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福建姓氏的特点及其成因
龙宝宝
秀才
Rank: 2


UID 1584
精华 1
积分 2270
帖子 401
威望 9
金钱 1590
贡献 1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5-1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8: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福建姓氏的特点及其成因

福建在历史上曾是闽越族居住的区域,现在境内的汉族居民,都是闽越国灭亡后从北方迁入的汉人后裔。在地理上,福建背山面诲,与浙江、江西的交界处都被大山阻隔,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地理区域。另一方面,福建又面对台湾,邻近东南亚。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使福建的姓氏与北方及内陆其他省份的姓氏相比较,具有下列不同的特点:

一、福建的姓氏排序与全国不一样

l、全国的姓氏排名顺序

我国的姓氏是如何排序的?2006年1月16日由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姓氏统计》,是我国第一部按各姓氏人数多寡来排序的“新百家姓”。该项研究由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研究员主持。他们历经两年,调查了全国1110个县市,2.96亿的人群数量,从中找到约4100个姓,最终完成《中国姓氏统计)课题研究。

(中国姓氏统计》根据各姓氏在全国拥有人口数量的多少,重新排定100个姓氏的座次,前30位的是:l李,2王,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这190个姓的人口合计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87%,而前19个大姓的人口加起来,就占汉族人口一半以上。

在袁义达的统计排序中,李、王、张这中国三大姓,分别占汉族人口总数的13%;12%;11.8%.另外,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则显示:王是我国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排名第二、三位的李、张分别占7.19%;6.83%.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姓氏有10个,它们依次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2、福建的姓氏排名顺序

可是在福建,各姓氏的排名顺序却与全国不同。福建民间一直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2006年3月21日《福建日报》报道:根据2005年l%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在福建的常住人口中,排名前10大姓氏的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陈11.51%,林lo.17%,黄5.64%,张5.39%,吴4.31%,李4.23%,王4.02%,郑3.25%,刘2.98%,杨2.55%,他们合计占全省54.05%的人口比例。

而袁义达研究员根据对福建45个县、市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一个与《福建日报》有所不同的排序。名列榜首的是陈,占11.6%,接下来的分别是:林占9.4%,黄占5.5%,张占5.4%,吴占4.8%,李占3.9%,郑占3.3%,王占3.3%,刘占2.5%,苏占2.25%。十大姓的人口总数达1834.625万,约占全省人口的52%。

把袁义达研究员的福建、全国两个十大姓排序相比较,福建的第一大姓陈在全国排到第五位,而第二大姓林则落到第16位,第三大姓黄也只排第八位。而在全国分别排第23、“位的郑、苏两姓,则都进入福建的前十名,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十名.全国名列前四名的李、王、张、刘,在福建只能排第六、八、四和九名.下面把这两种排序分别列表予以说明:

表一、福建与全国十大姓排序对比

排名顺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福建排名 陈 林 黄 张 吴 李 郑 王 刘 苏

全国名次 5 16 8 3 10 1 23 2 4 41

二、许多姓氏都渊源于中州河南

福建民间的许多族谱都记载,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州河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中州河南向福建的几次大移民造成的。

1.古代中州向福建的几次大移民

古代中州向福建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移民,发生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乾隆(福州府志?外记》中引路振的《九国志》说:“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苗,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

尽管有人对这个记载持否定态度,可是,唐代林蕴在为《林氏族谱》作的序中也说:“汉武帝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准,久空其地。今诸姓入闽,自永嘉始也.”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所引的唐代林请《闽中记)也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林蕴和林谓都生活在唐代,上距“永嘉之乱”为时并不远,他们所讲述的事情,应该是可信的。当时北方中州兵祸战乱连年不断,民不聊生,许多门阀士族纷纷携部曲南迁,被迫背井离乡南迁的中原流民多达90万左右。在江浙一带的平原沃土被先到的上层大士族和其他移民占据后,那些较后离开中州的中小士族和普通百姓只好退而求其次,来到当时还很空旷的福建.所以,不论是八姓还是四姓,也不论人数有多少,在当时大量外迁的中州流民中,肯定是会有一些人辗进入福建的.民国《建匝县志?礼俗记》中也说:“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这些史料都与《九国志》记载互相吻合,佐证了“八姓入闽”之说。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s69年),今漳州和潮州地区的“蛮獠啸聚”叛乱,中州颖川人陈政钦朝廷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管,和儿子陈元光统领3600多名的将士人闽平叛。以后,由于兵力不足,陈政的母亲和兄弟又率领3000多名将士南下增攫.这些由陈家父子带到福建的中州将士中,许多人都携带家眷一起南下,并在福建安家落户,他们的总数约有7000人多人。

