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道教文化艺术之道士服饰
天使别哭
秀才
Rank: 2


UID 950
精华 0
积分 1580
帖子 373
威望 28
金钱 7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8:4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道教文化艺术之道士服饰

内容提要:道教服饰是道教精神的外在体现,吸收了礼教而尊卑思想,以法服彰显修炼的品级;而在纹绣和装饰上,则尽显神仙宗教的特点。不同的派别,对于服饰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三洞法服科戒文》正是统一道教服饰的一部重要典籍,对于法服作了神学的解释;而《太清玉册》则记载了明朝道士常服的一些细节。鉴往知来,了解古代道教法服的概貌,和古圣对于法服的规定,对于今天的道教徒有积极的意义。

一、华夏服饰与礼教精神

服饰的作用,本来是遮蔽身体,不受寒风侵袭的作用。儒家将之和社会尊卑关系联系起来,故服饰成为礼教的一部分,“乐殊贵贱,礼别尊卑。”《论语?乡党》云“红紫不以为亵服”,“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斋,必有明衣,布。”“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孔子对于服饰不敢随意,正是其守礼的表现。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则不诚不庄。”服饰属于礼教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区分社会地位的功效;也是感情符号,可以判定一人的心态。杜甫《饮中八仙个》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认为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是故孔子必“朝服而朝”,孟子“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在古人看来,服饰不仅是御寒蔽体之器用,还是彰显个人道德的载体,《书》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书大传》“天子服五,诸侯服四,次国服三,大夫服二,士服一。”《白虎通》云“圣人所以制衣服者何?以为絺綌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所以名为裳者何?衣者,隐也。裳者,彰也。所以隐形彰闭也。”古人在衣服的选材和制度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个细节都彰显了礼教精神“禽兽众多,独以狐羔何?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羔者,取其跪乳逊顺也。故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士羔裘,亦因别尊卑也。”而衣服装饰的佩戴之物,则是体现个人的能力,《白虎通?卷九?》“故循道无穷则佩环,能本道德则佩昆,能决嫌疑则佩珏。是以见其所佩即知其所能。”

中国的服饰,每个细节都含蕴了礼教之精神,就以朱子深衣为例,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四季;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至于天子之冠服,朝臣之官服,祭祀之服,奔丧之服,都是本着礼教之精神来制作的。故《易》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而能治天下的原因何在?盖衣裳可以彰显道德、区分贵贱,各有所守,故天下安定。

道教服饰,本无定制,出现比较完整统一的法服体系,正是道教各派互相认同和团结的标志。服饰是个人精神面貌和追求的外在表现,道教服饰既受礼教精神之影响,分别个人修道之深浅,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于礼教服饰的地方。

二、道教之服饰

《道书援神契?法服》云“古者祭祀法服,有中单蔽膝佩裳之属,今法服乃其流也。孟子曰: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援神契》将道教之法服的渊源和古代的祭服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不论其形制还是意义都有相近之处。庙堂之服,所绣的图案,如蟠龙、斧钺、藻绘等,都代表了帝王的权威,而道教之法服,也按照其描绘的神仙境界而绣上不同于世俗的尊贵图案。如我们通常所见的高功服,背面一般绣有郁罗箫台、金乌玉兔、仙鹤、祥云、蟠龙等,这些图案代表着三界最尊贵的神明,故高功披上法衣,得神鬼钦服,众灵拱卫,而能通达于天庭。

道教服饰略谈

甲、法服不同于俗衣

道服不同于俗装,这是道教的一大戒律,一方面在心理上使道士区别于俗人从而舍去俗世之贪执;另一方面则是树立起道俗之别,而生恭敬之心。

《三洞法服科戒文》太上曰“若当来男女,修行我法,舍俗出家,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随其经戒高下,勿得叨谬,混杂仙真。常须清静,烧香左右,无使污秽,浊辱仙灵。”“冠者,观也。内观于身,制断六情,抑制贪欲,虚心静虑,涤荡尘劳,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悉非我有,妄生贪着,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德美于身。上法三光,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圆通无碍。”冠本为古人束发之具,《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但是《三洞法服科戒文》中却对其赋予了宗教的意蕴,认为冠具有内观于身,外观于物的意思,道士戴此冠,当荡涤精神,处世无染云云。又云“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岳之形;帔法阴阳,有生成之德总谓法服,名为出家。内服己身,六根三业,调炼形神;外服众生,三途五道拔度人天。”道教之法服,在每个细节上都体现了其宗教信仰和追求。

