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侯彪:故乡是个“状元县”
蓝格格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59
精华 0
积分 2376
帖子 554
威望 82
金钱 12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5-18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7:5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侯彪:故乡是个“状元县”

文章引用:http://www.8dou.net/html/article_show_17432.shtml


  我曾经珍藏着一份1995年6月16日的《文汇报》。因为在这一天的“笔会”副刊上,有一篇由赛炳文、马玉明两位先生撰写的独家采访,题目叫《西北“高考状元县”》。直至现在,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篇纪实性的报道,因为我就是文中被誉为西北“高考状元县”的甘肃会宁人,而且我正是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于1979年参加考试,考进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
  虽然我已离开故乡将近21年之久了,但我总是以渴望之情关注着故乡的一切。由于有了这么许多难以割舍的牵挂,所以我非常珍惜这天报纸的副刊,因为它记载着我的故乡在发展中小学教育时,所经历着的特殊的艰辛与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同时我也非常喜欢读这一篇报道,因为它能释放我的恋乡情结,并带给我发自内心的骄傲,以及时刻努力、锐意进取和坚持奋斗的激情。
  在这个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革命老区,媒体上称颂的并不是故乡的人们现在如何战胜贫穷、发展经济而取得的成就,津津乐道的却是中小学教育。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28000多名学子,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有500余人。可以肯定地说,中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会宁县声名远扬的新品牌,甚至成为会宁县着力展现对外开放最主要成就的一个新标志了。
  记得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甘肃有个“状元县”》的节目后,身处两千里之外的我,第二天到了单位上班时,但凡遇到的同事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有的人说,会宁这个地方太苦、太穷了,孩子们如果不上大学就没有活路了。有的人说,你家乡县里那个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亲友苦帮的“五苦”精神(据查阅到的最新表述口径,是将过去的“五苦”变成了现在的“三苦两乐”;所谓“两乐”亦即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就是把一块生石头蛋放到学校里,也攻成大学生了。甚至有位同我一起下乡去的县委副书记都说,会宁县抓教育的劲头真让人佩服,焦点访谈中的那些事迹太感动人了。听到他们的议论甚至称誉之词,平心而论,我觉得既有理,又不完全赞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理,是因为历史上的会宁确实是一个“苦瘠甲天下”的地方,至今也同样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之一。从会宁县的自然环境看,这里是陡山高坡,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灾害频繁,就连境内流淌的河流也是苦涩的;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全县58万多人),矿产资源贫乏,能不苦不穷吗?而让我并不完全赞同的理由则是,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地方并不是少数,甚至还有比会宁县更为艰苦贫寒的地区,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教育大县啊,也谈不上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学子了。因而,只讲苦难或者只讲穷困,这显然没有多少说服力!
  我以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会宁教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会宁县各方面共同营造的那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更离不开那种客观存在的学生以学为荣,社会助学光荣的教育环境啊!
  我还是讲个具体的事实吧。在《西北“高考状元县”》这篇文章中,写到了“河畔乡一位叫王守荣的干部将一万元遗产交给学校”这样一件事。而这件事的主人公王守荣是我的同乡同村,他的大儿子家距离我家只有几十米远。我要讲的正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王守荣是一位解放初期就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在甘肃省会城市兰州毛纺厂工作。解放前,他家在我们村是大户人家,并且有近百亩土地,因此他家在解放后就划成了地主成份。由于这个原因,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给王守荣带来了痛苦的经历。据了解情况的我的祖父讲,王守荣青年求学期间也是个追求进步思想激进的人,他曾经资助过党的地下工作者。可他参加工作后向单位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经组织外调查实了他家的成份,便拒绝了他的入党请求,从此他就以一个非党技术干部的身份工作,直到完全退休下来。
  那是在“文革”后期,王守荣正在兰州的单位上遭受到不公正批判的时候,有一天村里一些造反的积极分子,将王守荣的老伴儿隔离到了村学的教室里,并将王守荣的老大捆吊在院子中,很野蛮地用木棍和鞭子抽打,打昏之后又用凉水泼醒过来,其目的是要让她(他)们交待解放初期藏匿或者埋下的银元等等。这种境象是非常恐怖和惨酷的。王守荣的老小儿子与大孙子,在村学里和我是同班同学。也许是少不醒事,在我印象里那天下午我同他们在一起玩耍。但留在我记忆中的印象,我至今还能想起他们眼神里所流露出来的恐惧与凄凉。
  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那时的社会环境已显得宽松了许多,国家的政策也逐渐地发生着巨大变化。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才见到这位与我的祖父年龄相差无几的老人。原来他竟是一位慈眉善面的长者,高高的个子,头发虽已花白但梳理得很整洁;毕竟是城市人,面容白晰,穿戴十分整齐。当时他是来接老伴与两个尚未成家的儿子,一起到兰州过生活的。
  同所有地方一样,这时故乡里大家也信心满怀,不管干什么事情都劲头十足。人们的肚子能吃饱了,手头也宽余了。说起来,真正引起乡村人关注和衷心称道的事情,一是国家实行的以土地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改革政策;二是高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以来,村里有几个好学上进的青年,分别考上了大学和中专。这样的事在村里很有轰动效应。事实证明,既便是无权无势的农家苦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能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根拔掉,也能成为吃“皇粮”、有职业的国家工作人员。可以说,对于最懂得根本利益之所在的农村人,当认识到自己的子女可以凭借考试入学的一纸通知,就能走上一条彻底改变人生命运的生活道路时,将有多么高涨的热情啊。他们没有任何教育学方面的专门知识,最直接的经验和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不用分辨的讲几句对比说理的话语:看某家的孩子学习好考上了大学;而某家的孩子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不操心读书,现在扛着铁锹修理地球呢;学好还是学差,就看自己跟谁学了!天长日久,这么几句朴素的话竟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些心浮气躁,调皮捣蛋的顽童也会沉稳安静下来,就能定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文化了。
  王守荣是80年代中才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下来的。叶落归根,以后他回乡的日子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在老伴病逝之后,他总要到大儿子家里住上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看得出来,他对故乡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只要回到村里时,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走出家门,不管天气好坏,走到田野里,走到祖厉河畔边,走进村学校院里,散漫地转一转,看一看,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每天吃完早饭,还与同龄的老者谈谈心,拉拉家常。事实上,他更喜欢去的就是村里那些有子女考上学校的人家,询问孩子们上学的情况,打问有没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如果看到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家庭,还从口袋里掏出少许的钱来接济一下。
  村里人都很尊重这位老者。有时个别人开玩笑逗王守荣老汉,问他住在兰州城里好,还是住在乡下好。王守荣就乐呵呵地回答说,老家的空气新鲜、安静,适合老年人生活,比城市里强多了。听到这样的回答,问话的人便感到非常满意,觉得老人的话很有权威。由此可见,心地善良的老人早已忘记了那些痛苦的往事,心态已变得非常平和了。
  王守荣老人是1994年秋天去逝的。当时他自知到了一病不起的地步,就又回到了故乡,住在了大儿子家里,平静地等待着人生最后时刻的到来。趁着意识还清醒之际,他让大儿子请来了村学校长和村党支部书记,说有事情要告诉他们。当两个农村汉子满脸疑惑地来到王守荣老人睡着的土坑前头时,老人居然从带回来的手提包里,掏出了一万块钱要捐给村学,让把学校的教室翻修一下,为的是叫村里的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长大了替国家出力。老人清楚地说这些钱都是自己从工资里节省出来的,是对生育他的家乡表示的一点心意。这举动让村支书和校长两个人大吃一惊啊!当时的一万块钱,这可在家乡人眼里算是个大数目呢!满脸胡茬的村学校长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了:拒绝吧,学校里的教室还是土坯箍起的几眼窑,确实破烂不堪;收下吧,想到这是老人从牙缝里省下的钱,又单单捐给了学校,真难为人啊!谁知谦让了几句,王守荣老人的大儿子已是声泪俱下,跪地求情,让他们不要辜负了老者的一片心意。村学校长也是有年岁的人了,什么事情都经历过,就是没有看见过这种求人收钱的场面,真是感动万分,激动不已,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就搓着手接下了。为此,村党支部书记和校长特意跑到乡上银行,专门立了个账户把钱存了起来。
  王守荣老人去逝后,村上专门召开了支部会和村委会,又同学校商议,决定借王守荣老人临终前捐资助学的东风,把村里所有参加了工作的人都发动起来捐款,再加上农户出工出料,在校院的原址上修一座二层教学楼,彻底改善了小学办公和教学的设施,让娃娃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决定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赞同。
  根据统计,此时村里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有150多人了;而短暂的十几年间,本村里考入各类学校并已参加工作的,已将近有70多人。这样,凡是家中有在外地工作的人,不管天南地北,都提供出具体的单位和地址,由村委会和学校联合发函,取得联系。可以说,对这件泽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大事上,绝大多数在外地工作的本村人没有推辞,他们都或迟或早地寄来了捐款,经济条件好的还出资数千元。到了1996年秋季开学时,学校的教学楼成为村里最有气魄的高层建筑。
  这就是王守荣老人捐资助学的故事。说起来,村里的人并没有忘记这位热心教育事业的长者。他去逝后就安葬在村学后边的一块荒地里,每到清明时节,学校里就组织孩子们送花圈奠纪他,因为在全村人的心目中他是个有贡献的人啊!
  2006年3月稿
  
