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
春暖花开
秀才
Rank: 2


UID 1634
精华 0
积分 6266
帖子 399
威望 17
金钱 55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2-7-1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5:2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

华南圭先生是我国建筑工程界的先辈,他从清朝末年直到解放初,为我国的铁路、桥梁和土木工程事业奋斗终生。无论在民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还特别为北京市、天津市的市政建设作出许多贡献。

协和胡同6号院,被评为近现代优秀建筑作品,即是华先生的手笔。今天就讲讲这位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透过他们一家三代人,可以深切感受到海归爱国知识分子家族的强国梦和中华情。

华南圭(1875——1961),江苏无锡人,著名土木工程界前辈。1903年官派到法国公益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是该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10年回国后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在民国时期担任过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天津工商学院院长、中国营造学社评议和北平特别市工务局长等职。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过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一生中有诸多业绩,如几条重要铁路线的建设和管理,现代土木工程方面的教育(编写“房屋工程”、在国内首创实习教育等)、制定整理玉泉水系大纲和北京郊区水系的考察(最早提出修建官厅水库和整治永定河),北京中山公园的主持设计人之一,等等。

华南圭先生作为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带着对祖国、故乡北京的眷恋,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1910年华南圭先生回国,给他热爱的北京和中国带来了若干个第一。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

1,第一个将“实习”理念引入中国

华南圭先生除了做工程师外,他还非常重视国民教育。他是第一个将法国先进的公民意识带到中国的人。他翻译了《法国公民教育》(法?培尔著,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将法国先进的公民教育理念最先引入中国,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当时中国的学堂里面接受的还是传统的中式教育,闭门读书式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华南圭先生也是最先将近代欧洲先进的“实习”理念,即理论与实习相结合的理念带人中国的,这对近代中国教育乃至今天的教育都影响深远。他将法国大学中的实验教学基地的理念带到了他当时任院长的天津工商学院等大学中,亲自带领未来将成为工程师的学生去工厂实习,让学生有机会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直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都纷纷建立起了教学实验基地,而在近百年前的中国能够进行这种实习教育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2,第一个用中文编写现代土木工程的教材

华南圭先生运用他所掌握的知识,第一个用中文编写现代土木工程的教材。他写了诸如“房屋工程”“土石工程撮要”“铁路”“建筑材料撮要”等。他重视青年教育,直到晚年还在编写书稿。华南圭80多岁时,仍然拿着放大镜用毛笔把“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书籍写成简写本,为让以后的年轻人能够读得懂中国历史。这些手稿现在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内,其孙女华新民说:“爷爷有非常好的国学功底,这两部书稿是爷爷用心一字一句地写成的。希望这两部书稿能够有机会出版,实现爷爷生前的一个夙愿。”

3,北京城一环的倡议者

华南圭先生主要是一位土木工程师,他一生与路、桥和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大家对北京的二环、三、四、五环路都很熟悉,但说起一环,似乎不很熟。北京的一环实际上就是华南圭先生最早提出来做的。

关于一环,有很多种说法,比较为大家认可的说法是当年有轨电车的路线。

明清的北京,城内无一条环路。1921年北京修了有轨电车路,1924年12月1通车。有一条有轨电车路,俗称环形路:从天安门前开始,往西到西单;过西四,到平安里(现改为平安大道);折向东到地安门;折向北,到鼓楼;再过交道口到北新桥;过东四到东单,再回到天安门前。长17公里。这就是北京的第一条环形路。20世纪50年代中,北京拆除了有轨电车线,但这条路还称环形路。

在50年代的北京地图上,还可以看出,循着城墙,北京城还有一条环城铁路,在城外形成一条运输线,它与前门东西的两座车站连成一体,直达外埠。后来随着城墙的拆除,铁路也渐渐消失了,在原北京凸字城城墙的旧址上修建了第一条快速环形路。因北京已有了一条路称为环形路(虽然它不是快速路),因此这条新建的快速环形路称为二环路。在二环下修建了今天的二号线地铁。

原来的皇城是封闭的,市民得绕着走,是华南圭先生在1929年打开的景山前街与故宫之间的那条路,同时还把皇家禁地景山开放成了公园。另外也是他首先提出的开放中南海为公园,使它成为民国时期的公园之一。华南圭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对市民十分实用的。

