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创办清华学堂的周自齐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5: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创办清华学堂的周自齐

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它是用当年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中的部分款项而创办的。说起它的创办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周自齐先生。清政府在1909年成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周自齐出任总办;他又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亲自选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然后择优送去美国留学。这是他一生中的一大亮点。

(周先生一生沉浮于晚清民国政坛,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旧官僚,他有爱国的一面,做过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同时他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革命力量。正是这种悖行的双重人格,铸就了他矛盾而又复杂的传奇人生。而我们今天重点介绍他与北京有关的几件事情)

周自齐,(1871-1923)字子廙,山东省成武县周郑庄人。著名清末民国初外交家、帝制祸首之一。其曾祖周鸣銮,祖父周毓桂,其父周镐秀均为清朝官员,然都天府,教他虽出身于官宦进家但却少年孤贫,无以为家,其伯父周少棠领养。自齐生性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考入了广州同文馆,且学业出众,甚负才名。并为时任两于总督的张之洞所发现,举荐入京师同文馆。1894年应京兆试,中副榜,侍郎张荫桓很欣赏他,就将其推荐给中国驻美大使伍延芳。周自齐出使美国十余年,历任数使,都很琦重他。累充领事、参赞,又代办使事。在美十余年,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做了很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周自齐回国后在外务部,历任右参,左参,左右丞、参洊、侍郎等职。1911年袁世凯组阁、他被任命财政次长。后北洋政府屡次叠吏,周均位居要职。1922年3月周自齐署国务总理,同年6月2日-11日周摄行大总统职务,走到了他宦海生涯中的最高峰。然昙花一现,随着黎元洪的复职,周决定告别政界。1923年9月12日病故于北京,享年53岁。

1,毕业京师同文馆

1891年,20岁的周自齐报考了广州同文馆,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如愿进入同文馆学习外语。周自齐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因他学业出众,一表人才,为人潇洒大方,一时小有名气。

当时,广东番禺是与洋人最早接触的地区,风气远较内陆开通。周自齐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具有先进思想的新人士。在广州时,张之洞已经十分欣赏他,周自齐也因此一度成为总督府的座上客,在总督府的周自齐侃侃而谈,指点洋务。通过与张之洞的交往,张之洞认为其“孺子可教”,便专门以翻译生的名义保送他入京师同文馆学习(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欣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具体在东城东堂子胡同),使周自齐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周自齐与张之洞的交往也对他的早期的思想及一生的行为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在京师同文馆学习期间,周自齐关心国事,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为当时清政府翻译日报关于日本的动态,以供国内当政者参考。当时的执政李鸿章阅读“日本主要报纸上的主要消息,当时由同文馆学生陈贻范、长德、桂绅、周自齐等人翻译。李鸿章把东京公使馆的报告同报纸消息的译文相互对照,体察日本的事情。”周自齐在京师同文馆完成学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2,创办清华育英才

1908年,37岁的周自齐从美国回国,任外务右参。不久,又迁升左参、右丞、左丞等职。同年,美国政府决定退还庚子赔款中的部分款项,用于办学校和送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清政府在1909年6月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周自齐出任总办;他又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在这里按美国标准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然后择优送往美国留学。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周自齐是学堂的监督(即校长)。(据清华校史一书记载:第一任校长就是周自齐)从选定校址、购地、建校,到聘任教员,周自齐费尽心血。清华学堂于辛亥革命后改为清华学校,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应该说周自齐对以后清华大学的赫赫盛名有开创之功。

有意思的是: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封建王朝的一套。入学考试时,学堂正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十足的科举考场习气。这还不算完,开学之日,周自齐、范源濂率众学生在礼堂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行三跪九叩礼。有学生为逃避此仪式,前一日已预先告假,或诈称腹痛,或假言发热等等,不一而足。

