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分享] 古代家训中的廉政文化
大米
进士
Rank: 4


举人勋章 进步奖1 进步奖6
UID 317
精华 1
积分 7193
帖子 1170
威望 315
金钱 4377
贡献 1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7-10-29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0:1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古代家训中的廉政文化

作为家风的重要载体,家训历来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众多着名家训中,廉政文化是所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建设,重视良好家风的培养与传承。作为家风的重要载体,家训历来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众多着名家训中,廉政文化是所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古代的家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家训,《辞源》的解释是:“家训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的形式较为广泛,如家令、家诫、家戒、家规等,其内容在家范、家礼、家约以及教子诗、示儿书、家书中也经常有所涉及。《尚书》有《诫伯禽》一篇,讲的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6点训示,主要内容是居安思危、谨慎做事等,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其后,家训文化一直绵延传承、长盛不衰,着名的如《章氏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袁氏世范》等,其中许多名言警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与立志。在古代的家训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稍后的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南北朝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明代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也指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儿女们从小立志,这是父母的心愿。所立之志,有的强调勤学成才,有的强调忠信笃敬,有的强调守身自律。西晋时羊祜在《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颜氏家训》告诫子孙千万不要不学无术:“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宋朝时吕本中认为修身立志是未来做一名清廉官员的基础,他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省思慎独、克己自律,这是古代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古代家训所强调的重要方面。

历代家训往往都提到勤俭持家

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周易》说“君子以俭德辟难”,《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李商隐在《咏史》诗中说“成由勤俭破由奢”。历代的家训往往都会提到勤俭持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颜氏家训》强调:“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宋朝时倪思告诫后人:“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明末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为开篇,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都体现出对子孙后代注重节俭、勤俭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而且可以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逸周书》记载,周文王告诫儿子说:“厚德广惠,忠信爱人,君子之行。不为骄侈,不为靡泰,不淫于美。”唐太宗李世民在亲自撰写的《帝范》中说:“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清朝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教谕子孙应当“清心寡欲”,认为这是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

对于各级官员来说,养成节俭的生活作风还有助于廉洁从政。范仲淹以清廉为官着称,在他的教育下,儿子范纯仁也成为一名清廉的官员,范纯仁通过切身体会提出“惟俭可以助廉”。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袁氏世范》提醒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因奢靡而不量财力,认为那些都是“妄费”。晚清名臣丁宝桢告诫儿子:“家用务宜节省,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华服适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适体。试看做官之家,奢侈无度者,究有几人可长久?”

古代家训更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人崇尚重义轻利,具体到为官从政,强调必须首先做到公私分明,不能假公济私、因公废私。战国时田稷担任齐国相,曾“受下吏之货金百镒”,母亲得知后告诫他“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田稷“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晋朝时陶侃的身上,他曾是一名管理渔场的小吏,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家一坛干鱼化为己有,陶侃将这坛鱼送给母亲,母亲拒而不收,写信批评儿子公私不分:“以官物遗吾,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宋朝时,欧阳修的侄子欧阳通理在外为官,打算买一些当地出产朱砂送给叔父,欧阳修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写信批评侄子说:“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出自《增广贤文》,这部书里就汇集了许多古代的家训。古人不反对取利,但反对不择手段地逐利。明朝时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说:“田地财物,得之不以义,其子孙必不能享。古人造‘钱’字,一金二戈,盖言利少而害多,旁有劫夺之祸。其聚也,未必皆以善得之;故其散也,奔溃四出,亦岂能以善去,殃其身及其子孙。”清朝时吴汝纶作《谕儿书》,其中说道:“作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故好官必不爱钱,吾虽无德,岂愿以此等钱豢养汝曹、私妻子哉?”

公私分明才能拒腐防变,除此之外还要谨慎交友,这也是古代家训强调的重要方面。孔子教导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颜氏家训》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曾风行于唐宋之际的《太公家教》引荀子的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中国人重家国情怀,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与国始终紧密相连,强调“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认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在这种家国同构的传统精神下,家风不仅是自家庭院之内的事,而且关联着整个天下,而绵延不断的家训文化也就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来源: 北京日报

原文地址:http://jiafeng.k618.cn/jxjg/201906/t20190610_17442937.html



※本文所有权属于大米会师楼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我是快乐的小朋友!

顶部
天若有情
秀才
Rank: 2



UID 2664
精华 0
积分 1674
帖子 137
威望 0
金钱 16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呵呵,支持一下哈  

顶部
泉瀑况复
楼客




UID 14837
精华 0
积分 661
帖子 60
威望 0
金钱 1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20-12-25 15:0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慢慢来,呵呵  

顶部
不逊求言
秀才
Rank: 2



UID 13454
精华 0
积分 2179
帖子 46
威望 0
金钱 20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zxdis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426
精华 0
积分 1559
帖子 103
威望 0
金钱 426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7-7
状态 离线
呵呵,明白了  

顶部
Ms舅妈
秀才
Rank: 2



UID 2036
精华 0
积分 718
帖子 128
威望 0
金钱 1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我也来顶一下..  

顶部
泰筮沁沁涀涀
楼客




UID 20352
精华 0
积分 539
帖子 49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不错,看看。  

顶部
沴魃津路
楼客




UID 20545
精华 0
积分 473
帖子 43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白日鬼骑猪
楼客




UID 15152
精华 0
积分 605
帖子 55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呵呵,找个机会...  

顶部
风清源上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灌水英雄奖 进步奖5 进步奖3
UID 1169
精华 0
积分 8508
帖子 601
威望 86
金钱 7185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9-5-30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8 06:5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521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