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下乡随记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分享到:

下乡随记(十一)

石峡湾,虽然在安定区地处偏僻,却是一个文化乡镇。

安定是甘肃马厂彩陶文化的中心之一。彩陶的故乡地处黄河流域上游,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文化则是中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安定境内庙底沟文化、马家窑类型文化证实,大约距今6000年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根据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和研究论证,距今5230——4000年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等三种类型的文化,彩陶数量庞大,纹饰华丽,器型独特,共同构成了安定远古文明的灿烂文化。在安定境内就有20余处遗址。这些遗址中,香泉镇堡子坪马家窑遗址和石峡湾乡大泉湾半山、马厂遗址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安定区博物馆馆藏彩陶90多件。一是马家窑类型彩陶。安定区博物馆在石峡湾、团结等乡镇征集的划纹红陶双耳瓶是属国家三级文物,竖条纹彩陶单耳瓶、水波纹彩陶双耳瓶,网格纹彩陶罐,叶纹彩陶双耳缸均属馆藏文物资料。二是半山类型彩陶。安定区博物馆在石峡湾乡大泉湾、庙梁出土征集的锯齿纹彩陶双耳罐,圆圈网格纹彩陶双耳罐,菱格纹彩陶双耳罐,折线纹彩陶双耳罐等均属国家二级文物。三是马厂类型彩陶。安定区博物馆征集的四圈菱格纹彩陶双耳罐为国家一级文物,四圈网格纹彩陶双耳罐为国家三级文物。

因此,在安定,石峡湾,应该是彩陶和远古文化的象征。

近几年,石峡湾的教育事业也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初中的教学质量,还是各个小学的办学水平,都在全区处于前列。

我们所到的初级中学,因前几年中考成绩突出,在全区同类学校中也引起民不小的震撼。因此学校的原校长在任期间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省园丁”奖获得者),并选派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提高,后来又调任另一学区的校长。而现任校长年纪轻,工作思路敏捷,做事干练,工作细致扎实,使学校发展前景更加喜人。

几年前,我曾陪同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的记者,到石峡湾拍摄过山区农家供送孩子上学的专题节目,当天刚好是学校开学的第一天,由于春雪融化,山区的土路上摩托、三轮车均无法行驶,许多学生家长都是牵着毛驴驮着学生的被褥、面粉、洋芋等生活用品到学校给学生报名,场面确实有些壮观和感人。

而今,学校的学生宿舍楼管理得井然有序,进入每一个房间都感觉非常整洁,学生食堂干净宽敞,管理规范严谨。和几年前比,确实又是一番新景象。

在查阅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套《控辍保学制度》引起了我的注意,大体包括校长班主任负责制度、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跟踪制度、救助制度、家访制度、后进生转化制度、奖惩制度等具体的模块。在具体的《控辍保学方案》中,提出了“以法控辍,综合治理;以管控辍,措施保学;以质控辍,兴趣导学;以德控辍,以情劝学;以资控辍,帮困助学;合力控辍,巩固成果”等几个方面方式方法。在初中学生控辍保学成为全国性重大难题的时候,我们贫困地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当然,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形成,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完善,送孩子上学、让孩子接受起码的义务教育,也的的确确成为广大农民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在广大农村学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正成为广大教师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十二)

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的香泉,山清水秀,林木繁茂。定西市区的自来水主要从这里钻井用管道送入城区,所以这里是定西城区的水源涵养地。香泉水,掬而饮之,甘醇可口,沁人心脾。香泉,也因水而得名,因水而闻名。但这里的泉流并非取之不绝、用之不尽,而是连年减少。八九十年代有名的香泉大涝坝早已干枯,原本徐徐长流的小溪已然不见。前几年到这里下乡,曾经见到水利部门的施工人员,用重型机械在原来的水沟里大开挖找水,听说是要斩断附近地下水脉,把地下水全部集结成一股细细的流水,用管道送入城区。眼下,随着引洮工程的全面实施,清澈的洮河水注入香泉,必将使这股滋润了一座城市的香甜之水及时得以补充。

关于“香泉”这个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之时,这里并没有泉水。是一位名叫阿比的回族英雄少年与一位名叫荷香的汉族美女相恋,却因民族芥蒂遭到阻挠,但他们的悲情式的爱情却得到了回汉百姓的同情和祝福。据说,有一天,人们正在为这对恋人的不幸祈祷时,突然平静的山峦隆隆作响,仿佛群山水沸。顷刻间,一股泉流破岩而出,周围百姓不知什么原因,纷纷四散而逃。不多时辰,阿比与荷香从天空飘然而降,阿比们告知人们,“别怕,这是荷香香甜的乳汁,可饮可浴可浇灌”。说罢,投身乳流,尽兴泳浴。浴罢,又嬉笑着飘然而去。于是有胆大好奇者也跑到泉流的地方饮乳洗浴,只觉香气葭郁。从此,这里香水四溢,故称“香泉灵湫”。后在安定设县时被列为安定八景之一。

有人说,也许是民间传说的真挚,香泉镇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曾获“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乡镇”荣誉称号。境内回、汉、东乡等各民族群众多年来亲如一家,共同创造着香泉的辉煌。由于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单位被安排直接联系香泉,所以我非常喜欢到香泉回民家里做客,一边嚼着地道的东乡“手抓羊肉”,一边细细地品尝回族盖碗茶,一边倾听了解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非常惬意。

