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会宁小说创作的历史和现状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812
帖子 591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7:2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会宁小说创作的历史和现状

会宁小说创作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会宁小说创作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背景

会宁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是汉、回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县份,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热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同时,会宁还有一个重要的自然特点,即处在“苦瘠甲于天下”的陇中的腹心地带,生存环境非常严酷。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宁小说创作的题材取向、思维角度,表达方式、精神境界和进取力量,也使会宁小说创作具有相对鲜明的特色。

第二、会宁小说创作成果概览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开始,就已经有会宁籍作者的小说显赫地出现在省内报刊之上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目前会宁的小说创作已经完成了从最初表象化、功利性的叙写到关照小说艺术规律本身的可喜转变,涌现了王汉英、孙志诚、张启业、马崎雄、毓新、雁翎、张德旺等人,其作品形式也涉及到微篇、短篇、中篇和长篇各个方面。无论作者阵容还是作品质量,会宁在整个白银市乃至甘肃省80个县份中都名列前茅。现对这些作家及作品加以大致归类。

1、筚路蓝缕的老一代作家

有资料可查,会宁较早经营小说创作的是刘玉珩、马骥德等前辈。刘玉珩,会宁会师镇人,从1958年开始,先后在《甘肃日报》《甘肃文艺》发表小说《雨夜》《红旗飘飘》《万方炮》等。马骥德,会宁太平店镇人,终身务农,曾于1960年前后在《工农文艺》发表小说《收获季节》《陈书记》等。两位老先生是会宁小说创作的拓荒者,我们应对他们表示足够的敬意。

在会宁老一代小说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无疑当数王汉英和孙志诚两位先生了。

王汉英先生,会宁杨崖集乡人。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王先生在《飞天》的前身《甘肃文艺》及后来的《飞天》和《甘肃日报》上,发表过《冬梅》《送别》《心》《水跃金霞》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送别》原载《甘肃文艺》1979年5月号,小说写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年代,从杜家村迁过来的上门女婿杨长贵,扮演了“变色龙”的角色,当大队长李大年在位的时候,他百般奉承,巴结讨好,而当李大年被夺权以后,他又立刻横眉冷对,甚至落井下石,反复无常令人惊讶。与杨长贵截然不同的是支部书记赵成元,他在待人接物上的态度,表现出人性中可贵的闪光面。

王先生的小说,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尤其在语言方面,规范典雅,干净整洁,代表了当时会宁小说创作的水平。

孙志诚先生,现在甘沟驿镇人,1972年开始笔耕至今,可谓是“常青树”式的作家。孙先生在《飞天》《陇苗》《甘肃日报》等发表过《英雄小羊倌》《秋天的太阳》《等待天明》《磨石老汉》《乡医乔福生》《野路》《面对都市》等中、短篇小说二十多万字。

《野路》不仅是孙先生创作的重大收获,也是会宁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拴狗与黑牡丹一生的情感纠葛,采用时空错位的手法,揭示了祖厉河畔一代人无法摆脱的命运性悲剧,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在曾经的梦魇般的岁月里的生活遭遇。《野路》在《飞天》1996年5期发表的时候,主编李云鹏就给了高度评价,后来《野路》被1996年8期《小说选刊》转载(截止目前,白银市共有两篇成规模的小说被国家级选刊转载,全为会宁籍作者的作品,一篇是孙先生的《野路》,另一篇是后面将要论及的毓新的《羊腥》)。着名评论家许文郁在《飞天》1998年6期撰写了《深度的魅力——对几部甘肃小说的解读》的评论,认为“《野路》中黑牡丹的最终殉情,让我们看到作家对人性、人情的体察的细腻与深刻。这是一种让读者灵魂颤抖的美学力量,发散着西北女性内心凄怆的美丽。”《野路》1998年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西北师范大学张明廉教授在《陇上作家的心态——甘肃省第三届敦煌文艺奖获奖文学作品阅读札记》(《飞天》1998年5期)中认为,“《野路》贯穿着对历史、特别是对当代历史的一种思考”,主人公拴狗“以他自己的方式力图掌握自身的命运……超越自身的处境,结局只能是悲剧,因为生活给他提供的舞台只能上演悲剧”。

《野路》2005又荣获《飞天》十年文学奖。

孙先生的短篇小说《面对都市》发表于《飞天》1998年5期。小说揭示了城乡文化的隔离与激烈冲突。评论家陈海静在同期《飞天》撰写了《〈面对都市〉:困惑与僭越》,接着,评论家王喜绒、李大为又在1999年5期《飞天》上发表了《艰辛的守望者——《飞天》1998年小说述评》,分别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孙先生有中短篇小说集《野路》出版。