华南圭还有着非常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于1928年至1929年担任北平特别市政府工务局局长时下令保下了险些被拆掉的明清皇城南墙。于1949年作为人民代表提出如何在解决交通的情况下完整保护分隔中南海和北海的北海桥。他还是第一个倡议开辟香山旅游的人,早在1925年就发表了“京西静谊园之保存”,希望爱护古迹和自然风景并提倡市民前往欣赏。

4,创建中国的第一座交通博物馆

当时的交通博物馆位于府右街原来的北方交通大学旧址(在城内府右街李阁老胡同。学校自1909年创建至1939年的二十四年间,校舍基本上保持原状,全是砖木结构的旧式瓦房。1935年建成一宫殿式二层办公楼约200平方米;一座二层楼的图书馆约400平方米,上层作图书馆,下层为博物馆)。

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是铁路管理传习所,华南圭1913年到1916年担任教务主任,为使学生接触实践,他就在校内创办了一个铁路实物展厅。后来他又把它向社会开放,变成交通博物馆,他本人担任馆长。

关于这第一座中国的交通博物馆,直到今天还有人记得。说起为什么建立这样一个博物馆时,华新民说:“当然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爷爷后来当过北京市科协的第一任副主席,对于国民教育和科学普及都非常重视。”

5,首议建官厅水库

华南圭任北平特别市工务局长时,做出“玉泉源流之状况及整理大纲计划书”及“北平河道整理计划”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得以实施。

新中国建国初期时,作为人大代表的华南圭,重提了自民国早年起他就极力呼吁的整理玉泉水系、为北京建官厅水库和整治永定河,结果新中国采纳了华南圭的建议。

官厅水库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北京市延庆县界内,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水库运行40多年来,为防洪、灌溉、发电发挥了巨大作用。

官厅水库曾经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区水受到严重污染,90年代水质继续恶化,1997年水库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饮用水体系。

6,第一个推广世界语的人

1918年的一个冬天的黄昏,华先生从无量大人胡同宅院出来,胳臂下夹着他于1908年在巴黎留学时创办的中世双语的“世界语文学科学杂志”,即第一份向国人介绍世界语的刊物,穿过一条小夹道,走进东堂子胡同西口的蔡元培先生家。如何推广世界语是他们共同的话题之一,蔡元培又在若干年内不遗余力地在中国的校园里普及世界语。

在一个由于语言的障碍而令世界各国人民无法沟通的时代里,一位波兰的医生于19世纪中叶发明了这样一种语言,它曾经使当时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不少知识人士感到兴奋,受到从托尔斯泰到爱因斯坦几乎没有例外的世界文化名人的支持,都曾极力地进行倡导和推广,虽然他们所幻想达到的功用目前被今天的英文所占有,但那种信念至今还是很多人不舍放弃的。

40年之后,“文革”的前夕,当阔别中国数年的飘着银发的华夫人回到中国的时候,她仍没有忘记世界语的使命,拉家常的时候经常都要提起,直到1970年她在北京去世,去世之前她加入了中国国籍。

7,故居遂安伯27号(旧12号)

华家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宅院已于几年前被拆除,现在还有自己的最后一个老宅院,独门独院,位于北京东城区遂安伯胡同27号,这里即是华南圭先生故居(现为华揽洪的产权,有房屋证和土地证)。据《京師大學堂同學通信錄》,甲午正月(1954年)編,华先生的地址即为此处(遂安伯12号)。

这是一个小三合院(占地面积182平方米),很普通但收拾得很好。前两年,华新民80多岁的公公婆婆就住在里面,每天伺弄着花草,过着平静舒适的日子。这座小院在金宝街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存在着,实属难得。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

华南圭1961年就是在这里去世的。他当时的身份是北京市规划局顾问(此前为总工程师和北京市人民代表,曾做过有关整理玉泉水系,交通和发展煤气等多项提案,大部分被政府接受和实施)。