第三次大移民就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的农民起义军人闽.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氏兄弟率5000军队辗转来到福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闽国。由于王审知在福建立国当家,有权有势,他的许多河南老乡也纷纷南下投奔依附,从而形成中州向福建的又一次大移民.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颖淮汝三水间留余未徒的东晋遗民,至是亦渡江南下,至汀漳依王潮兄弟。”

2.随移民从中州进入福建的姓氏

随着这几次的大移民的进入,中州的许多姓氏也来到福建繁衍发展。“永嘉之乱”后的第一次大移民中,就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这八姓入闽。唐初由陈政统领人闽的3600多名将士中,可查到的姓氏有45个,其中仅校尉以上的将领就有20个姓氏.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九记载:他们分别是“婿卢伯道、戴君胄,医士李始,前锋将许天正,分营将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等五人,军谋祭酒等官黄世纪、林孔着、郑时中、魏有人、朱秉英等五人,府兵校尉卢如金、刘举、涂本顺、欧真、沈天学、张光达、廖公远、汤智、郑平仲、涂光彦、吴贵、林章、李牛、周广德、戴仁、柳彦深等一十六人”。

以后,由陈政母亲和兄弟率领南下增援3000多名将士,也有58姓.陈元光的{候夜行师七唱》诗中,就有“五十八姓交为婚”的诗句.随这两批将士人闽的姓氏,可考到的有65个,它们是: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翟、罗、施、蒋、丁。

唐末随王潮兄弟人闽的6000多农民起义军中,也包含有许多的姓氏。福州尚干《林氏族谐》中说:天枯元年(904年),唐以福建威武将军拜审知为节度使,左右有陈、林、高、郑四大姓,又有十八姓如王淡、杨沂及徐寅者,皆仕焉。这些姓氏也都在福建落户繁衍,成为今天许多大姓巨族的入闽始祖,如福州南郊的尚干林氏、闽清的六叶祠黄氏。

这几次大规模移民之外,还有许多姓氏是零星、分散地由中州南迁入闽的。仅在唐代迁入福建各地的就有:1996年出版的《大田县志》卷四《氏族》中说,大田田姓的入闽始祖是田本盛,河南固始县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迁入大田梅林。民国修的上杭《闽杭赖氏宗谱》卷首“世系源流”中说,唐贞观年间,其始赖德由河南颖川率赖标、赖极、赖枢三个儿子入闽.仙游《郭氏正续世庆志》卷首“续世庆志”说,其先祖是在唐咸通年间(860 874年),由河南光州三迁而来到莆田的。诸如此类的记载,在福建各地的族谱中比比皆是。

所以说,福建各地的许多姓氏,都与中州河南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三、与台湾的姓氏关系密切

台湾的姓氏与福建关系密切,同样也是源于历史上福建向台湾的移民。

1.福建人向台湾的移民

像福建一样,台湾原来也是少数民族高山族生活的地方。至少在元朝,就有一些商人渡海到台湾进行贸易。接着,一些福建渔民因为避风或补充淡水等需要,也登上台湾本岛。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在那里住了下来。明朝天启年间(1621--1697年),以泉州人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曾以台湾为据点进行“海寇”活动,随之到台湾的泉州人也日渐增多。明崇祯元年(1628年)前后闽南大旱,已被招安的郑芝龙经奏准后,召闽南数万饥民到台湾垦荒造田,以避灾年。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抗清失利后东渡台湾,从荷兰人手中收复父辈开创的基业。据陈碧笙先生的(台湾地方史)书中统计,随郑成功、郑经父子到台湾的军队及其眷属和民众,数量多达12至15万人。和郑芝龙招往台湾的移民一样,郑氏政权的官兵也基本上是闽南人,这就奠定了今天闽南人在台湾人口中居于多数的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虽然发布禁令不许人民泼诲人台,可是,仍有许多闽南民众不顾禁令偷渡台湾.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王朝放弃禁渡台湾的政策后,泉州和漳州地区更是掀起举家迁台的高潮,使岛上的汉族人口急剧增加.所以,据上世纪30年代日本殖民当局统计,在台湾的人口中,闽南人大约占80%以上的比例。

