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资料】《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志·概述》
辣豆腐
秀才
Rank: 2


UID 1541
精华 1
积分 2616
帖子 423
威望 10
金钱 18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4-1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资料】《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志·概述》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东北及东部邻靠会宁县,东南连接通渭县,南部与陇西县、渭源县毗邻,西南相依临洮县,西部及西北与榆中县接壤,是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区流域面积3638.70平方千米,现辖中华路、永定路2个街道,凤翔、内官营、巉口、称钩驿、鲁家沟、西巩驿、宁远、李家堡、团结、香泉、符家川、葛家岔12个镇,白碌、石峡湾、新集、青岚山、高峰、石泉、杏园7个乡。截至2011年底,总人口47.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0万人。

安定区,旧称安定县、定西县等。西汉属陇西郡勇士县地,东汉属獂道县地,三国及晋属南安郡地。隋属陇西县地,唐为渭州西市贸马之所。中唐陷于吐蕃,北宋初年收复。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筑定西寨(今定西市区)。元丰四年(1081),扩寨为城。又筑通西寨(今陇西县通安驿镇境内)。绍圣三年(1096),筑安西城(今巉口镇境内)。绍圣四年(1097),筑平西寨(今鲁家沟镇境内)。金皇统二年(1142),始置定西县,属巩州。大定年间(1161~1189),通西、安西置县。贞祐四年(1216),置定西州,辖通西、安西二县。元沿金制,至正十二年(1352),因州境大地震,人口剧减,遂并通西、安西二县入州,诏改为安定州。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始称安定县。清沿明制,属巩昌府。中华民国三年(1914),改称定西县。1949年8月14日,定西县和平解放。2003年9月24日,因撤县设区,始称安定区。

安定区的古代教育,由于史料匮乏,宋金以前已难稽考。元代实行“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尊孔崇儒,尚文禁武,重视兴办学校,培养各种人才。在地方上,按照路、府、州、县四级,设置相应的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均属官办地方正式学校。安定区时为定西州(后改称安定州)治,设有州学。州学设有学正,学正署址在内城街西文庙旁(今敬东厂),旧称“黉学门”。根据郭杰三《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定西县志》记载,张仪曾在至正年间(1341~1368)任安定州学正,修建学舍有功。安定州学(即文庙),址在州治(今敬东厂)西南侧,有正殿五间,两庑七间,庖厨、斋沐各三间;戟门外,又有名宦祠、乡贤祠各三间。除此之外,余则不详。

明代采取“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创设八股取士制度。洪武初年,安定即设县学,俗称“学宫”(即文庙)。根据张尔介《安定县志》记载:“学宫与县治对,后学门改对中城,自东马道入为明伦堂,在大成殿后;堂后为敬一亭,左右有‘博文’‘约礼’二斋,学宫衙宅三所,学仓数楹。”另据史料记载,安定县学时设教谕1员,训导若干,生员20人。课程主要为礼、射、书、数4科,其中习“礼”由朝廷颁发经、史、律、诏、礼仪诸书,指令学生熟读精通;习“射”专门设置“射圃”;习“书”摹临古人法帖,每日课习500字;习“数”须得精通《九章算术》。整个明代,《重修定西县志》载录姓名的安定县学教谕48人、训导44人。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推行“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清朝初年,各省设提学道管理教育,后改称提督学政,清末改称提学使司。府、州、县各设学官,府为教授,州为学正,县为教谕,皆以训导为辅。安定县学时设教谕1人、训导2人。当时,安定县学设在文庙西侧,与县儒学在一处。顺治十四年(1657),知县戚藩重修学宫。康熙八年(1668),教谕郭维宁重修圣殿、两庑,新建大成殿、尊经阁。延至同治年间,均毁于兵乱。根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每县学额,……分为大、中、小学。学额规定亦时有增加改变,有永广学额,亦有暂时增加。……大学额为岁考取文武生各10名;科考取文生15名,广额5名。”光绪三十年(1904),内城大街南端建有高门,题额“儒学”,教官则赁民房居住。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周凤勋重修明伦堂、尊经阁、两庑(即名宦祠、乡贤祠)及教官公署。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学部颁布《劝学科章程》,规定州、县设置劝学所,设劝学总董1人。宣统元年(1909),改称劝学员长。整个清代,《重修定西县志》载录姓名的安定县学教谕28人、训导10人。

