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会宁教育:乡村的感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01:4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会宁教育:乡村的感动

来会宁近一个月了,这期间,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受到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爱,受到会宁同行们热情真切的关心,感受到会宁人民、会宁学生的真挚、善良与质朴,因而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感动。今天,应姜校长之邀,有机会看到会宁乡村的教育状况,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艰辛、执着,心灵再次震憾,又添一次来自会宁南部乡村的感动。

据同行的人介绍,这次会宁的南部乡村之行,所到的几所学校,还不是会宁最艰苦和最薄弱的,以后,姜校长还准备带我们去会宁北部及其他的更为落后与贫困的乡村看看,所以,故事还有后续。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2 01:4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一天概况

上午九点,姜校长与我和吴丽华一行3人,乘李师傅(北关小学田老师的老公)的出租,开始了会宁南部乡村的行程。此行的计划是:沿途遇校即停,看看校园,粗略了解会宁的乡村学校,最终目的地是中川乡大墩梁小学,看望在该校支教的北关小学办公室主任杨奋起老师。

早就听人说,西部干燥,但来会宁之后,这样的感觉并不强烈,只是略微的有点而已。说也奇怪,今天车刚开出会师镇,来到乡下,便开始感觉到了空气中异样的干燥。这算不算也是城乡的差别之一呢?细细想来,车内空气干燥,原因当是出了县城之后,车走的全是砂石路,卷起的是干燥的尘土,弥漫在空气中,所以才有异样的感觉的。

从县城出来,首先到的是会师镇明德希望小学,后进入会宁县中川乡界,到过梁堡小学,高庙学校(九年制),高陵小学,中川中学,中川小学(中川乡教委也在此地),随后与中川乡教委邵主任、小何老师,中川中学万校长汇合,在黄土高坡的崎岖山路上七拐八绕,途经“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罗南辉副军长烈士墓”,停车瞻仰后又经大墩梁小学办学点,最后终于到达大墩梁小学,此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在与杨老师聊了几句,看了他的住处之后,一行八、九人步行四五里山路,到该校代课教师景老师家,品味了一餐真正的会宁农家菜。饭后回到大墩梁小学,看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其中,真正感受到了会宁教育的城乡差别,会宁山村教师的艰辛,会宁乡村人的质朴热忱;更感受到了山里人走出大山的愿望之迫切与无奈,也从中体会到了家长苦供与学生乐学的动力之所在。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2 01: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大墩梁小学

从中川乡教委乘车出发,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半小时,才来到我们今天所行的目的地——大墩梁小学,这是会宁县中川乡的一所普通村学。

车绕过一道山梁,停在学校门前的一片空地上(应该是学校的操场吧),映入眼帘的,是一垣残破的土墙,中间是学校的大门,门紧闭着。下了车,邵主任没有领我们从大门走进校园,而是从围墙的一个缺口处走进去(原来学校大门已是危房,封弃不用了)。

走进校园,我们看到的,是几排旧校舍中间,正在新建两排校舍,有很多工人正在施工。应该讲,新建的校舍还是很讲究的,已经开始搞外粉刷了。再看看旧校舍,只能用“破旧”两个字来形容了:门窗不齐整,教室内墙壁斑驳阴暗,地面坑坑洼洼,课桌凳破旧,学生们在课桌的两根横档处用绳索网络住,就用来放书包了。看到此景,我的心陡的一沉,真没想到,现在还有学生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上学?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在村学上学时的情形,应该说,两者相比,实在是相差无几。学习环境如此简破,但教室内都很清洁,每个教室内的墙壁上,都有师生自制的学习园地。可以看出,这里的学生和老师们,并没有因条件的艰苦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仍旧在不断地追求。

随后,在与教委邵主任及景校长的交流中,对这所小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全校有6个班(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块儿上课,算一个班),共有学生196人,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十八岁(六年级)。教职工10人,五十岁以上的有6人,其中有两位老师已经58岁了,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这所小学干了三十多个春秋,现在都还在第一线上课。不足五十岁的教师中,有三名女代课教师(月工资200元),还有一位就是北关小学来支教的杨奋起老师了。学校的老校舍很是破旧,之所以现在能在原校舍间翻建(在山区找一块能建成学校的平地很不容易,所以没另外选址建校),还是缘于央视崔永元先生倡导组织的“我的长征”之旅,来到大墩梁时,看到这所小学的现状时,深受感动,自发捐资二十万元进行重建。所以这所小学现已改名为“大墩梁希望小学”了。