2.闽台姓氏的密切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原因,闽台两地的姓氏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台湾的姓氏是福建姓氏的延伸与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福建姓氏的复制。在台湾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这十大姓.而根据上述的《福建日报》排序,福建的十大姓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把闽台的十大姓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两地的十大姓中竟有9个是相同的,只有郑姓在台湾没有进入前十名之列,而是换成蔡姓。而这种情况又对应了闽南地区的一句民谚:“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在泉州的十大姓中,蔡姓的排序和台湾一样,也是名列第八位。大部分台湾同胞是闽南移民的后裔,因此,蔡姓到台湾后进人十大姓之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看两者的排序,它们也基本上是一样的:前四个的陈、林、黄、张和最后两个的刘杨,这六个大姓的排序是完全一样的。中间排序五、六、七的三大姓,(福建日报》的排序是吴、李、王,而台湾的排序是李、王、吴,所不同的只是福建的吴姓排序在台湾退后了两位,两者的相差也不大。而且,福建十大姓的人口合计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4%,在台湾则占5l%,两地的比例也是差不多。闽台两地姓氏这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两省密切历史渊源的现实体现。

表二、闽台十大姓排序比照

排名顺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福建日报排序 陈 林 黄 张 吴 李 王 郑 刘 杨

台湾排序 陈 林 黄 张 李 王 吴 蔡 刘 杨

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甚至连两地十大姓各自在全省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十分相似的。从下表可以看出,在两地相同的陈、林、黄、张、吴、李、王、刘、杨这九大姓中,台湾各姓在全省人口中的比例,和福建的比例相差都只在1%以内,只有林姓超出这个范围,两地的比例相差2.17%。由此也可看出两地姓氏关系之密切。

表三、闽台十大姓各自在全省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福建日报排序 陈 林 黄 张 吴 李 王 郑 刘 杨

所占% 11.51 10.17 5.64 5.39 4.31 4.23 4.02 3.25 2.98 2.55台湾排序 陈 林 黄 张 李 王 吴 蔡 刘 杨

所占% 11 8 6 5 4 4 4 3 3 3

所以,在福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而在台湾也有“陈林半天下,黄张排成山”的说法。福建所有的姓氏,在台湾也基本都有,包括一些罕见的姓氏。如福建比较罕见的粘姓,主要居住在泉州市区和南安、晋江、石狮等地,总人口只有2640余人。而台湾也有粘这个稀有的姓氏,主要集中在彰化县的鹿港镇和福兴乡,约有6000余人。后面将要论述的世姓,是一个泉州所独有的外国移民姓氏。可是在台湾,也有一些姓世的人.所以,通过姓氏这一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台湾与福建的血缘关系之密切。

四、许多姓氏都有宗亲移居海外

福建人是一个善于造船和航海,勇于向海外开拓发展的群体,带有很强的诲洋性特征.唐、宋以来,就一直有闽人移居海外,使福建成为全国第二大侨乡。

1.福建人的海外移民

福建人的海外移民首先是由对外贸易引起的.据晋江人蔡永蒹的(西山杂志》记载,“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晋江)东石林知样之子林銮,宇安东,曾祖林知惠航海群蛮,熟知海路,林銮试舟到渤泥(婆罗州上的文莱),往来有利,沿海畲族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舟。……晋海商人竞相率航海。”从时间上推算,林銮曾祖父林知惠“航海群蛮”应该是在唐朝初年。宋、元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更加发展,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古里地闷(帝汶)条”中记载:“昔泉州之吴宅(在洛阳江上游),发舶梢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由此可见,当时泉州地区的对外贸易是多么地繁盛。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东南亚开始出现一些因等候返航季风、或因贸易需要而滞留下来的福建人。据《西山杂志》记载,“涂公元轩与东石林銮航海至渤泥,……涯之北,有陈厝、戴厝,俱从涂之操舟人。”进入宋代,史书上就有滞留当地、被称为“住蕃”华侨的记述。到元朝时,周致中的(异域志》中说:“泉州与爪哇杜坂之间,已有定期船往返,流寓于其地之粤人及漳泉人极繁。”明初的永乐年间,据《明史?外国传》中记载,在爪哇属地旧港,“有梁道明者,广州南海县人,久居其国。闽粤军民泛海从之者数千家,遂推道明为首,雄视一方。”以敷千家的户数计算,人口可能会有上万人。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东南亚殖民地的开发,使华侨增加了中介贸易和开矿、种植等新的工作机会;而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的涌人,也导致许多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破产,迫使他们外出去寻求一条新的生路。于是,众多的福建人像潮水般地涌向海外,从而形成今天闽籍华侨在东南亚广泛分布的局面。在新、马、菲、缅、印尼和文莱这些国家,闽籍华侨还在当地华侨人口中占居多数的地位。

