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1:0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文章来源:http://tieba.baidu.com/f?kz=795297971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

作者:怀念您中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一)



我出生于1960年。父母是双职工,上面有三哥姐,还有奶奶。

两大人养五个没有收入“闲”人,而且都是无穷温馨回忆。

奶奶治下管理我们孙儿四分子,因为父母几乎身心都投入了工作。

她的政策就是抓大放小,对大哥与姐管理严格,而对老幺,二哥,就两条铁的纪律不准违背。一是不准惹祸生事,二不准玩水游泳。

对于第一条,奶奶的政策有些像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之“一刀切”方式。即只要你在外面和人打架扯皮,对不起,领回家后是不问青红皂白有理还是无理,打了再说。我们小的时候,对家庭处罚记忆尤甚。有两个典故始终是在我们地区所有孩儿坊间里流传,“跪搓板与棍子烧肉”。嘿嘿,厉害吧。因为奶奶的政策特产特别特具,长大后,至少我是相当内敛与自责性格。

武汉地区,过去河塘湖汊太多太多。多到什么样,即我们的小学中学全都有校内野塘。这些河塘湖汊与数不尽的大大小小家沟野沟相互关联,实际形成了互为一体的良性水域。良性水域的概念很重要。如果野塘家塘之间互不关联,水质会恶臭,人的本性压根就不可能在这样水域里去玩水了。

过去武汉任何一个野塘都能够叫人流连忘返。

水质干净,水塘周围都开着各种无数花朵,家花野花放眼都是;水母在水塘里自由滑行,曼妙的蜻蜓穿梭在无尽的青稞草中。水塘紧挨着种满蔬菜的农田。过去农田无任何化学肥料与激素之“科学”改革配方,全部都是靠天然土质与家肥施养培植。所以蔬菜成熟季节,那香那甜,弥漫在空气里,十里八里都能够感受得到。经常我和二哥与街坊伙伴于夏天就赤脚走在这样画景中。太诱惑人了。

来到这样的环境中又是夏天,不想玩水,简直是比中了五百万彩票不敢去拿还难。所以,所有的孩儿们,一个个都养成了宁可回家挨一次“跪搓板与棍子烧肉”也不会不肯放过玩水游泳这样乐呵机会。

过去,家长们,主要是爷爷奶奶们检查小屁孩们是否游泳玩水的方法原始而又高明。因为武汉天气高温,小孩的皮肤个个都像黑皮煤碳,玩了水后,只要检查胳膊时候轻轻用指甲一划:一道清晰白线立马映于眼帘。谁都跑不了。于是家家户户都是小孩哭天喊地叫爹喊妈。

稍大的孩子,他们会懂大人检查身体秘密,所以回家路上故意迟延,拖个把小时进门,也许就能够躲打一次。但是,总有一山更比一山高,都是住在一起的邻居,就你家孩子还能够落单?所以,回家照样一顿棍子烧肉。

而且这样的棍子烧肉更掺。掺就掺在他晚回来一俩小时;因为别人家的小孩刚挨打完毕,正在伤心不已的时候,猛听到隔壁响彻于天的哭喊声音,大家立马吹起了集合号,齐刷刷地站在他家门前:看风景。我们过去称为看电影。被打得最高潮的时候,也是嘎然停止的时候----因为大人打小孩最高潮的时候也是门外小孩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大人这个时候看着门外这帮小孩幸灾乐祸,也都笑了起来。大家都笑,只有那一个或叫那一对走“霉运”的小孩还在那里哭哭啼啼。

即使是小孩,过去也纳闷,为什么大人打小孩不关着门打,全都敞开着。

这就是过去老人们教育后代的方法。谈不上经验,但是只要教育出来的孩子后来都很听话,都会很老实地做人与工作。而且都学会了游泳与享受了童年易趣。

-------
正式声明:《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系列文章系本人原作。
正本清源:请下载者,下载转发到其他网网页与论坛上后注明我楼主(博主)原网址出处与本人原创作者“怀念您中”之称呼标明。
为此本楼主(博主)将今后保留追究原创权利!

