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教育史》书评,会宁四中副校长李玉田 (2014年10月28日)
会宁这片贫瘠的土地,要发生一些让人惊叹,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似乎是不容易的,但是,“状元县”、“教育名县”似乎成了奇特现象。会宁教育虽然不是中国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拜读老师此书,发现有如下特点:
一、潜心研究、基础扎实
老师在撰写本书前,已编写过《会宁教育600年》一书,积累了编写教育类史书的经验。在此之后,老师也从未停止过对会宁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相关专著:《金色典藏》(甘肃人民出版社,待印刷)、《解读会宁现象》等。观看本书后记可知晓,此书是老师呕心沥血、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之作。正如老师在本书前言中所说:“我知道其难度之大,我同时知道这又是一次孤独而痛苦的灵魂之旅。”
二、结构清晰、体系庞大
《会宁教育史》以时间为主线,按朝代的更替将内容分为十二章。此书系统地描述了从远古到21世纪初期会宁教育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同时精当地分析了各个时期会宁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具体到每一章,又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主流会宁教育思想等进行描述,个别章节还加入了个案研究:“拜访王怀绪”(第四章),“2013年底之前,会宁的幼儿园、学前班”(第九章)。这既可以呈现整体的会宁教育状况,又能捕捉到个体的独特之处,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
三、史料详实、理论支撑
“‘史论结合’是治史的基本原则,也是史学的生命线。史料是基础,理论是灵魂,‘有论无史’只是空洞的说教,‘有史无论’也容易成为史料的堆砌。”该书的编写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其中不乏有第一手材料。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我们研究历史需遵循的方法,《会宁教育史》一书的编写,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结合每一时代的特征,依据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联系主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进行分块解析,真正做到了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统一。
四、通俗易懂、启示深刻
通读全书,可知从起初的彩陶文化到后来的学术专著,会宁教育经历了从蒙昧到理性过程,从精英到普及的过程,也因此使教育教化的范围扩大。这与每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也反映出政治上逐步对教育教化的重视。从史前至今天,会宁教育史是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起起落落;会宁教育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会宁教育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会宁教育的专著,也是集教育、历史、文学等为一体的学术作品。它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既可以当作专著补充会宁教育史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当作常人闲暇读物增长见识。
我深知一部作品的诞生,虽然没有十月怀胎那样的艰辛危险,但也绝没有吹一张牛皮那般轻松自如。正如老师所说:“……将自己的血液化其流,将自己的肉体凝为其塑,将自己的灵魂筑为其山”,这是一部凝结了老师心血,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作品,因此,我大胆地向各位推荐此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