“又法天尊圣真仙服,住持经戒,教化人间。必使师资相习,真道流通,易此俗衣,着彼仙服。道能服物,德可通天,以是因缘,名法服也。”足见在张万福所生活的时候,道教服装就不同于俗衣,而慕道求玄之士,欲舍俗出家,必须穿上太上法服,以区别于俗人,今全真教有“冠巾科”也是这个意思。而《三洞法服经戒文》中还认为道士穿法服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是“住持经戒,教化人间”,盖法服不同于俗衣,故道士服此法服,而众生有所瞻仰,而知太上之教,在客观上起到了宣教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法服不可借于俗人穿,盖太上衣冠,有兵将护持,玉童玉女侍卫,据说西北地区欲出家者,在庙上考验三年合格后,方许穿道装,足见玄门对于收纳弟子的慎重。

乙、法服与道士的修炼

考《抱朴子》一书所言神仙之事,大抵所重者在于金丹、服食、房中之术,并没有关于道士服饰的要求。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上清派兴行,而上清之道的兴起则受天师道之影响,故道士法服之名的出现,是道教作为宗教形成的标志之一,是其成熟的表现。上清派认为道士的法服和其修炼有密切的关系,若稍有不当,则罪过不浅,难以成仙,甚至受三官考校。并规定了不同等级法服的制度,以及不同场合法服的形制。

《洞玄请问经下》云“善备巾褐单裙,读经帔衣,法制则不得妄借人,着不净处,名曰法服,恒有三童子侍之。”修道之人,栖心圣境,焚修香火,祀奉神明,“体祀天奉教之心,磬修真学道之志。”举头三尺有神明。诵咏经文又为修道之大事,所以沟通人神,祈福禳祸,更须洁净,否则难以感格。穿上洁净的衣服,乃是体现对神明的恭敬之心,故道教有“经衣”,专为诵经之时所服,平时宜保持其清洁,更不可放置于污秽之地,或借于俗人,或做其他的用途,否则秽气着于法服,冲犯神明,其罪不浅。

《洞真四极明科》云“无有此服,不得妄动宝经。咏一句则响彻九天,九真侍卫,所应不轻。单衣诵经,天魔侵景,万精乱音,神丧气散,死入幽泉又不得仙。有此服者,给玉童玉女各二人,典卫侍真,不得妄借异人,轻慢神服,五犯身无复仙冀,十犯被拷左官。”若将法服借于他人,五次则求仙无望,不得长生;十次则罪过不浅,受左官考敷。《洞真四极明科》是上清派的戒律集足见在魏晋时期,道教就有了比较完整的区别于俗衣的法服体系。

而《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更是详细的规定了道士着衣的细节,其文云“第一不冠法服,不得登坛入靖,礼愿祈请,悔过求恩;第二、不冠法服不得逼近境界,讲说念诵,看读敷扬;第三、不冠法服,不得持奉斋戒,受人礼拜,饮食供养;第四、不冠法服,不得礼拜师尊长德及受弟子礼拜;第五、不冠法服,不得出入所居,人间游行,见诸凡人;第六、不冠法服,不得咒禁符劾,章表奏启;第七、不冠法服,不得觐见国王父母,及诸世民;第八、寝息休暇当脱法服;第九、沐浴浣濯,当脱法服;第十、大小便曲,当脱法服;”等等凡四十六条。

窃以为这种规范,都是有深意的。其一、是讲诵经典、符咒章表、忏悔礼愿必须穿法服,保持了道场的庄严,培养了道士(信士)的恭敬之心;第二、不能随意脱去法服,以游人间,则是要求入道之士,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可与凡人一样;第三、法服不得用不义之物作,法服不得以锦绣作,法服不得不依法做。不用不义之物,是因为法服是神圣的;不用锦绣作,则是杜绝后学追逐世俗的浮华;不得不依法,则是保持了法服的统一和可延续,所以《道书援神契》中说儒者的衣服随着时代不同而变更,而道士的衣服还保持上古的风格这和道教的戒律是分不开的。