香泉,地方不大,但历史久远,名气不小。在定西,在兰州,甚至是在整个大西北,只要是和穆斯林朋友交谈,无人不知香泉。香泉牛羊肉走销全国,香泉牛肉拉面遍及金城。宋代状元张孝祥曾赞香泉“一派出遥岑,潺潺古到今;雪天声泻玉,月夜影摇金;岁旱施劲大,民疴被泽深;浮容与轩帝,仙迹可追寻?”也许张孝祥所赞美的香泉并非这里,但此诗描写香泉的美丽景色以及泉水给人们的恩赐,最后由此借问仙迹何处可寻,也是定西香泉美景写照。《安定县志》里,明代进士刘宪所作《香泉龙湫》,则是他分守陇右道时,对安定香泉的画龙点睛之笔,可谓一语到位:“一勺灵湫净好看,香泉河处渺云端;我来欲唤潜龙起,洗却江山六月干。”香泉当地人也自豪地称:“陇上神流有香泉,有暖有凉景独妍;水光山色摇翡翠,酒足饭饱赛神仙。”

香泉丰盈的地下水资源优势,使这里草木茂盛,气候宜人,成为陇上避暑佳地。夏季,到处轻风送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漫步田间地头,曲径通幽,空气清新,遍地郁郁葱葱。秋季,空气中弥漫着芳草和泥土的清香,田野中散发出一片丰收的新鲜味道。精敏的回族群众抓住商机,“农家乐”及庭院经济在这里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时常有来自定西城区甚至省城兰州的客人,要么携家带口,要么邀朋请友,流连忘返,在这里享受温馨,驱散疲劳,培育情感,诉说真情……感受每一个独特地方的韵味,这是下乡过程中最惬意的过程。当然,也不能淡化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进学校、进课堂是每天的必修课。

除了香泉民族中学,西寨初中是全香泉镇唯一的独立初中,这是一所全区小有名气的学校。九十年代,西寨先后有三名包工头发家治富后回报社会,给学生捐款修建了教学楼和校门、围墙,使这所学校成为全县最早有楼房的农村学校。在定西,虽然现在早已经实现了“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的目标,农村许多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教学楼或者学生公寓楼等,但即使在今天,西寨初中那仿古风格的校门依然是西寨川一道靓丽的风景。

由于距离城区相对较近,这里曾经是许多意欲进城老师的一个跳板,受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具体的条条框框的硬性限制,一些特殊群体的毕业生,第一步无法进城,往往就分配在西寨初中等城区周边学校,一旦时机成熟,再调动。因此,这所学校历来就存在教师相对富裕但人员极不稳定的状况,和其他学校比,这里也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所学校。总体上交通便捷,条件优越,管理规范,质量优异,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在全安定区,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听了一节语文课《愚公移山》,老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虽然努力地展示了“高效课堂”的各个模块,但不具示范性,似乎一切的展示目的性都不强,内容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欠缺,特别是对文言文教学,教师几乎没有对重点的字、词、句、段作任何形式的强调,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师也几乎放弃了黑板的使用。即使在老师刻意安排的学生讨论环节,虽然提出了问题,但又不能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往往还是用集体串讲,群问群答的方式收场。实际上,一篇课文的教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教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和导入,就象本世课的老师如果按自己的思路,围绕愚公移山这一主线,仔细分析不同人物对这一事件的表现和态度,让学生明白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特点,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但是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十三)

接下来要去的乡镇,叫安定区团结镇。

“安定”,“团结”,忽然发现这两个字眼与时下正在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如此地吻合。

老镇原名叫唐家堡,公路、铁路都从此经过,交通便利。除了香泉民族镇,这也是全区另一个有聚居少数民族的乡镇。

在安定区,团结有几项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第一。首先,团结初中,原本是县上直属的中学,叫第四职业中学,后来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结构调整,职业班学生和高中阶段学生均逐渐减少,县上统筹规划,将其改办为独立初中,划归学区管理,经过几年发展,成为全区农村办学规模第一的初级中学,规模最大的时候学生达到1500多人。目前,随着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总体减少,学校学生依然保持在1000名左右。其次,团结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最为合理,也堪称第一。据了解,团结镇不存在其他乡镇一村两校的情况,每一个村最多一所小学,近年整体规划,也有部分学校服务两个村的情况,所以全镇学校规模都相对要大一些,全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任务小,工作难度不大。第三,团结初中学校管理方面,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也能称得上一流。十多年前就因为住宿学生多,管理规范严谨受到过各级的表彰,而近年来随着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师生食堂的先后建成,在学校后勤保障和管理方面,多次迎接各级检查和观摩。

学校的近期办学目标较具特色:“营造多元、创新、和谐的校园;培育智慧、美德、健康的学生;拥有专业、热忱、负责的老师;推动创新、精致、活泼的教学。”学校的发展规划也切合实际:创办全镇一流、全区知名、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文明示范学校。从学校各层面的工作中,体现出对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都在全力实施。

校园里有一块特别的景致,先前的唐家古堡的遗址在校园尚存一角,学校精心保护,在上面栽种了大量的松树柏树,郁郁葱葱,茂盛繁密,现在看来,没有丝毫城墙或者堡墙的影子,倒象是校园中一座专门堆筑的风景小山,高约三四十米。听学校的校长讲,为了学生的安全,也为了保护树木和古堡墙体,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抓上去的。我和同行的几位老师被破例允许爬到顶峰处,俯视校园及周边,一切尽收眼底,特别是校园外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绕过校门前的操场,虽然地处旱区,依然有一股细细的小流坚强地流淌着走向远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园面积还相对较小,学生的活动区没有圈入校内,只是用一排排的树木象征性地围起来,多少有些粗放。

