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肖云儒:一座城和一个建筑师
八零后
秀才
Rank: 2


UID 1397
精华 0
积分 9345
帖子 390
威望 26
金钱 8598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1-9-2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2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肖云儒:一座城和一个建筑师

一座城市或一个乡镇,一块温馨的热土——每个人都永远记着自己的家乡,家乡也会永远惦记我们。家乡是我们记忆中的重头文章,我们也会有意无意成为家乡历史的一部分,哪怕只是短短一个句子,一个标点。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劳绩、自己的人生,转化成一座城市所有人的挂念,变成这座城市恒久的标记,像西班牙的安东尼奥·高迪之于巴塞罗那城,德国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之于魏玛城那样。

我们面前的张锦秋,就是这样的人。

翻开陕西、西安这本大书,无处不可以读到她。锦秋留在这块土地上的许多建筑精品,大部分都成为地标性建筑,像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大明宫丹凤门、延安革命纪念馆、钟鼓楼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等等。她的历史和文化见识,她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她的人生坐标和美学追求,乃至她个人的质地、风貌、情感,都通过这些作品镌刻在这里的东西南北。锦秋的建筑构成了西安容貌和陕西风格的重要元素,构成了秦人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他们的气质和性格。

三秦之地也塑造了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曾极有深意地提出过“张锦秋现象”,他说:“她的建筑作品成熟到位,整体完成度相当高,很能体现盛唐时期恢弘博大的文化气魄。一个女建筑师能有这么大气魄,我一直觉得是蛮有意思的现象。”是的,这位女建筑师的作品回响着钟鼎之声,蒸腾着博大之气,常常将我们带进一种大境界中。这固然与她设计了众多庙堂题材,如帝陵圣庙、宫殿遗址以及皇家园林有关,却不能不说更是她内在气质的艺术呈现。一位蜀地的女性,作品中却少有川中女子的秀魅和伶俐,有的是历史岁月的苍茫、庙堂文化的庄重、北方平原的浩渺静穆,这无疑是十三朝古都和八百里秦川的文化基因起了作用。在古城生活工作了大半生,这座城市早已是她的精神故乡。古城与她,便这样“相濡以沫”,相互营养着、营造着、成就着,互融一体。

2009年,西安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古城选择了张锦秋,要她代表市民登台领奖。她得过的奖励和荣誉难以胜数,这个荣誉最为意味深长——它让一个人的劳作和一座城的幸福牵上了手。

中国建筑曾经与欧洲、伊斯兰和印度一道,并列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体系,已经有了两三代人的努力。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着名建筑与城市设计专家彼得·罗先生认为,近年来,在致力于探讨传统设计语言的当代表达的中国建筑师里,张锦秋是代表人物,她是“第三代中国建筑师的领头人”。锦秋的代表性、引领性在哪里呢?在于她创立了“新唐风”建筑体系。两院院士、着名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说得好:“张锦秋脱颖而出,主持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这些被命名为‘新唐风’的创作,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赏。”

而“新唐风”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答案是:致力于追求建筑艺术的和谐之美,创建中国建筑美学的当代表达体系。“新唐风”之“唐”,唐风,是传统和基石的代称;“新唐风”之“新”,新变、新路、新局,是用新时代的生存需求、建筑理念、审美意识和科技成果,承“唐”出新,变“唐”出新,在创造中发展。

锦秋在她的各类建筑作品及相关阐述中,总是强调“结合”,各种层面和意义上的“结合”。譬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中,她就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个主旨,细分为传统的布局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传统的造型规律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在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中,她又将传统庭院和现代功能结合,具体化为以功能区分为基础,实现化整为零与庭院布局相结合。说到底,这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亦即“新”与“唐”的结合。传统方面,更侧重于环境、意境和尺度;现代方面,更侧重于功能、材料和技术。