华新民小时候经常从旁边的无量大人胡同走过来看望祖父。

8,另有两处宅院

东城无量大人胡同18-20号院(“文革”期间更名为“红星胡同”51、53、55号院)。

1910年,华南圭作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个官派留法学习土木工程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后携自己在巴黎结识的波兰妻子华露存回到了北京,在拜访母校时发现了八年前并入京师大学堂的同文馆所在地的特殊魅力——这个专门培养外语人材和洋务人员的学府位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交部——东堂子胡同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街门的东院,它正在像磁铁一样把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的众多人士吸引到四周围安家。

1914年,华先生在无量大人胡同买下了一块荒置的地皮,为家人设计和建造了一所风格中西合璧的宅院。亲自设计,建了两个院、一栋八角洋房。假山、观音像,墙上有《三国演义》的砖雕,美轮美奂。作为一个立志把西方先进工程科技知识引进中国的年青人,他喜欢这里开放的氛围,他也感激母校,所以以同文馆为邻。

这八角洋房里,最勤的访客就是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茅以升和路矿工程专家周炜等人了,他们热谈着新中国的建设,每每谈至深夜。如今,那张华先生曾经伏案疾书的英式古典斜面书桌还放在华揽洪在巴黎的寓所里。

1914年,时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的华南圭在他的无量大人胡同家里接待了时任内务总长和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先生,两个人坐在一起研究如何把天安门西侧荒弃的社稷坛变成一个可以供市民游玩的公园。也有时,华先生就会穿过南小街拐进赵堂子胡同东口路北的朱启钤家,继续他们之间的话题。

还是在1914年,时任中国第一个交通博物馆馆长的华先生与时任交通部高级技术人员的夏光宇先生一起策划和筹备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参展,他们两个人负责的是将要展在“运输馆”中的交通类展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认真地参加一场国际博览盛会,第一次精心地准备在世界舞台上抛头露面,为了让世人了解中国一方面是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方面还是一个正在利用现代科技崛起的中国。

为此他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家中操劳了整整一年,最终和所有为此尽力的各个领域的人士一起,让中国从巴拿马博览会上抱回来了1218枚奖章,为参展国获奖之冠(今天大部分国人只知茅台酒在那次盛会上获得了金牌,忘记了历史,包括自己所获得的荣誉……)。

而与此同时,华南圭夫人华露存(别名华罗琛)则开始在无量大人胡同宅院中的大槐树下面写小说和随笔,其中最早的一篇文字,便是因一篇西洋人污蔑中国人的文字激发而成,她在文章里告诉欧洲的读者中国人是善良的,是讲卫生和懂礼貌的,拥有着极其精致和高雅的文化。华露存还在家里开了一个文化沙龙,朱光潜、梁实秋和林徽音等都是座上常客。

1916年初,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和华露存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家里磋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子敦谊会”,旨在提高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在那一年的3月,在东堂子胡同南侧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新外交部礼堂里聚集了100多位男女,召开了女子敦谊会的成立大会——热情的讲话之后是悠悠的小提琴演奏和俄罗斯舞蹈表演,是众与会者的翩翩起舞(而这个从东堂子胡同迁过来的新外交部,就建在四百年前曾经是明代石亨大将军的府邱,也是三百年前曾是清代多尔衮之子的府邱)。清末慈禧下令把它修成了中西合璧的“迎宾馆”,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夏天孙中山来北京就是在这里下榻。

1928年的夏天,北京成立了北平特别市政府,由一些海外学子和有识之士组成,第一次在北京历史上以现代模式管理和建设都市,包括制定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华先生担任了北平特别市政府的第一任工务局局长,直到1929年夏天卸任。

负责烈士墓的规划:1928年10月8日,何其巩发布北平特别市政府训令,令北平市工务局局长华南圭负责在圆明园内勘察墓地,筹建三一八烈士公墓。训令中写到:“事关纪念先烈,将以垂之久远,所有该园公葬地址,必须先期详慎相度,妥为择定,以重国典,而慰忠魂。”

在这北京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华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办公室和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家里,他参与制定了诸如“北平建设大纲”、“市政法规”、“土地登记条例”等一系列开创性的文件。也是在这同一年里,华先生又和朱启铃先生商量一件大事,就是创办研究中国古建的“营造学社”,并在成立后担任了评议。