  作者简介:侯彪,甘肃会宁人,1962年4月生。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行政学会会员,酒泉市委党校讲师。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及理论论著7部,已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散文及小说作品50余篇;书著及理论文章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

顶部
汪漾糍
楼客




UID 925
精华 0
积分 2992
帖子 226
威望 0
金钱 506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回复一下  

顶部
yje1201
秀才
Rank: 2



UID 450
精华 0
积分 2521
帖子 223
威望 0
金钱 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2-23
状态 离线
这个贴不错!!!!!  

顶部
西部男人
秀才
Rank: 2



UID 594
精华 0
积分 2850
帖子 247
威望 0
金钱 19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7-16
状态 离线
看看..  

顶部
qian12258
秀才
Rank: 2



UID 1647
精华 0
积分 1823
帖子 160
威望 0
金钱 6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7-21
状态 离线
长时间没来看了 ~~  

顶部
833600
秀才
Rank: 2



UID 1099
精华 0
积分 2624
帖子 224
威望 0
金钱 14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11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蒋蒙
秀才
Rank: 2



UID 2115
精华 0
积分 1466
帖子 132
威望 0
金钱 1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oh!magat!!!  

顶部
梅晓轩
秀才
Rank: 2



UID 429
精华 0
积分 2744
帖子 227
威望 2
金钱 28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22
状态 离线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顶部
锅巴大大
秀才
Rank: 2



UID 3298
精华 0
积分 1718
帖子 135
威望 0
金钱 22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支持~~顶顶~~~  

顶部
一草一木
秀才
Rank: 2



UID 2358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145
威望 0
金钱 10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说的不错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6 17:0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353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