“结合”是什么?是建筑师对建筑作品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娴熟把握。锦秋对此有高度的自觉性。她十分注意把握“和合”与“不同”的关系,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和而不同的创作观在交融中付诸实践;十分注意把握“水墨”与“象征”的关系,将“水墨为上”的中国美学与现代象征主义组构到自己的建筑群中;十分注意把握“象天法地”的庙堂传统与“点化自然”的山林意识之间的无缝衔接与自如转换;还十分注意把握好审美追求与实用功能的关系,以文化立意,以美学为品,以功能为用,等等。黄帝陵祭祀大殿,既在宏观上处理好与环境的蓝天、白云、绿树的山水形胜的关系,选用花岗岩材质造成庄重肃穆的感觉,又在方形大殿顶盖镂空园穹,让天光直射殿中,造成天园地方、天人合一的效果,集“水墨为上”与本体象征、“象天法地”与“点化自然”为一体。其实,世上任何单一的色彩、材质、结构都构不成美丑。美丑均是关系。美是各种色彩、材质、结构在特定文化坐标、美学坐标、个性坐标关系中,一种有意味的组合,并结晶为有意味的形式。丑则是对有意味关系的肆意破坏。

锦秋运筹各类矛盾、操弄各种关系的智慧与技巧出自何方?所依凭的基本美学理念和美学手段又是什么?我以为是具有浓烈东方色彩的和谐文化观、和谐美学观和和谐建筑观。多年的设计实践使她体会到,当代城市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应当格外强调综合美、和谐美,只有这种美才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的特质。

她提出的“和谐建筑”理念,包含着“和而不同”和“唱和相应”两个层次。“不同”是和谐的前提,承认相异,承认矛盾才需要协调。“和而不同”就是提倡不同因素的协调,反对相同因素的一律。“唱和相应”则是达到和谐境界的途径,主次唱和,各方应将不同元素像音符那样有节奏、有旋律地弹奏成和谐的乐曲。当然,在她的设计中,和谐不是简单的调和折中,而是对相异甚至相悖关系的创造性处理。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执两用中,中国美学的对称匀衡,又有中国美学相因中的相犯,法度中的破笔,充盈中的飞白,对称中的倾斜。

我们几位老朋友与锦秋、韩骥夫妇有过一次认真的商讨,将她的作品大致梳理成三种境界:圣境、幻境、画境,并按此分类。圣境是圣神者的殿堂,虽然已是历史,已成彼岸世界,却依然烛照着今天和今后,点亮着此岸的生活;画境是老百姓的家园,以现实的功能满足并提升着民众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幻境并不是梦,而是让梦境般的美丽落地为现实。三种境界,艺术风格与实用功能各不相同,显示了建筑师全维度的能力和水平,又无不流贯着宏大的气度,实在可以以“大境”谓之——“三境”合一,可谓宏阔;“三境”皆传承出了新的中西建筑精神,可谓宏深;“三境”让许多景物由过去时转换成现代进行时,亦可谓宏博。

一座城市会因一些房子而温馨,因一些人而温馨。当我在锦秋的作品中倘佯,常常想起我在巴黎巴尔扎克写作的小咖啡馆里,在彼得堡普希金散步和幽会的小径上,轻轻拂面的一抹秋风,窗帘后的一绺灯光,都会打开尘封已久的一段故事和情思。在西安,锦秋也在用她的建筑,那一个个装满古城故事的月光宝盒,给我们讲述着远去的历史,同时让我们看到正在展开的生活。

来源:悦享莲湖

顶部
撞辣辣
楼客




UID 19858
精华 0
积分 475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汾水游活观音
楼客




UID 13412
精华 0
积分 412
帖子 32
威望 0
金钱 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爱不了  

顶部
yjf990923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558
精华 0
积分 1192
帖子 108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8-6
状态 离线
不错,感谢楼主

顶部
水手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974
精华 1
积分 3174
帖子 803
威望 156
金钱 1448
贡献 1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0-7
状态 离线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顶部
微沛发
楼客




UID 6900
精华 0
积分 653
帖子 52
威望 0
金钱 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顶下再看  

顶部
马晓虎
秀才
Rank: 2



UID 1977
精华 0
积分 1402
帖子 120
威望 0
金钱 8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5-5
状态 离线
oh!magat!!!  

顶部
法供汰絶
楼客




UID 7613
精华 0
积分 687
帖子 57
威望 0
金钱 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谢谢哦  

顶部
卡卡卡卡卡
秀才
Rank: 2



UID 5358
精华 0
积分 864
帖子 69
威望 0
金钱 1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5-9-30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七百汪罔
楼客




UID 18172
精华 0
积分 511
帖子 39
威望 0
金钱 8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我也来顶一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2 11:34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4175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