除此之外,敦煌文艺出版社还于1990年出版了孙先生的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当时出版社的出版门槛相当高,不像现在,只要作者有经济实力就可出书)。这不仅在会宁是第一部公开面世的长篇,而且在甘肃省也是较早的。《混浊的祖厉河》于1980年开始创作,到1990年出版,整整经历了十年时光,无数次增删,无数次修改,倾注了孙先生的大量心血。1991年2月7日的《甘肃日报》发表过着名作家王家达《兴高采烈看山花》的评论,赞扬孙先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历程及小说达到的艺术水平。《浑浊的祖厉河》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在祖厉河畔的故事,通过两个地道的回乡知识青年的婚姻纠葛和嬗变,塑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生命的本真和生存的困境,是那段难忘岁月里真实而艺术的记录。小说朴实无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称得起会宁的《艳阳天》(《艳阳天》为着名作家浩然的名作,“中国经典”之一)。

该小说1991年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

孙先生的小说保留了大量的俚语、俗语及民歌,从而保留了不少会宁民俗文化内容。

孙先生不仅自己在创作上成果累累,而且言传身教,为会宁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会宁现有的文学爱好者,几乎无一例外受过孙先生的关心、鼓励和扶持。正由于孙先生在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及人格品位,1999年被授予甘肃省“德世双馨”文艺家称号,是会宁目前享此殊荣的唯一作家。

老一代作家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在繁重的生产和工作之余,筚路蓝缕,勤奋笔耕,用个人的智慧和汗水,奠定了会宁小说创作的坚实基础和艺术高度。

2、固守本土的“新生代”作者

“新生代”本来是地质学上的术语,后来一度被文学领域借用,指上世纪60-70年出生的写手。会宁“新生代”的小说作者中,较有成就的是张启业、马崎雄、毓新、张德旺等人。

张启业,柴家门乡人。张启业的小说创作出手不凡,其中篇《土堡》在1991年2期的《飞天》发表后,引起省内文坛的较大关注。《土堡》取材于民国时期祖厉河畔大名鼎鼎的土匪头子马三十七等“乱世英雄”的故事,叙写了炼狱般的人间惨境,刻划了浮雕似的人物群象。作者采用了先锋文学手法结构小说,打破时空界限,变换描写视角,极大丰富了内容含量。长链条般连辍的语言,内力充沛,一贯而下,皮鞭似的抽打着混乱年月的残忍人性,读完之后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

《土堡》之外,张启业还在《飞天》1993年10期发表过中篇小说《秦腔的起源》。

马崎雄,会宁县头寨镇人,先后在《飞天》《春风》《大时代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过《困惑》《爱情四季》《私奔》《木棉花篮》《戈壁绿岛》等小说。其中《戈壁绿岛》通过某犯罪嫌疑人的一段特殊经历,表达了真情、爱情的感化作用及人性的至善至美,并因此在《中国作家》《佛山文艺》举办的全国小说联展中被评为十佳作品。马崎雄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作品情趣盎然,语言平实,表现力强。

毓新,原名张明,会宁杨崖集乡人。毓新先后在《朔方》《飞天》《芒种》《中国校园文学》等发表《归途茫茫》《羊腥》《守望儿女》《山里火焰》《穿缃红衣服的八奶奶》《往死里活着》等中短篇小说三十多万字。其中《羊腥》在《飞天》1997年8期发表的时候,主编李云鹏先生评论说:“《羊腥》不好读作牧歌,却又是牧歌。有人在这支沉郁的牧歌里接受着洗礼,动情于羊腥的纯美,读者的我们也被感动着了。”《羊腥》随后被1997年10期《小说月报》转载,被认为“几乎具备了一篇优秀小说所有成功的特质:思想的深邃、主题的深刻、别致的开头方式、洗练而充满张力的语言、完整独特而别具一格的浑圆的结构,整体象征与暗示构成的对于时空的突破,地域环境的描写,等等。就连小说的题目都是那样的含蓄,让人玩味再三。”(《甘肃文艺》2009年4期)甘肃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存学先生说:“毓新可贵的地方在于,他让牧羊生活的细微之处散发出的这种踏实和恬静的美感,上升成了颇具诗性的意境。”

毓新的中篇小说《守望儿女》发表于《飞天》1999年2期,内容铺展有条不紊,情节设置相当节制,主编李云鹏先生认为《守望儿女》是“现实生活土壤里真实的植株,朴真得有能力把我们拉进那高原山乡的人情世事之中,在亲情的温爱与烦恼之间领略多味人生”。