《金书仙志戒》云“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气,常熏于巾服之中;七魄九灵余精,常栖于履屐之下。是以道士学长生不死,不得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己之气,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粪,亦不故使杂人触犯,以惊三魂。”《上清大洞戒》云“不得衣五色衣裳,敷好华服则真灵去身,淫邪内发驰心,猖獗潜逸,赤子飞飏,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若衣服,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奚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道教通过对道士衣服的约束,从而约束其妄念,培养对圣真的恭敬之心,从而渐进于仙道。而在外则保持了道教徒对于祖师的认同,而信众对道教的认识也多从这外表开始。

丙、不同的法服

据《无上秘要》记载,有三皇道士之法服、有灵宝道士之法服、有上清道士之法服,各因其宗派的信仰不同,而法服的制度也有所不同。故知法服可以彰显个人的追求和信仰,而统一的衣服,是增加道教徒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法服可以按门派不同而不同,而门派之中,又因修炼等级不同而有区别。还有就是各个时代的法服也有所区别,这种时代的不同多少是受世风影响的,故知道教服饰和世俗服饰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三洞法服科戒文》云“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绦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以青为里,飞清华裙,莲花宝冠,女子戴飞云凤气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云霞,山水袖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板狮子文履,谓之法服。悉有天男天女,玉童玉女侍奉护持,不得叨谬,诸天敬仰,群魔束形,子其勉之。”这是祖师制定的不同品级的道士所着法服之不同,今天师道传度授箓,所赐法服也因箓职高低而有区别,主要在袖子上,品级越高,袖子也越宽大,犹有古意焉。

而道士出席不同场合、诵咏不同的经典,也须穿合乎其境的法服,以求和谐增进道力。太上曰“吾昔服日光帔,读洞真宝经;服月光帔,读洞玄真经;服星光帔,读洞神仙经;服九色离罗帔,讲三洞大乘经;服五色云帔,教化人间服自然之帔,游行诸天;服万变云帔,上朝大罗;服光明宝帔,下救三途。常使玉童玉女二百四十人,典侍法服,清静烧香。若道士,常须备其法服,整饰形容,沐浴冠带,朝奉天真,教化一切。勿得暂舍法服,不住威仪,无使非人犯法服也。”还有就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提到的通天冠和通天服,乃王者之物,一般平民不敢用。

《三洞法服科戒文》是针对当时上清道士的服饰为基础的,而又以祖天师张陵之名义宣扬,体现了当时教首整合各大教派的意思。自元朝以来,三山符箓具归天师府授受,故正一全真之名出焉,今世以出家修道者为全真,火居者为正一。然在古代有上清、灵宝、净明、楼观、正一、全真、茅山各派,这些纷繁复杂的门派不仅是名字的不同,更主要在于其修行的法门是不一样的。以道法而言,天心派主张采天罡之气;而清微和神霄所重者乃是内丹修持;而侍宸王先生所重的则是内气的修炼,而又不废符咒;净明派所重者忠孝净明;而上清所重者存思诵经,今之正一多重斋醮而废内炼,上清茅山之法术也近于失传呜呼!道教之复兴,必从今日开始,而欲整顿道教,又必须先从服饰开始,盖服饰属于礼教而一部分,先兴礼教,从而起到整顿教风的作用,进而建立起一个比较有规矩礼法的教团。

丁、道士常服

所谓法服,是诵经礼忏时候穿的,相当于我们所谓的礼服,全真教的大褂、经衣、高功衣、戒衣等。而道士又有常服,就是平时穿的衣服了,一般即是对襟小褂、右衽、武当有披纱、近来出现的对襟长衫(可能近似于古代的帔,而古时的帔没有扣子,而以带系之)等。道士的常服,不同于法服那样有严格的规矩,但是也体现了道教的追求,如果说法服所体现的礼教精神,那么常服所体现的则是道家精神了。

道教文化艺术--道士服饰

道教文化艺术--道士服饰

道教文化艺术--道士服饰

道教文化艺术--道士服饰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冠服制度章》所载山居云水所用的雪笠、雨笠、野笠,道士灌花种药用的半臂,贴身的抱肚、汗衫,体现山野之风的鹤氅,御寒的鹿裘、雪巾。根据中国道协最近颁布的道士平时的着装作了统一的规定,有对襟小褂、大领小褂、袍子、得罗、经衣、高功衣、戒衣,莲花冠、元宝冠、偃月冠、五岳冠,云袜十方鞋、双脸鞋、云鞋,荷叶巾、逍遥巾、庄子巾、九梁巾太阳巾、一字巾、混元巾等。就我所见,还有武当山道士穿的比较多的披纱、江浙道士秋冬天穿的长马甲、北方道士冬天穿的棉鞋等,不一而足。