从校园看矗立着的这座风景小山,我个人认为,既有层次感,又增大了绿化面积,为整个校园增添不少的生机。

深入查看,学校亮点不少。

学校有一份办了好多年的校报——《唐潮》,曾经还荣获过全国性的校报评比奖励。也只有真正地了解学校发展变迁的历史,了解当地文化发展的历程,才能明白和感受这一波波“唐潮”的韵味。(学校原名唐家堡中学)学校曾经积极参与过一项国家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专项子课题的研究,并引领一批优秀教师积极参与,这在农村学校异常难得,收效特别突出。

学校有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执着地坚持着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每天课前一故事”,开课前,轮留由一位同学讲一个励志小故事,既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明白事理,还培养了他们一种良好的习惯。

学校学习归纳了一套管理经验,即管理艺术“十字诀”,并进行了详细地注解:

预——预则立,不预则废;

励——表扬鼓励,鼓其干劲;

勤——天道酬勤,勤则事成;

导——把握方向,全面疏导;

严——严于治校,师严道尊;

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积——羞于积累,厚积薄发;

思——经常反思,知困自反;

听——刺耳的话,冷静地听;反对的话,分析地听;奉承的话,警惕地听;批评的话,虚心地听;正确的话,诚恳地听;错误的话,参考地听。

仔细分析,虽然多少有些牵强,但毕竟这是一所农村独立初中管理者的一种不断追求进步的意识,从中能够感知到学校管理者积极上进、追求品位的态度。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教育,怎么如此纠结?

总想心平气和地对待所面对的一切,总想轻描淡写地述说周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时不时,总会不由萌生一股压抑不住的情绪,总想寻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渲泄渠道。作为一名从事近三十年教育工作的人,有的时候依然无法客观地面对和正确地理解目前教育的现状,竟是如此地纠结。

前几天,有人曝料,北京22中学一位老师骂外地学生:你家无权无势无钱,随时滚蛋。且不说这件事情的起因及具体的实情究竟如何,此事肯定为本就处于风尖浪口的教育,招来更多更多的诟病。因为接下来就有网友查询发现,北京22中的首任校长是蔡元培,并搬出前辈的话:“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也有网友直接叫喊:“22中,你们惭愧去吧。”其实,人们愤慨的岂只是22中。有人已经疾呼:让“三无学生”滚蛋使中国教育蒙羞。并认为,在公平教育的平静表面下,围绕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占,开展得如火如荼,拼爹拼关系拼财富,有能力玩转教育潜规则者,莫不与权、势、钱挂钩,而与权、势、钱缠作一团的教育,又必然导致校园腐败,让一些为人师表者,也学会了向权势低头、唯金钱至上。今天在学校遭到羞辱的,并非北京22中的这一位学生。应为此事感到羞愧的,也绝非那位骂人的老师、道歉的校长。我们应该追问,中国的教育怎么了?为何连老师与学生彼此尊重的这个底线也被突破?

所以,不难想象,接下来对于教育的又一轮口诛笔伐已经在所难免。

不久前,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一位未满30岁的高三班主任赵鹏自杀,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写着“活着实在太累了,天天这样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因此就有“曾经当过老师的人”出来为这个“早上5点40分醒来,赶到学校与学生一起跑操,晚上到10点左右才能回家。每个月学生放假休息一天。而这一天还得用来批改月考的试卷”的教师鸣冤:在中国,没有做过教师的人,很难懂得教师拥有的竟然是那样逼仄的人生空间,包括现实的,也包括精神的。许多年来,当教师待遇差被无数次呼喊到了让人麻木空洞的时候,人们慢慢开始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今天教师已经拥有体面的收入了;在教育腐败一次次触目惊心地展示在公众面前之后,教师却慢慢成为这背后体制积弊与权力失范的替罪羊了。没有做过教师的人,有时是不适合谈教育的。当我们感叹这一代“听话的学生”失去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背后站着的其实同样是一代“听话的教师”。许多年来,对师德过度开发,对教师权利过多掠夺,让教师背负无限责任,渐渐已经改造了这代教师的人格,让他们离真正的现代公民越来越远,而是守在那四角天空里,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却又没有能力与勇气,走出去呼吸更加开放的空气。也有教师自己出来呐喊:中国的教师,就是这样挣扎着往前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走错一步。原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把自己放在太阳下晾晒,然后任由阳光一寸一寸地灼伤皮肤,然后再一遍又一遍地烤焦,直至体无完肤!

的确,如今的教师特别是在最基层最落后地区的老师,大多都过得非常地艰辛。

实际上腐败现象的的确确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也未能幸免。但教育的失败,过多的责任让教师来承担,这合理吗?