清华学堂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上都要求学生十分严格。入学堂不久即行甄选和筛汰学生,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者,有假满未到学堂上学被开除者。学生在清华是幸运的,在学习及设备上、在住宿和生活上都享受着较为优越的条件。学生入学后所花费用不多,学宿膳费免交,一个学期只交体育费一元,以及预交期终可退还的赔偿费五元,七块钱一月的伙食(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清华学生衣着方面较朴素,大都竹布长衫、布袜、布冠。由于清华远处城郊,加上学校斋务处的严管,所以清华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循规蹈矩,养成了简朴的风气。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亲自主持选拔工作。他选拔留美学生的原则是“宁缺勿滥”,学生的中文要通达,身体要强壮,品行要纯正,家世要清白,还不能有破相。周自齐那年40岁,任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总办已经两年,那时还把留学叫做游学。在他主持下,经过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的学生,前后有三批,共180人。  这些学生中有:梅贻琦、金邦正(此二人后来接班当了清华校长)、张子高(中国化学界的先驱、清华化学教育奠基人);赵元任(著名音乐人)、竺可桢(气象学家)、周仁(钢铁冶金学家)、胡适(国学大师);姜立夫(数学家)等,以后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事实证明,以周先生的学历和资历,当游美学务处的总办,是适合的。在办学、育才方面,周自齐是有功德的。

3,支持袁世凯复辟

周自齐做过不少爱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历史的大变革中,他基本上站在反动保守的立场上,对新兴的革命势力持反对态度。

周自齐在政治上的反动还表现在他积极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上。1914年12月23日,他参加了袁世凯在天坛导演的“祭天典礼”丑剧,还请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为北京政府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为中国推行帝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915年他被任命为主持国体决定和选举事务负责人之一,具体负责全国各省区选举所谓“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年12月,袁世凯称帝时他被委任为“大典筹备处”委员。

半年后,也以是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周自齐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被黎元洪通缉。但因消息走漏,周幸运地亡命日本。1918年2月,冯国璋代理总统时,取消了对周自齐等人的通缉令,周才结束流亡生涯回国。这是周自齐一生中一个污点。周自齐获特赦后,又继续在北洋政府的几届内阁中担任要职。1922年4月,他被大总统徐世昌任命为代理内阁总理兼教育总长,因徐世昌下台还代理了10天的大总统职务。

周自齐一方面具有爱国思想,一方面也有“忠君”的成分,况且能够任职度支部副大臣也是古代知识分子最求入仕的较高层面。他认为为袁世凯服务只是他报效国家的一种途径,到了后来支持袁世凯称帝,已经是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当时的混沌逆流中。

4,后人捐葬礼影片

前两年,一套完整、真实地记录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丧葬礼仪的电影资料,引起大家的关注。这是周自齐之曾孙于2007年代表旅居美国的周氏家族无偿捐赠给了首都博物馆的。(图007)

此次捐赠的丧葬礼仪影像资料片,记录了1923年12月8日在北京举行周自齐葬礼的盛大场面,展现了从北京城中心的崇文门到门头沟墓地的送葬过程。这部默声影片长达十分钟,将民国时期的出殡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自齐生前曾任署理内阁总理,其身后葬礼场面宏大。影片出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诸多的场景。

北京第一条马路,就是周公馆门口这条“东总布胡同”,周自齐病逝,送葬队伍也就从这出发,浩浩荡荡绵延上百米,阵容之庞大,真的是轰动全北京,但是来到崇文门口,遇到火车经过,还是得乖乖等待。

数一数这抬棺人数,八八六十四人(所谓64杠,当年慈禧太后用的是96杠,而摄政王载沣用的就是64杠)等级之高,足以媲美清朝时期的王爷,队伍里头有中国传统的道士和尚,还有洋味十足的军乐团,中西合并,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再看周自齐的陪葬品,有人力车,也有时髦的汽车,汽车前头还有英文品牌呢!长达10分钟的黑白胶卷,呈现了民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却也见识到什么叫大人物的排场。

经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的专家鉴定,该影片内容真实,反映了二十世纪20年代“公葬”的过程,体现了当时官僚与市井文化,是一种“活态”资料,可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影片不仅是对葬礼场面的真实记录,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西合璧的丧葬形式,填补了民国时期丧葬礼仪资料的空白。影片出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诸多的场景。该片对于研究北京城市的变迁、当时的城市交通和丧葬习俗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这种丧葬习俗还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周自齐的曾孙、现任美国美辛普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周德汉先生在捐赠仪式上介绍说,该片是周自齐的女儿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移民美国时带走的,2007年周德汉的父母来京旅游,在参观首都博物馆之后决定将周家的传家宝——周自齐的葬礼资料片捐赠给首博。他说,捐赠是周家后人的荣幸,影片可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当年北京民俗的图象实景。

说到这里,大家会产生一个疑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如此宏大的丧礼对于社会名流们并不少见,但能拍成影片并保存80年实属罕见。这就有必要说说周自齐还是孔雀电影公司创办人之一,而他去世后正是该公司派人真实拍摄了葬礼场面。