道士之常服,充满山林之气,给人以逍遥恬淡的感觉,是故在明朝道袍就不仅限于道士穿。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的士子,都有穿道袍的风气,这或许与明朝宫廷崇尚道教有关,好比建国早期,国民都兴穿军装一样。据说明朝内丹东派祖师陆西星真人,在家就经常穿道服。

道教文化艺术--道士服饰

三、余论——关于今日之道服

今天无论全真还是正一派道士,所穿衣服多为三个颜色,即黑、蓝、白,以前以为是这体现了全真祖师朴素的作风,因为这几个颜色都比较素净而不是那么花哨,其实不然。这个规制在很早以前就有,据《洞真三皇经》云“受道之身,改易世衣者,身之章号为法服,人或有衣玄、青、白三色为科,存甲子、甲寅、甲申之气,固身形也。”《洞真三皇经》认为穿这三个颜色的衣服,乃是暗寓甲子、甲寅、甲申之气坚固修道者形骸。笔者则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一、子平云“金水双清为道士,火土混杂做和尚。”修道士人八字或喜金水而白色为金,黑色为水,既有此意。其二、《大明会典》“道服用青色”,取东方为生气之地,仙道贵生,故着青色。其三、白、青、黑三色的搭配比较经典,百事可乐公司所生产的衣服,其经典搭配也是这三个颜色的,显得脱俗而耐看。

按照《天皇至道太清玉册》,道士尚有半臂之服,半臂就是无袖对襟的小褂但是不用扣子,我们偶尔在日本的电影里还能看到,可惜现在很少看到道士穿这个,其实是很漂亮的。在早期上清派的时候,道士之法服,务求其精美,宝冠霞帔,认为这样才近似于神仙。盖上清弟子中以当时士族为多,在服饰上也难免有贵族气息。上清道士的常服,也要求精严,他们认为这样身神才能安宁。

《论语》称赞大禹就说其“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渠。禹,吾无间然矣!”今日道教之服饰,其实也与此精神相承,道士之常服,务求其简约,而法服则求其精美。这既与全真派的苦己利人的教义有关,也因为汉服自清朝以来,普通国人就不能穿了,道教服饰失去了互动的对象。

近日中国道协出台的规定,并未提到“裘”,古代道士之裘多用鹿皮做成,取鹿皮为仙家之物,到了明朝一般多用羔裘。今天则很少见到,一般冬天穿羽绒服的多。而鞋子一项,道士多穿布鞋,也有穿草鞋的,但是这些下雨都不方便。如果穿橡胶的雨靴,则显得不协调,古代逢雨天要么穿木屐,(李白诗云“脚蹬谢公屐”,足见木屐在东晋时期就有了,而我们今天反认为是日本的东西,岂不可笑?)要么穿皮制的雨靴。步虚云“飞舄蹑云端”,舄近似于我们所谓的“靴子”,古代朝臣有朝靴,故道士朝觐天真,也当穿靴子,这个在今天也很少见到了。还有冠子,古籍记载的冠子很多,其形制今日多不可考,而全真教常见的高功所戴莲花冠,其材料多为铜制或塑料,一者款式一样,无以体现品行之高下;二者以塑料制成,实非朝真所宜。统一着装,以道协规定的形式出现,窃以为不如以祖师教戒的形式出现更好,这样后学知道祖师立教之心,知道戒律和依归,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的问题。

道教的服饰,和汉服有甚深渊源,故道教实有保存汉族传统服饰,以存观瞻的作用,这点《道书援神契》中也指出“儒者之服,随世更易;独玄门法服,有三代之遗风”云云。是故保持道教服饰的传统性和神圣性,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

道士服饰,古无定制。大约从南朝宋陆修静起,始据古代衣冠之制,结合宗教需要,定为制度。《陆先生道门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旧法服单衣袷帻,箓生袴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赉单衣墨帻,女则绀衣”。现在则改以巾褐裙帔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盖指上清法——引者注),礼拜着褐,诵经着帔。……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之深浅,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应该使用什么布料、应采的颜色、应取的样式等,作出具体的规定。每个等级的道士皆须按此着装,不得混淆。

