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会宁教育的困与幸
会宁教育的困与幸
相信
在甘肃,一提起高考,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会宁。在全国,因高考而想起会宁,似乎也成为一种惯性。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教育和高考正在将会宁人逼入一个难堪的境地,会宁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教育支出却使很多会宁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会宁人相信上大学可以重塑人生,但上大学的费用却使很多会宁人重新回到了贫困的行列。
问题其实很简单,教育的成果要等到十几年之后,但投资却必须从现在开始,上大学的产出在大学毕业之后,但花费从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了。
对于更多的会宁人来说,他们的逻辑并不是因为生活富裕了,所以才将更多的钱投向教育,而是恰恰相反?正因为生活贫困,所以才肯在教育上花更多的钱。贫困几乎成为让孩子念书的惟一理由,也几乎成为让孩子上大学的充分条件。
如果有人问,“远见”到底有多远,那么,会宁人之于教育的见地,就是答案。会宁人之于教育的态度,表明了他们之于下一代的态度,之于未来的态度。
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选择。
他们相信一种理想的东西一定会在不远处出现,相信一些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在不久后发生。
相信,是会宁人的精神支柱,如果说,教育使会宁人陷入了某种困境,那么,他们的不屈,他们的信心,则是他们摆脱困境的最坚实的基础。正是这种不屈,撑起了这个教育大县的脊梁,正是这种信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尊敬。
他们的相信,使更多的人相信他们。
他们的坚持,使更多的人与他们一起坚持。
序
这是一片贫穷的土地。全县58万人口中,就有24万人生活在穷困线以下,年收入不足1000元。全县82%的乡镇处于穷困,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
这又是一片富足的土地。30年考出大学生5万多人,平均每10户有4名大学生。是我省乃至西部大学生最多的地区,有“状元之乡”美称。
因为贫穷,孩子们选择求学,梦想走出穷困。
因为求学,家长们倾注心血,希望功成名就。
正是这贫穷与富足的时空交替,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会宁神话”,演绎出影响深远的“会宁现象”。
但是,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竟然成了那些农村父母手中的“烫手山芋”。
会宁,这个学子崇拜的教育圣地,正在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因教育走向贫穷,因求学走向困苦。
会宁孩子求学的艰难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的热情关切。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批示:会宁是闻名的“状元之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实现求学愿望。
难
出会宁县城,沿祖历河上行。说是河,倒不如说是小溪。这里已经很少下雨了,县内惟一的这条“大河”成了季节河,几近干涸。
车很快就上山了,干旱的概念如影像般真实地暴露在眼前。
7月的烈日如同火烧,焦灼的土地上布满深深浅浅的沟壑。远处的山像一个个巨大的“m”,光光秃秃的,泛着白光。时下正是收割麦子的季节,田野上堆起了大大小小的麦垛。一高的麦子下面,裸露着干涸龟裂的黄土,蒿草杂生。农民说,天太旱了,麦子绝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了。
天最旱的时候,娃娃们的高考尘埃落定。
在这里,老百姓的话题似乎永远只有两个,一是天什么时候下雨,二是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
当下正是大学录取时间,话题更是集中到了孩子身上———谁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报考了哪所大学﹖许多村民还会很在行地说出“投档线”、“提前批”、“一本”这样的专业术语。
车在山梁上兜了几个圈子,一头扎进三房吴村。
过去,村里考个大学生,全村人高兴。现在,村里考个大学生,全村人忧愁。
三房吴村村主任李金堂坦言: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在村民、亲戚家借个遍,欠下一屁股债。时间长了,村民们还真有点害怕。
今年,光三房吴村一个村子,就有10名考生的考分进入本科投档线。可是,家庭的微薄收入,对于上万元的学费真是杯水车薪。李金堂说这样一组数字:2000年以来,全村484户人家,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共有102人,村民因学生上学而负债130万元。
李金堂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很低的干旱山区来说,农民每年要拿出1万多元的高额学费供给一个大学生,根本无能为力。只有靠亲朋相帮、银行信贷、外出务工等方式支付,因教致贫返贫现象十分普遍。”
而三房吴村所在的四房吴乡,7年来,考入大中院校的学生共有768人,其中大学生就有523人,全乡农民供学生上学的借款和贷款累计达到1000万元。
吴腾娇是会宁二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今年高考考了521分,高出录取投档线许多。按理说,她和家人应该高兴才是,可是,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学费,全家人高兴不起来,相反,陷入到了无限忧愁之中。
吴腾娇的父亲吴志恒告诉记者,家中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初三,为了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近几年来,他一直在外打工。“真是吃力?”我见到吴志恒的时候,他刚从庆阳打工回来。他说,3个月挣了1500块钱,一年下来才够孩子在大学一个学期的花销。
得知女儿考了557分,庞振华从兰州赶回家中,商量孩子上学费用问题。“我没有太多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苦力活,收入不多。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不能让孩子们再受没有文化的苦头。”
看得出,这位农民父亲的“工作”肯定非常辛苦———45岁的人,脸上布满了皱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
他说,一家四口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在外务工。这部分收入占到八成甚至九成。二是农作物收入。这部分少得可怜,即便是收成好的年份,收入也最多占到两三成。今年初,他来到兰州一处建筑工地做苦力,打工3个月,才挣到600多块钱。屋漏偏逢连阴雨。和其他村民一样,庞振华家的4亩小麦绝收,不得已,又补种了1亩荞麦,希望以此弥补夏粮的损失。
“口粮都成了问题,看来,孩子上大学的学费真有点犯难。”庞振华的心里甜中带苦。
和庞振华一样,家住会师镇的曹孝琴也遇到了难题。女儿柳小洁今年从会宁二中毕业,以600分报考了中南大学。儿子柳小波参加中考,考上了会宁二中。她算了一笔账:女儿上大学一年要花1万多块,儿子上高中一年要花4000块,两个孩子一年的花销就是1500块钱左右。而目前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外出务工所得,只够一家四口人维持日常生活,没有多余的钱供孩子上大学。
一名同学告诉我,他们班有一个男孩子,读书很刻苦,但家里很穷,连学费也付不起。想不到妈妈瞒着他,到很远的地方去乞讨,把讨来的米面送到学校让他吃。她宁可默默地做几年乞丐,也要把儿子送进大学。同学们知道后,心里都有一种震惊:我们这里为什么这么穷啊﹖读点书为什么就这么难啊﹖
苦
什么是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踩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会宁之所以成为教育名县,显然是在中国土地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会宁,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你都会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房屋院落可能会陈旧简陋,衣服穿着可能是破烂补丁。但是,这些并不能妨碍会宁人对文化的追求。在一些贫困农家,你会随时发现这样不相称的现象——土墙上贴着中堂,窑洞里挂着字画,主人们会娓娓道来这是谁的字那是谁的画,甚至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文化名人的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