影的崭新时代。 新艺城的股权分配,黄百鸣占9%,石天占19%,金公主与麦嘉合占72%;而在这72%的股权中,金公主占51%,麦嘉占49%。
当年,麦嘉、石天、黄百鸣、徐克和施南生夫妇、曾志伟和泰迪罗宾被称为“七人小组”(也被称为“新艺城七怪”)。新艺城前期的经典之作都是七人小组群策群力的结果。七人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麦嘉上大学时主修电子工程,后来做工程师时,又去纽约大学专门学习电影制作,在美国曾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过三部枪战片的拍摄。在《最佳拍档》系列中,利用自己学过电子工程的长处,他熟练地将高空飞车、电子武器等特技融入电影创作。石天是喜剧演员,喜欢从演员的角度审看剧本。黄百鸣曾是话剧的发烧友,对戏剧颇有心得,擅长编剧,新艺城的许多剧本都由他操刀。徐克是一个集导、编、演等能力于一身的将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部电影。曾志伟喜欢玩而见多识广,对香港和台湾草根阶层的审美趣味了然于心。泰迪罗宾来自音乐界,且导、演俱佳。在上世纪80 年代的10 年中,新艺城独立出品及联合出品的影片一共四次赢得年度票房冠军,可谓傲视群雄。倘若说上世纪60 年代的香港电影是邵氏的天下,70 年代是嘉禾的天下,那么,80 年代则是新艺城的时代。
新艺城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是由吴宇森导演的《滑稽时代》,卖座奇佳,随后吴宇森推荐好友徐克加盟新艺城,导演喜剧片《鬼马智多星》,亦夺得同档期卖座冠军。此外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等电影人也陆续在新艺城落户,形成了着名的“新艺城七怪”创作小组。这七个人全都是有口皆碑的工作狂,其中麦嘉更有“亚洲铁人”的绰号,经常一头扎在被称为“奋斗房”的创作室里,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这七位高人也个个思路开阔,敢想敢做,又能够综合集体智慧,认真分析观众需求,不断挖掘崭新创意,奇招猛招层出不穷。其中最为惊人的成就,恐怕要数1982年出品的《最佳拍档》。
《最佳拍档》的最初创意来自麦嘉,他曾经参与过《007》系列电影的拍摄,对间谍冒险故事情有独钟,打算拍成一部香港式的现代神探喜剧。起先确定的主演人选是麦嘉配周润发,但是发哥因为档期问题不能接拍,于是新艺城又找到了许冠杰。当时的许冠杰是香港艺坛如日中天的人物,不仅是粤语流行曲大师、横扫乐坛的歌神;亦是许冠文喜剧电影中理所当然的主角,票房卖座力的保证。这一回新艺城下了血本,出到破记录的200万元片酬加卖埠花红邀得许冠杰出马,在坊间轰动一时!而许冠杰也不辱使命,表现超值,不仅出色演绎了角色,还为《最佳拍档》系列创作了多首主题歌,几乎曲曲流行,并连续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
《最佳拍档》公映之后,年度票房达到2600多万,是香港首部冲破2000万票房的电影。这个数字也意味着有300多万人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占当时香港人口近60%,如果以如今的票价折算,则有2亿3千万近乎天文数字的票房,雄踞香港开埠至今卖座电影之首。在这个相对票房榜上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就是随后公映的《最佳拍档》续集与再续集,若折算如今票价,票房也都超过2亿。当然,用这种方式折算票房未见得合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最佳拍档》系列电影在香港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佳拍档》成功的原因很多:“新艺城七怪”创作小组的集体智慧、香港电影界前所未有的好莱坞大片式格局、不惜血本的资金投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效果超群的特技制作、精彩绝伦的动作场面……还有几位主演的精彩演绎。