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高坡到未名湖畔
作者 张志斌
发表于《西部人》2002年第一期
1984年高考时,饱受十年寒窗之苦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所学校,毕业后成为国家一名正式工作人员。因此,当我接到西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如释重负,父母也喜形于色,亲朋邻居更是奔走相告。直到若干年后我才渐渐懂得,这一纸通知对一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孩子来讲,就意味着他的命运将从此改变。告别了养育我近二十年的黄土地,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和希望,平生第一次踏上了去省城兰州的班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想到,在这里一学就是七年。1991年我在取得了地理系人文地理系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六年之后的1997年,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欢庆气氛中再次别离妻子,只身来到仰慕已久的北京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胡兆量教授,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开始了我的第二次求学生涯。
从黄土高坡到未名湖畔,回想十几年来所走过的路,既有成功时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沮丧,更有想到生我养我、供我读书而至今仍辛苦劳作着的父母时的惭愧,还有没能为家乡建设尽点微薄之力的内疚……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常常令我魂牵梦绕,夜不能寐。求学的如烟往事,历历在目,每每使我思绪万千,潸然泪下。
高中三年就读于离家60里外的会宁三中。三年间,不论是回家还是返校,每次都是以步代车,量地而行,没有坐过一次班车,从我家走向三中的那条崎岖山路, 也就永远地留在了我不能忘却的记忆中。然而, 幸运的光环并非都能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 与我同行三年的四位好伙伴中有一位就被无情地挡在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 终究没能成为命运的宠儿。
父亲每次从家里给我送吃的走的也是那条山路, 就是在我上了大学以后, 他还走了好长时间, 那是因为妹妹也随后进入三中学习。直到后来家里买了一辆八成新的自行车, 父亲徒步走的历史才算画上了句号。记得父亲曾专就这一“ 喜讯” 写信告诉我。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我读着父亲的来信, 禁不住也欣喜有加, 热泪盈眶了。
母亲在我读初三时来校看过我一回, 也是惟一的一次。不知是那时的衣着单薄, 还是今天的气候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变暖了, 总觉得那时的一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母亲当时是乘一队里派她交公粮的机会来看我, 顺便一卖了家里不知攒了多少年的几十斤大麻籽, 用卖得的钱给我买了双手套和一条围巾。临走时, 她双眼擒满泪花的样子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分明是在为儿子生活、学习环境之艰苦而难过。后来她不止一次地说后悔, 不应该去看我, 那样也许就不至于这样伤心了。
从我上初中起, 父亲几乎每年都要出去做工, 以维持三个孩子上学的花费。家里大多时间都靠母亲一人操劳。家境的贫寒, 父母的艰辛, 使我在学习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我很难说清这曾经给过我多少次鞭策和鼓,励, 但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想想这些, 信心与勇气就会油然而生。上大学时, 按照惯例地理系的学生每年都有一次野外买习的机会,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我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在实习结束后游三峡· 逛桂林。但几一次较远距离的出省实习已令我激动不已, 大开眼界, 深感祖国幅员之辽阔, 山河之壮美, 也使我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本应毕业参加工作, 为父母分担弟妹上学之需的我毅然报考了硕士研究生, 并有幸得以继续深造。而从我考上大学那时起, 瓣着指头盼我毕业的父母也深感自豪。
硕士毕业后, 继续求学深造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因为这时父亲已无力外出做工, 母亲因操劳过度, 身体每况愈下, 妹妹和弟弟相继进入中专和高中学习, 于是, 我便参加了工作, 逐渐担负起了弟妹们上学的一大部分开支, 这使我一向内疚的心灵稍感慰藉。不久, 我也成了家, 妻子也是祖厉河畔长大的同乡, 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系。相同的求学经历, 相同的一生活背景, 使不名一文的我们走到了一起。物质条件的贫乏, 使可供我们一选择的只有婚礼的日期。一年以后, 儿子的降生给我们的小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在另人眼里一贫如洗的我们经常与家乡父母的生活条件作比较, 以各自的亲身经历相安慰。虽说生活既不富裕也不浪漫, 但感到十分踏实, 惟有学业的驻足不前常令我们困惑不已。及至儿子能勉强上幼儿园, 我和妻子便决定放弃刚刚稳定下来的小家庭生活, 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北京求学, 她在家里一边照料孩子一边攻读硕士学位。
来到蜚声海内外的北京大学, 一下子就被它的“ 兼容并蓄” 和“ 博大精深” 所吸引。被称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灵归宿的未名湖, 除了小桥流水、湖光塔影和古色古香的皇家园林式的典雅之外, 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来自海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奋发青年。这里, 先生观点之新颖和学生思维之敏锐使我深感自已才疏学浅, 时常有“ 高处不胜寒” 之感。几十年来与新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燕园“ 三角地”, 更是学界圣地, 橱窗里满满当当的海报, 每天都变换着面孔, 著名学者的讲演更是叫人应接不暇, 巴不得能有分身术。在燕园, 随处都可能与一位衣着简朴而声名显赫的学术泰斗迎面相遇, 擦肩而过。燕园学子勤奋拼搏、惜时如金的学风更时时震憾着我的心灵, 即使是排队买餐或坐等就诊也不忘背英语词。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从黄土高坡到未名湖畔, 这句至理名言让我感受颇深。也许这就是会宁这块贫瘠的土地能够给予她的儿女的最大财富了。
张志斌个人简介
张志斌,甘肃会宁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地理学会、甘肃省土地学会理事,甘肃省文化产业协会顾问。主要从事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修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修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主修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规划
主要讲授课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出版的学术专著:
1、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与空间整合,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发表的科研论文:
