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西夏、大夏与夏——夏崇拜探索
穷娃娃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5
UID 1196
精华 0
积分 11168
帖子 689
威望 86
金钱 9792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9-8-6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2:5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西夏、大夏与夏——夏崇拜探索

西夏、大夏与夏

——夏崇拜探索

易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一、 引言

西夏一般指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元昊建立的夏国,自称夏或大夏。大夏一般指晋末称雄一时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也称西夏。夏一般指商之前启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也称大夏或西夏。夏史夏文化研究是经久不凉的热点,大夏研究也有专著专文,西夏学已成显学,但三者之关系还很少有人留意。夏、大夏、西夏并非前后相继,但藕断丝连数千年,均与夏祟拜有关。从中国或东亚历史宏观背景来考察三者之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西夏、夏与大夏

西夏是后人对与宋、辽、金鼎足而立的夏国的称呼,开国君主元昊自称为夏或大夏[1]。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宋独立。元昊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又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然后建宫殿,定兵制,创文字,立文武班。1038年元昊时年三十,筑坛受册称帝,国号大夏。夏国奠基人李德明被追尊为太宗。

夏国本有国史,自称夏国、夏或大夏。《西夏书·斡札箦列传》云:“斡札箦,西夏宁州人,掌其国史。”夏仿唐设国史馆,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为学士撰修《实录》。《宋史·夏国传》论曰:“今史所载追尊谥号、庙号、陵号,兼采《夏国枢要》等书”。《金史·西夏传》赞曰:“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实录》、《夏国框要》、《世次》等应该是夏国人自修的史籍。

“镇夷郡王”表明夏国皇族自认为夏,称异族为夷。襄宗李安全乃仁宗弟越王李仁友之子,被降封为镇夷郡王。他极为不满,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

宋人称夏,罕称西夏。夏国、夏州、夏地、夏境、夏主、夏人、夏军、夏兵常见于宋代文献和《宋史·夏国传》。洪皓《松漠纪闻》云:“多为商贾于燕,载以橐驼,过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贾人苦之。”《宋史》修于元朝,仍能大体反应宋人对夏国的态度和称呼。《宋史·夏国传》云:“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赐姓李,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后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讨黄巢有功,复赐李姓。”元昊即皇帝位后遣使上表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2]帝谓辅臣曰:“元昊昔僣号,遣使上表称臣,其辞犹逊。…或可稍易以名号,议者皆以为不然,卒困中原,而后岁赐,封册为夏国主,良可惜哉!”[3]

辽亦称夏或大夏。辽以义成公主嫁继迁,册为夏国王;后又遣使册德明为大夏国王。德明追尊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金亦称夏,蒙元早期还称夏。《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云:“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见知,乃诧于公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进,不已左乎?’公曰:‘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4] 《金史·西夏传》赞曰:“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故近代学者记西北地理,往往皆臆度言之。圣神有作,天下会于一,驿道往来视为东西州矣。”

元代晚期西夏才开始流行。元修《辽史》卷115称夏国史为《西夏外记》,《金史》卷134称夏国史为《西夏传》。明修《元史》径称西夏:“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 清代出现了以西夏为名的书籍如《西夏书事》和《西夏书》,但书中仍多称夏。《西夏书·罗世昌传》载:“金与夏国合议,定夏主称弟,各用本国年号。”《西夏书事》亦宋、夏纪年并立。

当代中国学者习称西夏,偶称大夏,例如西夏文物图书《大夏遗珍》及“大夏遗珍——西夏文物精品展”。西方学者亦称大夏或西夏,西方首篇西夏学博士论文名为《党项与党项国家大夏》[5]。

三、大夏、夏与西夏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亦称群臣劝其入继大统,筑坛祭天,即帝位,建大夏国,都城曰“统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大夏强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大致包括今陕西秦岭以北、河套地区、山西南部及甘肃东部。431年赫连定攻灭西秦,遭遇吐谷浑首领慕璝袭击被俘,大夏灭亡。大夏国自赫连勃勃称帝至赫连定被俘,历二代三王共25年。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可从器物或文物印证。当时工匠造百练钢刀曰“大夏龙雀”:“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6]他仿莽泉铸币,面文隶书国号“大夏”,年号“真兴”。“大夏龙雀”是传说名刀;“大夏真兴”是古钱奇葩

赫连勃勃是匈奴后裔,自认为是夏后氏之苗裔。勃勃谓买德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祖宗重晖,常与汉、魏为敌国。中世不竞,受制于人。逮朕不肖,不能绍隆先构,国破家亡,流离漂虏。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卿以为何如?”[7]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念念不忘其先祖:“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8]岭北夷夏降附者数以万计,勃勃置守宰以抚之。[9]赫连勃勃自称为夏人,称他族为夷,曾号召夷夏十万筑统万城。“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便手自杀之,…夷夏嚣然,人无生赖。”[10]