应该说,大墩梁小学是幸运的,大墩梁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崔先生,因为“我的长征”之旅活动,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在短期内就可以得到极大改善了。但会宁的山区,还有很多与大墩梁小学相仿甚至更艰苦更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孩子们,他们何时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呢?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2 01: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杨老师的工作与生活

杨奋起老师,会宁县北关小学办公室主任,本学期初,来到大墩梁小学支教,时间一年。

说起杨老师的支教,还有一段插曲呢:原本来此支教的不是他,而是邵老师,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今年初,听从组织的安排,来到大墩梁小学进行支教,但她在学校住了一个晚上之后,便给“吓”回了家:孤身一个女同志,住在这个穷山沟的校园里,既没有电视,更不用说网络,手机没有任何信号。空旷的山野中,能看到的只有天上的星星与远处山民家中的点点灯火;能听到的,只有远处山村农家的狗吠。如此孤寂的环境,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用说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即使是男子汉,又有几个能忍受,能坚持下来呢?(我不认为邵老师的举动是一种退缩,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于是,组织上又找到了杨老师,他欣然接受了支教的任务。

先说说杨老师到这里后的工作:任教六年级数学,同时还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与研究,文稿的打印,教师的培训……每天从早到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完成学校的种种事务,忙个不停。而周六周日很少能回家看看,因为一是山路难走,没有班车(要走二三十里山路,到中川镇才有),二是学生基础较差,他必须利用休息日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

再看看他的生活:吃住都在学校,一间小小的屋子,既是厨房也是卧室,还是办公室(而且是与人合用)。床是由木板搭成的,坐上去有些摇摇晃晃,更不用说睡在上面了。办公桌的三个抽屉只剩两个,四只脚有一只已断,只能在上面绑附一根木棍支撑。每天在校吃的,除了洋芋(土豆)还是洋芋,很少有其他蔬菜,更不用说肉类了(交通闭塞嘛)。最艰苦的,当然是用水了,杨老师每天的生活用水(主要是吃喝用),都是由学生排号轮流从家中水窖一桶一桶的带过来的,也仅是够做饭与饮用吧。洗衣用水是少之又少的。幸运的是,学校的景校长在杨老师去了之后,特意安排了几位老师轮流在晚上陪他住校,使他不至于过分的孤单与孤寂,最起码有人可以说说话,交流交流,而且相互有了照应。

再想想我们一行十一人,虽然是从东部海滨来到西部山区,但我们所受到的礼遇,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较之杨老师的支教之路,又是何等的优越,我们所需克服的困难,又算什么呢?而会宁的教师中,到如此艰苦的村学支教的,又何止杨老师一个?而终年生活在穷山沟的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又何止是一两年?很多是一辈子的付出。对比之下,我们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又怎能不由衷的敬佩这些会宁的乡村教师呢?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乐育英才

“乐育英才”这是我们在中川中学万校长的办公室兼宿舍(在这次乡村之行过程中,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是这样的情形,缘于校舍紧张)的墙上看到的一幅匾文。全文是:

祝:中川中学中考创历史新记录

                   乐育英才

中川乡全体群众敬贺

这块匾,是去年中考后,中川乡的群众自发组织送给中川中学的。

老百姓为什么会送这匾给学校呢?从万校长那儿我们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前几年,中川中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了会宁县的薄弱初中,每年初三毕业生有三百多人,可是,能考取高中的基本上都只有二、三十人,升学率相当低。2005年8 月,教育局把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这是姜校长的评价)的万校长调到了中川中学,希望他能改变这一现状。万校长到了中川中学以后,着手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教师凝聚力等几方面,扎实地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与学生学习的管理工作,致力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严格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在06年中考中,全校有一百二十多名学生考取了高中。从二十多一下子增加到一百二十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比较!升学率由不到百分之十,上升到近百分之四十了。这,是学生的幸运,更是家长的幸运。要知道,对于会宁山村的孩子,要走出大山,首先必须得考取高中。这就难怪老百姓们欣喜若狂,自发组织起来给学校送这样一块匾了。

这匾既是对万校长、对中川中学教师工作的肯定,更是反映了中川乡群众对前几年低升学率的无奈和对中川中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期盼,其中,承载着老百姓的多少希望啊!