中国的教育,好象在文化的边缘徘徊,找不到发展的方向;中国的教师,似乎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确立不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这个社会,谁都可以指责教育,谁都可以批评教师,媒体的爆光,领导的辱骂,部门的刁难,家长的指责,甚至一些学生可以把教师的尊严踩在脚下任意贱踏和挑衅,教师只能忍气吞声。在我们自己的周围,老师被压得抬不起头,教师的人生感觉有些岌岌可危。

和一线的老师们交谈,无不叹息和呻吟,怨气甚重:

在这个教师的社会职责含混不清的时代,教师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扮演着好几种角色:一会做警察,既要穿上保安服在校门和教室外校园内巡逻,生怕突发事件发生,过会又得脱下保安上衣进教室讲课;一会做保姆,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这些小皇帝吃营养餐,生怕有家长投诉鸡蛋太小或者牛奶变味;一会做家长,学生在校的时间必须是监护人,生怕他们在追逐过程发生点滴的磕碰;一会做侦察员,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生怕某一个学生过激的言行又源自老师的失察;一会还做安检员,深入到学生校外寄居的居民农户家庭,生怕安全设施和居住协议有什么欠妥……在诸多角色的频繁转换中,许多时候,教师自己都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究竟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在这个检查评比达标验收泛滥的时代,教师时时要接受上级各个部门、各种形式的检查验收,还得为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疲于奔命,并且还都装得很乐意。装着装着,应付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装着装着,每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教师在这些形式主义面前被磨得棱角尽失,个性全无,变成了机械应对的机器。教师,根本不知道也没机会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在这个新课程理念遍布校园但高考决定命运的时代,教师既要抓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也不敢丢,一方面各种文件材料上不着边际地渲染着素质教育的海市蜃楼,一方面各级行政部门变本加厉地强化着应试教育的奖惩办法,教育主管唯分数论,学校领导以分数定成绩,家长以分数来评定教师的优劣,谁敢玩素质教育的游戏,谁敢把应试教育放手,谁敢担负学生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的责任,谁敢担把学生教坏的罪名。教师,一手抓紧应试,一手拽着素质,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挣扎着。

在这个权利至上唯我至尊的时代,大大小小的领导都习惯于对着学校发号施令,面对学校和教师,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领导就是绝对的权威;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上级就是工作的方向。领导的意识中,工作干好了,所有的成绩都是因为自己领导有方,荣誉自然归我;工作出问题了,都是基层落实不力,教师工作无能,责任自然要一查到底。校长,一味地把心思放在了迎合上级的喜好上,自然也就不会顾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教师,在忍气吞声与自我尊严面前交织着心结。

在这个文凭论文与职称工资联姻的时代,教师时常被发表论文、继续教育、评聘职称搞得焦头烂额,一边咒骂着各类学术期刊那些肥头大耳的编辑都是老师们或八百或一千的一篇又一篇七拼八凑的论文版面费供养着,一边低声下气、求爷告奶地托关系、找路子在那些无论业务主管还是刊物级别都云山雾罩的超厚杂志上发表文章。职称评聘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绝对没有哪一个老师搞得清具体的条件和要求,大多时候,烧香拜佛后的结果,能够明确的就是那些职称负责者“我给你努力了才通过了评审”或者“我给你努力了还是被刷下来了”的答复。教师,大多因职称折磨得精疲力竭、心灰决冷。

在这个全社会道德滑坡的时代,教师因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公道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就好象得时时处处担负起扞卫这个社会道德的责任,自然有丝毫地闪失就更容易成为社会攻击的对象,社会不允许教师做个平凡人,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属个人;教师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都会被人无限地放大;教师的所有奉献和付出被当作是理所当然;教师是不能成为平凡人的,就连去市场买东西砍价都不敢说自己是当老师的,那些小商小贩会说:老师还要讲价啊。那神情,好像老师领的工资心甘情愿分给他一半才算合格似的。教师,在做个圣人与做个平凡人之间挣扎,弄得身心俱疲。

当然,和社会各层面的人交流,会有更多的人认为,其实现在苦苦挣扎的何只是教师,并且在教师队伍中实实在在存在许多不正常现象,这也正是我自己最为纠结的一个方面。

但肯定的是,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严重地损毁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除了个别心理严重扭曲、道德严重失衡的,大多属于社会造就的“病患”,属于有社会背景的问题。比如个别教师不务正业,长期不在岗甚至吃空饷的问题,其实哪一个有这样经历的老师,不是在某位领导的关照和指示下,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一边在其他的行当里经营着收入不菲的副业,一边在学校里吃着那份还比较可心的“空饷”;比如一些教师把主要的精力和心思放在在校外办班补课并大肆敛财的问题,其实这些人大部分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用优质的资源包装成长起来的所谓名师,收获了荣誉职称等更多的实惠,现在既凭着“名师”的招牌在校外经营着收入可观的补习班,又因着资历和成就在学校做一点轻闲无责任的杂事;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这一部分教师的言行产生了极为恶劣的模仿攀比效应,使更多的教师产生心理不平衡,因而会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那样的状况:有私自向学生收费的,有集体向学生征订教附资料挣几块回扣的,有消极怠工的,有不服从领导工作安排的……凡此种种,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形成原因,但正是这星星点点的问题,使教师在社会的总体印象大打折扣,引来社会对教师的怨言。

其实,如同教育的症结难找一样,教师的许多问题没被社会所关注,比如他们的人身安全,比如他们的心理健康,比如他们的综合压力。前几年有一个报导,说是一所学校教师死亡了,校长竟然感到庆幸:幸亏死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否则麻烦就大了。由此可见,教师绝没有得到社会真正的关注,当一个教师的生命被这样感叹时,何只是一种悲哀?