毓新有中短篇小集《女儿谣》出版。《女儿谣》中的小说,全都以会宁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为背景,或通过求学、打工及经商等故土游子的踪迹辐射向域(会宁)外,叙写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及心理境界。《陇原花雨·甘肃省文艺三十年》在论及白银市的小说创作时有这样的文字:“毓新和武永宝是白银两位突出的作家。毓新的小说始终切入在对人命运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虑中,他的小说因此也具有了独特性和生命感”。

另外,毓新还出版了反映会宁教育的校园长篇小说《绿如蓝》。会宁是西北高考状元县,教育在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会宁的金色招牌。身为教师的毓新,利用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构思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绿如蓝》是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立项作品,也是白银市建市以来唯一被省委宣传部重点立项且圆满结项的长篇小说。正因为此,该书的创作和出版在省内引起较大关注,《甘肃日报·文化视点》(2011年5月27日)发过专题报道,认为“本书颠覆了更多校园题材小说“青春加言情”的内容和套路,将笔墨重心落在黄土高原中部某教育名县的一所高级中学,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联想和想象,不断突破时空限制,转换描写视角,向下深入到贫穷封闭的农村小学和质朴可敬的农家,向上则触及现代都市的高等学府,成功塑造了章第中、田园静等一系列典型形象,再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全方位地描绘中小学师生在生活和爱情、学习和工作上的酸甜苦辣与不懈努力,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及人格魅力。是一部好读又耐读的作品。”

《甘肃文艺》2011年5期《毓新小说管窥》的文章认为:“《绿如蓝》有着毓新对于自己生活于斯的“全景式”的审视和书写,既写了黄土高原中部的风情民俗、艰辛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遇、农民的情感、希冀和愿望,又写了这块黄土地上收获的教育事业的辉煌成果。从农民子女发奋读书、高考,写到几代教师的艰苦从教,将他们的青春年华、热血愿望耕耘在这块黄土地上,都有着淋漓酣畅的描述。”

《甘肃日报》2011年10月21日发表了《在黄土之上》的评论,认为“《绿如蓝》这部长篇小说是近年来关于中学学校生活的成功之作,它表现的中学生活绚烂而不俗套,厚重而不枯燥。它将中学生们的生活置于历史之中,置于深厚的黄土之中,而在此基础上,又有着鲜明的当下感。”

张德旺,会宁四房吴乡人。张德旺的小说创作起步较早,中间因故辍笔数年,进入新世纪又重操旧业,十分勤勉,短篇及微篇《天上飘着很多云》《香味儿》《天堂鸟》《重点》等发表于《飞天》《甘肃日报》《小说月刊》等。张德旺善于在平常细微处汲取素材,在构思上狠下功夫,语言朴素,作品结集为《天上飘着很多云》。

除上述作者,我们在论及会宁“新生代”小说创作时,还应该关注杨百平先生。杨百平是会宁甘沟驿镇人。他针对会宁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创作撰写过不少评论文章,其中《新潮与原始的撞击—读毓新的〈羊腥〉》《本土与超越:毓新小说创作简论》发表于《飞天》《甘肃文艺》等省级杂志上。杨百平的评论,对推动会宁文学创作意义重大。

另外,在会宁从事小说创作的“新生代”作者,还包括刘佐仁先生、郑凤仙先生、以写故事闻名的“故事大王”魏建华(笔名胤凌)先生、曹治中先生、杜永胜先生,王富祥先生,范昌义先生,闫晋平先生,等。

会宁的“新生代”小说作者,大都经历了艰苦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受深刻,后来又有幸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接纳了先进的文学理念,小说创作有相对显明的特色。

3、闯荡域外的会宁小说创作

会宁的小说创作,还包括闯荡在本土之外的作家,他们的代表当属雁翎先生。

雁翎,会宁八里乡人,原名逯向军。雁翎在《飞天》《芒种》《山花》《延河》《当代》等杂志发表过《荒山》《无约之恋》《荞香》《先进》《等待开园》等中短篇小说。雁翎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护垫》《爱也无妨》,针对这两部长篇,省内媒体及文学刊物发表过不少报道及评论文章。

《护垫》写某报社发生的故事,有很多让人吃惊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可以说写了一群女记者、女编辑的故事。甘肃省作协前主席王家达在《〈护垫〉序言》中说:“雁翎出没于人类创造的城市,但向往和沉湎上帝创造的乡村。这种浓而不化的情结在雁翎的长篇小说中得到了空前的升华。这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坦诚的呐喊,这也是一个以文为生的人最初和最后的心愿”。这种尖痛的乡愁,是心底抵触都市高度物化的环境、渴望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感情。