顶部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二)

过去,一个家庭孩子三四个以上太普遍。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中有一小名叫九九王同学,他上面竟有八个哥姐。大概他父母重男轻女,结果还是女将多,男儿少。轮到他出生的时候还遗留着女儿半点气质,说话带嗲,且发育早。记得初二74年学工劳动,在工厂澡堂里,大家一个劲地掐他屁屁,哈哈大笑。三十几年过后,一次街上邂逅,他冷烟冷火早没了少年激情天扬。失之业后开一小杂货铺,略混生活。叫他不解气的是他兄妹九个,过去他父母都能够养活,而如今他儿子就业成家立足,全都成了问题。

家里人口孩儿多,一般爷爷奶奶带,精力就只能是重点老大老二,剩下来的小儿们就由哥哥姐姐来带大。

其实哥姐还是小孩,也就是说,小弟小妹实际处于“放羊”环境。好在过去社会环境健康,坏人比中五百万彩票还少。

上小学正好是1967年。也就是被现在改革势力妄称的“十年动之乱”最之乱时期。可笑的是,这一年,竟是我们作小孩最开心的时候,不仅标志可以和小朋友大家一起上学读书,而且能够像大一点孩子学习到许多新游戏。记得这些游戏包括跳房子,踢毽子,踢足球,打兵乓球,唱新歌等等。

最高兴的莫过于父母,因为标志着孩子走正路开始。而奶奶最乐呵。

过去孩子上学就等于是叫爷爷奶奶放假,小学门前从来没有现在排长队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场面。接孩子放学回家,有这一场面该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过去孩子放学都是排着队回家。其实这方法很好。放学,小孩会撒呀四处乱跑,会相互碰撞而形成伤人事故。排队回家,即可以免除事故隐患,老师放心,家长更放心了。

文革乱吗?不知道。就如同我们今天六十年代出身的孩子,并不知道中国六十年代还会有“三年饿之死人”这样故事一样。

如果文革乱,就说明过去小学老师经常家访是混之乱现象之一。过去,小学老师会隔三差五地去学生家庭家访,过问小孩在家里是否爱学习与是否调皮打架情况。这说明,过去教师管得太多,是真正意义上教书育人;用现在话说,这多保守,多害人啊。

即使孩子排队回家,路远的孩子仍然不叫老师放心。所以上小学时期,感觉班主任对路远孩子更偏心。有一次,小学老师到我家访的时候带来一大帮的同学,搞得我好紧张。结果是她号召同学集体去一隔着学校有两公里路远同学家。

放着现在的老师也许不敢,这女同学家中途还有一铁路;十几个孩子,一路上又唱又跳又前后呼啦啦,放到现在小学老师谁敢?!

我们小学是在武汉硚口区,每年春游秋游,全部都是按照不同年级组织步行跨区十几公里路。记得最远一次是由硚口区出发步行到武昌区瞻仰毛主席农民||运||动|讲|习|所,中间跨一江汉区,而且还是搭轮渡过江----几百个小学生,年级从八九岁到十一二岁,来回走三四十里路且过江。这样组织规模场面放到现在谁敢?中途出事情怎么办?但问题是过去人,是没有出事故的概念,也就是完全没有事故现象发生。谁说文革混之乱还加什么民族动之乱最严重时期---除了发明这些词的文人是流氓外还能够说明什么?!

就是这一次是第一次一个人伴着一群人走到走过当时武汉最发达地区:六渡桥到江汉路,过洋房大楼;看着真新鲜。那场面多少年过后,记忆犹新。该是1970年时候。江汉路上马路真干净,汽车走过的时候,司机放慢速度也不按喇叭还故意保持间距,怕孩子突然乱跑----那个时代人,思想多干净伟大于平凡啊。

现在的江汉路很繁华,也很喧哗杂乱;而过去的江汉路一样繁华但有她宁静安逸持序清洁。而这竟是文革被流氓文人称呼动之乱时期的1970年。

往事如烟,而长久弥香的竟是文革时期的小学阶段。

顶部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三)

小时候,七岁以前叫圈养,七岁以后才叫“放羊”。

幼儿时代记忆,该从两岁开始。可能就是两三岁,二哥与姐带我出的“远门”是一出租连环画店。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我们那一带叫娃娃书;没想到吧,六十年代初,商品意识于娃哈哈至少提前四十年。