2.分布海外的福建各姓氏宗亲

在这样长期不断的向外移民中,我省沿海的许多姓氏家族都有一些人移居海外。而他们的出国,又往往都是由自己的宗亲互相引带而成的。

我国人民历来都有血缘和地缘观念,尤其是在福建农村,这种观念更为浓厚。因此,当一个人有机会出国,并在那里打下基础后,就会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宗亲和乡亲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人引带出国。据庄为蚧先生调查,泉州新门外的树兜村基本都姓蒋。19世纪末,村民蒋备球从厦门“卖猪仔”(即契约华工)到印尼。契约期满后,他先在同乡宗亲蒋既淑店里当帮工,以后自己也在泗水开了家公司.他发达后,就先后把自己的兄弟备龙,备火,儿子报攋、报企、报烟和堂兄备隐,堂侄报察都引带出国。再后来,他又由亲及疏,把许多同村的宗亲也都引带出了国。这些被引带出国的宗亲也像蒋备球那样,把自己的亲人和宗亲引带出国。这样,到一战期间,泗水的树兜蒋姓宗亲已达千人以上。

泉州郊外亭店村的许多杨姓宗亲,也是由一个叫杨嘉种的人引带出去的。杨嘉种的父亲杨孙?攋?被一位华侨带到菲律宾的种植园做工,多年后,他用积累的400元开了一家零售店。杨嘉种继承父业后把它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拥有30多家分行的大公司。其公司的轮船不定期地来往马尼拉和厦门之间,在载货的同时,也把亭店自己的许多亲人和宗亲运到菲律宾.到一战时,经杨嘉种和其他宗亲的互相牵引,旅菲的亭店杨姓宗亲总数也达600多人。

在海外各侨居地,像这样由同姓宗亲互相引带的事例还有很多。现在的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福建同乡会会长何明,是1992年出国的新华侨。他在那里站稳脚跟后,也先后把自己的亲人、亲戚和宗亲引带到比勒陀利亚。据说,经他引带前往的共有150多人。

这些宗亲出国后,大多聚居在同一个地方,从事同一种职业。这种像在祖籍地一样的聚族而居,使他们在侨居地也形成一种大姓的局面。如杨嘉种父亲发迹的菲律宾礼智省独鲁万市,就有“杨天吴地”的说法。“杨”当然是指由杨嘉种引带到那里的亭店杨姓宗亲,而“吴”则是指从晋江磁灶移居那里的吴姓华侨。因为这两姓的华侨在那里人数最多,“铺天盖地”,所以才会有“杨天吴地”这种说法.在菲律宾的纳卯,也有“洪天戴地林皇帝”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这三大姓华侨在当地是人数众多,势力强大。菲律宾的义伦马丹则因为那里的林姓华侨占多数地位,而被人们戏称为“林马丹”。

这些移居海外的福建各姓氏宗亲,也都在当地组织各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会。早在1877年,菲律宾华人“甲必丹”杨尊亲就和杨瑞霞、杨硕梓发起,在马尼拉成立“四知堂”杨姓宗亲组织,1915年改名“弘农俱乐部”。在福建有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同宗的传说,1922年,缅甸福建籍的这六姓华侨首先成立六桂堂联宗会,以后,新、马、菲和美国等地也先后建立28个六桂堂联宗会.1825年成立的马六甲江夏堂黄氏宗祠,1828年成立的槟城江夏堂,以及菲律宾的江夏黄氏总会,其成员也都是闽南籍的黄氏宗亲。仅在菲律宾,这种血缘性社团就有110个。目前,海外华侨中的这种血缘性社团大约有940多个,占华侨社团总数的十分之一。