5,创孔雀电影公司

1922年,下野后的周自齐对政治已心灰意冷,遂退出政界,去美国游历。其间他考察了美国的电影工业的现状,萌生了在中国发展电影事业的念头。

电影是外来的艺术,早在二十世纪初国产电影事业形成之前,欧美影片就已大量进入中国。 早期上映的影片,都是默片,无所谓配音译制。但默片都有外文字幕,一部普通故事片的字幕,最少也有上百条,看不懂字幕,自然很难了解剧情,于是就有了翻译的需要。

到了二十年代,外片进口愈来愈多,如再采取当场口译的办法,不但工作量很大,而且势必会影响竞争力。1922年,周自齐创办孔雀公司电影,首创外国影片打印中文字幕的先例,聘请的翻译是留学美国纽约影戏专科学校的程树仁,当时叫“译片者”,第一部译制的影片是《莲花女》。“孔雀”先例一开,仿效者竞相纷起,不少影院都采用此法,聘请懂外文的华人担任译片者,比较出名的有陈寿荫、潘毅华、顾肯夫等,但仍以程树仁所译的最多,有《热血鸳鸯》、《金钱与婚姻》等二十余部。

外片译制的第三次改进是“译意风”的应用。首先采用这套设备的是最为豪华的大光明大戏院(今大光明电影院)。“大光明”当时推出的广告用语是:“贡献给:爱看外国片而不懂外国语者;向来只看国产片而现在想看外国片者;欲求完全明了外国片剧情者。”确实可以说是抓住了观众欲尝新鲜的好奇心理。“译意风”原名Earphone,初译“夷耳风”,最后才定名为“译意风”。

6,故居东总布胡同

进入于民国,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住家在东总布胡同,他捐资修建并拓宽了门前的胡同,更名为东总布胡同马路。

总布胡同还有许多可称“京城第一”的事情:1911年玉泉山酿酒公司在西总布胡同17号开业,那是京城第一个啤酒汽水工厂;1921年,北京最早的电车公司成立.第二年公司将办公地址迁到西总布胡同11号,也就是如今的西总布胡同小学所在地……

(东总布胡同53号,该处原是大杂院,三十年代,陈觉生购得,陈当时在任北平铁路局局长,充当汉奸,用贪污铁路上的材料盖起了一座大宅院。北平沦陷后,陈觉生被日本人毒死,该宅被伪警察署一日本顾问官所得。抗战胜利后,此处为国民党警察部门。解放后为作家协会所在地。1982年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总布胡同45号院(老门牌),还住过一批著名作家。像一生讴歌淳朴农民的赵树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著名诗人和文在艺评论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著名作家刘白羽、萧乾等。

7,死后长眠九龙山

九龙山海拔 970 米,位于门头沟的群山之中。 相传九龙山由一条主脉九条支脉组成,每条支脉都有一个龙脉,每一个龙脉都有一座寺庙,九龙山因此得名。一路上峰峦叠幛、沟壑纵横,鸟语花香林木参天,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徊同凡响的灵秀之气,行走在山中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该地区现存一条明、清时代的商业古道,是北京地区通往山西交通要道,兼有通商、军事两种功能,至今仍蜿蜒于沟谷之间,两侧遗址旧迹比比皆是,传闻典故引人入胜。 穿行在山间的古香道,探寻历史的沧桑足迹,享受大自然的美色,是人文荟粹的九龙山的特色。

周自齐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处于九龙山下。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正面是三间四柱青石碑坊,中门上额楷书“周氏墓道”。左为“安宅”,右为“佳城”。柱间刻有:“控山带河奠灵域,镇燕绍鲁衍华祁”。牌坊左右各立八棱柱华表1根,下部为须弥座,上刻有祥云花纹,柱顶为望天吼。中间是石砌神道,牌坊后有一处块石砌筑的平台。拾阶而上达宝顶。宝顶直径4米,下部为大青石砌成的圆柱形底座,上部用水泥封顶,呈半球形。墓前原有石桌和石香炉,四周用石柱连铁链围护。墓地遍种松柏。仅存牌坊、宝顶、华表,以及部分石栏柱和铁链等。墓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两度遭破坏。墓志铭已被区文物部门收藏。(图008)

