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走进黄山脚下的花山谜窟
李无双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81
精华 1
积分 3516
帖子 755
威望 168
金钱 192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7-15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22:4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走进黄山脚下的花山谜窟

在地球北纬30度的神秘线上,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诺亚方舟等世界上诸多鬼斧神工的不解之谜,一直困扰着世人。位于黄山脚下的花山谜窟,如今也在困惑着世人。

花山,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因为山上春天有大量灿烂的杜鹃花,被当地人称为花山。然而,偶然发现的谜窟,却让这个小小的花山,震惊了世界。据探查,花山一共有36个石窟,现在已经开采发掘了五个,成为天下游人的探险之地。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和家人走进了花山谜窟。

从黄山市乘车去花山谜窟。交通很方便——站在火车站外的大道上,等十多分钟光景,便会有通往花山谜窟的乡村公交车,4元钱车票。

50多分钟后,我已经站在新安江畔,瞅着隐藏在江对面群山中的花山石窟了。

江上架了一座铁索悬桥,约三层楼高。桥头堡是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黛瓦。走在桥上荡荡地感觉,给游客增加几分情趣。

盛夏里的新安江,江面也不太宽。江面水深几米、清澈见底,很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我到的时候尚早,游人还不多。

站在桥上,满眼葱绿。眼前是一片开阔地,绿草茵茵,新安江从眼前流过,把开阔地和花山一分为二。开阔地上,马儿在悠闲地吃草。

花山谜窟被发现是一个意外:2001年10月,当地农民在花山清除淤泥时惊讶地发现,淤泥之下竟然别有洞天——数十个石窟出现在他们眼前。

这些石窟潮润而清凉,但并非天然溶洞,在石壁上还有整齐而清晰的人工凿痕。经过发掘,一个由36个大小石窟组成的巨大石窟群惊现人间。

这里的石窟共有三十余个,目前开放的只有三个。这些石窟工程量十分巨大,绝非少数人、短时间就可完成的。

可是,这些石窟是哪年开始挖掘,一共开挖了多少年代?挖掘这些石窟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开掘这么多的石窟?石窟内的石柱和石壁为何要整理得这样规矩?挖出的土石方又运往何处?一个一个都是“谜”!如此之大的惊天工程,在历史上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花山有石窟36个,而在其东侧的歙县烟村方圆4平方公里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窟36处。36,是道家的洞天福地之数;不过,以道家的力量,应该难以完成这样石方量巨大的工程。

3加6,是皇帝的九五之尊;以皇帝“号令四海,天下为家“的权势,开挖这样的山洞到了可以。

但问题是,古代徽州从来没有出过皇帝。安徽唯一的朱皇帝,又与洞窟开采的年代不吻合。

花山谜窟,就像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诸多谜团一样,摆在游人面前。

花山石窟群,这一令现代人为之震惊的人类石文化遗产,是一座古徽州石文化的历史博物院。谜,可谓是千古之谜。窟,可谓是震惊世人的建筑奇观。

花山谜窟自其被发掘以来,对其诞生之谜,众说纷纭。网络上曾有过“九揭屯溪石窟之谜”的文章,从屯兵、储粮、屯盐仓库、采石场,道家福天洞地,历史记载佚散说……等等十六个方面企图揭开谜窟之谜。然而“谜”,至今始终未解。

当我们走到2号石窟山洞前时,发现大热天里,收门票的几位男女们却个个身穿棉大衣,热情地给我们推销:里面很冷,租一件十元钱。

站在2号石窟山洞前,只见成团成团的雾气,象被一台无形的巨大空调吹动一般,缕缕不绝地涌将出来,扑在脸上,凉爽极了。

这山洞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就是气势宏大,难以相信是人工开凿而成的,这可是四千平方米面积的石窟啊。实在无法想象那浩大的工程究竟是怎样完成的。真是巧夺天工,十分罕见。

站在洞里往外瞧:大量冰冷的雾气翻腾着往外涌,就象置身秋天;洞外,烈日炎炎,正值初夏......这些,给人以神奇的感觉。

花山石窟宏大壮阔,玄妙奇巧。石窟内部有甬道,还有大小不一的房间隔断,而且分隔成几个楼层。石窟内有水井、蓄水池之类的设施,功能齐全、设施完备。

洞窟的石壁上留下了各种痕迹,有的象泥瓦匠用的砖瓦刀,有的像变幻了的尖喙鸟,还有的就是一条规整的长弧线……这些图案,显然是大自然的力量无法创造出来。

由此可断定:石窟群,系人工开采形成,而且开凿方式上属于古代人工用金属工具开凿。

站在这个巨大的石质大厅里,游人会感觉到自已的格外渺小。尤其是这四个粗大的石柱,如同牛腿一样坚固支撑着沉重岩石。这时,你会为古人的伟大创造力憾动。

石窟曲径通幽,有地下迷宫之称。巨大的擎天柱和秀气的牛腿柱都是这个石窟的产物。在出洞的时候,两根擎天柱变成了方向一致的靴子形,指向洞口,是不是有指路的功能?

