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甘肃秦安桑氏六百年
阳坡出来了
秀才
Rank: 2


进步奖1
UID 1374
精华 0
积分 659
帖子 299
威望 13
金钱 73
贡献 1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2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23:5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甘肃秦安桑氏六百年

一、桑家庄桑姓人口的三个来源

莲花桑家庄的桑姓人口,有三个来源,分别是:山西洪桐县、甘肃狄道(今临洮县)和河南灵宝县(今河南灵宝市)。其中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移到桑家庄的桑姓人,迁移时间早于狄道和灵宝两支,是莲花桑姓的主干。

桑家庄老年人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我们的祖先夫妇来到桑家庄时,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是两个竹筐,每个框里一个男孩。据笔者父亲桑喜太讲,先祖夫妇携两孩子在桑家庄定居后,生活异常困难,丈夫经常去通渭一带出苦力挣钱养家糊口,妻子在家照料孩子。青黄不接时,就采集草籽充当食物。

这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桑姓先祖究竟是如何到这里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莲花桑姓家谱在早年遗失,目前无法对对这一传说进行旁证。

二、莲花桑氏主系从山西洪洞迁来

居住在莲花桑家庄的桑姓人,代代都在传说,我们祖先是从山西洪同大槐树迁移而来。传说久远了,有的细节就会走样,但关于“我们祖宗从何而来”这样一个追本溯源的重大问题,即使传说多少代,也不会走样。所以,莲花桑氏主系从山西洪桐迁来,是确定无疑的。

也有个别人说,莲花桑姓是明朝万历年间迁来。据笔者查阅《甘肃通史》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论着,明万历年间有过规模比较大的迁移活动,但迁移的人口来源主要是南京一带官军,迁移方向主要是岷县、临洮这一区域,官军携家属迁移这一区域后就定居下来,主要任务是稳固边疆地方少数民族侵扰。据史料记载,当时,明朝在这一代设置了三个“卫”,一个卫的守军在三万人左右。专家估计,万历年间迁移到此得官军连同家属不下30万人。史料上没有万历年间移民天水及秦安一带的记载。因此,莲花桑姓人是明万历年间迁来的说法基本不成立,而且老年人很少这样传说。

三、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激起延续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是相对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即1382年),河南人口是189万,河北人口是190万,而山西人口却达403万,是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地,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朱元璋按照“四留一,六留二,八留三”的迁移比例,开始大量迁移人口。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另有学者根据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得出结论,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中甘肃有会宁、武威、古浪、靖远、平凉、庄浪、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民乐、景泰等13个县(市)。这个资料里虽没有列举秦安,但列举了天水、甘谷,平凉、庄浪等地,说明当时移民在陇东地区分布很广。

四、莲花桑氏祖先迁来的大致时间

根据先人 “是洪武年间迁来”的传说,可以肯定是1373年至1402年这期间的某一个年份迁来。同时从明史资料记载,朱元璋时期的10次移民活动中,前两三次都迁到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接着迁到了附近的山东、河北、河南、北京、辽宁等地,越往后来迁往地越远。笔者查阅了明史记载的十八次移民,都没有移民甘肃的明确记录,与移民甘肃有关的记载只有一次,即: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古时候所称塞北,一般指长城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西的地区。由此可以推测,甘肃移民很可能是这次26600多人的大迁移中的一部分。但桑氏历代传说中却没有莲花桑氏先祖是军人一说,因此这一结论尚存疑问。

另据刘光华主编的《甘肃通史(明清卷)》分析:“明代内迁移民进入甘肃,从迁移形式看,绝大多数是以军屯形式迁入”。并指出,明代甘肃地区军户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从征留戍。军事活动结束后这些军人留下来从事屯戍,定居当地,世代繁衍。第二,谪发。因罪充军后发派而来。第三,垛集,将某地之人集体为军后,正常调拨而来。除上述三种形式外,还有经商、逃荒、避乱等自发性移民。据莲花王家湾王氏家谱记载,王家湾王氏是明灭元后的官军 按照朝廷指令就地屯田为民的,定居时间在明朝建立的洪武年间,迁移形式当属第一种“从征留戍”,而且很可能没有携带家眷。根据莲花桑氏“携两子迁移到桑家庄”的传说分析,桑家庄桑姓人很可能是第三种形式“垛集”。

