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王姓之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挖拉拉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033
精华 0
积分 5071
帖子 765
威望 158
金钱 3473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1-15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5:1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王姓之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②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③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④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⑤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始祖:太子晋。

聚集地(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着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着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为第四大姓。目前王姓人口列全国第二位。

郡望:

太原郡 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京兆郡 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长安)。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 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 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 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琅邪郡 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

北海郡 治所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东海郡 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北)。

高平郡 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南)。

东平郡 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新蔡郡 治所在河南新蔡。

新野郡 治所在河南新野

山阳郡 治所在今山东金乡西北。

章武郡 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

东莱郡 治所在今山东莱州。

金城郡 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

海汉郡 治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 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

堂邑郡 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

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佑,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佑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佑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太原、琅琊、北海、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陈留、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河间、乌丸、冯翊、安东、营州、华阴、广陵、聊城、长安、高陵、兰田、上党、邺郡、广平、乐陵、河内、汲郡、济阳。②自立堂号: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等。

附:苏轼《三槐堂铭》: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道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至于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且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谓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无以是铭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字辈:

善庆堂王氏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太原堂王氏派语: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宁乡乌石王氏派语: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民国三十二年太原堂王氏派语: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派语: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长沙王氏字辈: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硕旧王氏字派: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旧派语: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王姓名人:

王翦,战国末年秦将。频阳(在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从戎,喜兵事。秦始皇归政后,任命翦为大将。始皇十九年(前228),督军攻破赵都邯郸,灭掉赵国。次年,又大败燕军,杀燕太子丹,全部占领燕蓟之地。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率秦军六十万,全歼楚军主力,杀项燕,俘楚王,一举灭掉楚国。还师后,以老辞归,后卒于家。

王贲,战国末年秦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王翦子。秦王政时与其父同为秦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返击魏,魏王降,以魏地为郡县。后又率军与李信攻取燕国辽东,灭燕,攻代,虏代王嘉,灭赵。接着率兵南下灭齐。秦终于统一六国。封通武侯。

王陵(?-前181),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始为县中豪强。秦末陈胜起义,他聚众数千人据居南阳。楚汉战争中,以兵归刘邦,转战各地。汉朝建立,封安国侯。曹参死后,继任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被罢相,迁为太傅,谢病不朝,后病死。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七岁能文。博综文史,工于草隶。仕梁起家秘书郎。梁元帝召至江陵,为左仆射。劝帝还建康,未准。随帝降西魏。字文泰称为舅氏,位仪同三司。周明帝、武帝引置左右,论诗讲玄学,皆敬其才学。建德时,常参议朝政,书写诏令。为太子少保,出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禁止买卖,还实行五均六筦,企图以此缓和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法令苛细,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天凤四年(17),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他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商人杜吴所杀。

王凤(?-前22),西汉臣。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字孝卿。妹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初为卫尉,袭父爵阳平侯。成帝时,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日封侯。他专断朝政,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辅政十一年病卒。王氏掌握朝政由他开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

王凤,新莽末绿林起义军领袖。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天凤四年(17),与王匡等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率饥民起义。后领部分起义军北入南阳(今属河南),号“新市兵”。昆阳之战时,他坚守危城,歼灭莽军主力。王莽政权被推翻,刘玄封他为宜城王。

王匡(?-23),新莽时将领。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王莽侄。任太师,与更始将军廉丹率军镇压赤眉起义,所过之处奸淫掳掠,蹂躏百姓。不久大败于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军溃逃走。在防守洛阳时,为绿林军击破,被俘杀。

王郎(?-24),西汉末割据者。亦称王昌,赵国邯郸(河北邯郸)人。精星历,以卜相为业。宣称河北有天子气。又自称为汉成帝子刘子舆。后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富豪李育等拥立为汉帝,都邯郸。旋被刘秀击败,死于逃亡途中。

王匡(?-25),西汉末绿林军领袖。新市(湖北京山)人。天凤四年(17)、他与王凤聚饥民数百人在绿林山起义。后率起义军北入南阳,号称“新市兵”。更始元年(23),攻占洛阳,推翻王莽政权,被封比阳王。后与刘玄内讧,率部归属赤眉军。继而降刘秀,为秀部将杀害。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琅玡不其(山东即墨)人。少学易,通天文术数,多技艺,善治水。显宗时,修浚仪渠,清除水害。平帝时,黄河决口。他与王吴率数十万人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中没有大改道,景以功封河堤谒者。后任庐江太守,兴修孙叔敖所起的芍陂,推广牛耕,境内丰给。着有《大衍玄荃》。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着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年少好学,出身寒微,与马融、张衡等友善。性耿介,与世俗不合,不得升进。愤懑不平,终生隐居,发奋着书三十余篇,因不愿显名于世,故书名《潜夫论》。思想观点深受王充影响,怀疑天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文章朴素无华,笔锋犀利,对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豪门贵族的贪婪残暴,社会风气的败坏,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逸,东汉文学家。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字叔师。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王延寿,东汉辞赋家。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王逸子。少时游山东曲阜,作《鲁灵光殿赋》,对宫殿的结构、雕刻、绘画作了生动描写,故《文心雕龙》称其“善图物写貌”,“合飞动之势”。当时蔡邕亦作此赋未成,及见延寿之作,甚为赞赏,遂为之辍笔,辞载《文选》。后渡湘水溺死,仅二十余岁。另有《梦赋》、《王孙赋》,见《艺文类聚》。原有集三卷,今不传。