店内七八条低矮长凳可容纳几十个小屁屁坐下看书。租书不贵,一分钱一本,书厚的两分钱一本。书的封面被租家贴在大门口前;贴在厚夹板纸上。几百本连环画就可以开这样一个书店。

看连环画该是当时小孩最高享受,已经超过了吃肉吃圆子。通常是家里小孩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一个五分就能享受这美妙时刻。

那次,哥姐带我尝试出“远门”是次失败经历,因为太小,还记得不久因为房间里太黑便吵作回了家。不过。仅过了三四年,俺也想哥姐一样迷上小人书娃娃书。

大概八岁哪年,一文具店里出售一本带连折的《红灯记》小型宣传册。整个人是仰慕许久,每天缠着爸缠着妈,一分钱一分钱的攒,终于够齐了一角九分钱,把那个只有十几个画面的宣传册买了回来。

一个小孩当时手上能有这样一本彩色的“娃娃书”是很风光的,哪种恣情高扬劲大概是现在买个法拉利才能找回。于是,我,在小孩的心中,分量加重。直到今天,还被老街坊们叫着秀才;这大概就是打小八岁开始的印象。

一角九分,在当时该是巨贵,就像现在的房子原本只该卖三四千一平方,而被炒家与房地产商卖到二三万一样。长大后,就知道了这文具店原来就是一合作社,不正规。合作社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时间该是1968年。

范伟的名言: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呐,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总记得牢。

后来大一点的时候,该是九岁与十岁之间,手上又买了一本连环画,是与二哥走了七八里路到区委附近新华书店买的---打小就知道国营好。

这是一本真正连环画娃娃书。有一百多个画面,厚厚的一本,大概只要三毛钱多。有了这本书后,整个夏天加转年春节人都处在新婚状态之中。

还是人大了好。1973年至1975年间,我和同学赵XX与刘XX总能够利用有时下午没课或星期天时间,从家出发,走张公堤,穿牌楼街,到硚口正街上一租书店看书。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家庭生活都大改善了,父母零花钱拿出更大方。一路上,还真是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欢笑七八里路后来到了这租书店。


往事如烟,真怀念那个干净社会良好环境时代!

顶部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四)

“吃肉不如喝汤”,乃湖北武汉一道主食兼名菜的意义引述;为“砂锅下藕煨排骨”也。旧时,谁要是在小伙伴信口提到,哈喇子就像病毒迅速流淌在大家的下巴。所以,没人敢提。六十年代,该菜为每家季度最高奖励;七十年代,好转,为月度奖金。

还有一道大餐,为伙伴们精神力量最爱---看电影。

作者最早看电影该是1960年零岁又五个月。父母与哥姐看电影,我躺在母亲怀里该是听电影。

父母工厂紧挨着一部|队,之间仅厘米距离,用脚迈过去还多五厘米。过去军与民关系就是鱼水。

真看电影该是两岁,1963年《突破乌江》在部|队放映。消息立马在工厂内传开。那时候,即使公用电话也不发达,于是,有下早班叔叔为传声筒,站在当街的街面上高喊一声:XXX(部|队编号)今晚放映新电影。哇塞,看电影的病毒比感冒还快,凡是同一单位家庭都能感染喜庆,就像贾母得知元妃升职一样。

那天,看电影还是继续扮演听电影角色。印象深的记忆片段是哥姐加我吃的厂里食堂好饭。母亲回忆道:灾害时期,即使掉在饭桌上一颗大米饭,俺都会用小手捡到口里去。

真正全面成熟规范看电影,该是1969年看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

电影为学校包场。记得那天,当第一次平生拿到电影票还闹出笑话。这天,中午吃完饭后,就对家里大人说:我去看电影了。记得当时父亲的脸绽开了笑容----过去父母把小孩每部每件独立做事情都看成是胜利与进步。而不是关心电影院有多远,一小孩出门是否安全。因为六七十年代,社会生活环境真的安宁宁静如同清晨的空气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电影院约至两公里,顺着一道铁路堤再转公路堤就到。有火车,不要紧小孩懂;公路上有汽车不要紧,过去司机也雷锋,即使在公路迷了路,司机知道了也会自己想办法把你送回家而不是现在这样丢失,只归警察来管。九岁的小孩边走边玩边唱,一副兴高采烈来到电影院门前时候,门卫接过票,笑了起来。他说:小朋友,这是明天的电影票。于是,很沮丧回家。回家后,一家人还惊奇:怎么没有去看电影啊。得知是第二天场,全家哈哈大笑。还来得知:凡是学校包电影,全部都由学校组织排队去看。