在石窟里面,有石床石屋,还有一个类似厨房的小屋子,两边的裂缝好像有排烟的作用,屋顶上,有烟熏的痕迹。

可是巨大石洞里这么一个小小的厨房,显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作为对神灵供奉的场所好像更加合理一点。

石窟的一面墙上,有一幅自然形成的图画,就像是古徽州人的生活场景。画中的一条白色细水长流形状的影子,酷似洞窟外面的新安江。这幅画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是古人故意留下的蛛丝马迹呢?

女导游面对巨大的石画,妙语连珠,上连天下接地,充满想象力地娓娓道来,引诱得众游人纷纷发问。女导游则一脸的满足,逐一解答。

就象学校里,老师在给小孩子上地理课一般。

石窟这样一座建筑奇观,完全由人工打造,在令现代人赞叹,大呼不可思议的同时,也让人们提出了各种猜想。

石窟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石顶之上布满开采时留下的硬器具凿痕,排列整齐。窟顶高约一二十米,窟室呈无规则分布,室室相连,留有象鼻式,靴式石柱,柱柱都呈三角鼎立。

地面深处积满水,清可见底,无波无谰,撩了一把,凉凉地象夏日的深井之水。

这样的水中富含多种矿物,鱼在水中无法存活。

凿处留下的“石床、石台”等等,依我看来,不过是后人的揣测,形似而已。仅有很少几处有照明留下的烟痕。

窟内无壁画文字,史书也无点滴记载,无从查考。加上窟内奇异现象频生,因此成为“千古之谜”。

如此庞大的工程,古人是怎样完成的,那些开采出来,数以百万计的石料去了哪里?他们是如何开采和运输这些石料的?

洞内尚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但是却没有运输出去,这又是为何呢?这些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一些专家的思维在此有了驰骋之地——1700年前是谁人决断此事?于是便有了屯兵说、采石说、废弃皇陵说、天外文明说等等。

然而,这种种猜想又难自圆其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却给游人增添许多悬念、吸引和情趣,使得花山谜窟名副其实了。

在人文历史悠久的徽州,历史文书档案的延续,可以上溯两千年,比其他地方都要完整得多,何以这样的大事件,在徽州所有的历史文书档案中不见一字?

找遍洞窟任何一个角落,如此巨大的石窟群内外,竟然无一字留存,在中国这样习惯于勒石树碑立传的文化背景下,似乎是故意而为之,留个谜语给后世吧。

目前,已知的类似石窟有36处,对外开放的约有三、五处不详。有的石窟积满深水,阔可行舟。有的石窟分上下两层。

在古代交通不便,工具简单的条件下,何以能在地下采掘出如此体积巨大、数量庞大的花岗岩?仅以35号洞和2号洞采出的数十万立方米花岗岩,就可以铺成一条从黄山市到杭州长达200公里的花岗岩路。

33、34两个石窟是连在一起的,最初命名鸳鸯洞,现在叫乾坤洞,共有40多个平方。据导游介绍,从33、34这两个洞窟里,发现了一座马头观音石像。

如今这两个洞窟就成了供奉观音的场所,几个说不清是僧是道的人坐在里面,等待游客的布施,也等待去算命看相的游客。

对此,游客一致要求——不去!

35号石窟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里面有大厅,有石洞,有石屋,有水潭,有完整的石料,还有依山势修建的坡形屋。

35号石窟进门的地方,两条类似平行线的石柱整齐排列,后面的洞里,很多石柱又呈现“品”字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学上最坚固的三角形。

在洞里,有古人堆放的石块,那是一种非常有序的堆放,绝没有一点点的胡乱倒在一起的意思。可见当时工作的古人认真态度。

最奇妙的是,在石窟里,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凿痕:平行的、交错的、麦穗形的、纵横的、凹凸的等等,不知代表了什么样的含义。

花山谜窟谜团众多,带来了各种猜想。目前,仅就古人为什么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相对比较成熟的猜想就有20多种,且还在增加,这也为花山谜窟增添了更多神奇。

开采这样的花岗岩洞窟,斧凿的痕迹如此工整,穹顶如此平整,有点不可思议。因此,围绕洞窟的产生,各种传说纷纷生出——越王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屯兵。采石场、徽商屯盐。还有皇陵说、花石冈说、晋代说、临安造殿说、方腊洞说、外星人建造等等......