据南北朝所出之《传授经戒仪注诀》载,道士服饰有:

“葛巾、单衣、被(帔)、履、手板。”据时间大体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书》载,则有:“葛巾、葛单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参照同时期的其他道书,其服饰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项。此三项的形制、颜色及制作方法,略如下述:

法服 南朝宋时所出之《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制法服品》曰:“内外法服,须有条准。若始得出家,未渐内箓,上衣仙褐法帔,皆应着条数。……若受神咒五千文,皆合着二十四条,通二十四气;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灵宝大洞者,上衣仙褐合着三十二条,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条,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听二十四条。随道学之身,过膝一尺。皆以中央黄色为正。若行上法,听着紫。年法小,为下座者,勿着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广袖,并以黄及余浅净九色为之。皆大领两向交下,揜心已上覆内衣六寸。若内衣、法裙,听以余浅深色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法者,听以轻紫纱为褐,若裙必用深黄,不得辄用余浅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计缘之内外,皆大幅帖缘为之。”《洞玄真一自然经诀》规定灵宝道士所穿之法服为: “褐皆长三尺六寸,三十二条。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无条数也,黄裳对之。”《洞真四极明科》规定上清道士之法服为:

“帔令广四尺九寸,以应四时之数;长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气。表里一法,表当令二十四缝,里令一十五条,内外三十九条,以应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学上清,…… 当冠元君之服,用紫纱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长促(《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引此文‘促’作‘短’,是——引者注),就令取足,当使两袖作十六条,身二十二条(当 为二十三条—— 引者注)。又作青纱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长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八幅(《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作‘分幅’——引者注)作三十二条,此则飞青之裙元君之服也。”由上可见,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为:上着褐,下着裙(裳),外罩帔。此实为沿袭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时,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条块剪裁与缝制的方法。上云“二十四条”、“三十二条”之“条数”,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条块(幅)数,亦即将此条块加以缝合而成衣的“条缝”数。此法亦源于古制。《礼记·深衣》即规定“深衣”须裁剪成十二幅后加以缝合,谓:“制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另外,“长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点,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宽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故旧时有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口袋。”冠巾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巾冠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仪巾。巾有两角,以法二仪;若行法事,升三箓众斋之坛者,戴元始、远游之冠。亦有轻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 亦谓玄冠。”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 《科》书曰:

“道士、女冠,皆有冠、帻,名有多种,形制各殊,……并用谷皮笋箨或乌纱纯漆,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饰。”大体说来,平时戴巾、帻,作法事时戴冠,而 巾冠之名称、式样则有多种。靴履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书曰:“道士、女冠履制皆圆头,或二仪像,以皮、布、絁、绢装饰,黄黑其色,皆不得罗绮锦绣。…… 其袜并须纯素,絁、布、绢为之。其靴圆头阔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着。”又云:“《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屦,或用草,或以木,或纯漆布、帛、絁、绢。” 《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洞玄太极隐注经》又规定灵宝道士着草履。以上布鞋、草履盖为平时所穿,高功法师作法事时,则穿靴或舄(复底靴)。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法服图仪》,还将各阶道士之不同着装绘制成图,并逐一作了解释:正一法师,玄冠、黄裙、绛褐、绛帔二十四条;高玄法师,玄冠、黄裙、黄褐、黄帔二十八条;洞神法师,玄冠、黄裙、青褐、黄帔三十二条;洞玄 法师,芙蓉冠、黄褐、黄裙、紫帔三十二条;洞真法师,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条,里十五条;大洞法师,元始冠、黄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云霞帔;三洞讲法师,元始冠、黄褐、绛裙、九色离罗帔。又云:“女冠法服、衣褐,并同道士,唯冠异制,法用玄纱,前后左右皆三叶。” 以上就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士服饰在用料、颜色、形制及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 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视自己的服饰,称其传自黄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着,以有别于普通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书中,还借服饰名称解释的机会,赋予以宗教道德意义,用以勉励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法服诀第八》云: “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夫冕者,勉也,勉励立德,免诸尘灾。冠者观也,德美可观,物所瞻睹。巾者洁也,敛束洁净,通神明也。