教师代言的是教育。教育,总是如此地让人纠结。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十五)

在城区学校督导评估的间隙,按照单位的统一安排,我抽空又去了一趟东岳。

“东岳”,这是一个很大气的地名,实际却是一个非常小也非常偏僻的地方。本来是全区西南方向最边远的乡,前几年撤乡建镇的时候已经并入了附近的大镇——内官。

至于这里为什么叫东岳,据传在明万历时在这里建有东岳堡,康熙《巩昌府志·安定县·堡二十》亦载东岳。东岳本是泰山的古称,因为当时堡内原建有泰山神庙,故名东岳。还有人说东岳堡在原东岳乡政府驻地东山顶(旧称樊家山),至今还存有遗迹,但我却没有实地看过。倒是东岳往南阳方向的山间半坡,也就是平日人们所说的羊营峡(也有人称阳阴峡),有一处叫做“张家坟湾”的地方,较有名气,1994年的时候我就到那里实地看过,还确有些古风。

当地老百姓都管那里叫“天官坟”,肯定是当地望族张家的祖坟,可具体墓主是谁一直有些争议。有人考证说:“这是张国纲、张国绅等八九代人共同的墓园”。但是也有人质疑张国纲、张国绅是否就是这座牌坊所要彰显的主要人物?究竟除张国纲、张国绅之外到底还埋葬着什么人物。有当地学者从牌坊正门背面一条镌联的联语“派衍紫台,累德积功堪裕后;香流画省,修坊树表滪光前。”判断这里应葬有尚书阶级的一品官员的灵柩。而在安定张氏家族中,在明朝相继出了三位进士,举人、贡生等不下三十位,官位高者有:张国纲,南阳府推官;张国绅,陕西布政使参政;张嘉孚(张国绅之祖父),四川按察副使;张彩(张国绅之曾祖父),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书,一品大员。如此,这副对联当是写给张国绅的曾祖父张彩的了。因此也有更多人认定张氏祖茔的真正墓主应该是张彩。

据《明史》记载,张彩(公元1454年-1510年),明弘治三年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明正德五年秋,因涉嫌刘瑾阉党谋反案被捕入狱,是年十月死于狱中,后掘墓剉尸于市,年56岁。暴尸后的张彩肯定是找不见尸骨了,那么羊营峡又何来张彩的坟冢?据张氏后人称:张彩瘐死狱中数年后,官府要将其亲属发配流放海南。张彩有两妻,一妻王氏,生有一子名为张嘉相;另一妻吴氏,为本邑内官营大户吴家之女,亦生有一子,名张嘉孚(《安定县志》载张嘉孚为张鹗子,不确,张鹗实为张彩弟兄)。张彩辈共有亲堂兄弟十三人,排行老三的张绍左右权衡,上下疏通,主张将张彩妻小隐匿避祸,王氏及一子隐寄巉口万户侯王威家中,吴氏及子张嘉孚隐寄内官营外祖家中。按照张绍的安排,张彩的二弟张綗(时任肃王府典乐)领其妻陈氏、子张世恩充替张彩之妻儿前往海南。张綗死于流放途中,数年后陈氏亦亡。张世恩接受叔父张绍百金将张綗夫妇灵柩迁回故里,葬巉口镇小柏林祖茔。因张彩蒙罪的缘故,不敢公开招灵安葬到祖茔,仅以家留的一双朝靴招空灵与妻吴氏密葬在内官东岭山上(亦即今东岳乡羊营峡口之张家坟湾)。张彩与吴氏的儿子张嘉孚长大成人,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考中进士,初授山西长治知县,复除四川重庆府知府,已而晋升南京户部郎中,擢升湖北黄州知府,官至四川按察副使,官声誉满巴蜀。张嘉孚孙张国绅,考中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二甲52名进士,历任吏部主事,郎中,升南直漕运督粮道,苏松道副使,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西安,张国绅被俘,归降义军,拜为上相,封肤施伯。不久,李自成听信部属谗言,将其杀害。后来,李自成屡屡败绩,悔失国绅,便派人将其尸骨运回故里,厚葬于内官东岭山。由此推断,张彩的朝靴与张国绅葬于同一坟茔,“绩着南阳昭日月,功高西陕壮山河”(牌坊正门左侧门联)中的“功高西陕壮山河”之联语是写给张国绅的赞语。

还有人考证过,张彩的祖上葬在今安定区巉口镇小柏林山之左侧,称“坟碑弯”,张彩之父张谟膝下有四子,坟碑弯祖茔唯葬三人,仅缺长子张彩。传说中将他的一双靴子与妻吴氏“立祖”密葬于羊营峡“天官坟”。有史料载,李自成退出京城后,残部仍盘踞“三秦”,残喘苟延于陇中达十年之久,至1655年清王朝才首派安定县事。在这十年中间他的部属为错杀的“上相”、“肤施伯”修建个牌坊,也是情理之中事。

羊营峡张氏古墓是安定四五百年内唯一幸存的明清古墓,“天官坟”牌坊也是安定区仅存的一座古代牌坊。他的墓主张彩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这与他的陵墓及其牌坊的文物价值无关。这座砖石建筑及古墓未毁于文化浩劫时期,而被大肆劫掠于近年。可惜近年我再没去实地看过。

话说远了。这次我和同事去东岳,却没到南阳,而是去另一个更加贫困的村子——迎丰。

实际上,近年来,东岳村确象我们单位的“泰山老丈人”。因为自我调到这个单位,东岳的其中一个村就是我们单位的扶贫点,先是鲍家,后是南阳,现在又是迎丰。从二十年前陆陆续续给村子里的贫困户送面粉、送化肥,给村里的学校送桌凳、送图书,一直到今年又是按照省上的“联村联户”的部署,每个职工至少联系一个贫困户,总感觉扶贫的效果不是太明显,究竟是力度不够,还是没有抓住根本,我们个人都无法确定。