华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他不但有一颗爱国心,同样也有着爱国的行动。日本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日本人许以高官,想收买华南圭帮助日本人做事(威逼利诱他去伪华北交通公司担任高职)。他严辞拒绝了,为了避免遭到迫害,他想方设法地躲着日本人,宁可饿死也不愿在日本人手下做事。

1938年,他抛弃了工作,被迫离开了所热爱的祖国,飘泊到法国。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南圭先生才回国。

1949年,华先生担任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工程师,在他的倡议下,北京胡同的土路铺上了柏油,玉泉水系得到了整理,官厅水库也得以修建……

作家韩素音的父亲是铁路工程师,与华新民的祖父是同事。韩素音在她自传里写华南圭是个非常老实非常诚实的人,她是这么写的:“华南圭太老实,人们都拿他开玩笑。他连一张纸、一枝铅笔、甚至一只曲别针也从不拿回家。虽然他身为总工程师,没有人检查他的工作,但他从不迟到早退。‘那叫不诚实’,他说,‘这是国家的财产、国家的时间,我不能滥用。’有一次他儿子华揽洪想把一枝铅笔拿回家,华先生就不让。他说:‘假如每个人都跟你一样。中国就没有希望。”’

华南圭先生于1961年因肺病去世,安葬于西山万安公墓。

9,其子亦是建筑师

华南圭的儿子华揽洪也是著名的建筑大师。1951年,在梁思成的建议下,他被北京市政府聘为都市规划委员会的第二任总建筑师(梁思成是第一任总建筑师),后来他又长期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

他的作品有中国第一座汽车与自行车双向行驶的城市立交桥——北京建国门立交桥,当时亚洲最大的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的第一个非常美观与实用的高档商品楼——华侨公寓(位于西三环的花园村,1965年设计,建好后当年就由侨联出售给华侨,它是1949年以后北京的第一座商品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改革开放后,有部分华侨又把自己的单元转售给了他人,比如画家吴作人和舞蹈家戴爱莲都在这里置了产业,现在这里的业主据说主要还是华侨),北京第一个完整配套的住宅小区——南城的幸福村等。

2002年9月,在他90岁寿诞之际,他被法国文化部授予了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今年,华先生已是99岁高龄,在法国安度晚年。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

在北京,提起儿童医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是亚洲最大的儿童医院,它伴随着多少代孩子的成长,家长们只知道它功能齐全,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它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在英国出版的《弗莱彻建筑史》中,北京儿童医院被列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经典建筑,建筑大师梁思成评价道:“这几年的新建筑,比较起来,我认为最好的是儿童医院。这是因为建筑师华揽洪抓住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不论开间、窗台,都合乎中国建筑的传统比例,因此表现出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

华揽洪将儿童医院的屋顶、包括水塔烟囱的屋檐都微微翘起,再与下部的窗配合,即产生了中国建筑的飞檐神韵,既古朴又有现代气息。而水塔烟囱,则成了儿童医院的标志。

前两年,他向女儿讲了一个他做的梦:“在梦中,他想起几十年前设计的儿童医院,听说现在中国很多父母都开车带孩子看病,是不是还需要设计一个停车场?”

华揽洪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16 岁他就到巴黎公益工程大学学习,1936年毕业。然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于1942年获得国家建筑师的称号。1937年他就开始从事建筑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将法国学到的本领贡献给祖国。

华揽洪最得意的事情之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作了奠基性工作,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荷兰的海牙召开的第四届大会。

1955年的夏天,国际建协秘书长也是华揽洪学生时代所熟悉的好友打来电话,请他想办法让中国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正是这个友好的富于建设性意义的一个越洋电话,使中国派出代表团加入了迄今仍令拥戴的权威学术团体——国际建筑师协会。

节外生枝的事是:当年中国组团参会的八名团员来到海牙,没想到却出了岔子。第二天准备在会场上给中国挂出的国旗竟然是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当时他们中间有一位同志火了,说:“回家!”

