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王老五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进步奖2 进步奖5 灌水英雄奖
UID 1124
精华 1
积分 3672
帖子 816
威望 149
金钱 196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2-2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8:3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文:伍鸣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
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醮法事中演唱的道曲和伴奏音乐。它在斋醮中能使法事内容前后贯串一体,气氛绵绵不断。致使坛场雄伟绚丽,如仙境缥缈,笙歌云舞,显示道教的特点。
  早在明代,道教音乐在官方斋坛中,无论是道曲或是伴奏音乐,已发展到有相当的技术水平。然而江南民间的斋坛中,尚未普遍流行器乐伴奏。大多是“清做”:用钟、鼓、磐、鱼、铃等,在赞、偈、步虚中起稳定节奏的作用,使诵念起落一致,齐声同唱。

  清初,江南丝竹、山歌、小调风行一时,处处流行,尤其是苏锡交界地区的“鹅镇塘”一带,无论是农民、小商贩、或是手工业者,男女老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几乎都会哼哼山歌,唱唱小调,吹吹打打,拉拉弹弹,还有会唱昆曲的。从此,产生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农闲时做“待招”(也叫堂名),在婚丧喜庆办筵时坐唱昆曲,吹打“十番锣鼓”。但是,他们不计较多少报酬。除此以外,他们还兼学道教经忏,在斋醮中当道徒,为法师做法事伴奏音乐。这些农业道士自称“仁道”两教,就是既做“待招”,又做道士;又一种是以农为主,学会道教经忏,农闲时到正一道观或道院中去做客师,这称作“赴应道士”。以上两种道士,对道教音乐的发展,都作出一定的成就。他们进入道观后,感觉到原有的道教音乐,音调低沉无生气,像宗庙祭祀的“礼乐”,冷冷清清,低沉平乏,不能满足民众欣赏的要求。从此这些道士,集思广益、众志成诚,以道教音乐为基础,吸收昆腔和江南说唱等腔调中的特征,根据不同字音“平仄”(四声阴阳),结合地方语音,以字行腔,在长期实践中,融化成民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道教和民乐特色的新颖道曲。至今已成为无锡地区,道教法事中的传统音乐。道曲在唱腔中转调是二百多年来的常用手法(即“3”音改奏“4”[以“凡”代“工”])实则转入G调(正宫调),通俗叫“隔凡”。用音乐术语说:转“下属调”(以“4”作主音即“1 ”音)。通过隔凡后,气氛上扬,音调高亢,有新鲜感。反复时转新调,连续反复七次。七调奏完还原(D调)结束。“文书调”是以道教音乐朗诵腔改编的民间说唱音乐,前两句采取“起忏”的朗诵腔;句采用“十六召”的朗诵腔。

道教音乐的发展,其源泉在于民间,从群众中来,也可回到群众中去。文书调现已成为锡剧常用曲调之一。先辈在音乐土的创造,给道教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道教音乐在法事中是多调性伴奏。所用的笛子是平均孔曲笛。无锡地区,道士在法事中的唱腔,常有“D——G” 、“C——F”、 “D——A”,也有调式“交织”。它包含在一曲中有两种音调或两种以上的音调。如《九阳梵炁灯科》其中一段,从“D——G——C——F——B——E——A.”在这种音调比较复杂的伴奏中,也就不便更换其它笛子。多调性伴奏,全在于技术上熟练,才能得心应手;伴奏的另一点是首先服从唱念,法师嗓音有高有低,必需适应法师的嗓子条件,做到唱伴一致,声调和谐;击乐伴奏,鼓是指挥,速度快慢,节奏准确,动作配合,全在司鼓。就像戏曲舞台上,司鼓配合舞蹈动作,做到起落一致无偏差,才算得上一位真正的好鼓手。真因如此,道教音乐在斋坛里,下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艺术经验,还可以为宗教仪范宏伟绚丽,增添色彩。

  梵音

  晋葛洪《要用字苑》云:“梵,洁也”。梵音为清净纯洁的音韵,是依附在道教斋醮中的音乐。它的渊源,出自“十番鼓笛”《满庭芳》。流传在江南道教中,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天师府娄近垣真人在他编辑整理的《清微黄箓设仪》后面,附有“金字经”、“川拨调”、“对玉环”、“清江引”、“园林好”、“十八拍”“隔凡”(即中走马)、“浪淘沙”、“一封书妙“桂枝香(即前桂枝香)、“环山水”、“梅梢月”、“效丈”、“步步高”、“扑灯蛾”、“碧桃花”、“玉娇技”等十七曲;《梵音斗科》(二书同出一时相去不远)后附有“隔凡”、“青鸾舞”、“前桂枝香”、“金字经”等四曲。可见,梵音的形成则在乾隆之前。