独立看电影记忆也很精彩。

1971年电影院上映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由父母工厂包场。两张片落到了我和二哥手上。记得那天我们小哥俩先提前来到工厂,专门去洗了个澡;父亲怕我们肚子饿还专门准备了馒头花卷饼干。

工厂离电影院(文化宫)有一里路长。小哥俩打从厂门迈出,就一路受路人“夹道”欢迎。一路上,尽是人等退票。拿着钱,眼睛馋馋,心犹不甘,站在马路两傍等着退票。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就这样站在马路傍。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这家工厂职工包了片场。到了院门,心里更紧张,因为院门人更多。好在那个时候人热烈而不鬼闹。两小孩揣着一份紧张又亢奋心情在众人无限羡慕的眼光下,再胜利大踏步地跨过文化宫院门后,心情彻底放松下来,呼啦啦,呼啦啦地奔向了电影院里........


武汉,大工厂也特别多。又,放电影看电影的渠道特别多。

1973年,学校附近工厂放了一部内场电影。好家伙,第二天教室里翻了天。是罗马利亚电影。里面有现在很平常的搂抱镜头。大概是欧女胸大屁肥。叫一帮初长人形的半大小家伙---我的几个男同学

兴奋得似吃了五斤半兴奋药,一句电影台词迅速地窜红了好多年。

“我要把你扔到河里去”。几个同学见面就这样相互问候。然后,神秘地哈哈大笑。

许年后,知道这部影片叫《多瑙河之波》。

大家还记得该电影的音乐主题曲吗?太棒了。

顶部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五)

崇拜英雄,是最人性化,为最珍重自然,体现良性社会最佳选择。

电影功能尤彰显崇拜英雄技术性与社会规范广泛化,当电影语言与艺术性相结合后就发射出无比璀璨光辉---她的教育与感染力量无可伦比。

过去,我们是这样,然,改革力量认为这是教条化体现保守思想,则美国不这样认为他们现在还是如此。其,大型电影作品多以表现美式英雄人物如何拯救人类,捍卫自然天成,为中国国人影迷津津乐道。可见,真正的人性光辉,不是右派力量所能左右把持。当然中国的右派力量反对的是中国电影机器宣传自己的爱国爱民之为人民服务精神与人物形象;反之,他们更热衷于宣传美国人物的对华宣传力度,就如同中国抗日时期汉奸伪力量拼命宣传小日本的国事力量一样。

悲哀!民族的悲哀!用郎咸平话说:此刻中国,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他乃一语道破天机。

然,我们作为中国当代五十以上年纪人,于过去仍然感受到伟大的人性光辉。电影成为我们魂绕梦盈的向往,其,为人生的幸福幸事。

正是过去我们的电影语言表现了人性的本质而为我们少儿时代追逐太阳一样,产生许多快事。

过去,电影院放电影是讲究周期。一部新电影上映,于一个电影院不是放一场也不是放一天,而是放一周一星期。即使这样即使每场影院人满为患仍然是难以满足大批观众的需要量,更多的体现是跨地区看电影。记得达式常主演的《难忘战斗》上映后,就有许多当时青年观看影片达十次以上。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上映后也是许多人看了数遍。我们少儿时代对其《南征北战》《闪闪红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看不见的战线》《南江村的妇女》《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我们村的年轻人》《今天我休息》《大李老李和小李》《青年鲁班》《护士日记》《海霞》《创业》等等加等等是看了又看,总是看不够。

为看电影,产生许多故事。

街坊有个伙伴叫“七斤”的,他与他哥“八斤”看电影的技巧虽然使人汗颜却又忍俊不禁----他小哥俩是一对“飞票”高手。他家共有八个人,就他父亲一人工作,却养七个吃“闲”,所以没钱买票。又爱看,怎么办?他就开始“飞”了。通常是每场电影放映完后,剧场内大量散落当场过期废票。他哥俩一一捡起。选择票相较好一端票面撕口较小票面留存。由于过去电影院票面颜色总是那几种,而且票面设计固定,因此,每放一部新电影,就他这对哥俩总是捷足先登而且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叫人无限愤怒的同时又无限羡慕。因为看电影进门就一道大门,人又多大家进场心情又急迫,验票人哪里顾得上真假啊。