安定境内,元代以前的科举考试情况已难稽考。明清两代,安定县共有各种贡生、监生394人。乡试逢大比之年在省城举行,中式者即为“举人”。先前陕甘合闱,凡本县应举者,须得远赴西安参加乡试,极为不便。清光绪元年(1875),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陕甘分闱,建贡院于兰州,以便考生。明清两代,安定县先后考取文举94人、副榜11人。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进行,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考,中式者称为“进士”。明清两代,安定县先后考取进士29人。

在元明清三代,除设州学、县学外,还有书院、义学、私学等。书院有官办、私办两类,今可稽考者仅四所。在文庙旁,曾设“荣河书院”。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移建于城南门外,院宇宽敞,环境清幽,可容数十人肄业其间,学子先后登科者不绝。嘉庆年间,知县陈观礼于城北中山垒建有“风台书院”。道光七年(1827),知县赵湘倡建“育英书院”,邑翰林马疏曾任主讲。咸丰年间,内官营设有“香馥书院”,贡生王永嘉、陈嘉言等人任教。以上书院,均在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同治十三年(1874),邑翰林王作枢竭力整饬,再建育英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李谷人购置地基,扩建育英书院。以义学而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设立东关义学。乾隆年间,设立马家堡义学。光绪二年(1876),陕甘总督左宗棠设立好地场、毗卢寺两处回民义学。就私学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招收学童以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另一类是年龄较大、程度较高的学生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经馆。明代嘉靖年间,岁贡王辅创设水坡私学,讲经论史,“邑中缙绅,半出其门”。万历年间,岁贡王符设立私学,求学者甚众,进士张国绅,举人张国纲、李奎等人出其门下。清代光绪年间,岁贡史懋燊在县城设帐传经,培育有进士安荫甲、举人张廷荐等人。光绪初年,内官营设有香馥寺私学,拔贡陈五福、陈书五等人任教,培育有举人王楷,贡生冯刚、杨景春等人。光绪末年,杨景春辞去宁夏府教授回籍继任,影响颇大。光绪初年,贡生张森铭在县城设塾教学,培育有进士苏绳武,举人丁俊、安沄,副榜张志贤,拔贡景艺林等人。光绪年间,贡生刘文源在巉口旧城公馆创办私学,培育有举人万中伦、贡生赵卿云等人。光绪中期,贡生许承烈与邑翰林王作枢诗文酬答,后被聘至专馆课读,培育有拔贡王黼堂、马良弼等人。安定境内的私学延至民国中期,因其所教课程不适应中小学升学考试而逐渐停办或改办。

元明清时期,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学田学租。明代万历年间,安定县有学田9顷66亩。清同治十年(1871),学田增至93顷70余亩。除付给山长修金、生童奖励外,其余发商生息,作为士子科举的费用。其次是捐资助学。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恽应翼捐俸买田70亩,士人王专等相继舍田4顷余,陇右道荆发银置田4顷20亩。清代康熙年间,知县张尔介率众士绅捐资700金,李鳌协同邑人孙广文捐资70万余文,均发商生息,作为荣河书院修缮和师生的食宿费用。道光七年(1827),知县赵湘捐银715两,购置南关街西地基,倡建育英书院。

清代后期,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以科举为核心的封建教育体制受到极大冲击。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维新派倡导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次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决定在全国各地设立学堂,明确学堂的设置、管理、教员任用等细则。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各地重教兴学的官吏、士绅筹办或改建新式学堂,推行近代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周凤勋、山长马镜堂在南关文昌宫右侧(育英书院旧址)创设“育英学堂”,即安定县高等小学堂(今大城小学前身)。

