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前汉江源头在天水嶓冢山
自古及今不少学者认定,距今1000多年的地质年代,西汉水与汉江相通,位于秦州区西南的西汉水源头是古汉水源头。所以记者将这次《汉江行》考察活动起点选择在了西汉水发源地嶓冢山。11月16日,记者从嶓冢山出发,追随汉江行踪经秦州区齐寿、平南、天水等乡镇进入甘肃省礼县、西和、康县和陕西略阳县,不仅领略了从嶓冢山渗出的涓涓细流汇聚众多河流形成浩荡西汉水的全过程,也在走访并查阅史料时发现,将“天水”一名的来由归结于古汉水发源地或许更为妥切。
嶓冢山,亦即齐寿山,又名崦嵫山、兑山、云台山,位于秦州区西南,是古代典籍有闻必录的历史文化名山,也是天水境内又一处一山分南北的长江黄河水系分水岭。16日,记者登临嶓冢山主峰时看到,从稍子坡望去,嶓冢山四周峰峦交错,沟壑纵横。时值初冬,嶓冢山层林尽染,从挂有“威镇三江”匾额的慧福寺踩着遍地金黄的松针,在密不透风的林莽中寻觅,记者没有在山脊寻找到一泓完整清流,但在山下挖开的土坑里可见清澈的积水,从半山腰向西南追寻,到了齐寿乡境内,有一条小河紧依嶓冢山余脉朝西,向着平南流去。到了铁堂峡、天水镇,即便是在枯水的冬季也一样形成条名副其实河流的西汉水,已经拥有了宽阔的河床和河道。西汉水就这样从天水起步,一路接纳来自礼县、西和、康县、成县的众多河流,朝着略阳境内的嘉陵江流去。对于嶓冢山是古汉水最初的源头,我国最古老的地理着作《山海经》记述尤为明确。《山海经.西山经》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水经注》说:“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据此,古今众多学者认为古汉水的源头在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的嶓冢山,而非陕西宁强县嶓冢山。
古汉江源头在天水。对此,《甘肃省志》第二十三卷《水利志》解释得十分详尽:“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是汉江源头”。1986年,陕西省史志办公室刊载史料说,上世纪50年代,专家在勘查宝成铁路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在陕西宁强阳平关一代发现了一条古河道遗迹。经考证,该河道是连接汉水和西汉水的古河床,并确认古代汉水发源地应该是西汉水源头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基于此,着名历史学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逵夫认为,“天水”一名缘起与古汉水有关。持有同样观点的着名汉水文化学者、湖北作家王雄对此说得更加明了:“古代敬仰汉水,称汉水上元接天。甘肃东南部西汉水的发源地,自然称之天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