更要命的是,他哥俩“毫不利己”把这经验广泛无私地传播给街坊邻居。这下就有好戏看了。新电影上映后,电影院总是有无数实际无票又进场人,把个电影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无形加大,电影放映后,总见他们拿着手电筒三人一排从后面往前查。这哥俩由于“经验”丰富,这样的检查于小儿科一样。现在回想起来,他俩真是人生一趣。可惜的是,那“七斤”,改革后,失了业,老婆离婚,染重病后无钱可医年轻就撒手.......


那个时代,电影院电影收费低廉,学校包场学生一角钱,小学包场有时候只要八分。工厂如果是包场(文化宫)工人一分钱不要全部免费,因为文化宫本身性质就是属于工人工会剧院。

而其他不是工厂工人也是有大量机会看免费电影---露天电影。

我们民居地方不远处有一火车站,他们属于铁道系统,有专门的部与局放映队几乎定期放映故事电影与新闻记录片。这样的放映都是露天。观众不仅有铁路工人,更多是铁路沿线居民与火车站附近农民。

难忘的是,每每电影完后,数千人沿铁路线回家途中,总有火车路过。火车不仅有意开得慢而且火车头的司机们还把火车头下两则的灯打开,照顾照看沿线看完电影回家的人们---这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显然,电影的教育功能感染功能从一个火车司机用他简单乐于助人的举动,就能够感受出来。

换言之,那个时代雷锋社会英雄辈出不是来自偶然,而是先进教育意义体现必然。即使是“七斤”他们家人口多没有闲钱买票,他也是能够做到帮人做好事---过去做小孩的为大人背米背碳义务为他人做家务,常事;公益性活动他也是特别积极者。只是他过去太爱看电影了。

借用周星驰的话说:人人都是食神,又都是向往雷锋。

---因为,这来自先进教育的体现。

顶部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六)

当今,中国有两类人活得最累最苦:民工与少年学生。

丁俊晖说:读书无用。他的话对吗?

如果不对,又干嘛将他评为全国劳模,CCTV干脆打出口号将小丁直接呼之“民族英雄”也。

如果丁话官家认为正确,显然不该将全国少年学生直接挤进书奴考奴行列!

遥想我们少年当年,小学中学边学习边劳动边游戏,乐哉乐哉;并没少祖国前途关怀、社会学习雷锋、长大服务国家甘为祖国建设快马加鞭的建设者成就者铺路石。

现在孩子没有假日,他们人生最活泼时期全被国家有意识或叫故意制造的不公平竞争与社会大失业环境给扭曲到了课堂补习培优(说培忧更恰当)中。不仅加大家长无谓教育负担,剥夺少年生理活泼天真自然天性,而且就这样教育出来的结果只是一批加一批消耗能力精力后又不能承当一般劳动者的劳动体力支出者,却国家又完全不能提供哪怕是五分之二的大学生就业场所;是完全于国家于社会于家庭于青年之不利不健康状态。

这样的情况还该继续下去吗?

丁俊晖没有读书也不赞成读书而能够成为民族英雄于全国劳模,不就是对目前国家教育制度的一种否定吗?


显然,完全读书无用论也是极不健康与极不负责!

过去,我们学习也很抓紧。是一种有的放矢抓紧。

过去,我们提倡的是学以致用与德智体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过去的学习即是愉快积极健康活泼的学习,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将学习与做人两者结合。是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走入工作岗位,都能够处在愉悦生活社会环境之中。

顶部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858
帖子 810
威望 149
金钱 21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七)

过去学校教育是严格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念办学,其校风体现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局面。

学校学习其实是真正意义上抓得紧。不仅有学校校内学习,校外学生学习也抓得很紧。方法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而形成新的学习氛围。这个方法很好。她即能够“温故而知新”又能够在学生放学后而不至于“放羊”。更重要地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于取长补短。因为学生中,总有学习能力强与差,通过各学习小组回家就近组织学习,是很能够将课堂知识在校外相对环境放松下,学生进行自我之间交流。显然这样的交流是比课堂上对于知识问题不懂又羞于全班同学面不好提问,更适合中小学生心理思想。

