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洪洞大槐树
游民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291
精华 0
积分 3835
帖子 867
威望 124
金钱 21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4-2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7:4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

——华夏儿女祭祖园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有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至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所以时至今日,大槐树成为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了亿万大槐树后裔永远魂牵梦绕的老家。

洞大槐树下移民的故事,要从一首令所有炎黄子孙荡气回肠的歌谣谈起:“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段如泣如诉,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凡有中华儿女的地方,都跳动着它那哀婉而又亲切的歌谣,它令诸多的黄河儿女梦牵魂绕。

洪洞大槐树(一)大槐树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洪洞县,是尧王建都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久远,人文荟萃。洪洞,古称神圣之邦,西周时为杨侯国,是山西第一大县。演绎八卦太极图的伏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统领四方的黄帝,禅让天下的唐尧,体恤万民的虞舜,都曾在洪洞留下深深的印迹。可以说,华夏大半部文明史在洪洞浓缩,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难怪发生在洪洞这个神圣之邦的故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十四世纪中叶,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朝统治者的野蛮征服和残暴统治极度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抗四起,朱元璋为平定天下,连年征战,天灾人祸致使中原地区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据史书记载:豫鲁皖苏之民十亡八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燹灾荒,涂炭了生灵,吞噬了中原。

当一幕幕战争的悲剧在燕赵鲁豫轮番上演时,三晋大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远离战祸的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洪洞一带。

面对中原地区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累年岁租不入的局面,明初的当务之急便是恢复发展生产,明统治者把移民屯田的目光投向了人口最稠密的山西,空前绝后的大移民不可避免的在这里发生了。按文献通考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传闻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 资,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下为移民聚合之地,于是,汾河岸畔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移民,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却割舍不了浓浓的乡情。当年,许多苦难的移民含着热泪告别古槐,告别家乡,离开了丰沃厚重的黄天厚土,离开了富足安康的中原大地,再也看不到汾水岸畔的渡船,再也听不到萦绕槐园的鹳鸣,背井离乡的他们把对故乡的追忆,编织成一代代人期盼的梦,永远镌刻在古槐后裔深深的记忆中。

自移民的第一天起,移民后裔对故乡的思念就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故乡的一草一木,均深深镌刻进他们的心田。当他们恋恋依依、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的泪眼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古槐,是那古槐枝丫间一簇簇令人惆怅的老鹳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乡时最后的标志。当时的移民从大槐树动身时,不少人或者纷纷折槐枝带在身边,或者带一把槐树的种子。把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槐种上。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后,便把槐树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大门口或大路的旁边,辛勤的浇灌,精心的培育。每当逢年过节,有的人还献上供品,烧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有的槐树干枯了,人们都不愿伐掉。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传统习惯。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当第一代迁徙者归根无望之时,面对故乡明月,他们谱不出逐水曲,唱不出游牧歌,脱口而出的是这首“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数百年来,这首古朴的民谣,慰藉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创伤,激动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心房,唤起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向往。

今天,在明代移民遗址上,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拔地而起,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汾水岸畔,已经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海内外移民后裔寻根访祖的圣地。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由移民文化区、祭祀区和游客体验区三部分组成。

古大槐树碑亭、茶室、牌坊是移民文化区修建最早的景点,建于民国3年,由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倡议修建,山东曹州、长山等地古槐后裔纷纷解囊,很快便捐足数百纹银,于是便有了供人凭吊的古大槐树碑亭一座,也有了供人品茗怀乡的茶室三盈,古槐后裔报本溯源之情,山川可鉴。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当年移民们出发地点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大槐树的东侧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经过400多年的风雨,第二代古槐如今也已干枯了,但如同移民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一样,在第二代古槐北侧又同根生长出第三代槐树,佳树延年,代代相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三代古槐作为移民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亿万古槐后裔识别家乡的标志,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根。

春去秋来,相思何时歇?多少年来,遍及全国根系祖槐的莘莘游子,情系槐乡,临风怀想者有之;迢迢而归,虔诚谒拜者有之;挥毫抒怀,缅怀先祖者有之;寻根问祖,认真续谱者有之;问君足趾,共道桑梓者有之;慷慨解囊,助建家乡者有之。诸多的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往来络绎不绝。近年来,旅居海外的游子,港、澳、台同胞,更是怀着对先祖的敬仰、对故土的眷恋,后裔们纷至沓来瞻仰古槐树的雄姿,寻访老鹳窝的踪迹。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7117a01009ffl.html

顶部
游民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291
精华 0
积分 3835
帖子 867
威望 124
金钱 21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4-23
状态 离线
洪洞大槐树(二)