帽者焘(通帱,意谓覆盖——引者注)也,覆焘身首如云雾也。……龙衣华服,明德所堪,单衣通着,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学以正心,心得深理,终入道源。……褐者遏也,遏恶扬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归也,万福所归。一名曰裳,裳者常也,虑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继真?,以防诸恶,义与褐同。……履者何也?理也,非礼不动,非礼不行,行则善理,唯礼是从,从礼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释也,解除滞踪。准此而思,触长无惑矣。”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还制定了一套道士入道时授受道服的仪式。此制不知始于何时,现见载于北宋贾善翔所作《太上出家传度仪》中。据该书载,仪式开始,由保举师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师,礼皇帝,谢先祖,辞父母,辞亲友,然后进入授衣正仪。略谓:“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先着履。度师赞云:汝先足蹑双履,永离六尘。……愿汝一心奉道,履践灵坛,凡所行游,不步凶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次系裙。度师赞云: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友,统以清净。又谓之裳。盖在上为衣,在下为裳,以表守谦下为常行之法则。能如是者,灾害不生,诸圣佑护。……次着云袖。度师赞云:轻剪黄云,裁成法服,上以衬霜罗之帔,下以统飞霄之裙,为中道之衣,不可须臾离体。……次披道服。度师赞云:道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护持,人天赞仰。……行住坐卧,常须护持。…… 次顶簪冠。度师持于手中赞云: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道士入道,须举行仪式授以道服, 实为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再次,南北朝时期还对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种种规定。《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当尊重。……一者,未着之前,函箱盛之,安高净处;二者,既着之后,坐起常须护净;三者,暂解之时,勿与俗衣同处;四者,虽同学同契之人,亦不许交换;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 皆须护净焚弃。”这也是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唐、宋的道教服饰,即据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云:“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服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代也有赐林灵素以紫服的。”“道家着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之外束以环裙,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时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舄、履用朱色”。“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该书作者经此考察后认为,道教冠服“不同于僧侣们源于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以,坚持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开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式(饰)制度在道家者流还保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元代后期,道教诸派合并而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此后,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今人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三○节,据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择取五道童服饰加以研究,认为:“五道童衣着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样,青绿绢衣,长才过膝,用丝绦系腰,衣左衽交领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异。”并称:“据元明间通俗读物《碎金》记载,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华阳帽、漉酒巾、接篱巾等等名目,必然具备不同式样。又元明读书人戴的纯阳巾,也和道家传说吕洞宾有关系。”又据《绿云亭杂言》称,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纲巾后即下旨将此纲巾推行天下,从而使道教服饰“影响到明代巾裹制度。”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所着《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曾记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记上清法服、女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极明科》所规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记道袍、鹤氅及雷巾、纲巾、靴、履之形制,亦与古制大同。可见至明代,道教服饰仍无多大变化。至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饰,曰: “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又称:“凡全真服式,唯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 方谓合式。”

现代道士之服饰,“约有六种:(1)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2)得罗(俗称道袍——引者注)。袖宽一尺八寸,长随身,大礼服。以上衣服均蓝色。(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受戒用,黄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5)花衣。出外念经用,杂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罗均应为黄色。”冠巾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着白布袜、云履或青鞋。”


顶部
汗血黄骝
楼客




UID 10407
精华 0
积分 352
帖子 3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通天历历
秀才
Rank: 2



UID 2648
精华 0
积分 1150
帖子 104
威望 0
金钱 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努力~~各位。。。  

顶部
鱼龙戏沙丸
楼客




UID 10932
精华 0
积分 463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慢慢来,呵呵  

顶部
海底五万里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进步奖1 长期在线奖 版主勋章 超版勋章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原创先锋奖 灌水英雄奖
UID 219
精华 22
积分 148536788
帖子 1864
威望 852
金钱 148525020
贡献 827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7-9-12
状态 离线
支持~~顶顶~~~  

顶部
股海狂龙
秀才
Rank: 2



UID 3325
精华 0
积分 1370
帖子 124
威望 0
金钱 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汰絶汰劣留良
楼客




UID 13341
精华 0
积分 514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63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顶部
渠答泣玉
楼客




UID 5994
精华 0
积分 320
帖子 29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答了那么多,没有加分了,郁闷。。  

顶部
求仙泉绅
楼客




UID 13545
精华 0
积分 418
帖子 38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爱不了  

顶部
泣绪求爱
楼客




UID 8238
精华 0
积分 531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长时间没来看了 ~~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17:3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9080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