即使文革期间,学校并没有将学习特别差的同学跟班一起混上。对留级生制度仍然执行。作者在中小学校学习期间,就先后有两名同学因为严重不学习跟不上而留级。

学习小组还有意想不到功能。在1971年时候,我们班新转来一位同学。他眼睛严重斜眼,很受同学奚落,虽然总有老师对同学不敬而批评,但孩子还是孩子。久之,他自己很自卑,做人做事情都没有信心。分学习小组的时候,就他落了单。后面老师找到我,因为我是他同位,动员跟他一个组。

他们家住处较远,每次去他家总得走上一公里。问题是沿铁路走上一公里。

他们家对我的到来反映出意想不到的欢迎程度。由于他们孩子眼残,同时他哥姐又放在了老家,孩子放学总是一个人很是孤单,家长们也着急。有我怎么一个人来陪他学习,他们家大人小孩都很乐呵。果然,相处时间久了后,小孩他心态宽松了许多。为报答,竟非要我晚上到他父母铁路单位去看电视。

这是我第一次看电视节目。时间大概是1971年到72年之间。好像当时并没有新闻联播。节目有两场。一是朝鲜歌舞,二是中国女篮同阿尔巴尼亚女篮比赛实况转播。比赛情景现在还记得,就像CBA明星赛一样:你投一个我投进一个;完全没有什么竞赛气氛。当然,可以理解过去友谊第一。后回家太晚,家里就再也不让看这样电视了。

感觉现在学生学校晚自习,也是受当时学习小组的启发。但是,这样的晚自习,一是浪费国家电源二是加大了家长教育费用支出三是这样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就学习一块也不见得太好,毕竟还是全班同学归在一处

肯定有同学碍于面子于自尊心而不会全面与同学交流学习上深处不懂的问题。


过去孩子们该玩的时候,学校是积极鼓励去组织他们玩,比如体育锻炼。文革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足球队兵乓球队田径队与校文艺宣传队。还有大部分中学都有校篮球队与美术班和政治理论学习校级小组连级学习小组等。

除校方组织的,校内校外孩子们自发玩的就更多了。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玩意。跳绳丢沙包跳房子跳猴筋还有一种把几个骨牌放到桌面上,用手抓一沙包往上一抛,借抛当口翻转桌面上骨牌。谁坚持得久谁得胜。但总不知道这叫什么名儿玩法。

男孩除了踢球打兵乓球就是擂“拱子”,但在学校里不许。男孩子。共同的爱好就是跳绳,打毽子。而校方是经常组织跳绳比赛与拔河比赛。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文艺小组,全校表演节目的时候则动员每班学生全班全部参加。于是,学校文艺汇演一方面大合唱具多又各班都出节目演出丰富多彩。


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就更多了。

校内活动都搬到了校外。而且更自在。春夏秋冬都能够玩一种游戏“官兵捉强盗”现在还有的“躲猫猫”。

秋天冬天有一种游戏总是记忆犹新,一种两边七八个排成一行,后划拳抢头谁先,谁先就高喊:天上乌乌神勒,地哈打嘛神勒,麻绳打不开额,独要XXX来额。于是对方一队中被叫到名字的那个小孩就使劲从自己队里出发,冲向对方用胳膊紧紧相连的队伍。如果冲开了,不仅本方冲击人可以回归本队还能由他(她)叫上对方队里一人归到本队。而冲击失败则冲击人必须归给对方队里。整个过程特别好玩。

作者那个时候童年少年还三五成群结游外出,走上三五公里外是经常的事情,大家是边走边玩边唱;真正意义上乐不思蜀!!!

顶部
星空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2
UID 1292
精华 0
积分 5710
帖子 915
威望 123
金钱 3989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1-4-23
状态 离线
不错,支持下  

顶部
牧羊老九 (羊老)
秀才
Rank: 2


UID 382
精华 0
积分 2902
帖子 225
威望 0
金钱 40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2-12
状态 离线
我在努力中  

顶部
dappb
秀才
Rank: 2



UID 1493
精华 0
积分 1920
帖子 167
威望 0
金钱 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2-10
状态 离线
你加油吧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15 22:54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433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