五、捧杂了一些国外民族的姓氏

福建不但有众多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而且还掺杂了一些外国人的姓氏,从而形成福建姓氏的一大特色。这些外国姓氏主要是由到福建定居的外国商人带进来的。

1.福建外贸的发达和外国人的来闽定居

福建与海外交往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陈文帝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就由建康(南京)人闽,从泉州搭乘商船经马来半岛的棱佃修国回国。可见当时泉州已有通往东南亚的海上航线,对外贸易往来达到一定的规模.进入唐代,福建的对外贸易发达了起来,当时的泉州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港更是一跃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据陆广的《守城记》说:泉州与海外35国有通商贸易关系,每年进出泉州的商船不胜其数。

在这种繁荣的对外贸易中,不仅有众多的福建人前往海外各地进行贸易,而且也有许多的波斯、印度、犹太和阿拉伯等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到福建从事通商活动。因此,唐代的泉州就出现四方商贾云集,“市井十洲人”这种繁华景象。宋、元时期的泉州,更是“涨诲声中万国商”,百货云集,更多的外国商人纷纷前来经商。

这些来泉州经商的外国人中,也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而定居下来。他们被泉州人称为“南海番人”或者“番客”,他们的子女也被称为“半南番”。在泉州城南,还出现一个他们的聚居区,被人们称为“番坊”.在晋江、惠安等地,也出现一些他们聚居的村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收集了一百多块刻着阿拉伯、波斯等外国文字的墓碑,它们的主人都是在泉州逝世的外国人。

2.福建的外国人姓氏

这些外国人在我省定居后,也都人乡随俗,不但学汉语,而且还取汉姓、用汉名,尽量使自已汉化起来。如晋江陈埭的“丁”姓,据说其始祖为赛典赤?赡思丁,是来自阿拉伯的贵族。他来中国后,就取原姓“赡思丁”中的最后一字,做为自己的汉姓.在我省沿海各地,就有不少这样的外国姓氏。如在泉州民间,就有“陈埭丁,白崎郭”的说法,指的就是晋江县陈埭镇的丁姓回族、以及惠安县白崎乡的郭姓回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他们现在都人丁兴旺,有几千户,数万人之众。

在这些外国人的姓氏中,最着名的是宋末元初泉州的蒲氏家族.蒲氏的祖先也是阿拉伯人.南宋末年,蒲寿庚兄弟提举泉州市舶司30多年,其兄弟蒲寿崴还曾官至广东梅州知州等职.蒲寿庚投降元朝后,官至福建行省参知政事,曾经权倾一时,势若中天。还有,据朱维干教授的《福建史稿》书中考证,福州的萨氏也是“由西域人居内地的伊斯兰教徒”。元代以后该姓氏官员辈出,现代的有海军司令萨镇冰、中山舰长萨师俊、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等着名人物。

另外,还有一些在福建定居的外国姓氏是由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如泉州城内的“世”姓,其祖先原是锚兰国的王子,明朝时被其父王派来中国朝贡。可是,就在他来华期间,锚兰国内发生政变,其父王的统治被人推翻,他的王位继承权也被剥夺。在归国无门的情况下,他只好滞留在泉州,并取“世”为汉姓,逐渐汉化在泉州人之中。

这些因各种原因而定居在福建的外国姓氏,不但使福建人掺杂了一些外国血统,而且也使福建的姓氏丰富多采起来。

六、各地的大姓巨族众多

1.福建各地聚族而居的大姓巨族

在福建各地,这种聚族而居的大姓巨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1925年9月9日,菲律宾马尼拉中西学校校长颜文初在上海(申报》发表的“菲岛通讯”中,就曾谈及闽南侨乡聚族而居的情况:“就晋江一县而言:计八百余乡,皆聚族而居,大乡者万余人,数见不鲜,小乡者亦百人以上”。在泉州市的西南郊外,也有“树兜蒋,亭店杨”的说法,指的就是蒋、杨这两个聚族而居的大姓。在他们的周围,还有吴、傅、陈、黄、王这些大姓,也都是人多势众.特别是黄龙吴姓,分布在岩浦、坂头、仁美、歧山、黄石头等13个村庄,人口多达数万人,故有“黄龙吴姓13个乡”之说。