因为前些天忙于下乡,我是第一次来和自己的两户联系户见面,而单位的其他同事大多已经是第二次来了这里了。对于这个村子里的大体情况,久居办公室的同事们也的确有许多的认识和感慨,有好几位喜欢记写点文章的同事“下乡见闻”方面的日志或者博客,前些天在同事们之间热传。

迎着漫天飘舞的雪花,我们来到山脚下的迎丰小学和迎丰村址,所有的车辆就不能再前行了。学校是新建不久的,可惜现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基本闲置,只是委托附近一户社员看管。村址也是我们单位援助新建的,村部办公室的电脑、桌椅也是单位捐赠的。先到村部和村里的支部书记、村主任接头,联系各自的联系对象,然后每人提一盒走之前已经备好的全城最有名的点心,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去认自己的“亲戚”。

说实在话,久在单位那狭窄的办公室里总为一些琐事烦恼劳心,忽然来到乡下,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即使迎着漫天飞雪,踏着山间泥泞的山路爬行,心情还是非常地舒畅。环视着周围养育了一方人的水土,可能是同样出生在山村的缘故,感觉非常地亲切。

提前从村干部那里打听了,我联系的两户人家总体情况还不错。

第一户人家,男主人姓何,因为同时供养两名大学生,经济上有些困难,这实际是农村供养大学生的家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一进家门,简朴整洁,主人非常客气,我们同坐在沙发上,倒一杯茶,摆一盘新炸的油果,一边反复地递让着烟卷,一边随意地闲聊,间接地知道了家庭各方面的情况。大概是两上孩子都非常争气地考上大学的缘故,男女主人的言谈举止中时不时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当然我也为他们教子有方表示祝贺。我们都认为,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为了两个孩子有更好的前途和更好的发展,即使再苦再累都是甘心情愿的,也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因为同样出生在农村,我们兄弟当年求学的时候,父亲母亲总是满含期盼但又异常艰难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劳苦,所以我深知农村家庭供孩子上学所要付出的代价,加上年龄大体相当的因素,这更让我们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不觉过了好些时间。女主人多次要做一顿农家的浆水面,都被我劝阻了。一来我也不能轻易地给他们添麻烦,二来确实还不到每天吃饭的时候,我也还没有吃饭的想法,三来我必须尽快到另一户人家了解些情况,按时和其他的同事一起回单位。

另一户人家,男主人姓张,是热情的何师傅领我一起去的。村里指定的联系主人外出不在,接待我们的是他的父亲,六十刚过。和我说起家里的情况,老人侃侃而谈,他有三个儿子,都分别成家,我们所处的是老二家里。老人的三个儿子都很有些手艺,每年都会有两个儿子去内蒙等地打工,留下另外一个在家照看兄弟仨的农活,轮留留守,毫无怨言,由于年轻,技术好,是建筑行业的大工,每年每个人都能挣回几万元的收入。听老人的口气,兄弟妯娌之间的团结和睦也是十里八乡少有的。我也从家里房屋的修建上看得出他们手艺的精湛和收入的可观,在我赞叹三十多米一长排的房屋修建得非常漂亮的时候,老人还不无自豪在说那还只是前几年刚刚学手的时候盖的,言下之意,如果是现在盖,肯定会更漂亮。实际上现在家里唯一的困扰是老二家里有一个生活无法处理的男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没有任何意识,也无法走动,每天得有一个人专门照理他的生活,因此,对全家人的拖累比较大。在交谈中了解到,孩子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正常的,但因为一次感冒的救治,不知道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孩子便变成了现在这样。十多年来,全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到过许多大医院,可一直没见任何疗效。说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能劝老人尽可能地放宽心态,尽可能地比较坦然地面对生活所要大家承受和担负的一切。从家里出来,再次环视了一下一长排高大的瓦房,可我依然觉得心情比较沉重。

告别一直送我到路口的何师傅,同事们已经打电话催了。这时候天气已经也好转了,我一个人沿着山梁往脚走。心想,“迎丰”,多好的地名,其中肯定包含了这里多少代人对丰收的期盼。可是即便是粮食丰收了,要让老百姓的医疗、就学、出行等方便舒适,恐怕还是难上加难。还没来这里的时候,就听说村子里的光棍特别多,有说30多人的,有说50多人的,更有说80多人的,虽然没有细究具体确切的数字,但总体感觉畸型家庭还真不少。在和何师傅一家聊天的时候,我也问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成年男子找不到“家”的时候,他们好似无奈地说“可能是地方的原因”,可这一句“地方的原因”里却实实在在透露出许多的信息,一方面,我感觉他们的“地方”实际是指风水,有点迷信色彩;一方面,也含蓄地说明当地的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等。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十六)

石泉的由来,据说在石泉乡政府西3华里有一沟,沟半崖石缝流下一咸味水聚而成泉,供人畜饮用,山谷称苦水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苦水沟小学改为石泉小学,后遂以石泉称乡名。一说由石原和凉水泉两地名合并简称之谓。

现在去石泉,时常不再走原来的那条先到李家堡、宁远,再上八盘山的老路,而是上高速,到西巩,再上山,既节省时间,还舒服好走。记得曾经一次五月份去石泉,沿着山梁前行,远处的庄稼长得绿盈盈、黄灿灿,相对于其他山区干旱的乡镇,这个属于二阴山区的地方似乎多了一份生机与湿意,觉得非常舒适。