周自齐为何选定这里为自己的百年吉地呢?原来孙中山先生在1915年倡议设“植树节”,周先生十分赞同,并以身作则带头植树。1916年春,他在带下属来门头沟区植树时,看中了九龙山这块风水宝地。表示:“百年后一定要葬在这儿,我要伴着亲手种下的树,长眠这里。”

8,周自齐金头传说,

民间传闻,周自齐被暗杀致死,头部重创,后来在下葬时特地做了一个金头,这或许是其墓多次被毁的原因。文革中又被彻底挖掘。1971年5月中旬,在“深挖洞,广积粮” 的口号下,由于“人防”工程的需要,这座“反动派”的墓被“革命群众”掘开了。那石阶、部分石牌坊等许多上好的老坑石料,都被砸碎盖了防空洞!”。

当时许多城子村的农民受命参与了这一“重要政治任务” 。他们回忆说:“作孽啊,哪有什么金头?这墓早就被盗过了。我们只捡了盗墓者剩下的几件翠玉饰物交给领导”。另外,最值钱的还得数那口金丝楠木棺材(40多年了,仍完好无损),领导硬是要他们把这么好的金丝楠木破成了一根根椽子,盖了生产队里的驴棚!。

周先生的后人曾表示:“民间所提到的关于“金头”的说法,不完全是老百姓的传言,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可能是在1921或1922年时,周自齐在上海曾有过一次被刺的险遇。这次被刺,周自齐受了重伤,因此,他休养了好长一段时间。虽然他的逝世与这次被刺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对他精神的打击应该说还是不小的。由于年代久远,不知道搞这次行刺的具体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干的。但据推断,这肯定是他的政敌所为无疑。”

周自齐自安葬在九龙山后,他的夫人几乎年年由北京城里来这里给他祭灵、扫墓。那时交通非常不便,来这里一趟要花费很多精力、体力和财力的。但直到1966年的清明,她还来过最后一次。城子村里有见过她的农民说:“每年,这老太太都来上坟,她身穿一身黑衣,献上鲜花、供品(点心、水果),祭拜完就走,从不多停留,也不跟人说话,咱也不知她是墓主人的什么人。” 据周家后人说,就在这次扫墓后的8月间,老太太让“红卫兵”用军用皮带活活打死了。自此,城子村的农民就再也没见过这个老太太。

文革后,区文物部门非常重视对包括周家坟在内的所属各处文物的保护工作。尤其对周家坟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葺对墓体进行了大修;重新树立起了部分石牌坊,墓周围挖了排水渠,树立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新铺了到墓地的柏油道路等等。

9,后人海归祭周墓   

周自齐的后人,有些加入了美国国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自齐在美的部分后人,曾回国探亲、祭祖。2000年,周自齐在京的后人跟门头沟的有关方面联系,希望能否由周家出资,把墓再重修一下。因为,他们在美国的亲眷,都想回来看看祖国,给祖上扫扫墓。

门头沟区文化文物局(现区文化委员会)局长张广林先生和副局长、文物专家刘义全先生,非常理解周家人的心思,对修墓的事非常重视。刘义全还亲自进行了精心的工程设计和预算。但后来,由于周家没有统一好修墓意见,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出资的事没下文了,但扫墓的队伍却如约而至。2001年6月的一天,周自齐在国外的亲友租用了中青旅的一辆大型客车来墓地祭扫,当时,他们共来了三、四十人,年纪最大的已经有80多岁了。在周自齐墓前,刘义全代表门头沟人向客人们表示了热诚的欢迎,并向他们着重讲解了我们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和区政府对周自齐墓已有的保护措施和将来的规划。还介绍了有关丧葬风俗和民国时期的有关历史等等,深受好评。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d062c0102vdnt.html

顶部
kmn246 (我闪)
秀才
Rank: 2



UID 1107
精华 0
积分 2638
帖子 204
威望 0
金钱 40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七方路
楼客




UID 7411
精华 0
积分 539
帖子 49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  

顶部
白日鬼七佛
秀才
Rank: 2



UID 14563
精华 0
积分 1768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16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一楼的位置好啊..  

顶部
怪物爬
秀才
Rank: 2



UID 3282
精华 0
积分 1589
帖子 131
威望 0
金钱 14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支持你加分  

顶部
洋头汪漾
楼客




UID 16297
精华 0
积分 556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6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谢谢分享了!  

顶部
求道求医
楼客




UID 16578
精华 0
积分 507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汯汩暴鳃
楼客




UID 16575
精华 0
积分 451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8 01:44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3935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