走进十几年前建成的大槐树公园,至古槐遗址,呈示在眼前的是一座清末民初建立的碑亭,碑亭飞檐斗拱。碑上镌有的“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将多少代人的辛酸、委屈、悱恻、凄切与思念都凝固在这里。距古槐遗址几米远的石砌的高崖上,是汉槐之根蘖生的“二代古槐”,她于1974年被飓风击倒,人们将她扶直后,那钢铁一样的躯体仍挺立着不朽的灵魂。这失去母体的生命,早已执著地将基因传递给“三代槐树”,复苏着她逝去的绿色。傍母而立,“三代槐树”已粗壮过围,蓊蓊郁郁。她继续弹拨着生命的琴弦,又根生出一片大大小小的新槐,老槐新槐在大槐树公园里,同吟着一曲倔强的生命进行曲。跨越时间的长河与空间大海,我心中的那点灵犀早已与祖槐相通。承蒙历史之神的诏谕,驱将我探求寻觅先祖们大迁徙的确证,爬罗剔抉先祖们求生存的真实。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豫鲁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的复仇。元末,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关于胡大海的传说,版本多种。“雁带箭而飞”,一听便知是天方夜谭。胡大海确有其人。《明史?胡大海传》中载,胡勇武过人,是一耿介仁德之士。其虽为赳赳武夫,却以“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当作框范行为的准则。在旧中国,每当巨祸大难普降善良的茅屋无辜的村落时,听天由命囿于一隅的平民,不晓事物的来因去迹,处于一种脆弱的文化心理,便你加一枝我添一叶地演绎出一些传说,来慰藉呻吟的灵魂。这些民间传说,虽诡谲乖张,却往往蕴含着历史本质的真实。战乱频仍,水旱蝗疫是明初大移民的真正原因.元朝末年,黄河两岸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历史告诉我们,类似这种带有策反性的民谣往往出现在改朝换代的前夜,它既凝聚着百姓对统治阶级的切齿仇恨,又往往是农民起义军揭竿前预谋并借重的谶语。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野蛮的征服,凶残的践踏,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中原大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溃堤冲垮了山东的盐场,使国库收入锐减,对黄泛从不过问的元统治者,不得不强令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疏浚黄河。四月的一天,民夫们在兰考县的河道里,挖出一个独眼石人,石人背后刻字两行:“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当石刻的谶语与民谣相吻合之时,正是农民起义军兴兵之日。在这之前,方国珍在浙江台州首义,篝火狐鸣;石人挖出后,红巾包头的白莲教传人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举事,鼓角连营;徐寿辉在蕲州揭竿,济河焚舟;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举义,矢石如雨;接着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造反,攻城掠地……元政府调其精锐官军与各路义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殊死相搏。元军凶横酷虐,杀人如麻。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部死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当时,一些地主武装为维护本阶级利益,也同元军沆瀣一气,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 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元军及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北皖北的百姓十亡七八。《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名城扬州被元军攻克后,杀得仅存十八户,《开州志》中记录元军席卷濮阳县后,“居民仅存七姓,丁不满千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中也载,元军“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在冷兵器时代,战乱往往像一个偌大的绞肉机,它将千百万黎庶和士兵的躯体绞成齑粉,榨出的成百吨的浆血,才能染红一个新王朝的皇冠。刘福通的红巾军被元统治者镇压后,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追逼元帝出亡漠北,长达十六年的战乱方才告终。

战乱与灾荒,往往是历史之树上同时并生的两只恶瘤。元末战乱时,水旱蝗疫也顷时而注从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黄、淮河频频溃堤,几乎岁岁都有洪水泛滥,中原大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为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朱洪武于石头城易地更天,饱经兵燹、灾荒巨创的百姓喘息甫定,又发生了令读史人心折骨惊的“靖难之役”。朱洪武宾天后,其孙朱允?继位。这建文帝生性软弱,致使王室蠢蠢,天下汹汹。朱允?为巩固权力,采取“削藩”措施,一下惹恼了他的叔父燕王朱棣。朱棣以入京诛奸为由,从北京直逼南京,在冀鲁豫皖同政府军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朱棣后来虽是位有为之君,但在与侄儿争夺九五之尊的皇位时,却凶狠残暴。《明史?成祖本纪》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役,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发帮助政府军抵御燕军。朱棣气急败坏,对政府军和百姓一例诛戮。燕军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拼死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立即派兵把这一带百姓杀得仅存两户。山东临清县肖寒村《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鲁豫轮番上演时,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的三晋大地,却是另番景象。这里日升月恒,风调雨顺,稼穑葳蕤,万姓胪欢。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写道:“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指吃东西的生灵荡然无存),而河东(晋南)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数量,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河北人口为189.3万,而山西却达403.4万人,比冀豫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五  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路,总是泥泞而沉重,每行进一步,总要伴随着苦涩的泪、惨重的血。洪武元年,朱元璋面对破碎的山河,发出这样的感慨:“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奏说迁民事。督府左断事高巍奏称:“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上,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十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 实际上,励精图治的朱元璋此时心中很明白,就连他的故里安徽凤阳,虽已置县,但却是“地瘠民稀,萧萧数楹,仅同村落”。置县不过是大臣们为阿附他而已。户部郎中刘九皋献策:“……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从放牛娃、贫僧到南面百城称孤道寡的朱元璋,雄心随岁月而膨胀,抱负伴龙墩而扩张,为圆龙腾云涌万世一系的美梦,也必然会做出顺乎历史潮流的抉择。在移民的举措中,除遣返、军屯、商屯之外,最难实施最牵动人心的则是平民百姓的大迁徙.