这里初中的校长,为人非常稳重,做事踏实认真。但稳重与踏实的办事风格未必就能够实实在在地管理好一所学校,有的时候,相对偏执的“认真”可能会适得其反,引来学生和家长的抱怨与逆反。当然,任何事情总是有根有源,关键是应该做好疏通交流。校长,应该让学生明了学校的管理理念,校长,更应该通过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意愿想法……还是想多说说自己的故乡——青岚山。

家乡青岚,在县东三十里有青岚山,据地方史书记载,元明时此处自然植被良好,山峦蒸腾袅袅青岚之气,如一幅富于诗意的水墨画。明季“其山多岚气、常青”(万历《安定县志》),故名。青岚山一名青梁山或青凉山(见康熙《巩昌府志》卷之十八《边政考下·防御》)。山在青岚乡政府所在地西南半里许,至今山上多植树木,夏季郁郁葱葱。

和同事、同学闲聊的时候,总遗憾地发现,虽然在安定区所有的乡镇里面,要数青岚山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区最近,仅仅16公里,这里却是唯一一个一出城就需上山的乡镇。但多少年来,用来吹嘘和自我陶醉的,恰恰是这个我自己出生地——一个其实再也普通不过的山区乡镇。

在我的意识中,青岚山,从古至今都是定西的“明星地区”。

在古,据载:“青岚凝翠”,“巉口晴烟”,“道院栖霞”,“崇福晓钟”,“双河春浪”,“佛沟圣水”,“香泉龙湫”,“西湖夜月”,是定西的八大胜景。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时势的变迁,这八景已凋残殆尽。而作为八景之首的“青岚凝翠”,该景点以我们青岚乡所在之地命名。青岚旧时人称青梁山或青凉山。元明清之际,此处树木繁茂,山峦青翠,云腾雾起,景致宜人。冉家壑岘有棵高大挺拔的巨松,亭亭玉立在山口。每逢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升起,悬挂在壑岘口的蓝天之上,松风沟壑,山月相映,照得定西山川轮廓十分清晰。吃过晚饭后,夜色宁静,邑人们拂去白天的困顿,坐在自家的庭院,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欣赏当天的一轮明月,冉家壑岘的那棵巨松为此景点增加了不少的情趣。刘宪照样有咏《青岚凝翠》的诗一首:“悬崖带雨青尤浅,老树藏烟翠欲流。试向绝顶送双目,万家禾添望中秋。”当然,这棵让先祖称颂的巨松不知在何年保月被人砍伐,我们这一代甚至我的父辈都好象没有有关冉家壑岘巨松的见闻,倒是如今矗立在大坪村对面的堡子梁上的那棵定西境内唯一的尽显岁月春秋千古轮回和无尽沧桑的“左公柳”,作为文化的代名词和陇中黄土地的一种精神符号,引得众多的文人墨客在那里凝神遐思,透过已经淡化的历史烟云,迷幻古丝绸之路上那一道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感慨大自然中植物生命的坚韧与倔强,缅怀左文襄公广植杨柳的惊天壮举。

在今,我们青岚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文明的明星村——大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1965年,大坪人在冉桂英的带领下,响应党的号召,学习大寨精神,冲破思想束缚,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了艰难的修梯田战斗中。“远学大寨,近学大坪”。大坪人通过吃大苦、耐大劳,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苦干实干”精神,也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由此在全省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1969年10月,时任大坪生产队队长的冉桂英作为农民代表参加了北京国庆观礼,1973年8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冉桂英作为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并于1977年8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参加了十一届一次至七次中央全会,特别是出席了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任村支部副书记的刘玉秀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二人双双走进了人民大会堂。1978年大坪村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被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近年来,在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回良玉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金川公司等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青岚乡大坪村村民紧紧围绕“再塑大坪新形象,开创大坪新辉煌”的品牌发展理念和“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的大坪精神,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和蔬菜四大支柱产业和剪纸特色文化产业,使全村产业发展水平提高。2004年以来,大坪村先后被授予“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小康村”、“市级文明村”、“五个好村党总支部”、“省级文明村”、“感动甘肃·2008十大陇人骄子集体奖”、“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07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甘肃时,专程来到大坪村,和大坪群众共度除夕、喜迎新春。胡锦涛总书记说:“八年前,我到过定西,到过大坪。时隔八年,再次来到大坪,看到大坪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新房盖起来了,家里的存粮多了,年货也置办得多了,说明大坪人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我感到特别高兴。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大坪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改造山河,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共同把大坪的经济发展得更好,使村民收入能够进一步增加,使大家的日子能够越过越好!”大坪,已经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名称,享誉全国。

而沿着从西巩驿到县城的古驿道,在穿越青岚境内的一路上,星星点点布满着具有传奇历史色彩的古遗址:历经变迁的王公桥,险要奇峻的王家山头,饱经沧桑的四十里墩,名扬故里的青岚山,古老神秘的四方堡,凌空傲立的“左公柳”……无一不在阐释着一段段家乡发展变迁的历史。