王允(137-192),东汉臣。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子师。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镇压黄巾起义军。献帝初,任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被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王粲(177-217),东汉文学家。字仲宣。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初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后避地荆襄,依附刘表,然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侍中。长于诗赋。其诗刚健慷慨,反映了汉末离乱,军阀割据,人民痛苦的情景。尤以《登楼赋》最着名。为“建安七子”中成就较大者。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祥(184-268),西晋臣。字休徵,琅邪临沂(属山东)人。《晋书》载其“性至孝”,早丧亲,事后母“笃孝纯至”。民间流传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汉末,隐居庐江(安徽舒城)三十余年。后任温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

顶部
挖拉拉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033
精华 0
积分 5071
帖子 765
威望 158
金钱 3473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1-1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5 15: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王修(?-218),三国魏臣。字叔治,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汉献帝初平中,孔融召为主簿。曾为袁谭别驾,劝谭尚兄弟和睦不从,为曹操所灭。后从曹操,为大司农、郎中令、奉常等。好学不倦。修笃行义,又以知人称。着有文集三卷传世。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曾任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善贾逵、马融之学,是继东汉郑玄之后着名的经学家,但在学说观点上与郑玄对立。曾不分今文、古文,遍注群经。所注《诗》、《尚书》、《论语》、《三礼》、《左传》等书,在晋代立有博士传习,号称“王学”。其注各书均佚,清马国翰《五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王恺,西晋将领。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宇君夫。王肃子。司马昭妻弟。性豪侈,而不拘细行。曾与石崇斗富。惠帝时,除杨骏有功,位至后军将军。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晋城北)人。名熙。曾任太医令。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集前代诊脉之文献,结合自己之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用书。又辑集散佚之汉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

王濬(206-285),西晋将领。弘农(今河南灵宝西)人。字士治。博学有大志,官益州刺使。受命伐吴,造楼极坚钜,发自成都,吴人以铁锁横江拒之。濬作大筏火炬,烧毁铁镇,直抵石头城下,孙浩穷蹙出降。晋遂灭吴,官至抚军大将军。卒谥武。

王浑(223-297)西晋将领。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魏司空王昶子。初仕魏为曹爽掾,后依附司马昭,官至散骑常侍。晋武帝时,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领兵平吴,以功升征东大将军,封公。累迁司徒,加侍中,录尚书事。元康七年死,谥元。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字辅嗣。曾任魏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卒时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复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以“无”为万物本体,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着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王戎(234-305),西晋臣。字濬仲,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好清谈,与阮籍等同为“竹林七贤”。后依司马氏,参与伐吴,仕路通显。惠帝时,累官尚书令、司徒。“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晋书》)。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犹未知足。及“八王之乱”,死于出奔途中。

王济,西晋诗人。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有逸才,文词俊茂。年二十,任为中书郎,后以母丧去职。再任骁骑将军,累迁至侍中。因触怒武帝,曾降为国子祭酒,数年后又为侍中,位终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钟嵘《诗品》云:“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其诗皆亡。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残篇《槐树赋》等,见《初学记》。

王衍(256-311),西晋臣。字夷甫,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好老庄玄言,崇尚“贵无”之说,常执玉柄麈尾,清谈虚无,遇义有理有所不当,随口更改,时称“口中雌黄”。“八王之乱”中,他夤缘附势,连任中书令、尚书令、太尉等职。“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晋书》)。后为石勒所俘杀。

王弥(?-311),十六国前赵臣。东莱(山东掖县)人。《晋书》载其“有才干,博涉书记”,“多权略”,“弓马迅捷,膂力过人”,时号“飞豹”。从刘伯根起义。伯根死,据青、徐二州。永嘉二年(308),率军进逼洛阳,为晋军所破。后归刘渊,任征东大将军。光兴二年(311)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纵兵大掠。在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王如(?-315),西晋流民起义军首领。京兆新丰(陕西临潼)人。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移至宛(河南南阳)。永嘉四年,西晋政府勒令流亡南阳一带的雍州流民还乡,他领导流民举行武装起义,袭击官兵,攻下襄城。雍州流民也起义响应,一时拥众五万。遂自封大将军,与晋军转战于汉水。后因连年大饥,内部分裂,降于晋将王敦。后为其所杀。

