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探索秦腔之谜
馒头火烧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073
精华 0
积分 2651
帖子 636
威望 153
金钱 115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2-30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6:2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探索秦腔之谜

来源:http://bbs.voc.com.cn/topic-1611088-1-1.html

探索秦腔之谜之一

  伍永尚

  古老的秦腔的历史,至今是个谜。生于1883年的秦腔史学家、剧作家王绍猷先生痛心的说:“别人不晓,还情有可原。而身在秦腔之乡的秦人只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说不过去了。这个千古之谜是我们陕西剧界人士欠了历史的账,也是欠了后代的账。”生于1879年、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于佑任先生的知己、易俗社社长兼剧作家李约祉先生说:“戏曲之源,起于西秦,而秦人反无片纸只字之著述,宁不可愧!数十年来,亦竟无人焉注意及此,尤觉惭恧。”戏曲史学家王国维说:“戏曲之作,不能言其始于何时。”(《宋元戏曲史》)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孕育了戏曲的成长与进化,秦腔就是这种演变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其本质极为健全,大有研究之价值。”(1938年徐慕云《中国戏剧史》) 公元前500多年的《诗经•大序》中的“风雅颂”:风,被学者认为是地方乐歌:雅,为秦声,故推论为西周王畿一带的乐歌;颂,意思是形容,含有赞美之意。《辞源》:“秦声,秦地之歌曲,尤言秦腔也。《汉书•杨恽传》:‘家本秦地也,能为秦声’。”吴季礼聘鲁观同乐《赞秦风》中说:“此声之为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说明秦腔、秦声,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
  京剧原名“皮黄剧”,即西皮二黄。“皮黄剧中之西皮始于秦腔,二黄变自汉调,盖视其腔调化自秦腔、汉调也。”(徐慕云《中国戏剧史》)
  秦腔源于陕西,驻足西北,辗转长城内外,波及大江南北,对许多剧种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梆子戏的代表剧种。1958年由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挖掘整理出各路秦腔剧目2740余本。现存4700多出,。居全国336种(地方戏335种——1985年统计)戏曲之首。京剧存戏1000出,豫剧存剧800出。今天研究秦腔,是为了回顾历史的辉煌,肯定它对华夏传统文化的卓越贡献;对中国戏曲艺术的重大影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可贵发展。秦腔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戏曲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功绩不可漠视。
  公元前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乐器——陶埙,说明七千年前关中地区的先民们已经用固定的音乐和歌声交流感情,抒发情怀. 相传
  公元前3000年前后,人文始祖黄帝作《咸池》,派乐官伶伦取昆仑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公元前2513年,颛顼作《六茎》;
  公元前2435年帝喾作《五英》;
  公元前2357年,尧作《大章》;
  公元前2255年,舜作《韶》,以五弦之琴颂尧之德,故《汉书•礼乐志》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为斯,美之甚也。’” 舜很重视用乐来教育人,《尚书•舜典》载:舜帝对他的乐官夔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欲通过“夔一足”教授音乐,使年轻人耿直而温柔,宽厚而庄重,刚毅而公正,简朴而谦虚。他说,诗,是表达思想的;歌,是传播情感的。
  公元前2205年,禹作《夏》;
  公元前1783年,汤作《镬》;
  公元前1154年,《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悦)妇人。”
  公元前1134年,武王作《武》;周公作《勺》。
  公元前659年后,当时的秦王“秦穆公取风焉,实始做秦音。”这是公元前230年秦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卷六《音初》里写的,说明当时“秦音”已经区别于其他曲调而独立存在。汉语里“音”、“声”、“腔”为同义字,如“音调”、“声调”、“腔调”为同义词一样。这应该是关于秦音、秦声或秦腔的最早的记录。
  据著名考古专家王学理先生在他的《咸阳帝都记》书里写道:“公元前55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聘问,当听到为他唱秦歌时,就能敏感地立即指出,它是西周的‘夏声’。”说明那是秦代所出现的“秦声”延续了西周的音调特点,形成独特的唱法,已经能够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正如《吕氏春秋•大乐》里讲的:“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公元前440年,墨子“击鸣鼓,弹琴瑟,吹声芋,而扬干戚(武士舞)”。
  古人把社稷与娱乐相提并论,悟出“治定成功,礼乐乃兴”的道理。懂得“凡音之声,由人心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演唱时“比音而乐之”。道具有“干戚羽旄”,用其“沐浴膏泽而咏勤苦”。(摘自《史记》)古乐的发展,是戏曲的前奏和基础。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十年,丞相李斯给秦始皇的奏章《谏逐客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记 •李斯列传》)意思是击着瓦瓮,敲着缶罐,边弹弦筝,边拍大腿,高声唱着呜呜的曲调,听起来很悦耳,这是真正的秦国声音。颜师古注:“李斯上书云,是关中旧有此曲也。”应该理解,在远古的时代,没有大铜锣,民间敲的是大陶瓮;没有鼓,打的是小瓦盆的底,“击瓮叩缶”类似今说的“敲锣打鼓”。有趣的是,直到今天,秦腔打击乐器里的“边鼓儿”,仍然象个瓦盆扣着,不封底。筝是中国最古老的伴奏乐器。搏髀,即拍大腿,用以控制节拍,后用两截木棒敲击,就是敲梆子,梆子戏也就是从此而起源。李斯的这段描述,真是活脱脱的秦地的原始“自乐班”演出的形式,今天关中活跃在城乡的村头巷尾,公园庙会的自乐班,不外乎就是如此。这种简单的组合表演,延续了近2400多年。