  唐明帝时(712-756)“揭鼓”盛行,击鼓技术与道教在法事开始前敲的“法擂”,音迹近似,节奏自由,由慢渐快。如古代战役中的“擂鼓”,气势浩荡,庄严雄伟。直到明代,演变为“十番鼓”。清代初,江南正一道士继承这种鼓曲。从简朴的“法擂”,发展成慢、中、快三个段落的“法鼓三通”,常在斋醮中运用。江南正一道士,自从学习《满庭芳》后,为适应梵音中的需要,从“法鼓三通”发展成以鼓独奏的慢、中、快三种鼓段:备拍称慢鼓段、24拍称中鼓段、十拍(流水快板)称快鼓段。这三种鼓段都有几个层次连接构成。如快鼓段有“急急大排”“跳金门槛”、“鹤吃食”、“鲤鱼扑水”、“蝴蝶双飞”、“倒山墙”、“虎头摇”、“海底翻”等,一层环接一层,紧接构成,是梵音中必要的组成部份。

  旧时代无作曲,摹仿是唯一的方法。苏州、无锡的正一道士,在学习《满庭芳》后,效法其曲体、结构,采用音迹近似的几个不同的曲牌,前曲与后曲在衔接上有连系(包括承上起下),有机地结合。不断创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逐步形成梵音。

  梵音的特点:

  一、曲体:组成大套器乐合奏曲,可长可短,机动灵活。有用三个鼓段的如“甘州歌”,两个鼓段的如“雁儿落”、“青蛮舞”,也可删去其中的主曲(慢极),如同一个鼓段的“一封书”等同,也叫半套头梵音。

  二、板式变化:构成梵音的曲牌,在板头上变化灵活。按梵音大、小、长、短的需要,可以将原始谱中的板眼、伸展或紧缩。如“雁儿落”,原谱上是一板一眼(2/4拍),为了需要把它构成主曲,可以把原谱上的一板一眼伸展一倍,改作一板三眼(4/4拍),或可把它抽眼(以眼作板)成流水快板(1/4拍)。如“梅梢月”原是中板(2/4拍),也可改作快板应用。“醉仙戏”原是中板,在反复演奏时转作快板,“尾声”仍以中板结束。梵音的主要特点.在于灵活性较大。

  三、拆头:在中板或快板的曲牌中,可以把乐句拆开,穿插进简短的鼓段,增强全曲气氛,这叫“拆头”。拆头的技击法并不规定,可以由鼓师自由发挥,但在时值上,有规定的拍数,另有一种:一句是一板一眼,另一句在速度上加快一倍,成为一松一紧的节奏。加进拆头,这叫“梅花拆”。如“玉娇技”、“剔银灯”等,像海中浪潮一浪推一浪。

  梵音演奏:笛子是主奏乐器,要吹得简洁朴实有韵味,把全曲主题充分表达出来,不以花腔多认为是优点,单皮鼓是梵音中的独奏乐器,板术难度较大,擅于烘托感情,制造气氛。强击如有雷霆万钧之势,弱奏如泉水叮鸣,滴嗒之音。有时也是梵音中的旋律伴奏乐器;其它乐器在演技方面,可以自由加花,丛叠引成复调。致于加花程度,凭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达到疏密相称,旋律优美,疏而不感凋,密而不觉烦。全曲以慢板为主曲定名。如《雁儿落》,前后有“步步高”、“凤凰栖”、“小桂毛枝番”、“金字经”、“梅梢月”、“柳腰金”、“环山水”、“清江引”等辅助曲牌组成。不胜举例。

  江南丝竹锣鼓(又叫江南十番锣鼓)

  苏州无锡的正一道士,还继承明清时代遗传下来的“十番锣鼓”。“十番”,指敲击的番花样。旧时代民间敏逢节日或庙会,农民成群结队,上街边走边敲十番锣鼓。十番变化复杂,无固定板式,然而,在组织形式方面,有一定的陈式,有四拍、三拍、二拍、一拍,构成的混合节拍,或四拍,一拍,三拍,二拍构成不平衍的节拍。这种结构,传统术语叫“七、五、三、一”或“七、一、五、三”等。呈现有规律性的组合。强声出现,也不固定,以读谱语音高低为堆则。