王敦(266-324),东晋臣。字处仲,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王导从兄。晋武帝之婿。两晋之际,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与堂弟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杀刁协等人。后谋纂司马氏政权。明帝乘其病危,发兵讨灭之。

王导(276-339),东晋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字茂弘。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任相。时王敦拥有重兵,镇守长江上游,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辅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以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猛(325-375),十六国前秦臣。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晋书》载其“少贫贱”而“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后为苻坚谋士,比之诸葛孔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执政时,“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370年,灭前燕,留镇邺。旋入朝为丞相。死前,曾说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顶部
挖拉拉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033
精华 0
积分 5071
帖子 765
威望 158
金钱 3473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1-1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5 15: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徽之(?-388),东晋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子。字子猷。性不羁。初为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事。曾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造门而返。,人问其故,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爱竹成癖,常曰:“不可一日无此君。”仕至黄门侍郎。弟献之卒,徽之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王嘉,十六国时前秦方士。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初隐居于长安附近的山中,教有弟子数百人。苻坚累征不就,后为后秦姚苌所杀。着有《拾遗记》,一名《壬子年拾遗记》。原书因战乱而佚散,南朝梁人萧绮据以辑编成10卷本。

王镇恶(374-418),东晋将领。北海剧(山东寿光)人。前秦宰相王猛孙。《晋书》载其“有文武才,北土重之”。秦亡归晋,刘裕用为将领。先从刘裕灭荆州刺史刘毅,又从其攻后秦。刘裕南归,留他辅刘义真(裕子)守关中。他与中兵参军沈田子不和,遂为其所杀。

王玄谟(388-468),南朝宋将领。字彦德,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初为徐州从事史。历武宁、汝阴、彭城太守,屡劝宋文帝北伐。元嘉二十七年(450)北伐,受任为宁朔将军,率前锋渡河攻滑台,久围不克,北魏大军来救,兵败逃归。后复为冀州刺史,遗军随孝武帝讨刘劭,又与柳元景平南郡王刘义宣反,迁豫州、雍州刺史。明帝时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卒,谥庄公。

王微(415-453),南朝宋文学家。字景玄,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曾任司徒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死后追赠秘书监。为文古甚,颇抑扬。《诗品》称其诗“殊得风流媚趣”,列为中品。原有集十卷,已佚。

王僧虔(426-485),南朝齐书法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昙首子。仕宋,历吴兴、会稽太守,湘州刺史,吏部尚书。入齐,官至侍中。曾祖王洽为王羲之族兄,亦善书。他承家学,好文史,喜音律,尤善隶书。着有《论书》,为书法史重要文献。

王敬则(435-498),南朝齐将领。临淮射阳(今属江苏)人,后侨居晋陵南沙县(今江苏常熟西北)。少倜傥不羁,好刀剑。初仕宋,为员外郎。敬则以梁高帝有威名,倾心依附。及即位,封寻阳郡公,出为都督、南兖州刺史。后进号征东将军。明帝嗣位,多杀害,敬则自疑,遂反,兵败伏诛。

王俭(452-489),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仲宝。僧绰子。自幼好学,宋明帝选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萧道成(齐高帝),禅代诏策多出其手。入齐,为尚书左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精研三礼。撰《古今丧服集记》、《元徽四部书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王肃(464-501),北魏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恭懿。王导后裔。幼涉经史。初仕南齐为着作郎、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其父被武帝所杀,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礼遇,屡引军攻南齐,累迁镇南将军都督四州诸军事。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后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文学家。字僧孺,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少好学,年五岁能读《孝经》,六岁能撰写文章。家贫,为人抄书养母,抄毕即能讽诵。齐历太学博士、治书侍御史。入梁,为南海太守,居郡清廉。复召为着作郎,撰《中表簿》及《起居注》。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家藏书万余卷,遍览群书、编撰有《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抄》、《两台弹事》、《东宫新记》等着作,并行于世。

王融(467-493),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元长。僧达孙。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后竟陵王萧子良引为“西邸八友”之一,复奏为宁朔将军,参掌机谋。及武帝病危他谋立子良,事败下狱死。有文才,其诗讲究声律。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王僧辩(?-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神念子。天监中,为湘东王中兵参军,屡建军功,以勇略着称。侯景之乱,僧辩奉元帝之命,率舟师一万赴援,未至而台城没遣归竟陵。后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城,累功加太尉,封永宁郡公。孝文帝崩,僧辩受胁迫迎立贞阳侯,陈霸先自京口来袭,兵溃被执杀。

