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甘肃历史上的方志编修
E.T.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285
精华 0
积分 10004
帖子 506
威望 75
金钱 9001
贡献 2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11-4-21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23:3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甘肃历史上的方志编修

方志,也称地方志,是记载一方地域内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人文风俗、物候资源的资料性文献。修志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方志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期以地记、郡书、图经为雏形,至两宋逐渐成形,明清为盛。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显示,现存于海内外的1949年前的中国历代志书为8264种,约11万卷(甘肃为208种,卷数不详)。这还不包括一些早期雏形志书和统计遗漏(后各省都有增补)。至于在历代战乱和政治变故中焚毁散失的志书,则更是不计其数。

甘肃修志,历史悠长,大体与全国同步,个别时期呈领先态势,并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邽县地图”(前239年)和“西汉麻纸地图”(距今21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图之一。图上除标明山川、河流、居民点、县乡治所、道路、关口等,还有部分文字说明,这应当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雏形之一。

据研究统计,自汉魏至民国时期,今甘肃境内可考的方志约380多部,加上各类图经、地记、乡土志、调查记、采访录、杂志、要览等,约500余部,近5000卷。其中省志3部、府志32部、州志79部、县志210部、厅志1部、关镇卫所志23部、山水寺庙志8部、人物志11部、乡土志17部、地记32部、图经23部、调查记17部、采访录4部、杂记32部、要览7部、星图1部。现存约300余部,分散于海内外及国内各地,其余部分,特别是早期志书,只在其他历史文献中有引用或评述,原着已散失难觅。

两汉至魏晋时期  甘肃修志的最初形式也是地记。在当时的地记编撰中,已有了“记”、“志”、“图”、“录”、“传”等体裁名称。

东汉以后,群雄割据,中原战乱。甘肃河西地区相对稳定繁荣,曾出现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五凉文化”,以凉州为中心,一时人才云集,文化交融,学术兴盛。五凉诸国都设立史馆,置太史令,专修国史。此时大量官、私修史书相继问世。其中具方志雏形的地记和传记30余部,约计250卷。着名学者仓修良在《方志学通论》(2003年方志出版社)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传记和地记列表,列136部地记,涉及甘肃的有《西河记》《秦记》《秦州记》《仇池记》《沙州记》《凉记》《凉州记》7部。此时的甘肃方志约47部,已无存,但这些志书为以后的《十六国春秋》《晋书》《隋书》《史通》等文献的编纂,提供了大量史料,也将其自身存在的痕迹留在了这些后世文献中。其中较着名的有阚骃撰《十三州志》、刘昞撰《凉史》《敦煌实录》和郭仲产撰《秦州记》等。这时的甘肃修志在全国处领先水平,并有一批着名学者领衔,除上述外还有:索绥、刘庆、索晖、张谘、喻归、段龟龙、高道让、宗钦等。

《十三州志》是一部早期的全国地理总志。约北凉时期成书,10卷,一说14卷。该志以在汉代版图内所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13州为纲,分别记各州自然地理、郡县沿革、社会风俗、河道发源及流向等。传至北宋以后散佚。后清代陇人学者张澍从30多种古籍中,辑录佚文,考证纠误,按地域排比,成辑本。后人又有辑补。

隋唐时期  中央王朝十分重视修撰地志,并对地方政府有相关规定和要求,甘肃方志编修也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图经”的编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甘肃可考的志书有23部。其中《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地志》《瓜州伊西残志》《敦煌名族志》《沙州城土境》《敦煌录》《寿昌县地境》《西州图经》《雍州图经》《陇右图经》《西凉录》《后凉录》等尚存残卷,记载中古时代西北边陲的历史、地理、物产、文化、宗教等。其余如:赵彦昭《河西人物志》、李延范《敦煌新录》、贾耽《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等均已佚。

《沙州都督府图经》是中国保存最早的图经之一,为敦煌文书残卷。原作于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唐开元及永泰年间又两次重修。作者不详,光绪三十四年(1908)法国人伯希和得自敦煌藏经洞,原稿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书中记载天象、盐池、水泽、河堤、城塞、驿路、县学、寺庙、古冢、祥瑞、歌谣以及行政机构和区划等十分“详瞻”,还保留部分新疆域内容。图文并茂,已是较为完备的方志体例。