  公元前227年,秦王赢政立志统一中国,同时“寄情于声色”。“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记》)荆轲与琴师高渐离关系甚密,送行到易水,高渐离击筑(敲琴),荆轲和歌,场面悲壮,情绪激昂,“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行刺失败被杀,高渐离发誓为友报仇,作佣保潜入秦地,隐名埋姓,击筑卖艺,其歌声被秦人所传唱。
  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高渐离被秦始皇收编宫中,“每宴必使高歌,闻者泣下,秦人由是多习其声。”高渐离多次寻机行刺秦王不成而被发现,秦始皇便令以马粪熏瞎双眼。高渐离又用压筑的铅块,朴击秦王,秦始皇方知其志不可移,将其杀害。秦人敬慕其行为,传唱其歌曲,成为国俗。“后世之秦腔实即胚胎于此焉。”(《中国戏剧史》)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沉迷于戏曲,“尤以为娱”,宰相李斯劝谏其“放弃诗书,极意声色”会象殷纣一样亡国(《史记》)。《史记•李斯传》:“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排之观。”优排(俳):指表演艺人。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觳抵,即角抵。张衡《西京赋》:“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因其极力提倡推动,秦韵得以发展,“故梆子戏中多奉胡亥为秦腔的祖师。”(《中国戏剧史》)
  公元前208年,秦倡侏儒优旃已是著名的滑稽演员,他“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以幽默的方法成功的阻止了秦始皇欲筑大苑和秦二世欲漆城廓的奢望。古时将艺人称为俳、优、倡、伶、伎。俳:滑稽;优:表演;倡:歌舞;伶:乐人;伎:乐舞。可组合成俳优、俳倡、倡优、优伶。优伶泛指戏曲演员。倡同唱。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在临潼设“鸿门宴”,范增命项庄武剑,乘机刺杀沛公刘邦。忠厚善良的项伯以身体和长长的衣袖遮挡掩护,保护刘邦。长袖的作用被戏曲采纳,形成“水袖”,为传统戏的基本功之一。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让原秦国博士叔孙通制礼曲。他按照“鲁礼”定朝仪,按照“秦音”定法曲,并让皇帝祭祀时踏着音乐节奏步行入庙, 古称“跄跄”。传统戏里的“台步”由此开始,自今排戏依然用“跄跄”读步。
  公元前194年,汉惠帝专门设立“乐府令”掌管戏曲、乐舞、诗词之类的事务。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和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颜师古注:“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汉书》)
  公元前108年,《汉书•礼乐志》载,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汉后更名平乐观。”师古曰:“抵者,挡也。非谓抵触。文(颖)说是也。”在当时,角抵类似于相扑,二人相搏,相当于武打戏。在戏曲发展史上,这种工夫成为武戏的基本功。《汉书•礼乐志》还讲了这么一个过程: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易风移俗,莫善于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淫乐的泛滥,“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汉武帝时,河间献王爱儒学,就与毛生等人共同搜集《周官》及历代专家的论述,写成《乐记》。“献八侑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后将其传给王禹,王禹谒见成帝时“数言其义”。这也是“雅乐声律”能传而不绝的原因。
  公元前104年,汉《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把东海黄公“少时能制蛇御虎,坐成山河。老时却饮酒过度,气惫力衰而被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觝之戏焉。”这里说的“三辅人”汉武帝于太初元年改左右内史和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相当于陕西中部地区。说明此时关中人已经能扮演有故事情节的角觝戏了。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是“以歌演故事”,以歌唱故事也是戏曲的表现形式,犹如今天的清唱、对唱。而汉时的“角觝戏”不仅仅是相扑式的大力士角斗表演,而赋予一定的故事情节,这就是早期原始的戏剧了。 关于“戏曲”,是先有戏还是先有曲。根据李斯的《谏逐客书》颜师古注的“旧有此曲”和《汉书》里的“角觝之戏”,几乎同时,这也是戏曲的源头,同发源于关中。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欣赏东方朔的幽默滑稽,留用身边作太中大夫。《史记》:“东方朔,好诙谐,武帝以俳优畜之。”《汉书•礼乐志》有这样一段话:“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在远古,没有声腔的录音设备,没有曲谱的符号标识,祖祖辈辈人传人,几千年来,“藏于无形而不绝”,这也是古老的秦声能延续不断的原因。
  公元前91年,汉代的滑稽戏、讥谑戏、角骶戏、傀儡戏已能宣传“谦礼为让,损减为乐”的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乐列为帝王治道的四大内容(礼、乐、政、刑)之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他认为“音正而行正”,并给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冠以理念:“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他还写道:“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他把当时流行的音腔分为三类:“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秦腔净角所唱的塌板、箭板就有古时战场上鼓气助威的呐喊声,有很大的威慑力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保留其“兴而士奋”的“嘄噭之声”,即秦李斯《谏逐客令》里说的“呼呜呜”。被视为秦腔的看家调。
  《汉书•礼乐志》载:“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以纤微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奋猛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如此复杂的情感世界,反应在音乐之作,没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方法,是很难做到“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达到“教化百姓,悦乐其俗”的目的。当时在秦地民间流传的“秦之声”,就有这种功能和作用。