王褒,北周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子渊。王俭曾孙。举秀才。仕梁,初为秘书郎,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承圣三年(554),随梁元帝降西魏。后至长安,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为内史中大夫、小司空。出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学,与庾信齐名。原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司空集》。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为朝臣疑忌不见用。居河、汾之间,召徒授课。后屡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顺一统之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其着作多佚。今存《中说》、《文中子》等。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大业九年(613)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遂入据洛阳以自固。及炀帝被杀,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以专权。旋废杨侗,称帝,立国号郑,年号开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杀。

王度(585-625),隋唐之际文学家。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初唐诗人王绩之兄。隋大业间任侍御史、芮城令。尝兼着作郎,奉诏修国史(即《隋书》),未成而卒。作传奇小说《古镜记》,记述一面古镜降妖、伏兽、显灵治病以及反映阴变化诸神灵异,虽在叙述中透露一些社会动乱和民间疾苦影子,但主要宣扬迷信和天命论等消极思想;比六朝志怪零篇散录,在组织结构上有所进步。

王珪,唐臣。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叔玠。王僧辩孙。隋时为奉礼郎。入唐,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颇受礼遇。太宗即位,任为谏议大夫,勇于谏诤,太宗多纳其言。贞观二年(628)任侍中,与房玄龄、魏徵等同辅政。能推人之长,有自知之明。后因故贬同州刺史。复任礼部尚书。

王绩(585-644),唐文学家。字无功,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大业中授秘书省正字,为六合丞。武德初待诏门下省,因嗜酒,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因太乐署焦革家善酿,求为太乐。革死,隐居乡里。爱读周易、老、庄。诗文多以嗜酒为题材,着有《醉乡记》、《五斗先生传》等。因曾居东皋着书,自号东皋子。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王玄策,唐初出使印度使者。太宗时,为黄水(广西罗城西北)县令。643年,隋朝散大夫李义表伴送摩揭陀国使者返天竺(印度),留居二年。647年,以右卫率府长史衔出使天竺。次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死,大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袭击汉使,他被俘,挺身出逃,发吐蕃及泥婆罗(尼泊尔)兵士,击俘阿罗那顺至长安。高宗时,又三次出使天竺。曾访问泥婆罗,到过罽宾国(今喀布尔河中游)。对印度等国地理、风俗十分熟悉,有《中天竺国行记》。

王孝通,唐初数学家。曾任算学博士、太史丞。少小时就学算,一生从事数学工作。为补充《九章算术》中“商功章”的不足而撰《缉古算经》。书中提出关于建造堤防、勾股形以及从各种棱台的体积求其边长的算法等问题。此书为《算经十书》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解数字三次方程的最早着作。

王玄览(626-697),唐道教学者。广汉(今四川省绵竹县,位绵阳市西南)人。字晖法。其思想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之色彩。因袭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之命题。他把道分为“可道”和“常道”两种。据说“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但“常道”则是先众生而存在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真体。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他认为消灭一切知识,就能得道。着有《玄珠录》。

王梵志,唐诗僧。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据传生于树瘿,为黎阳人王德祖所养育,故以王为姓,取名梵天。初唐着名白话诗人。其诗通俗质朴,全无雕琢,多以俚词俗语入诗,在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盛行的初唐诗坛,独标异格,曾流行一时。部分作品对当时民间疾苦和人情世态有所反映,但不少篇章宣扬佛教思想和封建道德,消极内容较多。今人辑有《王梵志诗校辑》,录诗三百二十五首。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王通孙。六岁能文章。麟德初,对策高第。曾任虢州参军,以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旋犯罪当死,遇赦革职。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经南昌,撰《滕王阁序》,顷刻而成,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旋于渡南海时溺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焘(约670-755),唐医学家。郿县(今陕西眉县)人。王珪孙,官宦世家。历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后贬守房陵。因母病学医,与名医颇多交往,遂精医业。在弘文馆任职二十年,辑录唐以前医家对各科疾病的理论和方药,编着成《外台秘要》一书,计分一千一百零四门,载方六千余首,集唐以前方书的大成,整理、保存了古代医学文献,书成于天宝十一载(752)。

王昌龄(约690-约756),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少伯。开元进士,授校书郎。又应博学宏词登第,授汜水尉。后因故谪岭南,北归后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因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甚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湾,唐诗人。洛阳人。玄宗先天进士。历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文名早着,与綦母潜友善,往来吴楚间。曾参与校理四部群书。作品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十首。所作《江南意》(亦名《次北固山下》)风格壮美,富于展望,实开盛唐之音,被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其中“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句,被当时名相张说亲笔题于政事堂,以为朝中文士作诗楷式。