《爱也无妨》是揭示房地产企业内讧的小说,是一部写人性的小说。在雁翎的笔下,欲望一经现实的漂洗,反而绽放出了理性的光芒,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我们会感受到雁翎驾驭小说时的冷静。

雁翎在创作方面成果丰硕,潜力很大,语言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无论写都市女记者,还是房地产黑幕,思维的根深深地扎在会宁虽然贫瘠却充满活力的黄土地上。

闯荡会宁之外的小说创作者,还有以诗歌闻名的牛庆国先生和苏震亚先生,他们都在盎然的诗情之外,写过颇有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小说。牛庆国先生在《飞天》《绿洲》等杂志发表了《烟卷》《蛇》《小城烟雾》等,其中《小城烟雾》发表于《飞天》1998年3期,小说再现了社会的某些层面,某些机头的阴暗面,为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提供了一面镜子。评论家林泉曾于1998年9期《飞天》撰写了正标题为《烟雾朦胧观世相》的评论,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进行了细微分析。苏震亚先生也在《飞天》发表过《凡人日记》《天上飘忽一朵云》等短篇。

另外,本土外的小说创作者还有在《飞天》发表过《麻虎儿》等作品的陈宏伟先生,有八零后小将杜辉先生等人——八零后的出现,是会宁小说创作的希望。

闯荡本土外的这些小说作家,“身在曹营心在汉”,其语言根基和思想触须都是滋生于会宁的黄土地,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心理。同时,他们对沟通会宁本土的创作与外界的联系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会宁小说创作的未来思考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兴国”的口号,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小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文化的精华与内核。在会宁这片热土上,无论红色旅游、金色教育或绿色产业,还是严酷自然背景下顽强的人文心理,可资小说创作的矿藏实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使会宁小说创作走得更远,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至少应有以下措施:

1、全力巩固和培养小说创作队伍。

2、多举办笔会,推介会宁小说作品走向全国。

3、对已取得成绩的作者及作品,组织较高层次的研讨。

三项措施是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全力配合方可实现。由于种种原因,今天会宁的小说创作队伍阵容不整,老一代作家大都年事已高,“新生代”能坚持笔耕的寥寥无几,后继更大有乏人之势,因此实施这三项措施显得迫在眉睫。三项措施中,“培养创作队伍”是基础,“举办笔会,推介作品”是过程,“组织较高层次的研讨”一定意义上是结果。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邵振国先生接受《甘肃日报》记者张琳时说:“我们在基层发现了几位文学素质很好的青年作家,譬如龙巧玲、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另有杨来江、朝歌(侯永刚)、涛声、毓新等等,都创作出了比较好的作品,但缺少我们的评论和鼓励。”(《甘肃日报》2011年12月30日)。这样的研讨和评论,既是鼓励和宣传作者和他的作品,以使小说创作良性循环,客观上更是宣传会宁形象,促进会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今天大好的政策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宁小说创作的未来会更繁荣!作者:甘肃毓新声明:
1、资料所限,所列作者及作品不一定全面;
2、题目既为“小说创作”,因此对相关人其他体裁的作品并未涉及;

3、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欠妥之处敬请谅解!

顶部
汪罔七佛
楼客




UID 13085
精华 0
积分 583
帖子 53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3 06: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楼主,支持!  

顶部
企喻泉华
楼客




UID 12684
精华 0
积分 567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呵呵,找个机会...  

顶部
gaoyuan--530
秀才
Rank: 2


进步奖1
UID 307
精华 0
积分 2885
帖子 302
威望 17
金钱 23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7
来自 甘肃兰州
状态 离线
天啊.  

顶部
畅意七品琴堂
楼客




UID 7099
精华 0
积分 475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原来还有这么多内幕啊,长见识了,呵呵  

顶部
洽赏朅来
楼客




UID 11643
精华 0
积分 780
帖子 58
威望 0
金钱 14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想要`~  

顶部
洽孰鸱目虎吻
楼客




UID 19627
精华 0
积分 907
帖子 57
威望 0
金钱 2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无语  

顶部
泉薮白水泥
楼客




UID 17315
精华 0
积分 664
帖子 53
威望 0
金钱 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谢谢分享  

顶部
法讳波荡
秀才
Rank: 2



UID 11865
精华 0
积分 2063
帖子 53
威望 0
金钱 17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必须顶  

顶部
海德kb100
秀才
Rank: 2



UID 3262
精华 0
积分 1302
帖子 114
威望 0
金钱 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加油啊!!!!顶哦!!!!!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6 17:2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625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