《沙州伊州地志》唐张大庆编。成书于885年。英人斯坦因获于敦煌,藏于大英博物馆。共存85行,首部残缺,1~27行记沙州寿昌县地域,28~83行记伊州地域,84~85行为写着题记。沙州部分残缺,伊州部分完整。该图经反映了沙州、伊州的地域、沿革、城镇、交通、烽燧及河流、湖泊、物产等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不见记载的重要问题。1921年收入《西域考古图记》第4卷图版中。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唐韦澳撰,在宋代佚失。清末于甘肃敦煌发现,存第2卷残本。本卷存206行,记载了河东道晋、太原、代、云、朔、岚、蔚、潞等8州府,每州府下详记府州名称、等第、建置沿革、郡望、地名、山川、民俗、物产等情况。

《寿昌县地境》五代后晋天福九年(944)修。清末于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为敦煌县高级小学校长祁居温所收藏。完整无缺。此书记载了寿昌县的山脉、湖泊、古迹以及唐鄯善镇附近城池沿革等。

《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约绘制于唐代。为绢本彩色手绘,长1.98米,现藏大英图书馆。整幅星象图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所在的位置把赤道带附近的天区分成12份,每一份投影到一张长方形的平面图上。整幅星象图描绘了超过1300颗星星,包括人类肉眼很难观察到的微弱星星。在每月星图之间,附有文字,说明太阳在12次起点和终点的度数。此外,北极附近的紫微垣以北天极为中心投影到了一张圆图上。这种把北天极附近的星空画在圆图上,把赤道上空的星空画在横图上的画法,一直沿用至今日的地理绘图。研究显示,敦煌星图上恒星的位置并不是按照测量数据点定,而是用眼睛估计星与星之间的相对距离而描绘的,但极为精细。据推测,这幅星图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在北纬34度左右,观测地点可能是现在的西安或洛阳的观测台。这幅现存世界最古老的手绘星图,较欧洲发现的星图早几个世纪。

宋元时期  方志的编修已完成了由图经向定型方志的过渡。此时的甘肃曾一度分属不同政权,但修志未断。志书中除记载地理,还增加了人物、学校、风俗、碑碣、艺文等内容。可考的有27部。其中北宋14部:《秦州图经》《天水图经》《天水志》《庆州志》《秦州志》《镇洮州补遗》《至道西鄙图》《河西陇右图》《西域图》《泾原环庆西路州军山川城寨图》《山川郡县形胜图》《熙河六州图记》《仇池记》《甘省便览》;南宋7部:《同谷志》《续同谷志》《文州古今记》《文州古今志》《文州续记》《西和州志》《环州志》;元代6部:《元甘州志》《元山丹州志》《元肃州志》《元文州志》《元德顺州志》,还有《甘肃图志》,系为元代编修全国《大元一统志》时,于大德二年(1298)专门撰修提供给中央政府的。

这些志书大多已佚难觅,只在后世的有关典籍中有零星记载。

明代时期  明代甘肃在行政上隶属陕西,相关记载都录在陕西志书中,但省内修志还在延续,并出现第一个高潮期。此时国家统一稳定,中央政权倡导编纂整理历代典籍。甘肃修志数量较多,品类齐全,还出现“续修”和“重修”,共修志96部。可考的有府志13部;地记3部;州志17部;县志40部,共涉及23个县。大多已佚,现仅存19部。

明代修志尤以嘉靖、万历、崇祯3朝最多,分别为26、22、22部,合计70部。志书增加屯田、兵马、粮饷、仓廒、茶马、边墩、塘墩和隘口等门类,突出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屯田、边疆贸易、茶马交易、民族关系及边墙堡寨的建筑等。除府、州、县志外,有《巩郡记》《徽郡记》《张掖记》《北地记》4部地记,《崆峒山志》《羲台志》等4部专志,另有边镇志、卫所志。《秦州志》《秦安志》《巩郡记》《平凉府志》等在甘肃历代所修志书中最为有名。此外,私撰的家乘族谱也开始兴盛,但留存稀少。明代所修志书共有19种存世。此时修志的着名人物有胡缵宗、赵时春、康海等。明代修有府志13部,涉及临洮、庆阳、巩昌、平凉4府,其中《临洮府志》有5部,《庆阳府志》《巩昌府志》各2部,另有《平凉府志》《庆阳府志并属县志》《平凉府志并属县志》《巩昌府志并属县志》。多散佚,仅《临洮府志》[万历]、《庆阳府志》[嘉靖]、《平凉府志》[嘉靖]存世。明代修有州志17部,涉及9个州,其中《兰州志》4部,《河州志》《宁州志》《肃州志》《阶州志》《静宁州志》各2部,另有《秦州志》《泾州志》《徽郡志》。修有县志40部,涉及23个县,其中《镇原县志》4部,《伏羌县志》《通渭县志》《安定县志》各3部,《秦安县志》《真宁县志》《兰县志》《宁远县志》《庄浪县志》《成县新志》《渭源县志》《会宁县志》各2部。大多散佚,仅《河州志》[嘉靖]、《徽郡志》《宁远县志》[万历]、《庄浪汇记》[万历]、《成县新志》[崇祯]及《秦州志·序言》[嘉靖]等存世。