王翰,唐诗人。即王澣,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李旦景云间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再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位湘南宁远西)司马,卒于任内。《全唐诗》留其一卷(十三首),其诗词语风华流丽,其中《凉州词》最为人乐于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陵,晋阳(山西太原)人。为人豪放。时与乐工作曲讴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代表作为《登鹳雀楼》、《凉州词》。开元初,官冀州衡水主簿,遭陷弃官。晚年,官文安县尉。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蒲州(山西永济)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开元时,曾出使边塞。天宝中,不满于李林甫擅权。安史入长安,曾受胁任职。后脱俗隐居,拜佛诵经。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作品以田园山水诗居多,内容多为隐幽与禅理。又“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新唐书》)。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其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维始。又通音乐。有《王右丞集》留世。

王忠嗣(705-749),唐将领。原名训,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南)人。初为兵马使,历任代、灵二州都督,河东、朔方、河西、陇右节度使,河东节度采访使、持节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以持重安边为务”,曾数次打退吐蕃、奚、突厥等的进犯,使战事逐渐减少,塞外安宁。后受李林甫构陷,被贬为汉阳太守,不久暴病而卒。

顶部
挖拉拉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033
精华 0
积分 5071
帖子 765
威望 158
金钱 3473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11-1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5 15: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王冰,唐医学家。自号启玄子。肃宗宝应间曾官太仆令,故后人称之为“王太仆”。他平时钻研医学,注释《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他对保存与传播古典医学,有很大贡献。另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据考证乃为后人伪托之作。

王武俊(735-801),唐契丹族怒皆部人。宋元英。初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部将,任先锋兵马使;继从李宝臣之子惟岳叛乱,转而又杀惟岳降唐,任恒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及正定附近地区)刺使,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后以唐收其所辖赵、定二州,他遂与朱滔、田悦联合叛唐,称赵王。784(德宗李适兴元元年)削其国号降唐,任成德节度使。

王叔文(753-806),唐臣。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旧唐书》称其“粗知书,好言理道”。德宗末,侍读东宫。顺宗即位,出任翰林学士。与王伾、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实行罢宫市,免进奉,惩贪污等改革措施,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会帝病,宦官俱文珍等迫顺宗禅位于宪宗。叔文等败,被贬渝州司户,次年被杀害。

王播(759-830),唐臣。字明敭,太原(今属山西)人。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曾屡兼盐铁转运使。任淮南节度使,不顾连年旱灾,大肆搜括,又于盐铁之内,巧征赋敛,每月进奉皇帝,名为“羡余”。太和初入觐,献银碗三千余只、绫绢二十万匹,以此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王建(约767-约830),唐诗人。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字仲初。出身寒微。大历进士。初为渭南尉,调昭应县丞。大和中,从太常寺丞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与张籍均以乐府见长,世称“张王”。又有《宫词》百首,写宫廷的侈靡生活。有《王司马集》。

王涯(?-835),唐臣。太原(今属山西)人。字广津。贞元中进士,举弘辞,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宗即位,拜太常卿,以吏部尚书总监铁。为政苛急,又上榷茶之法,务聚敛以济用度,民受其困,后与李训等谋诛宦官,事泄被刺。

王洽,唐画家。一作王默。性犷野放宕,嗜酒,常散游各地,德宋贞元中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善画山水。初师郑虔,后师项客。以开泼墨画法,自成一派,时人称其“王墨”。相传其作画必乘酒兴酣畅时,泼墨于绢素,随墨迹之形态大小,脚蹙手抹,或挥或扫,自成浓淡,画出水山,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极有妙趣。

王伾,唐大臣。杭州(今属浙江)人。德宗(李适)末年,待诏翰林与王叔文侍读东宫,曾论及时政,颇得太子(顺宗李诵)之信任。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王叔文入主翰林,改革朝政,他往来于宫中,经宦官李忠言沟通内外消息。后改革失败,贬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病卒。

王式,唐将领。太原(今属山西)人。少节俭。以荫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为人所劾,出为江陵少尹。咸通元年(860),任浙江观察使,率兵击败裘甫起义军,升任检校右散骑常侍。三年(862),任武宁节度使,平定徐州兵变。还京后为左金吾大将军卒。

王铎(?-885),唐将领。太原(今属山西)人,字昭范。会昌进士。咸通十二年(871)由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僖宗即位后,出为宣武节度使。乾符二年(875)复相。六年,自请督军镇压北上的黄巢起义军,充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守江陵。及起义军入潭州(今湖南长沙),即不战而遁,被免职。黄巢占领长安后,他又以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纠合藩镇兵力及征召李克用沙陀兵镇压起义军。中和三年(883)罢都统。后任义昌节度使,赴任途中为藩镇兵所杀。

王仁昫,唐音韵学家。隋陆法言作切韵多有所缺误,唐人有补正者数家;他着《刊谬补缺切韵》,对《切韵》加以刊误,增字,注分一百九十五韵,较《切韵》增”韵,是研究《《切韵》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曾影印宋濂跋本较为完整。另有敦煌残卷与项元汴之跋本。

