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采访叔叔的人生
春暖花开日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52
精华 0
积分 3387
帖子 617
威望 34
金钱 2298
贡献 4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8-10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2: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采访叔叔的人生

编者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已经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

作为改革开放风雨历程的忠实记录者,甘肃日报的采编人员与当年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共同经历了那场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命运的伟大变革,共同见证了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的全部过程。今天,当我们再次翻阅那一本本记录着当年重大事件亲历者的经历、命运的旧采访本的时候,有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有多少新闻人物仿佛就在身边,“生产队”、“作业组”、“包产到户”、“工副业”、“万元户”这些令人心动的字眼又一次勾起我们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在、谋划未来,为此,我们的记者又一次走近那山、那水、那人,记述亲历者的昨天和今天。

有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模糊,有些记忆却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时间愈久愈清晰。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报道活动,勾起了我对29年前一次采访的尘封的记忆,也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



1979年“元旦”刚过,一场瑞雪覆盖了山峦。在甘肃日报农村部当记者的我,来到“苦瘠甲于天下”的中部定西采访,当时的定西地委书记黎中同志(后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三西”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对我说:“我建议你去会宁县青江驿公社(会宁当时还属定西地区管辖)看看。”

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思想解放的闸门正在开启,改革的春风也在悄然犁开冰封板结的土地。在青江驿公社青江驿大队,22岁的大队会计刘乾统,联合侯有山、刘乾有、周可智、郭永峰、张华、王治功几户农民,正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搞起了“大包干”。青江驿十年九旱,一年的庄稼仅够吃3个月,9个月都靠吃国家救济粮。“‘大锅饭’把人吃懒了,心吃散了,地越种越贫,粮越收越少,集体经济成了空壳壳。不改,就没有活路;要改,咱就改彻底,一次到位:包干到户。”当了3年会计的初中生刘乾统当时激动地对我说。这些把土地看作命根子的农民,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欲求。

自发组织起来的刘乾统等农民把地分了,牲口分了,农机具分了,甚至柴草、门框子都分了。家家户户对分田分地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刘乾统们晚上围坐在炕头上商量,白天扛着铁锹、拿着皮尺上地。村里大人娃娃都跟着,帮着拉皮尺、记数字,有的还把水和饭送到地头。

刘乾统等农民的做法在全县引起了轰动,被人们称为“一夜政变”。“大包干”也是我在这里第一次听到的新名词。在那个谈“包”色变的年代里,以我当时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粗浅的理解和不足4年短暂的新闻工作经历,我没有意识到,一场关于土地的又一次变革在华夏大地、在陇原大地孕育。我也绝没有想到,青江驿几乎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同时觉醒,青江驿实际就是甘肃的“小岗村”。

回到编辑部,我把青江驿的情况向领导作了简单汇报,也只是按照领导的意见写了一篇题为《青江的“一夜政变”》的内部情况反映。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人心,随着农村改革的一步步深入,我才认识到当时的黎中书记为什么让我去青江驿看看,那位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老领导以他敏锐的目光从青江驿看到了甘肃乃至中国农村即将到来的大变革,希望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发生在甘肃中部贫困山村的那值得铭记的历史性场景。遗憾的是我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没有看到那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的涌动。后来,我曾在一份材料上看到,青江驿包干到户当年粮食就获得大丰收,当年就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会宁县还专门总结过青江驿的经验。青江驿人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播种希望,年复一年。对青江驿我只限于知道这些。我就此停止了对青江驿的关注和进一步采访。可以说,我与一篇震撼人心的好新闻失之交臂。而青江驿并没有停下它前进的步伐。它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潮脚步坚实地向我们走来……二

2008年3月24日,时隔29年,我再一次走进了青江驿村。同样的地方,再次踏上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觉。

和我这些年走过的甘肃所有农村一样,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方式在变,生产结构在变,村容村貌在变,村民的生活环境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在变。