顶部
miladuo
秀才
Rank: 2



UID 237
精华 0
积分 2327
帖子 203
威望 0
金钱 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9-2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12-29 04:3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谢谢楼主啊!

顶部
渠弥企附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7 12:3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红楼无梦
秀才
Rank: 2


UID 182
精华 0
积分 2312
帖子 213
威望 1
金钱 1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29
来自 l会宁
状态 离线
谢谢楼主啊!

顶部
高人 (欣男人)
秀才
Rank: 2


UID 377
精华 0
积分 2661
帖子 220
威望 0
金钱 24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2-9
来自 会宁郭城
状态 离线
我来看看!谢谢  

顶部
kingxu42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58
精华 0
积分 2427
帖子 180
威望 0
金钱 447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1-29
状态 离线
谢谢分享  

顶部
静侯佳人
秀才
Rank: 2



UID 3125
精华 0
积分 1482
帖子 134
威望 0
金钱 8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好帖子,要顶!

顶部
休闲轩
秀才
Rank: 2



UID 2400
精华 0
积分 1648
帖子 129
威望 0
金钱 229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楼主,支持!  

顶部
鸡蛋面片子
等待验证会员




UID 4277
精华 0
积分 1375
帖子 111
威望 0
金钱 144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4-5-13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李元芳大侠
秀才
Rank: 2



UID 2047
精华 0
积分 770
帖子 137
威望 0
金钱 1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__^*) 嘻嘻……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9 06:0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577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