我的家就在四十里墩下。相传四十里墩与西巩古城同筑于宋代,西夏人攻毁过陇中及陕北一带烽燧。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载,元佑六年(1091年)五月己未枢密院言:“熙河兰岷鄜延路夏贼杀掳人畜,攻毁烽火台”。安定县境烽燧至明代尚有25处,各有其名,如铁葫芦、王木匠、双峪岭等。清晚期部分墩之原名已不可考,此墩即以东距县城四十里而称之。四十里墩东南接西巩新寺村墩湾墩,由墩湾烽燧眺望西巩了如指掌。西北与青岚原坪东山墩、葛家岔喇嘛山羊湾大墩、鹿坪墩、漫塬山墩、黄家湾墩、石峡湾大山墩及铁葫芦墩(在会宁铁木山附近)依次相连,继于会宁关川、靖远县境烽燧相望。

小时候,因为墩顶是庄子里的最高峰,我时常和玩伴爬到顶端,居高临下,环视周边,视野开阔,极目远望,透过清新的空气,感觉能够远看到更多更远山后又山后的山头;这些年,每每回到老家,都要登上墩顶,亲自用手摸摸因兴修梯田,从墩身一块块掉落的层状的土块,感受古人一锨一箕艰难夯筑的历程,再回忆小时候路边那高大的“左公柳”下无忧无虑嬉戏快乐。特别是今年,一项全省的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平定高速穿境而过的青岚山上,到处都在栽种松柏树,使老家的山坡包括四十里墩周边的山坡上都簇拥满了这种先前只能在城市周边和国道附近看见金贵树苗,让我仿佛看见了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家乡葱葱郁郁的美丽景色了,仿佛又在我的眼前真正再现了当年“青岚凝翠”的美丽景观……来到自己的母校,倍感亲切,我是彻彻底底在感受母校的变化。原来校园那些高大的榆树、柳树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松柏树;原来那些低矮的双扇窗户的土木结构的教室、办公室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平顶教室和学生公寓楼;原来我们曾经的老师都已经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全新的年轻面孔。当然,也有部分回乡任教的当年我们的同学,但大多要么头发花白,要么满脸沧桑,要么腰身弯曲,已都不再年轻。

除了感受校园的变迁,我也切切地发现现在初级中学办学条件的优越。我上初中的时候,只是在一次学校办公室的搬动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物理教学方面的简单仪器,就感觉十分地新奇,但是很少有老师真正地把那些机械模具搬到课堂让我我们看看或者摸摸,倒是上初三的时候,年轻的化学老师,把镁条的燃烧、氧气的制造等化学实验演示给我们看,那时候就已经觉得自己跟“科学”走得特别地亲近。在我们那一代学生的意识中,至少在初中毕业前,还没有实验室的直观概念。而今,我的母校和全区其他的初级中学一样,有着非常规范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有专门的仪器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室等。特别是在青岚初中,有一位老师组织开展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在去年“两基”国检的时候深得省、市领导专家的赏识,在全区都颇有些影响。主要是学校领导也大力支持,创造条件,专门设立了活动室。进入活动室,房间宽敞明亮,很自然地分为素描、根雕、色彩几个活动小区,墙壁的四周悬挂着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四周的陈列台上,摆放着师生已经完成或者半成品的根雕作品,在房间的一角,堆放的是老师带领学生从各处采集来的造型千奇百怪,正待发现艺术价值的树根等材料。

按照惯例,我们每人听了一节课,我听的是一位年轻老师的语文课,按照主管部门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和模式和要求,老师认真地按照“尽可能少讲”的基本要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说真的,由于前些年一直从事教研工作,对于课堂,我决认为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种方法就特别好或者一无是处,因此,我一惯的做法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做点滴的评价都要慎之又慎。

如果仅从课堂的氛围来看,这堂课老师全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自己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准确而富有感情地朗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之后,适时导入新课——另一名人鲁迅写雪的文章《雪》,让同学们都想展示和朗读。并且,老师十分注重每一个小组在课堂的整体表现,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份包括“组别、我知道、我朗读、我交流、我展示、全员参与、总评”等栏目的表格,下课前老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评价。

在学生分组展示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那种敢说、敢唱、敢交流的情景,流利的普通话,大方得体的表现,不由我怀想起自己上初中时候的情形,不由地想象,假如当时我和我的同学有今天如此开放和宽松的课堂,我们也许都还会有另外一种发展的方向,绝不会出现因为不愿交谈、不善交流、不敢展示而错失人生发展良机的憾恨。当然我这样想也没有任何一点指责自己当时老师的意味,因为社会环境决定和影响着当时整体的风气和习惯,我们的老师谁也不可能比别人更加张扬多少。

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有几个不足:一是学生讨论前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未能提出有层次、有深度且能统筹全文的问题,致使学生的讨论分析目标不太明晰;二是学生组内相互讨论、汇总情况的过程比较缺乏;三是对学生对课文理解和展示过程中纷呈的亮点,教师点拨提升也不足,使之未能成为一个整体;四是学生虽然代表小组发言展示,但往往过多地是对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内容一知半解在背诵和记忆,个人真正理解和认识的东西比较少;五是展示依然是个别学生的表演,绝大多数学生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当然,高效课堂的打造,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一个认识、理解、尝试、适应、提升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提升水平。

顶部
晓鼓尤
楼客




UID 6328
精华 0
积分 364
帖子 33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在努力中  

顶部
沦伏腾
楼客




UID 18113
精华 0
积分 551
帖子 50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楼主,支持!  

顶部
七升之布法刑
楼客




UID 10986
精华 0
积分 730
帖子 50
威望 0
金钱 1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哦...............  

顶部
沦胥洽驩
楼客




UID 20348
精华 0
积分 578
帖子 47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答了那么多,没有加分了,郁闷。。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7 13:2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412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