王潮(?-898),五代十国时闽之始祖。固始(今属河南)人。字信臣。唐僖宗时王绪集众攻取光州(今河南光山),以王潮为军正。帝入蜀,潮杀绪归唐。昭宗李晔时,以为福建观察使,勤政兴学,薄赋劝民,地方得以苏息。寻拜武威(今属甘肃)节度使。卒后,由其弟王审之代之。五代时,其孙鏻僭称帝,国号闽,为十国之一。

王建(847-918),五代时前蜀建立者。字光图。许州舞阳(属河南)人。903-918年在位。唐末从杜审权击败黄巢起义军。后为璧州(四川通江)刺史,逐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升永平军节度使。891年攻取成都,杀陈敬瑄、田令孜。后攻取东川,据今四川全境。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又以其地降附。903年,唐封为蜀王。907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审知(862-925),五代时闽国建立者。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随兄王潮夺取福建,潮任福建观察使,他任副使。潮卒,他继立,被任为威武军节度使,割据闽中。后梁时封闽王,建立闽国政权。在位期间,称臣于中原王朝,每岁朝贡;在境内为政崇俭,注意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促进了闽中经济开发。卒后谥忠懿。

王彦章(863-923),五代时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阳谷)人。少为军卒,以骁勇闻名。随朱温转战各地,每战手持两铁枪,冲锋陷阵,军中称为王铁枪。以战功累进澶州刺史、郑州防御使等,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晋军攻破澶州时,掳其妻到太原,派使招降,他斩使者,拒不投降。后唐兵攻兖州,他战败被俘,不屈被杀。

王延钧(?-935),五代时闽国国君。927-935年在位。王审知次子。天成元年(926)底杀兄延翰,称威武留后。三年受后唐封为闽王。长兴四年(933)称帝,国号大闽,建元龙启,改名鏻。他用薛文杰为国计使,广事搜刮。后被子昶和皇城使李仿所杀。

王琼(?-947),五代时河南农民军领袖。开运四年(947)契丹攻占汴梁(河南开封)等地,耶律郎五镇守澶州(河南濮阳),劫掠财帛,他率农民军一千余人夜袭澶州,攻克南城,围郎五于牙城。郎五恐慌欲逃,后契丹主派兵救澶州,他退至近郊,战败被杀。

王晏(890-966),五代时将领。徐州滕县(今属山东)人。后唐时以农民应募入禁军,渐为小校。后晋末戍陕州,杀主吏归后汉,历仕建雄军节度使。后周广顺元年(951)守晋州,拒北汉。累官凤翔节度使。曾随世宗征辽,收复三关。入宋,改任安远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

王衍(899-926),五代时前蜀国君。字化源,初名宗衍,王建幼子。918-925年在位。以母徐贤妃专宠得立为太子。“为人颇知学问,能为浮艳之词”(《新五代史》)。嗣位后,荒淫嬉游无度,委政于宦官。咸康元年(925)被后唐攻灭。次年率宗族百官赴洛阳,至长安遭族诛。

王齐翰,五代南唐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后主李煜时,为翰林待诏。他工画人物和佛道宗教之画;兼画花鸟、猿璋,均以细笔为胜。其存世作品有《挑耳图》(亦名《勘书图》)。

王朴(906-959),五代后周臣。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后汉乾佑年间举进士,任校书郎。后周初年为世宗幕僚,受到信任。世宗即位,官至枢密使,参掌机密。曾献《平边策》,提出了统一全国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被世宗采纳。博学多才,通音律及历法,着有《律准》、《钦天历》。在任还曾兴修水利,营建京师。

王全斌(908-976),北宋将领。太原(今属山西)人。历仕后唐、晋、周。宋初,参与平定李筠之乱,迁安国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为忠武军节度使、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兵攻后蜀。四年正月蜀主孟昶请降。后因罪被贬。开宝末起为武宁军节度使,至镇数月卒。《宋史》称其“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

王溥(922-982),五代宋臣。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字齐物。后汉乾佑进士。后周时官至宰相、参知枢密院事。入宋,仍任宰相。乾德二年(964)罢相。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勤勉好学,聚书万卷。曾集苏冕《会要》与崔铉《续会要》,补遗拾阙,为《唐会要》,另着有《五代会要》。

王审琦(925-974),北宋将。字仲宝,洛阳(属河南)人。《宋史》称其“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后周时以战功累迁殿前都虞侯。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从征李筠、李重进。建隆二年(961)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969)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六年,加同平章事。

王小波(?-994),北宋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四川灌县)人。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春率众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率众攻克青城、彭山,众至万余。十二月在江原(四川崇庆东南)与官军激战,被宋将张玘射伤,不久伤重而死。众推其妻弟李顺为领袖。