后人亦称大夏为夏。清嘉庆《延安府志》云:“赫连勃勃疑冢,在延川县东南六十里白浮图寺前。有七冢,相传为夏王疑冢云”。《延川县志》亦云:“白浮图寺,在县城南六十里,寺前有七冢,前人以为夏王疑冢”。1991年延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夏、大夏与西夏

确凿无疑的夏朝文献还没有发现,商代甲骨文又没有夏的明确记述,我们只能主要根据周代和汉代文献追溯夏史。一般认为夏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人主要活动于晋南和豫西,可能由晋南迁至豫境,故晋南有“夏墟”之称。《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康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夏人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中原,夏又称大夏就很自然,或者说大夏是夏人居住的地方。《晋书·地理志》:“夏后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南浮于江。”《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大夏地望游移不定,晋南、临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巴克特里亚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踪迹。王国维主要根据《大唐西域记》“覩货逻故国”推断大夏从塔里木盆地往西迁徒:“考覩货逻之名,源出大夏,(嘉兴沈乙庵先生并西人马括德等并创是说)大夏本东方古国”[11]。黄文弼主要根据《史记·封禅书》“齐桓公西伐大夏”和《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认为夏分布于凉州、兰州、河州一带,且以河州(临夏)为中心。[12]余太山主要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认为大夏故地至少可以追溯到河西地区,活跃于西域广大地区。[13]

夏又称西夏,“西夏东殷”之说由来已久。《博物志·异闻》费昌问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是关涉陶唐氏与夏、周先人兴衰荣辱和相互关系的重大事件[14]。“唐伐西夏”见于《逸周书·史记解》:“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博物志·杂说》有类似说法:“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唐伐之,西夏云(亡) 。”《穆天子传》卷四亦云:“自阴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古人禊饮以曲水流杯为趣,晋人束晢《三日曲水对》:“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15]清华简《尹诰》称“夏”为“西邑夏”:“唯尹既及汤咸又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烖灭夏’。”清华简《尹至》:“自西烖西邑,戡其有夏。”[16] “西邑夏”或“夏”在殷的西方,故可称西夏。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主张夷在东夏在西,东夷西夏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不无道理。李济坚信商人“西指克夏”吸收夏文化创造了商文明:“所谓商朝的文明,综合了东夷、西夏和原商三种文化传统”。[17]

五、讨论与结语

夏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为人。《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夷从大从弓,甲骨文作“尸”或“人”,本义亦是人。《说文》:“夷,东方之人”。如果夷入主中原,再夏为西方之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禹定天下九州,执玉帛者万国,治水行天下,其活动的范围极其广阔。古史资料中关于夏商的记录可能分属于东西两个体系。西夏可能就是东方居民夷对西部居民夏的称呼。夏殷经常相提并论。《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夏可能来西北,故与西结下了不解之缘。西北彩陶的衰落与青铜的兴起表明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占了上风。齐家文化青铜器与中亚、南西伯利亚的铜器的样式基本相同:青铜刀常见,偶见青铜矛、浮雕人面青铜匕、空首斧等合范铸造的兵器和铜镜。2002年喇家遗址出土的三孔大玉刀,复原长为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与二里头玉刀类似,可能是“王者之器”。齐家文化陶器不发达却独具特色,双耳罐是中亚和西方共有陶器。齐家文化陶权杖头和四坝文化铜权杖头与西亚、中亚的权杖头形制相似。夏或大夏活跃于西域,古代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夏国也叫大夏。

夏可能与大夏河有关。汉代以前夏人主要活跃于黄河流域。其实夏河或大夏河是黄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黄河。《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意为大,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义反复。《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夏河或大夏河发源于青海同仁,流经甘肃夏河、临夏,于刘家峡入黄河。《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 临夏有积石山,夏河从积石峡中越过。大禹治好了泛滥的夏河,华夏之“夏”可能来源于夏河。《尚书·禹贡》明言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四州为夷人所居:冀州岛夷,青州嵎夷、莱夷,徐州淮夷,扬州鸟夷。如果有夏,最可能生活于黄河上游地区。《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夏与西戎或羌之关系难解难分。临夏东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县”,“大夏城”遗址在广河县城西南10里左右台地上,当地人叫“古城”。大夏河流经甘南和临夏,哺育了羌或党项民族。

周人尊夏,亦是自尊。周人自认为是夏的后人,其所居的疆土也是从夏人那里继承而来。《诗·周颂》:“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周自认为是夏的继承者,周代夏祟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赫连勃勃、元昊先后建立夏国,实质上是周人祟夏传统的继续。赫连勃勃亦以大禹诸夏继承人自居:“昔在陶唐,数钟厄运,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当经纶之会,凿龙门面辟伊阙,疏三江而决九河,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沈溺,鸿绩侔于天地,神功迈于造化,故二仪降祉,三灵叶赞,揖让受终,光启有夏。…爰始逮今,二千余载…故能控弦之众百有余万,跃马长驱,鼓行秦赵,使中原疲于奔命,诸夏不得高枕,为日久矣。”[18]追宗认祖,既是祟拜,也是攀附[19]。