自然条件的恶劣,经济的落后,迫使家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求学与升学上,所有的孩子也只有通过升学才有希望走出大山。所以,孩子们当乐学苦读,家长不遗余力地苦供,谋求愿望的实现。这是否也是会宁教育辉煌的因素之一呢?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乡村寄宿生

在中川中学,我们在万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的寄宿生宿舍与食堂。

据万校长介绍,中川中学在会宁的农村初中当中,寄宿条件与管理,是比较好的一所学校,去年下半年,曾对白银市的初中学校作过展示与经验介绍。

这里的寄宿生宿舍,一般有三十平方米大小,每间宿舍里都是两排双层学生床,共十一张,床与床紧靠在一起。一间宿舍一般都要住三十个人,原则上是每两张床上下铺共住6个人。可以说是相当拥挤的,但所有的宿舍都很整洁(我们到这儿来并没有事先打招呼,这当是平时的管理就是这样),虽然床褥与生活用品的规格色彩均不相同,但都叠放、摆放齐整,没有丝毫凌乱的感觉。

学校六百多个寄宿生的就餐,分配在不同的就餐点(8个),每个就餐点独立承包,均由学校对价格进行核算,对质量进行把关。我们参观了在校园内的两个就餐点,条件都很简陋,但收拾得挺干净。在就餐点里,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午餐:大半瓷缸乔麦面条,另加少量的炒洋芋片,价值9角钱(基本上每餐都是这样的标准,只不过花式不同而已),当时我就在想,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正餐,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体生长发育需要的呀。但事实上,这里的孩子就是这样生活着。这不由使我想起在参观学生宿舍时看到的一幕;在一个学生的枕头边,方便袋里放着几个自己带来的馒头,开始是对学生所吃食物的好奇,便走近前去拍照。但真走到近前一看,这些馒头上已经有了很多的霉点,在如东,这样的馒头可能早就给扔掉了。正好有个学生到宿舍取书,我便拉住他问为什么还留着,得到的回答是:把外皮剥掉,还可以吃,舍不得扔掉。(可惜,由于技术原因,这张照片没能拍成功)

这些,就是我们看到的会宁乡村中学的寄宿生的吃与住。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农家的饭桌

中午,应大墩梁小学景校长的安排,我们到他妹妹(代课教师)景老师家,用了一餐原生态的地道的会宁农家菜。

应该说,因为我们的到来,景老师倾其家中所有,准备了一餐待客的农家饭菜,来招待我们这来自远方的客人。

开饭了,我们几个盘腿坐上她家的土炕,围坐在炕桌边,边吃边聊。饭桌上,有这样几个菜:炒洋芋丝、乔麦摊饼(用乔麦面粉加水和成糊,在锅中圈摊成薄饼,取出后切成丝状,再下锅,加佐料煸炒而成)、清蒸洋芋(整个)、一碟青咸菜(色泽很诱人,伸筷一尝,咸如盐一般)、一盘白面馒头(很白也很结实),还有一盘炒鸡蛋。饭桌上的菜不算丰盛,但每一样都绝对是绿色的食品,可以放心地享用。基于对农家菜的好奇,也基于到一点多才用餐,确实饿了,尽管饭桌上的菜不如如东的合口味,但我们还是吃得很香,吃得很多。

席间,景校长还介绍了这边一个有趣的民俗:来客后,主人摆放筷子很有讲究,如果筷子整体全摆在桌面上,客人当天可以自由选择去留;如果筷子留一部分伸出桌面,那便表示主人有心留客,客人必须住一夜才走。