这些问题是一个个不解之谜,也是花山谜窟的魅力所在。据介绍说,目前大大小小的未解之谜已达50多个,仍然有新的疑问和谜团不断出现。

柱子有的成正方体,不是砌上去的,而是采石时有意留下来作为支撑的,与穹顶连成一体。有的柱子,又是随意斧削成的任意形状。

注意这些切削出来的石头纹路,似乎不是用钢钎一锤一锤打出来的,倒像是某种神奇的机械的杰作。这个开凿出来的池子,如此方方正正,线条清晰。

切割穹顶的过程似乎很省心省力,石纹千变万化,边际线如此清晰,真的不像古代石工苦力的劳作产品。

仔细观察,总感觉洞里少了点什么东西。一个游客突然脱口而出——这里面没有壁画。

果然,这里不仅没有壁画,也没有佛像、文字,更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

这与那着名的敦煌石窟相比,可是大有不同。

三十五号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宫殿、清凉宫之称。内部有26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起到支撑作用。

这里有几个最令人吃惊之处:一是,有一处深不可测的碧水潭,据说抽水机抽了三个月,仍然没能把水抽干。第二,便是那些呈品字形的石柱了,合理的力结构运用非常精确。三是,这么大的洞在里面说话却没有回声,十分奇妙,可能跟洞内的结构有关。

最后便是洞口处的通海桥,桥下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水声哗哗作响,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

地质学家为了探求谜窟开凿的年代以及成因,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石窟中的钟乳石,其成长年龄已经超过1700年。

由此推算,这处人工开凿的石窟,年代应在钟乳石生成之前,最晚当不超过晋朝,但它开凿的具体时间,仍然是个谜。

花山谜窟充满了谜团,有山有湖,山水相间。进入洞内,神清气爽,还是一个避暑胜地。

与国内诸多着名石窟相比,屯溪石窟群洞内空间奇大,结构怪异,有的层层迭宕,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荡漾,迂回通幽。

尤其是有两个石窟的洞口就开在新安江的水中,更让人一头雾水扑朔迷离。如果你有兴致,不妨前去探访一番,千年之谜,期待有心人去破解。

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35号石窟宏伟雄浑,2号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洞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丽……洞内还时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潭水,常年不枯。这洞内的潭水从何而来?

如果是新安江的水,为何洞内水位要高于新安江水位2米?

如果此水并不来自新安江,那又来自何处呢?

如此之大的工程作何用途呢?有人说采石,既然是采石,露天开采岂不是更加省时省力?

有人说屯兵,还有人说是陵墓,各说纷纭。

据考证,35号石窟开掘出的石料不下几十万立方米,其他35个石窟开掘出的石料堆在一起岂不铺天盖地?奇怪的是,这些石料现在根本不知被运往了何处。

写在最后的话——

花山石窟群这一令现代人为之震惊的人类石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这一“谜”可谓是千古之谜。而这“窟”又可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古建筑工程奇观。

https://www.sohu.com/a/147062921_606951

顶部
沛中歌淇澳
秀才
Rank: 2



UID 17761
精华 0
积分 2259
帖子 49
威望 0
金钱 20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哈哈,顶你了哦.  

顶部
汯汩佚
楼客




UID 16241
精华 0
积分 462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  

顶部
情人舞
秀才
Rank: 2



UID 19759
精华 0
积分 2145
帖子 42
威望 0
金钱 20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8-11-23 06:5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说的不错  

顶部
凫车洪英
秀才
Rank: 2



UID 13833
精华 0
积分 2090
帖子 50
威望 0
金钱 20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长时间没来看了 ~~  

顶部
黄坂渠椀
楼客




UID 20483
精华 0
积分 540
帖子 49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尺水庙
楼客




UID 9813
精华 0
积分 833
帖子 63
威望 0
金钱 14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顶部
抑狮子吼
楼客




UID 10750
精华 0
积分 831
帖子 61
威望 0
金钱 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驩巴库
楼客




UID 18231
精华 0
积分 621
帖子 51
威望 0
金钱 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谢谢哦  

顶部
泉火白面儿郎
楼客




UID 10312
精华 0
积分 585
帖子 44
威望 0
金钱 1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好人一个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7 09:0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6137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