扮演光头神探的麦嘉以精彩的表演,证明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电影制作人亦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与洪金宝、张国荣、陈惠敏、林子祥同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当届金像奖是首次实行提名选举制度,评审过程大费周章,最后索性将影帝同时颁给了麦嘉和洪金宝,成为金像奖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双胞影帝。打跨了对手嘉禾的龙少爷。并使麦嘉得到了最佳男主角的奖项。同时也吸纳了女主角.台湾的张艾嘉进入管理层。
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以麦嘉为首的新艺城不断推陈出新,出品的许多电影都获得了巨大成功:《难兄难弟》、《搭错车》、《开心鬼》、《圣诞快乐》、《八星报喜》、《何必有我》、《阿郎的故事》……当然还有经典名作《英雄本色》和《龙虎风云》、《监狱风云》、《圣战风云》的系列。
老祖宗告诉我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据曾志伟说,这七位主导不久便因钱多钱少问题,闹起纷争,他自己则退出七人小组,远走台湾拍戏,后来被洪金宝招回帮他搞“宝禾”。因此《最佳拍档》前两集由曾志伟执导,到第三集,导演则换了徐克。而拍完《女皇密令》后,徐克也开始不满三巨头坚持只拍喜剧的创作思路,本来萌生退意,却被“金公主”盛情挽留,并帮助他成立“电影工作室”,虽然仍旧挂着“新艺城”招牌,却能跨过三巨头,直接与雷老板对话,并且票房分红徐克也直接从“金公主”领取,与“新艺城”无关。《最佳拍档》拍到第三集后,石天要求另拍新戏,由他自己主演,占据春节贺岁档期。尽管黄百鸣认为还是接着拍“最佳拍档”续集保险一些,但最终未能阻挠石天拍了《恭喜发财》,结果该片在贺岁争霸战中首次输给了嘉禾的《夏日福星》,票房收入最终亦仅列当年度的第六位,将”最佳拍档“连续三年的票房冠军宝座恭手相让。新艺城尝此教训,决定再拍《最佳拍当》第四集,但当时七人创作小组已经名存实亡,麦嘉便起意挖掘新人,找林岭东拍第四集《千里救差婆》。该片由麦嘉领着自己的一干班底全盘搞掂,石天、黄百鸣基本没有参与,票房亦有不俗成绩。
80年代后期,新艺城三巨头各自为战,麦嘉重用林岭东,拍起“风云”系列,暴力写实片的大卖让麦嘉眉开眼笑。黄百鸣搞起家庭贺岁喜剧,也是大受欢迎。惟有石天,自己搞了个创作小组,拍起《八宝奇兵》等片皆遭惨败,于是萌生退意,至90年代初期,“新艺城”终于解体……
黄百鸣回忆录:新艺城神话
新艺城神话--香港电影巅峰时期的纪实
(本文作者:黄百鸣。原文连载于香港东方日报)
1.《黑暗尽头便是黎明》
最近港产片的市场十分疲弱,制作人提心吊胆,票房触目惊心,而且屡试新低点,日前芋周末的午夜场,全港百多家戏院收入不足三十万,与旺市时,单是一套大片一条院线都可以收入过百万,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相反地,西片市场一枝独秀,因为西风压倒东风,许多映中片的戏院转移放映西片,有些戏院拆掉缩小,或干脆改做商场或作其他用途。环境好时曾出现甚么郑九组、吴七组等等,如今己不复见,有两三组在手者已属万幸。
以前那些大红人,有些转拍电视,或做歌星,甚至干脆嫁人算了。最可惜后继无人,后起无秀,港产电影陷入一片愁云的困境。于是有人呼吁,要求大明星、大导演、大摄影、大美指等等减价求市,更有悲观者认为,港产片己死!
股票市场的恒生指数上过一万点,亦会低跌至二百点,任何生意都会有牛市及熊市,港产片目前只不过跌至最最低点而已。请相信,黑暗尽头便是黎明,港产片始终会见光明。
八十年代早期,西片市道不好,许多戏院均希望转做中文片。拥有许多西片戏院的雷老板,亦希望旗下一些戏院转营中片,可惜当时中文片市场,控制在邵氏嘉禾手上,要分一杯羹,谈何容易。但雷老板依然成立了一条中文片院线,叫金公主院线,上映一些独立制片的电影,但强片尽在两大公司,当时金公主院线被称为玻璃线,即一撼即散,金公主实无法与邵氏嘉禾对抗、直至到新艺城的出现,才将形势扭转。
2.《开创无厘头》