说明:近年来,应邀参与《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志》的编写工作,负责拟定《凡例》,撰写《概述》,修订第二编《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并全面负责全志的文字统稿工作。这是《概述》的第一部分(元明清时期)。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baaf47a90101jew4.html

顶部
辣豆腐
秀才
Rank: 2


UID 1541
精华 1
积分 2616
帖子 423
威望 10
金钱 18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4-1
状态 离线
【资料】《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志·概述》(二)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全面实行国民教育。民国元年(1912)初,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9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1912年为壬子年)。民国二年(1913),陆续发布各级各类学校法令,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统称“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为癸丑年),规定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7年、中等教育4年、大学教育6至7年。民国十一年(1922),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改革后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1922年是壬戌年),其中规定初等教育7年,分为初级小学(4年,简称“初小”)和高级小学(3年,简称“高小”)两个阶段,初级和高级合办的小学称为“完全小学”(简称“完小”)。民国十八年(1929),制定《国民政府教育宗旨》,规定“中华民族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民族生活、扶持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民间私塾,普遍实行新式国民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变迁。民国初年,定西县的教育行政机构沿用清末的劝学所。民国十四年(1925),裁撤劝学所,新设教育局,负责全县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察各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县教育局下,分设城区、青岚山、内官营、李家堡、鲁家沟5个学区,按照地域远近,学校划归学区辅导。民国二十三年(1934),裁撤教育局,并入县政府第三科。民国二十七年(1938),复设教育局。民国三十年(1941),改称教育科。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称第四科,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均无变动。民国时期,教育局(科)最初设在县城东关白衣寺(今永定路街道司法所)。民国三十年(1941),迁入县门街县政府院内(今敬东厂)。

——学校管理及校长聘任制度。民国时期,小学的设立与变更等事项,由县级行政机关决定。县立小学由县级教育行政机关管理。乡镇小学成立董事会,私立小学成立校董会。校长全面管理学校事务,下设教务(教导)主任、事务(总务)主任。民国二十八年(1939),教育部颁布《训育纲要》,对初等教育实行“管教养卫”“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制度,实施“一乡一保一校”原则,凡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保设国民学校,校长一般由各乡(镇)长、保长兼任,实行中心国民学校辅导保国民学校的管理体制。民国时期,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由县长委任,保国民学校校长由县教育局(科)指任,所有教师均由校长延聘。

——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民国时期,全县教育事业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逐渐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得以壮大。民国初年设立的学校,教师多为清末私塾课读的当地秀才,也有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和在私塾读书程度较好的部分青壮年。到了民国后期,全县小学教师主要来自兰州、陇西、临洮等师范学校,以及兰州中学、县立中学等;县立中学教师以大学专科毕业者居多。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全县有教职员工304人,其中中学30人,小学274人。

——小学、幼儿教育逐步发展。民国二年(1913),育英学堂改建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内官营香馥寺私塾改建为西区县立高等小学校,李家堡、宁远店及通安驿三处私塾改建为南区县立高等小学校及初等小学校。民国五年(1916),原毗卢寺义学改建为西区县立初等小学校。此后,在县城及各区陆续创办国民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全县境内创办短期小学和初级小学65所。当年,大城小学毕业生37人,除7人未报考外,其余全部考入兰州中学或兰州师范学校,一时名扬省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定西县被确定为小学教育实验县,实验小学设在西关。民国三十七(1948),县政府制定《强迫学龄儿童及失学民众入学暂行办法》。民国三十八年(1949)八月,即定西县和平解放前夕,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0所,保国民学校75所,在校学生6637人。民国时期,定西县的幼儿教育附设在小学完成。先后在南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今大城小学)、东关保国民学校(今东关小学)、县立实验中心国民学校(今西关小学)、锦屏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今内官营中心小学)等25所小学附设幼稚班,采用复式教学法进行幼儿教育。