笔者认为,除去“从征留戍”这部分移民外,莲花桑氏以及秦安本地的许多移民,应该是洪武年间最后几次移民时来到此地的,不会早于1390年,也不会迟于1402年。因为1402年以后是永乐皇帝执政。莲花桑氏迁至桑家庄的时间是1390-1402这10年间的某一年。

五、从村庄名称的变化看居住地的演变

据高秉衡于1934年编篡的《秦安县志(明清卷)》载,明清时,莲花城为秦安八镇之一,“领庄十有七”,“桑家河湾”为十七庄之一。由于《秦安县志》没有注明,因此“桑家河湾”是明朝还是清朝对桑家庄的称呼,不好推断。

“桑家庄”是本村人及附近乡亲对这个村子的称呼,从笔者记事起,人们就这样称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桑家庄从仁义大队分设为独立的行政村时,桑家庄的名称就改为桑川村。桑家庄还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是“桑家大滩”,另一个是“桑家吊庄”。在本村人眼中,桑家大滩专指现在的桑川村三组,但在六七十年代,周围村子的人常常把桑家庄叫桑家大滩,而且这么称呼的人也比较多,且范围也很广。清水河南岸的山区,好多人把桑家庄叫“桑家吊庄”,不过这么称呼的人不是很多。

“桑家河湾”、“桑家吊庄”、“桑家大滩”这三个名称呼,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桑家庄桑姓人居住地的变化。

据史料载,明朝干旱少雨,旱灾频发,清水河很少出现水灾,据此分析,明朝时期,桑姓人大多居住在清水河岸。由于清水河弯弯曲曲,形成了很多河湾,桑姓人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成为“桑家河湾”。据说,修建于明朝、清朝后期毁于火灾的宏大寺院“桑家观”,就修在清水河北岸、冯家沟小河子口对面、现桑家庄东南方向地势相对凸起的地方。另据老人传说,桑家观最兴盛的时候,有几十人的僧侣队伍。能修建这么宏大的寺院,足以说明桑姓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也较大。桑家观修在这里,说明桑姓人就居住在附近。

“桑家吊庄”应该是清朝以来人们对桑家庄的称呼,这时,气候的变化常常令清水河泛滥成灾,水患已经成为影响居住安全的最大威胁,桑姓人也陆续搬迁到半山上。据笔者父亲讲,他的高祖夫妇曾经住在桑家堡子东侧的窑洞里。仁义村也被称为“张家吊庄”。为什么称为“吊庄”?可能与村庄坐落的位置有关,据老人讲,桑家庄的人,原来居住在桑家堡子东面、高山窑西面,北山半山腰的平缓的山凹处,远处看去就像吊在半山腰,所以才称为吊庄。仁义村被称呼为“张家吊庄”也可能是这个原因。

清朝以来,由于雨水丰沛,经常有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据老人讲,担子沟西面的杏树坪,就因山体滑坡掩埋了一个杏氏小村庄。现在我们所称的水渠湾、花猫湾、黑窑坪、青土湾、担子沟,都是近几百年来山体滑坡冲刷成的凹沟。受山体滑坡这一地质灾害的侵扰,清朝后期至民国年间,桑姓人又陆续从山上搬了下来。桑川村三组曾经住在成家屲崖下面、北山的山根,南面,就是常年积水的涝灞,里面长满了杂草和芦苇,是一片沼泽地。笔者年幼时也见过它的面目。桑家大滩应该因此得名。

桑氏家族起初三百多年历史的推演

(一)初来乍到(约1395—1400年)。洪武年间朱洪武皇帝组织的后几次移民活动中,时间大约是1395—1400年,桑氏“太祖”夫妇携两幼子被编入移民大军,一路颠沛,到了莲花桑家庄落脚定居。依据传说,估计桑氏太祖夫妇30岁左右,两个男孩在3-10岁之间。先祖们原住山西何地,不得而知,但按照明初移民规定,山西肯定还留有先祖们的同胞兄弟。