王继恩(?-999),北宋宦官。陕州陕县(河南三门峡)人。太祖时为内侍行首。太祖死,皇后命召赵德芳,他私召赵匡义(太宗)入,遂得宠遇。久在河北领兵。淳化五年(994)为剑南西川招安使,镇压李顺起义,攻陷成都,俘李顺。他久握重兵,骄横恣肆,纵所部剽掠人民。真宗初,专贪日甚,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

王延德(939-1006),北宋臣。大名(河北大名)人。太宗时为供奉官。太平兴国六年(981),出使高昌国,雍熙二年(985)还,撰《西州程记》,述旅途见闻和高昌风土人情。三年出知庆州。淳化五年(994)拜左屯卫将军、枢密都承旨。后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太平兴国进士。端拱初任右拾遗。上《御戌十策》。《宋史》称其“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文章所涉规讽,为流俗所不容。屡遭贬,作《三黜赋》,有“屈于身而不屈于道”之句。主张变法。为北宋政治改革派先驱。善诗文,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诗学杜、白,文学韩、柳。主张“文以传道而明心”。着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等。

王旦(957-1017),北宋臣。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子明。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间进士。太宗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赵恒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后,寇准罢相,真宗起用他为相达十二年之久。他办事遵行“祖宗成法”,果断而有谋略,真宗言无不听;对辽和西夏主和。对真宗、王钦若造《天书》、封禅等事,不表异议。

王钦若(962-1025),北宋臣。字定国,宋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历任翰林学士、太子太保、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国史。奉真宗之命,校领道书凡增六百余卷,成《宝文统录》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卒后,赠太师、中书令,撰有《天书仪制》、《翊圣真君传》、《罗天大醮仪》等。领衔编纂《册府元龟》。

王则(?-1048),北宋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岁饥,为人牧羊,后投宣毅军为小校,信奉弥勒教。庆历七年(1047),与州吏张峦、卜吉等据贝州城起事,杀节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齐开等,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号“安阳”,改元“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次年,文彦博率师围攻州城,破城,被俘,槛车送至京师,遇害。

王惟一,北宋针灸学家。为仁宗、英宗西朝御用医官。天圣四年(1026)官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他在总结前人针灸经验的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主持设计铸作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流传日本、朝鲜等国,在针灸学上有较大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着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诗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伦(?-1043),北宋山东士兵起义首领。本为沂州(山东临沂)虎翼军卒。庆历三年(1043)五月,他率众杀巡检使朱进起义,转战密、青二州。遭京东都提举巡检傅永吉镇压。后南下攻楚、泗、真、泰、海、扬等州。有众数百人。他衣黄衫,士卒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六字。七月在扬州山光寺南战败,奔和州被杀。

王韶(1030-1081),北宋将领。字子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举进士。熙宁初,上平戎策三篇,颇有见解,命为秦凤经略司札宜文字。因按边,擢龙图阁待制,知熙州,屡破羌众。元丰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机略,临出师,召诸将授以要指,不复更问,每战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元城(河北大名东)人。少孤贫。平生教书为业。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为之延誉。反对天命论与性善论。擅诗文。其诗气势雄壮、奇崛,富有现实性。如《暑旱苦热》、《饿者行》。着有《广陵先生文集》等。

王雱(1044-1076),北宋臣。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元泽。王安石子。博学多识,未入冠着书数万言。治平进士。授官不赴,作策三十余篇,纵论天下之事。参与王安石变法,推崇商鞅,主张镇压反对派,以保证新法实行。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与修撰《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八年书成,迁龙图阁直学士,未几病卒。着作今存《南华真经新传》。

王诜(1048-1104),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属山西)人。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定州观察使。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交游。工诗词,善书法。擅画山水,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学李成皴法,金碧设色师李师训,被评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画墨竹,师文同。存世作品有《烟江迭幛》、《渔村小雪》等。

王黼(1079-1126),北宋臣、“六贼”之一。初名甫,字将明,开封祥符(河南开封)人。崇宁进士。《宋史》言其“风姿秀美,善口辩,然多智善佞”。为左司谏,助蔡京复相,迁御史中丞。宣和二年代蔡京为相。勾结宦官梁师成公开卖官,贪黩无厌。复置应奉局,搜刮珍异,中饱私囊。主张联金灭辽,买燕京等几座空城冒功。钦宗即位,流放永州,途中被诛杀。

王忠植(?-1140),南宋抗金义军领袖。他初在河东步佛山聚众抗金。绍兴九年(1139),攻克石州(今山西离石)等十一州,被南宋任为武功大夫、华州观察使、统制河东忠义军马。次年,奉命率部转移陕西,路过延安,被叛徒赵惟清执送金军,不屈而死。