青江驿,顾名思义,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现在的312国道就从村前经过,不远处是正在修建的平定高速公路。村口,会宁县人民政府1986年10月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遗址”石碑赫然在目。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宁县的第一个中华苏维埃政府在这里建立,第一支农民游击队从这里诞生。也许有这个原因,这里的人们对改革有着强烈的意识,总能合着时代的节拍前进。

青江驿公社(后来改成乡)在前两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合并到了太平镇,但青江驿村还在。

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当年的土窑洞不见了,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电视机已经普及,70%的农户有“三马子”或小四轮,30%的家里有摩托车,不少家里给上学的娃娃买了电脑。家家院里是太阳能灶,一壶水十几分钟就烧开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这里的吃水难问题,每家院里有一眼水窖,有的还有两眼、三眼。村头打了一眼深井,牲口饮水也解决了。

村里一条繁华的街上,两边全是店铺,几乎家家都做着点小生意,有新潮发廊、数码照相馆、特色小饭馆,还有超市、家具城。菜市场里茄子、青椒、蒜薹、上海青,南来北往的新鲜蔬菜丰富多样,连香蕉、柑橘等南方水果都有。这在偏远的山区,实在是不小的变化。

当年带头搞“大包干”的刘乾统现在是青江驿村党支部书记。刘乾统也在临街租了个铺面,经销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收购洋芋、小杂粮啥的。3间库房堆放得满满的。一阵山风吹过还有点冷,在刘乾统的铺面里,炉火烧得旺旺的,炉子上坐的开水壶发出“噗噗”的声响,充满暖意。

靠着这个铺面,刘乾统供着3个儿女上大学。女儿去年西北师大毕业,现在会宁实验中学当老师。两个儿子,一个在西安邮电学院,一个在重庆邮电大学。全村这些年毕业已工作了的大学生有25名,在校的还有27名。这也是会宁这个全国高考“冠军”县的特色。对于山区村来说,这也是致富的一条途径。

村里人说,刘乾统念过书,脑子活泛。第一个领头搞“大包干”的是他,第一个领头搞个体工商的是他,第一个搞农村专业协会的还是他。因为刘乾统还是村洋芋协会会长。协会的职责是帮助村民联系洋芋良种,指导种植,寻找市场,推销产品。他们已在广东、河南、陕西等省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全村人的洋芋几乎全让刘乾统们的洋芋协会包销了。

在村头一大块空地上,十几个妇女正把成山的洋芋分类装袋。挑出大的好的装在编织袋里,雇车直接送到陕西、河南客户手里,或拉到定西火车站,集中装车销往广州。挑剩下的则让三马子或小四轮拉到县城,卖给“祁连雪”洋芋淀粉加工厂。

其实,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刘乾统都不是一个单凭热情、冲动和感觉干事的人,在他铺面的桌子上,放着一份登载十七大报告的《甘肃日报》,上面不少地方被他用笔画出,他时时关注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这些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土地承包费,从去年开始,对农民种粮食和购买农机具又实行补贴。这些好政策都激发着农民的种粮热情。任何时候,农民都要把土地经营好,把粮食种好。”他说。“在会宁县,我们只能属于一个中等水平,下一步,我们准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搞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刘乾统还带着我去见当年跟着他搞“大包干”的几个老伙计。岁月给他们的脸上刻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如今的他们都已满头华发,成了爷爷辈,年龄最大的周可智已经去世。这些经历了改革风风雨雨的老者,对这些年农村的变化有更深切的感受。

64岁的周可惠当年跟着刘乾统跑上跑下是最积极的一个,现在也和老伴开着一个销售水泥的铺面,一年有四五万元的进项。他的3个儿子,两个在内蒙古搞建筑,一个在山西的煤矿上。每人每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现在的日子好得很。”他由衷地说。“我们老两口,一年要宰杀一头300多斤的猪,吃100多斤的胡麻油,现在吃的肉和油比过去吃的粮还多。”老伴嗔怪他“成天只知道下棋。”他呵呵地笑着。我注意到他家墙上贴着一张乡端午文体活动象棋赛的奖状。说话间,进来个后生要买水泥。