(二)兄弟分离(约1425-1430年)。依据老人传说,“太祖”夫妇的两个孩子长大成家后,为了寻找做纺车的木料,从桑家庄出发,翻山越岭,途径“大寨子”(秦安县中山乡政府所在地)到了现“何湾村”一带。这一带是成片的树林,山坡平缓,宜于居住。带木料回家后,二儿子告诉老人,他们要去那里居住,那里是山坡,易于开垦。老人同意了。老二便携妻子迁往现中山乡河湾村(桑家渠)。估计,老二离开桑家庄的年龄在二十多岁,迁往时间大约在1425-1430年。据桑家渠老人讲,老二迁去后生了四子,到目前,桑家渠的桑姓人仍是四个房份。

(三)家族壮大(1425-1555)。桑氏太祖夫妇初到桑家庄的150余年,从史料看,除“明朝一直干旱少雨”等概述性的文字外,这一时期并没有特别严重的战乱和天灾,桑氏家族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提供了“天时”条件。按30年一辈人计算,自老二迁出后,老大的后代在这130年里大约繁衍了4-5代。假设一对夫妇生育四个孩子,两男两女,男娶女嫁,人口平衡,不考虑非常情况,按5代计算,至1555年前后,莲花桑家庄桑姓人口在1000人以上。这是桑氏家族人口不断壮大的一个时期。如果考虑纯女户或意外死亡情况,桑姓人口会低于1000人。

(四)百年天灾(1555-1654)。1555年平凉、庄浪县地震,到1583年秦州大饥,仅隔二十多年;又间隔不到10年,是崇祯年间持续十余年(1628-1641)的严重旱灾;旱灾刚过13年又是1654年的秦州大地震,这一百年,天灾不断,莲花桑姓人屡遭劫难,估计人口数量持续下降。1555年庄浪地震到1583年秦州大饥 ,这个时期生活处于困难期,生育率下降,加之饥荒到了“人相食”的程度,至1583年之后,桑姓人口估计较1555年的1000人左右减员30-40%,即不足700人。崇祯年间的旱灾和严重饥荒,又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按专家学者估计的减员80%计算,到1642年后,桑姓人口仅剩120-140人。1654年秦州大地震,震级高,灾情严重,桑氏家族难逃劫难,人口继续下降,估计剩余不足百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地震结束之后,疫情还在持续,人口还在减少。估计至1670年前后,桑姓人口数量处于300多年来的最低数,很可能只有寥寥四五十人。

《县志》有记载的明清桑姓人物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时任县长叶超委派举人高秉衡编篡的《秦安县志(明清卷)》,在有关专志中对桑姓人物有记载。

一、明代桑姓五贡生

贡生,是科举时代在府、州、秀才中挑选的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城国子监读书之人的称谓。贡生相当于举人的副榜。

《秦安县志》“选举表”中,载有四位明代桑姓贡生:桑世雄,巴县丞迁新会知县;桑宏;桑茧,有传;桑霄。

《秦安县志》“后贤传”中,特对桑茧有传记载:“桑茧,字天成,少有俊才,与同里丁继文、胡缵宗同为提学杨一清所知,继文甫举于乡未仕卒。茧终不第,由贡生官山西徐沟县知县,亦早疾”。从县志叙述看,桑茧、丁继文与胡缵宗同属明嘉靖、正德时期,但均未第,并早逝。

《秦安县志》对桑宏、桑霄没有其他文字记载。

这五位桑姓贡生秦安何地人也?县志没有详载。笔者分析,如果秦安境内除莲花桑家庄、中山桑家渠之外再没有明朝初期迁移而来且人口规模较大的桑姓村庄的话,这五位桑姓贡生要么是莲花桑家庄人士,要么是中山桑家渠人士。但从莲花桑家庄祖辈关于桑家观规模的传说看,只有富家出巨资才能修建宏大的寺院。据此分析,修建桑家观前后一个时期,应该是莲花桑家庄桑氏家族的兴盛期,要么经商、要么为官。桑姓五贡生中肯定有莲花桑家庄桑姓前辈,究竟几位,不好臆断。

二、明代秦安县“训术”桑景荣

《秦安县志》在记载明代秦安县衙官吏及公职人员时,分述了知县、县丞、教谕、训导、巡检、典史、训术、训科、僧会等职位的人员,桑景荣曾任“训术”。任职时间未记载,从排表顺序看,应在明朝中期。县志也未载明桑景荣是秦安何地人士。