八十年代早期,西片市道欠佳,拥有许多西片戏院的雷老板,要经营中片,成立了金公主院线,但面对邵氏嘉禾两大电影巨人,金公主只像待字闺中小公主而已。当年武侠刀剑片仍然流行,刀剑片大明星姜大伟、狄龙、传声均在邵氏旗下。
嘉禾七十年代失去巨星李小龙,却得到成龙加盟,替代李小龙的位置,喜剧方面,又有许氏三兄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屡破票房纪录,声势一时无两。反观金公主院线,只能放映一些小型的独立制片拍出来的电影,独立制片资金少,只能拍小制作,成绩难与大公司比较。因此,当时三条中文片院线,金公主一直陪居末席,成绩落后很远
。论实力,雷老板絻不输给邵逸夫、邹文怀,要自行制作电影,金公主才有出头之日,于是开始物色有潜质的制片人。
在当时的电影圈,独立制片公司不少,但有好成绩的不多,稍为看得起眼的只有一家叫「奋斗」的小小公司。「奋斗」公司虽然没有创过甚么票房纪录,拍过的影片亦非大卖座,但胜在平稳,胜在怪鸡。拍过的电影《疯狂大老千》、《咸鱼翻生》,票房均在三四百万元间,在当时已算不错,亦能赚钱。
雷老板找「奋斗」公司加盟,除了欣赏其制作不错之外,更喜欢其新创意。在《咸鱼翻生》一片,主角俾人打到呕电一旧电芯固然从口呕出来,创「无厘头」先河。「奋斗」加盟金公主,改名「新艺城」,后来成为八十年代的电影少林寺。
3.《麦嘉不修边幅》
雷老板要金公主吐气扬眉,实行物色优质的制作人,自行摄制电影,与邵氏、嘉禾一较高下。雷老板看中了小小的「奋斗」公司。「奋斗」公司由三个臭皮匠组成,但又刚好「编、导、演」各司其职。
为首的叫麦嘉,长发披肩(那时还未光头),嘴上留须,极之不修边幅。麦嘉在美国读电子工程,竟学而不用,天天去唐人街看港产片,日日骂人拍得「渣」,终于袋住一千元美金,要返港进电影圈闯天下,要做大导演。老二叫石天,在邵氏旗下南国训练班出身,长期做大配角,是最好的绿叶,却无机会做牡丹。
石老天长相怪异,表情多多,状甚滑稽,当时主角要英俊硬朗,石天只能长期做人亚二,但他总希望有日能挂帅,做番套好戏。老三鄙人黄柏鸣,怕电影拍极都唔鸣,改名「百鸣」,俾自己一次机会,虽然不能一鸣惊人,但一百次之中,总有一次得人惊吧。
当年的黄柏鸣在洋行当经理,月入过万,但却不务正业,唔做经理去拍电影,替人写剧本又时常收不到尾期,经济十分不稳定,搞到家嘈屋闭。
雷老板慧眼识英雄,「奋斗」公司改组成为「新艺城影业公司」,雷先生占股权百分之四十九留给三个穷光蛋的年轻人。因缘际会,新艺城终于登上电影的历史舞台,在八十年代票房屡破纪录,领尽风骚,兼且人才辈出,在电影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4.《去请教「权威邝」》
新艺城早期仍然是家小小的公司,一九八O年八月,在旧始创行租了六O一这个单位,面积不到一千尺,我们也嫌太大,三个老板却只得两个伙计,公司规模可想而知。
与大公司合作,福祸未知。麦嘉、石天和我去请教权威邝。「权威邝」是何人?居然这三个年轻人拍电影都要请教他?难道他是电影界老前辈?非也,「权威邝」并非电影界中人,对电影是一窍不通。他,是前程的预告人,迷津的指导者,俗称睇相佬,因为他讲话斩钉截铁,从不转弯抹角,批你穷就穷,话你富就富,准确程度十分高,大家才称他做「权威邝」。
三个年轻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来问新艺城的前途。「权威邝」用他炯炯有神的目光盯着我们三人,又看我们的手掌,又问我们的出生日期。我们三个就像小学生一样,等待老师派成绩表。沉默一会之后,「权威邝」突然面色一沉,大力一拍台,再用手指着我们三人说:「你地三合组公司,我保证五年之内,你地一定……」「一定大镬啦!」我想,因为从他严肃表情看来已告诉了我。
「权威邝」清理一下喉咙,再讲:「五年之内,你地一定会赚一千万。」我们吓了一跳,摸摸自己口袋,一千蚊就有,一千万想都未想过。岂料「权威邝」再大力拍台,说:「系美金计算,系一千万美金。」三个年青人吓到目瞪口呆!
5.《新艺城的创业作》
虽然「权威邝」说我们五年之内必赚千万美元,但我们仍然不敢妄想它会成为事实。与大公司合作,资金周转当然不成问题,但我们仍是不敢大花筒、乱花钱。任何人都不会做赔钱的生意,就算是你老窦,蚀他两铺也会将你经济封锁。故此,我们三个老板,只用两个伙记、一个跑街、一个听电话,而我呢,会计、打杂、编剧一脚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