在吃会宁的传统菜蒸洋芋时,我提议说,为什么在煮的时候(我起先并不知道这是蒸制的)不加些盐,有点咸味,不是更好吃么。他们解释说,由于山村吃水紧张,一般不加水煮,只能加些许清水蒸,如果加盐,还是不能入味。我说呢,白水清蒸淡而无味,加盐煮才更好吃,原来当地人并不是没想到,而是条件不许可,所以才上一盘咸菜,就着吃洋芋的。

用餐完毕,女主人又端上了会宁另一特色小吃:凉粉。这边的凉粉是用洋芋粉制成的(如东一般是用蚕豆粉),吃的时候,切成片状,分放在小碗中,端上来的时候,还端来两种佐料:一是醋,一是会宁特色佐料——浆水(把清水煮开,倒入缸中,放入洗净的青菜,待发酵后捞出,留下的就是浆水了,略酸)。据他们讲,会宁人都喜欢喝,因为喝了浆水,有清凉润肺的作用,所以我们当然也得尝一尝了。凉粉中加入浆水,有点酸,很淡,与我的口味很不合,但面对如此的热情,我还是坚持吃光了。

农家饭菜吃完了,但会宁农家人的朴素、热情、好客与勤劳,至今仍深深的印在脑海中

顶部
会宁人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472
精华 2
积分 3779
帖子 588
威望 182
金钱 2295
贡献 2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3-16
状态 离线
城乡差别

这次的会宁南部乡村之行,使我有机会初次直面并验证刚到会宁时就听说的城乡差别大的说法。

由于是首次走进会宁的村小,对于城乡的差别,,只能说说自己的初略感觉与断想,不敢说有什么深层的比较与思考。

这次会宁乡村之行,一共到过六所小学:明德小学、梁堡小学、高陵小学、中川小学、大墩梁小学和大墩梁小学办学点。对比我所在的北关小学和我所看到的东关小学,应该说,会宁教育的城乡差距确实比较大,而且村小之间的差距其实也比较大。

首先从办学的硬件来看,这次看到的几所村小,当分为三个层次:最好的是明德小学(就在会师镇旁边,也可以算是城里的),这是一所捐赠兴建的希望小学,所以从开始起建到成型,起点很高,校舍(教学楼)、办公设施、教室内的配置等等,与城区学校相比,没有差距,有些方面可能还优于县城学校(如校园的整体建设,教学用房等);而梁堡、高陵和中川小学,相比较而言,交通比较便捷,校园建设还不错,尽管与如东的村小不能相提并论,但较之大墩梁小学及办学点而言,要好得多;大墩梁小学前面已作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其他的教学设施的配置,如多媒体教室、学生电脑、网络的安装等等,对于山村的学校,就暂无从谈起了。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会宁城乡学校在其他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距了,最简单的,看师资与学生。

山村的学生,除了书本与很少的一些课外书籍,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而城里的学生,除了这些,更多的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接触、认识多彩的世界,即使生活身边所见,城里的学生也要丰富得多。这些差别,让山村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再看教师,论敬业,城乡没有差别,但由于信息的闭塞、山村的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且教师们整年都很少有机会能走出山沟,与外界的同行交流、切磋和学习,只能利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指导自己的教学,只能带着一本书一支粉笔走进课堂。所以就很难说知识的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更新了。有很多的山村教师,一辈子就住在山沟里,很少与外界接触,敬业与奉献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而城里的教师,多年轻,且在教学资源上,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而且在业务研修上,较之山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如此下来,城乡的师资差距越来越大。

由这些不难看出,会宁的城乡差别必然存在,天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当是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但我坚信,“人定胜天”,而从我一个多月在会宁看到的、听到的,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会宁教育人定会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寻求同步发展,创造会宁教育更多的辉煌!

顶部
狼娃子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进步奖5 进士勋章 举人勋章 状元勋章 管理员勋章 终身成就奖
UID 7
精华 57
积分 28691
帖子 3127
威望 5794
金钱 5223
贡献 2349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7-6-7
来自 甘沟
状态 离线
如东老师忽悠了不少年轻学生到如东给人家打工去了!哎!



※本文所有权属于狼娃子会师楼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顶部
无意义计算
秀才
Rank: 2



UID 1108
精华 0
积分 2503
帖子 222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4
状态 离线
哈达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7 22:2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464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