王伦(1084-1144),北宋使臣。字正道,莘县(今属山东)人。家贫,少任侠。建炎初,以朝奉郎名为刑部侍郎使金,被拘留至绍兴二年(1132)释放,归报议和。七年(1137),奉诏赴金。与金使同到临安,约定和议。九年(1139),赴金,见兀术,被拘留于中山府,又迁河间,不屈而死,赠通议大夫,后谥愍节。

王彦(1090-1139),南宋将领。字子才,上党(山西长治)人。始任清河尉,继戌西北。建炎元年(1127)为都统制。创八字军,随张浚入蜀,任前军统制。绍兴五年(1135)知荆南府,次年解兵权。《宋史》载:“彦称名将,当建炎初,屡破大敌,威声振河朔。时方挠于和议,遽召之还,又夺其兵权而使之治郡,士议惜之。”

王希孟(1096-?),北宋画家。徽宗(赵佶)时为画院学士,工画山水,早死。《千里江山》图为其传下之唯一作品。画中远山近水,气势开阔,有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等。其笔墨工细,位置适宜得当。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出山河秀丽之美景。

王十朋(1112-1171),南宋学者。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字龟龄、号梅溪。初在乡间讲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历任秘书郎、国史院编修、起居舍人、侍御史等职。屡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隆兴元年(1163)北伐失利,极论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出知饶、夔、湖、泉等州,关心民瘼,颇有惠政。官至龙图阁学士。卒,谥忠文。有《梅溪集》、《东坡诗集注》等。

王重阳(1113-1170),金道士,全真道创立者。咸阳(今属陕西)人。天眷武举甲科。名喆,字知明,一字德威,号重阳子。传说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异人,得修炼秘诀。于是弃妻离子,在终南山一带修道,后住山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东南),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讲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练气”,“出家修真”,不练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元世祖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着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王佐(1126-1191),南宋臣。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第一。乾道元年(1165)知建康府,朱端明、崔先生利用宗教组织兵士密谋起义,被他镇压。后知潭州。淳熙六年(1179年)陈峒起义,郴、道、连、永诸州震动,他遣将进击,以功升任显谟阁待制,进权户部尚书。

王庭筠(1156-1202),金书画家、文学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金辰州熊岳(今辽宁益县西南)人。大定进士。章宗时累官至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修撰。工诗文,善书画。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书法学米元章,画以山水墨竹最为着名。诗书画并称“三绝”。着作有《辨》、《黄华集》,画作有《幽竹枯槎图卷》。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藁城(今属河北)人,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承安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于诗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深表不满。所着《五经辨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儒者解经之迁谬,及史书、古文之字句疵病,颇有批评。有《滹南遗老集》。

王文统(?-1262),南宋末蒙古大臣。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字以道。李璮的岳父,初为李璮幕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应召为中书平章事。当时立国一切法令制度均由他参与规划制定。他还善于理财。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李璮起兵叛乱,他被指控为与李璮勾结,被元世祖忽必烈所杀。

王坚(?-1264),南宋将领。开庆元年(1259),蒙古宪宗(蒙哥)率军进围合州。他坚守九月,宪宗受伤而死(一说病死)。蒙古军被迫撤退。景定二年(1261),任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后被贾似道排斥,郁郁而死。

王柏(1197-1274),南宋经学家。字会之,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对《论语》、《大学》、《孟子》及《通鉴纲目》等标注点校,尤为精密。聚徒讲学,被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卒,谥文宪。生平着述甚多,所着书有《读易记》、《论语衍义》、《拟道学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尔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寂,金文学家。蓟州玉田(今属河北)人,字元老。天德进士。官至中都路都转运使。曾校定律令。善诗文。卒年六十七,谥文肃。着有《拙轩集》,今存辑本。

王好古(1200-?),元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河北赵县)人。受业于李果等名医,精通医学。曾任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重视内因在辨证上的意义,认为内伤或外感病都可按六经辨证论治,并主张温补脾肾。着作甚丰,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汤液本草》、《阴证略例》传世;还有《仲景详辨》、《伤寒辨惑论》、《医家大法》等多种,未见刊行。

王沂孙(约1230-约1289),南宋词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宋亡入元后,曾任庆元路鄞县(今浙江宁波)学正。其所作词,多为咏物之作,间有寓居身世之感。但其意旨隐晦。着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顶部
旷观洋取灯
楼客




UID 20360
精华 0
积分 430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泥浆沙梨
楼客




UID 15465
精华 0
积分 473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这个贴不错!!!!!  

顶部
求娉企至
楼客




UID 19288
精华 0
积分 540
帖子 40
威望 0
金钱 1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不逊德
楼客




UID 15364
精华 0
积分 462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熬汲黄
楼客




UID 9820
精华 0
积分 683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22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哈哈,顶你了哦.  

顶部
洽悦暴斧
楼客




UID 17016
精华 0
积分 242
帖子 2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HOHO~~~~~~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9 10:3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565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