甘肃明代关镇卫所志,是此一时期甘肃方志不同于中原一般州郡方志的特色之一。行都司为明代地方军事机构,下辖多个边镇卫所。作为军管区,在不设府、州、县的地区也兼理民事和行政职能,故其志也兼记防地范围内其他事宜。在明代各行都司中,只有设在甘肃的“陕西行都司”曾编修志书。边镇志,主要记载边疆国防要塞情况,可考的有7部,其中《甘肃志》有2部,还有《陕西行都司志》《凉镇志》《甘镇志》《西镇志》《肃镇华夷志》(清人改名为《肃镇志》)。

卫所志修有12部,其中《岷州卫志》有3部,《甘州卫志》有2部,另有《庄浪漫记》《庄浪汇记》《永昌卫志》《洮州卫志》《高台所志》《靖虏卫新志》《靖远卫志》。以记疆域城塞、兵马刍粮等军事内容为重,兼记戍地风俗、物产、古迹、祠庙、人物、艺文等,书首必列戍地详细地图。

另有山川、古迹等专志,如《崆峒山志》《伏羲台志》,多已佚。此时,私撰的家乘族谱也开始兴盛,因属于私撰,故留存稀少。嘉靖年间胡缵宗纂《巩郡记》《秦州志》《秦安志》,赵时春纂《平凉府志》等在甘肃历代所修志书中较为有名。

清代时期  清代编修的各类志书可考的有183部,尤以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宣统朝为多,分别为40、42、20、27、22部,合计151部。另有卫志、厅志、镇志、乡土志、人物志、山志、调查记、采访录及其他志书多种。

康熙六年(1667)陕甘分治,甘肃正式建省。此后乾隆、宣统两朝各修有1部省志。许容等监修的《甘肃通志》[乾隆]50卷,是甘肃首部通志,在体例、取材、编纂格式上以《陕西通志》为范本,未列实际事务仍由陕甘总督管辖的内容。丁喜翰、安维峻总纂的《甘肃全省新通志》[宣统]100卷,主要记述甘肃、宁夏、青海三省之事。

清代修有府志12部,涉及7个府,其中《兰州府志》有3部,《庆阳府志》《巩昌府志》各2部,另有《徽州府志》(历史上曾一度有甘肃徽州与安徽徽州并存的情况)、《临洮府志》《甘州府志》《平凉府志》《凉州府志备考》。

清代修有州志36部,涉及15个州,其中《阶州志》有5部,《宁州志》《狄道州志》《秦州志》各4部,《河州志》《兰州志》《肃州志》《静宁州志》各3部。另有《岷州志》《洮州志》《徽州志》《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武阶备志》《五凉全志》。《五凉全志》全称《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是保存较早的凉州志书。清代修有县志98部,涉及47个县,其中《通渭县志》《镇原县志》各6部,《伏羌县志》《会宁县志》《金县志》《靖远县志》《皋兰县志》《礼县志》各4部,《崇信县志》《庄浪县志》《华亭县志》《宁远县志》《两当县志》《文县志》《镇番县志》《徽县志》各3部,《陇西县志》《狄道县志》《清水县志》《西和县志》《永昌县志》《山丹县志》《秦安县志》《成县志》《敦煌县志》《合水县志》《正宁县志》各2部。

这一时期,分县制度产生,由县丞专管,故分县志又称“县丞志”,甘肃可考的有《陇西分县武阳志》(又称《武阳志》)、《打拉池县丞志》。前者是存世最早的漳县县志。

清代专志及其他志书。清代甘肃的卫志、厅志、镇志、乡土志、人物志、山志、采访录等专志及其他志书,有官修和私撰,优劣并存,不乏张维指出的“官辑应征之本”。较着名的有20余部,分别为:张彦笃主持、包永昌纂修的《洮州厅志》[光绪],杨春茂着《甘镇志》[顺治],张伯魁纂《崆峒山志》,佚名编《崇信县采访乡土志》[光绪],杨丙荣纂《泾州采访新志》[宣统],潘挹奎撰《武威耆旧传》,张澍辑《武威韩氏忠节录》《五凉旧闻》和《凉州异物志》,段永恩纂《武威段氏族谱》,俞文绶撰《卓尼记》,杨昌浚纂《甘肃忠义录》,常钧撰《敦煌杂钞》和《敦煌随笔》,阿桂等纂《钦定兰州纪略》,郭维城着《肃州备采录》[光绪],武全文撰、于元煜增修《芮谷志》,吴之珽着《襄武人物志》,杨凌霄着《陇西乡彦传》,孙祖起着《洮阳耆英纪略》,及《皋兰县红水分县采访事略》[光绪]手抄本等。