无锡正一道士演奏的《十、八、六、四、二》和《琴锣》(俗称粗锣鼓)是吸收民间“十番锣鼓”加工整理而成。苏、锡正一道观中吸收民乐,并非墨守陈规、一成不变,他们集思广益。借鉴十番作基础,把锣鼓段落分开,插入昆曲牌子片段或江南小调和小曲等,旋律近似,节奏相近的各种曲调。也有把乐句分开,插进“七、五、三、一”等锣鼓,构成整套的“江南丝竹锣鼓”。今改称“苏南十吹打锣鼓”如“十八拍”、“吓西凤”,“万花灯”等。演奏这种锣鼓用管弦乐、簧乐、打击乐组成,可称是我国古代的交响音乐。

  道教音乐,从它的发展阶段看,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从“清做”到有音乐器伴奏,再发展到有梵音、丝竹锣鼓,这种飞跃猛进是不可思议的。

  明末清初的叶梦珠在《阅世编》卷九中,列举童年所听的道教音乐,晚年所听到看到的道教音乐的差异,对道教音乐发展变化之快,很不理解。他惊叹晚年所听的道教音乐,“弓商刻羽(乐章起于“2”音终于“6”音),合乐笙歌,竟同优戏”。可见、清代初的道教音乐,已像一台戏文,音乐剧,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无锡正一道士演奏技术高阴的层出不穷,有高新甫、徐仁志、袁亭枚、尤庭芳、朱逸亭,陆逸卿、谢桂初等艺术高手。他们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无有一件不精妙,真像音乐丛林,人才众多。瞎子阿炳–华彦钧,青少年时,常和这些名师协作演奏,学得很多艺术经验。

  1947年10月上旬,上海“沪社”举办音乐演奏会(包括昆曲清唱),邀请无锡“天韵社”古乐组阔献之、米勤甫、支廷祯、尤墨坪、王云坡、田琴初、王士贤、赵锡均、谢濂山、伍丁初等十位(其中前六名已亡故)演出梵音、丝竹锣鼓、并由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唱片(文革中全毁)。知名音乐家红头馆主溥西园先生听过后说:“演奏之高明,出乎我意外,若学会这样的击鼓技术,表演“击鼓骂曹”一定会更加有声有色。

  1950年10月和1962年秋季,中央音乐院杨荫浏、曹安和二位教授,曾来锡录音两次。演奏者即1947年在上海沪社演出的十位以农为主的赴应道士。1957年5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苏南吹打曲》,载有演奏者名字。1982年2月第二版,改名《苏南十番鼓曲》。

  无锡的赴应道士,少年时进道观当学徒,除学会唱赞、法事外,大量时间化在学习梵音、锣、鼓方面。首先从吹笛子开始到吹、拉、弹、打都能应付,至少花六年以上时间,所以,在正一道观中做过学徒的,无论是出家道士或是赴应道士,绝大多数具有初级艺术水平。在一大群初级艺术水平的道士中,还不断产生些杰出的艺术高手,如民间音乐家阿炳,他的《二泉映月》是家喻户晓的名曲。又如在中央音乐院任教司鼓课的朱勤甫先生,被行家们誉称“南鼓王”。1981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评朱勤甫先生为苏南吹打民间音乐家。他的击鼓技术,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道教音乐是祖国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已到奄奄一息之时,一旦失传,实是痛心。希有关部门设法抢救。

顶部
青青河边草
秀才
Rank: 2



UID 241
精华 0
积分 2947
帖子 265
威望 1
金钱 31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3
状态 离线
呵呵,支持一下哈  

顶部
WWW47044587 (甘谷)
秀才
Rank: 2



UID 381
精华 0
积分 3060
帖子 261
威望 0
金钱 18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2-11
状态 离线
好人一个  

顶部
dc7828718
秀才
Rank: 2



UID 1608
精华 0
积分 1888
帖子 171
威望 0
金钱 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2-6-16
状态 离线
楼上的稍等啦  

顶部
wss123
秀才
Rank: 2



UID 1223
精华 0
积分 2331
帖子 207
威望 1
金钱 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0-23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田鱼 (田鱼)
秀才
Rank: 2



UID 213
精华 0
积分 2984
帖子 237
威望 0
金钱 36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9-5
来自 会宁
状态 离线
自己知道了  

顶部
yangchun1314 (媄哊娓鲃de漁)
秀才
Rank: 2


UID 441
精华 0
积分 2476
帖子 219
威望 0
金钱 6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2-3
来自 兰州
状态 离线
我帮你 喝喝  

顶部
嘿嘿傻帽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54
精华 0
积分 1359
帖子 125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1-27
状态 离线
越办越好~~~~~~~~~`  

顶部
流氓兔
秀才
Rank: 2



UID 2987
精华 0
积分 1553
帖子 139
威望 0
金钱 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要顶!

顶部
颜武凈觉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7-18 16:1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1 03:39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97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