三、《忠节传》所载殉难桑氏绅民

《秦安县志》之《忠节传》开篇云:呜呼,此地(指秦安管辖区域)自唐宋以来,久为战场,而受祸最惨者,莫如明季(明朝)流贼(可能指李自成造反时期的流寇)之变泊。”“圣清御宇,边鄙又安,二百年来休养生息,可谓盛矣。”

“同治初元,关陇逆回处处蠢动,县境贼巢以数十计,七八年来,或去或留,或抚或叛,士之毕命争锋,肝脑涂地者盖不可以数计矣。今但据闻见所及与众论确鉴者类而书之,以备忠节传”。

“东乡殉难绅民:龙山镇……从九桑爱春……桑麦魁、桑遂魁、桑年赵……桑进喜……均于同治元年十月与贼接战至二年五月十六日城破先后阵亡”。

据笔者二0一二年腊月二十七日造访中山乡“桑家渠”听老者讲述,其前辈有在陇城守城御贼的传说。笔者分析,当时桑家渠有桑姓人参加龙山镇或陇城的防御工作,上述桑姓遇难者,很可能是桑家渠桑姓人士。

从县志记载看,同治年间回民造反初期,造反回民在东乡先后攻击了龙山镇(死亡绅民200余人)、陇城镇、汪家堡、高庄堡、袁家堡、小张堡、梁家堡、陈家堡、魏家堡、窦家堡等10个城堡。这些城堡应该位于清水河流域。按桑家庄老人传说,桑家堡子也被攻破,城中百姓惨遭屠杀,但县志中没有记载,是遗漏还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

四、《列女传》所载桑氏之妻及人妻桑氏

《秦安县志》之《列女传》为秦王符坚之妃张夫人以来之清朝的贤妇贞女立传。

县志载:“国朝(指清朝)已旌者(意即朝廷授予称号)若……桑成章之妻姚氏……旨准其建坊”。

据族人讲,现存于冯家沟庙宇的大钟,原属桑家观,桑家观火灾后,收藏于冯家沟庙宇。大钟上除刻有“桑家观”字样外,还记载着“桑寡妇……”等文字。笔者分析,大钟所记载的文字,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桑姓名人及要事,二是铸钟出资者名录。”桑寡妇”很可能是桑姓丈夫桑成章去世后坚守贞节侍老抚幼的姚氏。另有传说,冯家沟有个“桑家路口”的地方,也曾经有牌坊。很可能就是朝廷为桑寡妇立的牌坊。

县志又载:“又有当旌而未请及同治中遇贼殉难者……成拴牢之妻桑氏……桑爱春(从九品)妻李氏,桑凌魁之妻邢氏……”。

从记载看,桑爱春夫妇均在龙山镇失陷后殉难。桑凌魁很可能是殉难绅民桑麦魁、桑遂魁的同辈兄弟。据前述分析,桑爱春、桑凌魁均是中山桑家渠人士。

顶部
只眼观世
秀才
Rank: 2



UID 1902
精华 0
积分 1653
帖子 150
威望 0
金钱 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1-1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9 20: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顶部
暄寒泛云
秀才
Rank: 2



UID 17174
精华 0
积分 446
帖子 35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观看中  

顶部
活的儿安禄
楼客




UID 18415
精华 0
积分 539
帖子 49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想要`~  

顶部
泉原洽足
楼客




UID 12562
精华 0
积分 616
帖子 56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顶下再看  

顶部
渠眉拜见
楼客




UID 19855
精华 0
积分 375
帖子 34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凈觉畅行
楼客




UID 17884
精华 0
积分 364
帖子 33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顶下再看  

顶部
旧梦残颜
秀才
Rank: 2



UID 7391
精华 0
积分 1569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15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汪翔企附
秀才
Rank: 2



UID 15634
精华 0
积分 1539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14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__^*) 嘻嘻……   

顶部
cguaiijabag (飞马啸)
秀才
Rank: 2


UID 93
精华 0
积分 2411
帖子 251
威望 0
金钱 1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7-28
来自 甘肃省会宁县
状态 离线
慢慢来,呵呵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9 14:1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3873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