民国时期  甘肃陇南等14县相继于1920年成立县志局。1928年成立甘肃省通志局,纂修《甘肃通志》。1932年甘肃省通志局改为甘肃省通志馆,杨思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各县志馆相继改为文献委员会。据统计,民国时期,甘肃共编修省市府州县志、专志及其他志书可考者为116部。此外还有若干未刊印的志稿。

杨思、张维1936年主纂完成《甘肃通志稿》130卷,对甘肃此前两部通志中的错谬、疏漏多有校正补阙。对山川河流记述详确;将甘肃各民族以历史先后排序,析其历史渊源和姓氏演变;将甘肃诸土司名称、种族、辖区、户口等均归纳入志。另有白眉《初编民国民间修抄本》一部。

民国时期纂修的市志有《兰州市志》2部,府志有《庆阳府志续稿》1部,州志有《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1部,县志总计67部,涉及47个县。其中《会宁县志》《天水县志》各3部,《漳县志》《定西县志》《西固县志》《夏河县志》《平番县志》《宁县志》《东乐县志》《安西县志》《靖远县志》《西和县志》《陇西县志》《永昌县志》《庆阳县志》《镇番县志》《镇原县志》各2部。另有李克明纂《武山县志稿》和黄程九着《徽县略志》,均未付印。

民国时期还纂有多部专志、乡土志及其他志书,如张维纂《甘肃人物志》,张颖轩纂《首阳山志》,安履祥纂《朱圉山志略》,冯国瑞纂《麦积山石窟志》;要览类有《甘肃要览》《酒泉县要览》《康县要览》《高台县要览》《文县要览》《西固要览》《成县要览》;采访录有《临泽县志采访录》《泾川县采访新志》;调查录有《渭源风土调查录》《永登县各项调查表》《甘肃全省调查民事习惯问题报告册》、王志文着《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张文郁着《拉卜楞视察记》、程先甲着《游陇丛记》、明驼着《河西见闻记》、李孤帆着《西行杂记》、顾颉刚着《西北考察日记》;地记有《徽县20年灾情记》《拉卜楞设治记》《青城记》(张巨川着);乡土志及乡土教材有朱允明私修的《甘肃乡土志稿》、李含青编着的《张掖县乡土志》、阳秋撰《甘乱杂志》及《镇原县乡土志》《皋兰县风土志》《天水指南》《天水地名考》《天水乡土教材》《天水三字经》和《天水小志》等,共计30余种。

此一时期,对古旧方志的整理和研究也颇有着述,如张维着《陇右方志录》《陇右方志录补》,共收录甘肃历代方志283部,历史人物396人以及《陇右金石录》《兰州古今注》等。冯国瑞辑《张介侯先生年谱》和南朝郭仲产《秦州记》辑本、王煊等辑着的《甘肃历代地震纪》《仇池国志》《元魏诸镇考》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09c520101mwgb.html

顶部
骑猪全独
楼客




UID 14422
精华 0
积分 645
帖子 44
威望 0
金钱 1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1-29 20: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别问我是谁
秀才
Rank: 2



UID 3536
精华 0
积分 1575
帖子 128
威望 0
金钱 16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顶部
kjkghjhfghf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952
精华 0
积分 1140
帖子 92
威望 0
金钱 148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4-6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棒疮觞
楼客




UID 7597
精华 0
积分 462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泥浆洽赏
楼客




UID 12716
精华 0
积分 688
帖子 48
威望 0
金钱 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真好。。。。。。。。。  

顶部
在那东山下
秀才
Rank: 2



UID 1484
精华 0
积分 2392
帖子 207
威望 0
金钱 1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2-2
状态 离线
楼主,支持!  

顶部
Linux
秀才
Rank: 2



UID 611
精华 0
积分 3191
帖子 262
威望 0
金钱 32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8-8
状态 离线
努力~~各位。。。  

顶部
青青灵芝草
秀才
Rank: 2



UID 3648
精华 0
积分 1711
帖子 148
威望 0
金钱 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要顶!

顶部
山娃娃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进步奖7 版主勋章
UID 121
精华 1
积分 4009
帖子 408
威望 45
金钱 545
贡献 15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8-8
来自 甘沟
状态 离线
谢谢楼主啊!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4 05:0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5912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