《明实录》记载,明初山西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七十九县。移民主要来自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阳府,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可见迁民最多的是当今临汾,而洪洞当时人口最稠,作为一个县份来说,移民最多自在情理之中。但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晋民后代修葺的谱牒里,几乎都记载先祖来自洪洞,这颇令人费解。但稍一留意有关史乘方志,便疑团顿释。因当时之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长期浸泡于农业文明中的“丁村人”的后裔,虽有劳作之苦,但不乏桑麻之乐。此时的流动与迁移,早就不是逐水曲,狩猎歌歌,游牧吟,而成了农民悲剧的代名词。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归道,狐死必首丘……中国古老文化以动物习性创造的这些依恋故园的词汇,实际上是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心理的折光。


顶部
游民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291
精华 0
积分 3835
帖子 867
威望 124
金钱 21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4-23
状态 离线
洪洞大槐树(三)

围绕这次迁徙,迁徙者及其后人编纂出了种种听来令人百脉沸涌,低徊唏嘘的故事。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洪洞大槐树(三)

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鲁豫一带门道户说,妇孺皆知。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山东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我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看到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 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关于大移民中明王朝设圈套诱骗百姓的传说,有一定的史实依据,蒙骗群众向为封建统治者的惯用伎俩。“解手”一词的来历,听来也能自圆其说。至于“脚小趾甲复形”一说,则于情于理于科学都解释不通。明王朝移民旨在扩大农耕,移民长途跋涉全靠双脚,为防逃跑可在人体其他的部位黥记,大可不必在脚上动刀。国内我天南海北的朋友,凡问及者,脚小趾甲都是复形,而友人们的先祖不可能全部出自三晋。后天绝不可能改变遗传。……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筛簸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有人从《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却是莫大的悲哀,大迁徙无情摧残着放逐者的心灵,所造成的精神创伤,甚至几代人都难以平复。我们不难想象晋南迁徙者背井离乡时的情景。就要告别“尧天舜日”时即耕耘过的丰腴土地了,就要告别先人们“接姑姑迎娘娘”时即敲打过的那令人心醉的威风锣鼓了,就要告别那碧波盈盈灿若锦缎般的汾水了,就要告别唐代诗翁王之涣即观赏过的令人神迷的鹳鸟了,大批扶老携幼的迁徙者怎能不五内俱焚、寸心如割!乡土的一涧一溪,一寺一庙,一坟一松,一谷一黍,一房一槐,一莲一蓬,一鲫一鲤,一草一卉,一鸟一虫,早已化为迁徙者生命的血肉,像文身的花纹附着在躯体之上。迁徙者们怎能不恋恋依依,声泪俱下!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一寸寸、一尺尺、一丈丈,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那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鹳窝……于是,老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离故土时的最后的标识……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抑或难觅鹳鸟,抑或乌鸦常见,抑或“鹳”、“鸹”两字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经几代人的舌传口播,老鹳窝便成了老鸹窝了。风尘逆旅,给迁徙者心中留下许多刀刻般的伤痕.

大迁徙给明初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比这一时的经济繁荣更为珍贵的是,它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掺和、交糅、渗透,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关照,培育着新的文明的种子。统治者为国家大局而实施的强权措施,往往能推动历史大步前进。文明要付出代价,文明有时会来自野蛮。文明的分娩,常常要挣脱粗暴的捆绑,残忍的枷锁,要洒很多很多的泪,流很多很多的血……摘自1999年收获作者:李存葆 洪洞移民是怎样迁居南阳的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扫墓追念祖先悼念亡灵,已沿袭成俗。每年的清明节,山西省洪洞县都要举行大槐树寻根祭祖活动,瞻仰古槐碑亭和那里的大槐树。其中也有不少南阳人。