74岁的周可俊穿得干干净净,正坐在自家水泥铺就的小院里眯缝着眼睛晒太阳。老人红光满面,身板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说话声大得半条街都能听见。老人的3个孙子,一个考上了黑龙江医药大学,一个在兰州城市学院,一个今年准备考大学。他说:“孙子们上大学,都是政府给贷的款。这已经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几个老伙计,谈话中虽然对时下的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产品价格涨得太快、太高有抱怨、有意见,但对正在过着的日子还是很满足,也很充实。



“春分”刚过不久,正是春播的大忙季节。散落在沟壑梁峁的耕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全部梯田化了。冬小麦已经返青,田野里透着绿意。去年秋冬的几场雨雪下到了时节上,今年土壤墒情特别好,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氤氲,预示着又一个好年景。

村委会主任李源刚正领着村民给平整好的地里铺地膜,村里今年要大力发展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去年全村种了100亩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长势特别好。今年准备再扩种500亩。从县上和镇里来的干部、农技员,在地头作示范指导。“这是全省在干旱山区推广的一项抗旱新技术。现在铺上膜,‘五一’前后点种,正赶上雨水季节,玉米会蹬着劲儿长。”正在铺地膜的镇农技员介绍说。

村里根据干旱山区实际,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压夏扩秋,主要把洋芋和全膜覆盖玉米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对于青江驿的村民来说,吃饭早已不成问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全村现有耕地7300多亩,人均4亩多。现在洋芋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200亩,总产180多万公斤,而且销路一点不成问题。全村每人每年从洋芋上净收入530元,可以说,村民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洋芋。我们还打算再多种些,扩大到2000亩。全膜覆盖玉米也要扩大到1500亩。加上扁豆、糜谷、荞麦等小秋作物,种植结构就更加合理了。而且现在城里人越来越讲究科学膳食,要防高血压、糖尿病,小杂粮的销路好得很,村民的收入还会再增加些。”地头上,李源刚扳着指头给我算账。

村里这几年劳务输出也搞得很不错。全村800多劳力,通过县劳务办已输出300多人,有搞建筑的,有在煤矿的,有开饭馆的,有搞家政服务的,还有摘棉工。“我们还想争取多输出一些,除常年工外,再输出一些季节性临工。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这一块的潜力还大得很。”复员军人出身年轻的村主任对青江驿的未来满怀憧憬,信心十足。

天边映着玫瑰色晚霞,铺了地膜的层层梯田泛着银光,远看似波光粼粼。小小村落已炊烟袅袅。三马子、小四轮的“突突”声,牛马驴的撒欢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奏出了山乡美妙的和谐曲。站在山顶上眺望,满眼如诗如画。

我相信,青江驿的明天会更好。我想,我还会再来。(郝利平)

顶部
冲薄白水泥
楼客




UID 10757
精华 0
积分 529
帖子 48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洰理暴鳃
楼客




UID 9977
精华 0
积分 495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支持~~顶顶~~~  

顶部
旷度沛艾
楼客




UID 20078
精华 0
积分 663
帖子 53
威望 0
金钱 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真好。。。。。。。。。  

顶部
怨女
秀才
Rank: 2



UID 2255
精华 0
积分 1384
帖子 118
威望 0
金钱 8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漫天飞雪
秀才
Rank: 2



UID 2977
精华 0
积分 1313
帖子 119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不错!  

顶部
畅惬鸦胆子
楼客




UID 14576
精华 0
积分 451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齁喽喽畅道
楼客




UID 11376
精华 0
积分 590
帖子 48
威望 0
金钱 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看看..  

顶部
沅江九肋求学
楼客




UID 5952
精华 0
积分 495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暴斧齁喽喽
楼客




UID 19203
精华 0
积分 556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支持你加分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6 20:5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1013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