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http://www.huining.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19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科教兴县”列为六大县策之一,把打好“金色牌”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努力,“两基”的达标、信息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大力普及,第五中学的成功兴办,北河坪教育城的起步建议,电子工业学校、机电工业学校规模招生的顺利实现,无不昭示着我县敢想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雄大气魄和坚定信念。同时,县委、县政府在理论的高度上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着“会宁现象”及“三苦”精神的实质内涵,在发展、充实、概括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为会宁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甚至可以说,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已筑就了教育的丰碑。但如果认真考察和思量当前的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诸如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优秀教师偏少;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职业教育基础薄弱;高中设置特别班级过多过滥;高中招生存在恶性竞争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实效,提倡读书风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和外地比较,我县教师队伍庞大,但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农村,虽然有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老师和校长,但风毛麟角,毕竟为数太少,农村在岗的中小学教师中,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有1500人,新分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1000人,县请代课教师739人,共计3239人,近农村教师总数之半。这些教师中,民办转公办的教师,虽然他们过去为会宁基础教育作出过突出贡献,但由于一部分年龄偏大,知识量不足,难以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新分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堪可造就,但部分由于专业受限,适应性较差。由于待遇及各方面的问题,县请代课教师其中一部分人虽在岗,但却持观望态度,情绪不稳。所以,对这部分教师应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养实效,使他们尽快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且以此为切入点,下气力解决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要安排和充实农村中小学英、体、美、音等专业课教师,凡是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课程,争取在农村中小学开全、开足。在全县教师中大力提倡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手,孔夫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师,职业就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不经常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知,就难以适应教学教改要求,也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把读书学习作为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力争城乡均衡、和谐发展。
这些年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向往十分强烈。所以,大量的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家长或家中老人陪读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一方面增加了县城人口,拉动了县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又给县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班数过多,班额过大,致使县城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难于应付,疲于奔波。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教学,如同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一般,只能是薄田出大地,要做到精耕细作,因材施教,是难上加难。这种现状,严重地影响着县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缓解城区学校的压力,县上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并新建了实验中学和会宁如东小学,但城区学校班额过大的压力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坚持城乡兼顾,均衡公平的原则,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安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学生大量进城上学,其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教师,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解决了农村的师资问题,使一大批有学问、有作为的优秀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农村的学校才能留得住学生,农村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得以继续发展。因此,要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解决。同时,要培养一批精明能干,懂业务,懂管理的农村中小学校长,让他们当好班长、带好头,从而促进我县教育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向前发展。其次,下功夫解决农村因学生减少而出现大量小规模学校造成的校舍、教学设备、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浪费问题。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寄宿制中学,探索创办寄宿制小学,也可探索在交通条件便利,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地方,优化教育资源、集中办学,以校车制解决交通问题。同时,继续改善乡镇初级中学的住宿条件,建议主管部门在资金安排上优先解决。
三、扩大职教规模,帮助职业学校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的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经过多年的徘徊后,现在已渐成气候。其中,郭城职专和县职教中心是近年我县职教的主干和生力军,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为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为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了力量。2007年,县上又引进了两所民办工业学校,从而使我县的职业技术教育步入了正轨,得以迅猛发展。当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种调整和转型有明显的“后发外生型”特征,存在着底子薄、经验少、师资配备不够充足等先天性弱点。因此,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内职业教育的形势、走向,紧盯发展前沿,以就业为前提和出发点,适时调整职教专业设置,确保我县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巩固、提高现有公办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充实专业职教人员及扩大其规模外,对两所民办工业学校要多关心、多鼓励、多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对他们的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就业率等,要提出要求,制定办法或措施;要督促他们尽快地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地加强专业教师的配置。要经常主动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民办学校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要制定有关职教的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高、成绩突出的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奖励和宣传,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使我县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四、合理设置高中特别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县的高中学校曾搞过快、慢班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其进行分类,以期因材施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办学方式难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后取消了。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开始在高中设立特别班级。应该说,高中适当设立特别班,对优秀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设立过多将会产生消极影响。目前,有些学校特别班设置过多,将学生及教师划分为“重点班”、“普通班”,学校“贵族化”、“边缘化”倾向严重。这既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又严重挫伤了“普通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马太效应”,对学校、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县上主管部门适当控制高中特别班的设置,使高中学校的教学保持健康有序。
多年来,在民盟白银市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盟会宁支部在新添堡回族乡搞过长期的支教、助教活动。通过帮扶,使这个乡的基础教育在一些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县两级统战部门的肯定和赞扬。但从全局和总体来看,由于主观努力不够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的帮扶工作还做得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今后,我们要继续本着“多提好建议,多做好事情”的宗旨,充分发挥支部从教人员多,智力密集的长处,积极帮扶因缺乏师资而导致基础教育薄弱落后的乡镇,积极探索帮扶方式,扩大帮扶范围,充实帮扶内容,以“支教”、“助教”、“智力扶贫”为工作中心,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出力尽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