——中学教育在艰难创业中发展。定西县创办中学始于民国三十年(1941)。当时,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本籍人士康平侯、王墨林、景艺林等人,会同地方士绅积极倡议,申请筹建县立初级中学(今定西市第一中学前身)。当年5月8日动工兴建,5月18日(以该日为校庆纪念日)正式成立。建校占用大城小学校址,大城小学迁入城隍庙内。当年秋季,该校正式招生。省政府委派甘肃学院教育系毕业生陈浩为首任校长,邀请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校牌和礼堂匾额。民国三十四年(1945),增设高中部。时任校长陈珍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坚持招收高一新生,亲任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并从社会各界聘请文科兼职教师。至此,全县始有完全中学。此后,陆续聘请杨见三、朱鼎、张祖训、冯麟、马玉堂、陈范邱等来校任教,从而不断得到发展。民国三十八年(1949)六月,该校高中部3班,初中部6班,在校学生219人;有教职员工30人。8月14日,定西县和平解放。9月,学校迁至西门外南山根旧营房(今定西市第一中学校址)。

——师范教育和民众补习教育。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国教师资班。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月,国教师资班改办为三年制简易师范班。民国三十五年(1946),简易师范班不再招生。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前后共毕业三届三班学生。在民众补习教育方面,民国二十二年(1933),创办“第一民众学校”,成立民众图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成立教育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执行《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实施细则》,创办大量短训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实施《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除设置成人班、妇女班外,兼办其他各项社会教育。民国三十年(1941),召开战时教育推行委员会会议,举办战时民众教育。民国三十四年(1945),按照部颁《机关团体办理民众学校办法》《普及失学民众识字教育计划》,创办民众学校,推行失学民众识字教育。民国三十五年(1946),按照《普及失学民众识字教育分年实施计划》《机关团体办理民众学校办法及开办学校规则》,强化民众教育。民国三十六年(1947),落实《甘肃省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暂行办法》,全县办理四期失学民众识字教育,共计毕业28800多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民众教育馆创办《民众壁报》(后改为《民众新闻简报》)。民国三十八年(1949),裁撤民众教育馆,业务归入县政府第四科。

——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民国时期,全县教育经费有学田学租、国家拨款、地方筹措、捐资助学等形式。民国初期,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在学田租粮、学产租金中开支。从三十年代起,执行《甘肃省各县整理学田出租暂行办法》《甘肃省各县市劝捐寺庙祠财产充作国民学校基金办法》《国民学校及乡(镇)中心学校筹集基金奖励办法》《限制各级学校缴收报名费办法》《各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劝募救国公债办法》等,县立中小学经费一律由县财政统一拨发。民国三十五年(1946),全县召开公教公产会议,成立公教公产整理委员会,并规定整理各项办法、公教公产项目及公有款产奖励办法。民国时期,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地方人才,历任县长彭楚城、赵文焕、王尚仁等县府官员身体力行,朱心泉、康平侯、陈珍等地方人士慷慨解囊,定西天主教堂、佛教协会等团体积极参与捐助。特别是在筹建县立中学高中部之际,水梓、邓宝珊等社会各界人士94人集体署名倡议,向全省发出《定西县立中学募捐基金启事》,为定西中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baaf47a90102uxrk.html

顶部
渠椀洽着
楼客




UID 16110
精华 0
积分 726
帖子 66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严重支持!

顶部
鶗鴂雕卉鸾觞
楼客




UID 14497
精华 0
积分 561
帖子 51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丘陵七注
楼客




UID 11212
精华 0
积分 695
帖子 54
威望 0
金钱 1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谢谢楼主啊!

顶部
鯹咸畅畅
楼客




UID 15033
精华 0
积分 528
帖子 48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挺好啊  

顶部
学派全躯
楼客




UID 13804
精华 0
积分 475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自己知道了  

顶部
畅饮汰
楼客




UID 16202
精华 0
积分 509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3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凈觉暴蔑
楼客




UID 17573
精华 0
积分 517
帖子 47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要顶!

顶部
owenkidd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21
精华 0
积分 2078
帖子 172
威望 0
金钱 186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1-9
状态 离线
先顶后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7 15:54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06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