1、面向21世纪深圳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经济地理,1999年第5期;
2、城市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人文地理,1999年第4期;
3、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4、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经济地理,2006年第1期;
5、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干旱区地理,2009年第3期;
承担的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空间整合,2004年;
2、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兰州—西宁城市带空间整合与协调发展,2005年;
3、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开发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2008年;
4、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2002年;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高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年;
获奖情况:
1、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2003年度西北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
3、2005年度西北师范大学兰铝教学优秀奖;
4、2006年度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5、2008年度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育实习管理奖;
张志斌妻子:
张小平个人简介
张小平,甘肃会宁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学、环境影响评价、产业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修天气动力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主修人文地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环境与产业开发、产业生态学
主要讲授课程:环境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地理学
发表的科研论文:
1、张小平.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甘肃产业结构调整方略[J].未来与发展,2002,(3)
2、张小平.兰州的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J].生态经济,2002,(11)
3、张小平.甘肃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空间结构优化[J].开发研究,2003,(1)
4、张小平.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3,39(4)
5、张小平.化学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J].生态经济,2003,(10)
6、张小平.甘肃产业创新与结构优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40(3)
7、张小平,张志桃.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2)
8、张小平,贾文雄.21世纪甘肃省绿色产业发展构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
9、张小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及其应对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41(5)
10、张小平.甘肃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开发研究,2007,(4)
11、张小平.甘肃省绿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8,44(5)
12、张小平.甘肃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2)
承担的科研项目:
1、主持学校青年基金项目:知识经济与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
2、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3、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空间整合
4、参与中规院区域规划项目:青海城镇体系规划
获奖情况:
1、2004年5月获西北师大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2、2003年6月所发表论文“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甘肃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获科学管理与创新课题学术论文二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会宁籍的老师还有:
曹春个人简介
曹春,甘肃会宁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土壤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主修农业生态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环境系,主修城市生态,获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态、环境土壤
主要讲授课程:环境土壤学,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出版的学术专著:
土地调查与评价——理论.实务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副主编。
发表的科研论文:
1、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甘肃农大学报,2006,3,3/1,
2、年产值倍数法确定地价补偿存在的问题,甘肃农业,2006,10,2/1,
3、意愿调查法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中的应用,中国土地科学,2006,5,6/2,
4、从农民的视角研究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可行性,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3,4/2,
5、案例比较修正法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价格月刊,2008,11,3/2,
承担的科研项目:
1、2009年度学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期限2009-2010,本人承担;
2、甘肃省珍稀濒危植物白皮松种群的分布格局和数量动态研究;项目负责人:巨天珍,项目编号 0710RJZA111 研究期限 2007-2009 ;经费(万元)2.0;参与;
3、金昌市环保局,项目负责人:巨天珍,横向课题,经费(万元)20.00,参与;
李净,甘肃会宁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d0f1910100if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