元昊夏国与赫连勃勃夏国地域大体重合。《辽史·西夏外纪》:“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北魏灭赫连勃勃夏国,先改统万城为统万镇,不久改为夏州。隋改置朔方郡,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元昊夏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他们继承的不只是土地,还包括文化传统;认为整个西北地区都是大夏国领土。元昊拓拔氏,可通过鲜卑追溯到黄帝;又是党项,可通过羌追溯到禹或夏。《魏书》云: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黄帝、夏、羌、匈奴、拓跋、党项有一脉相承之处,擅长游牧和游击。夏人善于游牧和射猎仍有珠丝马迹可寻。目前中国最早的较完整羊骨架见于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其次是二里头。绵羊又称夏羊。《尔雅·释畜》:“夏羊,牡羭,牝羖。”《本草纲目·兽·羊》:“生秦晋者为夏羊,头小身大而毛长,土人二岁而剪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绵羊。”夏人善射,夏箭即良箭。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李益《从军有苦乐行》:“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赫连勃勃自比轩辕黄帝,善于游击:“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20]元昊游牧作风明显:“每举兵,必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 “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21]

如果真有夏朝,元昊夏国与赫连勃勃夏国是继承者。夏是新石器时代或传说时代到历史时代的过度期,也是游牧与农率部长与猎,耕与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时期。齐家文化与夏代纪年相当,也是东西民族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西北地区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独特多元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与羌有关,不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荀子·大略》云“禹学于西王国”。《史记》载“大禹出西羌”。“西羌古国”可能转化为夏王朝,彝语和汉语同源于原始羌夏语[22]。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于黄河上游大夏河地区;夏末商初已四分五裂,部分演变成了汉族,其它变成了羌、匈奴、党项、鲜卑等民族。

国灭人文在,地望常变迁。夏人或夏文化不会因国而灭,探索夏民族夏文化绝不能局限在夏朝或中原。如果我们认同炎帝或夷,以素食为主的东亚定居农耕民族总是被欺侮,吃肉喝酒的游牧民族经常占上风,中国历史基本上是被侵略的历史。如果我们认同黄帝或夏,以奶肉为主食的游牧民族节节胜利,反复征服定居农耕民族,中国历史是不断侵略和巩固的历史。梁启超认为自黄帝开始华夏民族就是靠武力征服夷、蛮而在中国生息繁衍:“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中国民族之不武,则第二之天性也。”[23]勃勃、元昊正是黄帝传统的继承者。如果同时认同炎、黄,中国历史就是兄弟混战融合史;西夏、大夏、夏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王静如《西夏国名考》指出西夏国正式全名为“白弥大夏国”。伊凤阁《西夏国书说》指出弥(mi)在西夏语中是“人”。“白弥大夏国”意为“白人大夏国”。聂历山《西夏国名校考》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2]《宋史·夏国传》。
[3]《宋史·夏国传》。
[4]《元文类》卷57。
[5] Dunnell, Ruth. “Tanguts and the Tangut State of Ta Hsia”, Ph.D. Dissen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3.
[6]《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7]《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8]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9]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10]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11]王国维:西胡考,《观堂集林》卷十三,中华书局。
[12]黄文弼: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40),收入《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3]余太山:《大夏和大月氏考》,《中亚学刊》第四辑,1995.
[14]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2001 年第4 期。
[15]《钦定四库全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四十三,(明)张溥 辑 《晋束晢集》。
[16] 以上文字据先秦史论坛子居先生http://xianqin.5d6d.com/forum-31-1.html
[17] 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2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8]《晋书·载记》。
[19]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七十三本三分,2002。
[20]《晋书·载记》。
[21]《宋史·夏国传》。
[22]陈保亚、汪锋:《论原始羌夏语及其转型--兼说蜀、夏、彝和三星堆文化的渊源关系》,首届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探源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西昌。
[23]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中华书局,1989。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0e408f0100u1t9.html

顶部
企喻丘陵
楼客




UID 16874
精华 0
积分 510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看看..  

顶部
泅戏沙陀
楼客




UID 18139
精华 0
积分 375
帖子 34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支持~~  

顶部
xsls999
秀才
Rank: 2



UID 3698
精华 0
积分 1624
帖子 140
威望 0
金钱 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20-12-14 20:4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谢谢分享了!  

顶部
天马行空
秀才
Rank: 2



UID 2662
精华 0
积分 1609
帖子 129
威望 0
金钱 19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洪英党甲
楼客




UID 18904
精华 0
积分 518
帖子 38
威望 0
金钱 1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自己知道了  

顶部
鹏壑沁入心脾
楼客




UID 12854
精华 0
积分 485
帖子 44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在努力中  

顶部
454111994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29
精华 0
积分 1893
帖子 165
威望 0
金钱 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1-15
状态 离线
谢谢分享  

顶部
不逊沛中歌
楼客




UID 8482
精华 0
积分 431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自己知道了  

顶部
妮妮
秀才
Rank: 2



UID 2187
精华 0
积分 1238
帖子 112
威望 0
金钱 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12:4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6975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