惠安县的峰崎一带则是何姓的天下,那里有六七个行政村,几十个自然村,数万居民全都姓何。而与之相邻的“后坑陈”也是大姓,那里的陈氏遍布4个行政村,十几个自然村。因此,在惠安就有“峰崎后坑”的说法。在泉港区的山腰,也有9个行政村,数十个自然村,4万多人都姓庄。而旁边的坝头,则是7个行政村,几十个自然村,3万多人都姓连。而在这两大姓周边,还有刘、郭、黄、钟等大姓,人口也都有好几千、上万人之多。

在省会福州郊外,也有着名的尚干林氏。其祖先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定居在尚干乡,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人口也达数万人。闽清六叶祠黄氏的祖先同样也随王氏兄弟人闽,可他不在闽国的朝里为官,却跑到闽清的坂东择地而居。他生育了六个儿子,至今后裔也有数万人之众。而其迁居福州南郊义序的一个分支,也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现有15个自然村,2万左右的人口。

在福建的其它地方,也有不少像这样聚族而居,人口数千数万的大姓巨族,呈现出福建姓氏的一大特点。

2.大姓巨族众多的原因探析

福建境内许多姓氏聚族而居、大姓巨族众多这种社会现象,是由一些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造成的。

福建偏处东南一隅,西、北两面与江西、浙江交界处大多被高山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地理区域。因此,从远古乃至西汉时期,福建与中原汉人地区的来往都不多,境内的闽和闽越族独自生存繁衍,形成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在东南诸越中,闽越这个地区也是最后才被纳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一直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消灭闽越国,迁其民于江淮之间时,福建境内还鲜有汉人。此后,虽然北方汉人逐渐迁入,但到魏晋时期,福建仍被朝廷视为偏僻的蛮荒之地,而成为他们流放异己和犯人的地方。

由于在区域位置上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在地理环境上高山阻隔,难以通行,所以,历史上福建几乎不受中央政治动乱和战火的波及。而反观北方、尤其是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政治势力的反复争战,常常导致人民的大量死亡或外逃,造成千里无人烟的后果。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中州和洛阳一带就曾出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的悲惨景象。明朝初年,朝廷还曾把山西的居民大批强制迁移到河南等地,以填补那里因元末惨烈战争而稀少的人口,从而产生凄凉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以及“要问我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还有,历史上黄河、淮河的经常决口泛滥,也常常造成那里千里泽国、荒芜人烟的悲剧。现在的开封城地下,据说埋藏着七座的开封古城,它们都是历史上黄河泛滥后被淹没冲垮的开封城遗址。

由于自古以来很少受到政争和战乱的影响,福建的社会相对平安和稳定,而不会像北方那样,由于战乱或灾荒而导致人民大量死亡和逃难,千里无人烟。因此,福建的许多姓氏都是迁到当地后,就一直在那里生存和蓑衍发展,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挪地方。从开基祖传下来,二三十代,甚至三四十代人都守着同一块土地。这样代代相传下来,就必然会形成众多的大姓巨族,而不会像北方的村庄那样,由于村民的经常进出和变动,而造成村里的多姓或杂姓.福建农村的宗族势力也因此比北方强大,血缘、地缘观念相对浓厚。

来源:闽台姓氏源流网——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研究所

顶部
左手╰→
秀才
Rank: 2



UID 3654
精华 0
积分 1332
帖子 112
威望 0
金钱 1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支持~~顶顶~~~  

顶部
lovelow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460
精华 0
积分 1055
帖子 87
威望 0
金钱 88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7-12
状态 离线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顶部
红尘无爱
秀才
Rank: 2



UID 3248
精华 0
积分 1484
帖子 120
威望 0
金钱 16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顶部
淇园钱
楼客




UID 14204
精华 0
积分 506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__^*) 嘻嘻……   

顶部
渠黄凄
楼客




UID 13646
精华 0
积分 572
帖子 52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感谢楼主

顶部
汗血污黦
楼客




UID 14771
精华 0
积分 584
帖子 44
威望 0
金钱 1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看看..  

顶部
沦敝求志达道
楼客




UID 13907
精华 0
积分 418
帖子 38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vivih
秀才
Rank: 2



UID 1324
精华 0
积分 2273
帖子 206
威望 0
金钱 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7-16
状态 离线
一楼的位置好啊..  

顶部
沅江九肋泛埽
楼客




UID 14564
精华 0
积分 510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9 13: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536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