但团长及其他成员却不同意,认为肯定是个误会,于是就找苏联代表团商量,他们也这么想,说新中国还没成立几年,五星红旗在国外不是谁都熟悉。这样华揽洪便垒起彩笔画了一个五星红旗,交给大会组织者连夜赶制,使开幕式上总算飘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44年之后,定居巴黎的华揽洪接到了国内发来的一封邀请信,请他在6月中旬到北京参加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作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的成员国,中国终于第一次做了大会的东道主!华揽洪当时感到由衷的高兴,现在终于要和几千名外国建筑师一起踏上中国的土地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华揽洪早在20多年前即在法国出版了法文版《重建中国  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一书,并说正在组织翻译成中文。2006年终于在“三联书店”见到该书的中文版(以下简称《重建》)。出于对建筑师华揽洪的崇敬,特推荐此书,因为它是一部少有的、敢为中国城市规划30年立言的专著。

作为一个有功底、文化内蕴深远且创新型的建筑先辈,在该书中我们还可读到至少比现在早十多年的“最热”的设计理念,如在环境保护方面:该书强调,别国的经验应引以为戒,应帮助我们超越困难,而不是陷入其中,否则就太晚了。

现在纵观中国城乡建设中日趋严重的环境困扰,不是被华揽洪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就言中了吗?华揽洪在书中认为,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必须奠定一条新规定,即设计时要注意废物处理的问题并预先考虑好要安装哪些设备,为此,书中还特别解读了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生态环保的种种新提法;今天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备受建筑业关注,但何为节约、何为有效的节能是必须思考的大事。自2005年至今,建设部已强化了诸项节能法规,但《重建》一书在20年前已专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章节,这是一项走在前面,且在理念上迄今仍引领潮流的思路。

10,第三代是华新民

1954年,作为第三代的华新民出生在无量大人胡同华宅(无量大人胡同18-20号院)。那是一座由她祖父华南圭亲自设计的带花园的宅子:平房,房顶铺着合瓦,墙上刻的是讲述三国演义故事的砖雕,外加一幢一层半高的中西合璧八角楼。

华家的这座祖宅,曾被作家韩素音在她所著的《残树》里这样描写过:“嵌在灰色的墙壁中的红色大门上有一个门铃柄,是一条青铜的蛇,拉一拉那个蛇形柄,里面铃就响了。人们可以听见大门开启和脚步斜穿花园石铺小道的声音。花园里种着丁香、玫瑰丛和紫荆花,这种花在晚本盛开,颜色深红耀眼,一个大瓷缸里游着金鱼。”

华新民则这样描述:1954年,欧洲相貌的我出生在北京的一条元代胡同里,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我戴过红领巾,喜欢跳舞,还是学校里的兵兵球冠军。1976年春天,当整个中国大地还在黑夜中呻吟时,我和家人乘着火车来到了可以自由呼吸的法国,但不久后我又是那么苦苦地想念我的美丽的古城,想念着经历了太多灾难的祖国,时时希望她能好起来。1990年,我抱着两个女儿回到了北京,沉浸在做母亲的温柔乡里,放心地走在由上千年的故事筑成的胡同走廊里,因为太放心所以头也不抬,因为终于回到了家所以没有牵挂。遗憾的是,华家祖宅现已被拆除……。

(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华新民女士大力帮助、提供材料,谨表谢意)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d062c0102wwm0.html

顶部
漫步街头
秀才
Rank: 2



UID 2976
精华 0
积分 1488
帖子 126
威望 0
金钱 10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982084889
等待验证会员




UID 5088
精华 0
积分 1061
帖子 90
威望 0
金钱 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5-6-11
状态 离线
自己知道了  

顶部
sdfgsdgdfh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641
精华 0
积分 2109
帖子 169
威望 0
金钱 250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7-19
状态 离线
偶啥时才能熬出头啊.  

顶部
白日鬼泣啼
楼客




UID 7457
精华 0
积分 513
帖子 41
威望 0
金钱 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写得好啊 估计有马甲  

顶部
dmaowei
秀才
Rank: 2



UID 3958
精华 0
积分 1660
帖子 142
威望 0
金钱 8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沿洄喽
楼客




UID 19182
精华 0
积分 764
帖子 53
威望 0
金钱 1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谢楼主

顶部
白石仙沈色
楼客




UID 18243
精华 0
积分 550
帖子 50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看看..  

顶部
畅道畅明
秀才
Rank: 2



UID 13937
精华 0
积分 499
帖子 45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在努力中  

顶部
鸾觞洸朗
楼客




UID 15533
精华 0
积分 474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8 01:52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9487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