南阳人为何要到洪洞祭祖?为何会把大槐树和老鸹窝当成“根”和“家”?这里面有一段辛酸的历史。

明朝的洪洞移民众所周知,南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一度百业兴旺,人口众多。然而到了元朝末年,因历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南阳居民死亡惨重,大批难民南逃。其时辖5州13县的南阳府只有692户4293口人,不及现在的一个大村庄,人口濒于灭绝的边缘。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针对“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决定从山西等地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最早开始于明洪武二年,直至明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时间。迁民主要来自山西。洪洞县当时时山西一个人口稠密之县,因此被列为迁民的重点区域之一。

洪洞县境内有个广济寺,寺内有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就是亿万移民后裔时常念叨的那棵大槐树。当年,汾河滩上的老鸹,在古槐的树杈间构筑窝巢,密密匝匝,叫声连天,成为当地一大奇观。树下设有移民局,明王朝派官员在此集中给外迁人员发放凭照川资,办理有关手续。被迁民众在出发迁,汇集于这棵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及树上的老鸹窝入于眼而印于脑,当做告别家乡的纪念。因此,洪洞县是“家”,大槐树是“根”,在中原等地广为流传,数百年来,成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据《明实录》等史书记载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规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18省(市),498县(市),其中南阳各市县区均有洪洞移民。当年,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南阳后,官府规定的是每人给15亩地、2亩菜园。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南阳肥田沃野,一片连着一片,谁有本事把地开垦出来就算谁的。这一下子移民们可就慌了手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土地就意味着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于是盆地兴起了占地热潮。有的人家,牵牛犁沟占地,围着大块地犁上一圈,这块地就算他家的了;有的人家在地里载上木桩,写上姓名,就算他名下的土地了;还有人家县在一块地周边种,里边的土地待以后再去开垦。

洪洞移民迁入南阳,使各州县的人口得以增长,明洪武二十四年,全境人口增至1.48万户9.12万余人到明朝中期,南阳的官民田地已达18.69万顷,夏税4.3万斗。同时,移民们还开发了铜矿、硫铁矿、铅银矿、煤矿等。随着迁民的移入,南阳又渐趋繁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阳卫指挥使郭云,在元朝土城旧址基上,将南阳府城改建为砖石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二十三子唐王于南阳。是年,在城内通淯街修建唐王府,建宫室殿堂800余间,府后有石山,俗称王府山。

清朝的山西移民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对人民横征暴敛,终于造成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南阳盆地再次受到战乱之苦,南阳人口再度锐减。《南召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农民义军转战县境,南召人周家礼起兵响应,在与官军长期混战中,人口伤亡不可计数,全县人口仅剩8782人。

上述情况表明,到了明末清初,南阳境内又变得地广人稀了。为解决田园荒芜、劳力匮乏这一现状,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大批人口由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迁入境内。洪洞大槐树(三)

移民的传说。种槐树的习俗走遍南阳的村村寨寨,不论是山区或是平原,人们会发现,房前屋后,村头地边,都种植有槐树。据传说,这是山西移民带来的习俗。在南阳,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是老家。卧龙区蒲山镇的槐树湾街,也称古槐镇。据说,明初的洪洞移民来到此处后,种下一棵槐树。到清初时,此槐已长得十分高大壮实。因槐树主干弯曲,人称槐树弯。后来“弯”讹写为“湾”。清乾隆时兴起逢双日集市,又名槐树湾街亦称古槐镇。“打锅牛”的传说牛氏一门在离开洪洞县时,五兄弟聚集一起商议,分手之后,再见面的机会要少得多的。怎么使后人相聚知道是同宗之人呢?老大把铁锅砸烂,五兄弟各分几块,以后拿此相认,“打锅牛”的传说从此流传下来。

移民在外地安家落户后,仍忘不了自己的老家大槐树,他们不远万里回到大槐树下祭拜先祖。

顶部
中富投资
秀才
Rank: 2



UID 3829
精华 0
积分 1585
帖子 122
威望 0
金钱 2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要顶!

顶部
龙荒暴斧
楼客




UID 8718
精华 0
积分 585
帖子 53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写得好啊 估计有马甲  

顶部
yidezhanghao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53
精华 0
积分 1600
帖子 146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1-27
状态 离线
这个贴不错!!!!!  

顶部
七星车消液
楼客




UID 15422
精华 0
积分 374
帖子 34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楼主,支持!  

顶部
月亮上的猪
秀才
Rank: 2



UID 10305
精华 0
积分 1765
帖子 35
威望 0
金钱 16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支持你加分  

顶部
坏小子
秀才
Rank: 2



UID 3189
精华 0
积分 1024
帖子 93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顶部
安车骨酒
楼客




UID 17161
精华 0
积分 517
帖子 47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晕  不信啊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15:2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333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