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永恒的秦腔
泡泡熊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97
精华 0
积分 5022
帖子 831
威望 149
金钱 3386
贡献 2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9-8-7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5:4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永恒的秦腔

文源:http://www.xijucn.com/html/qinqiang/20110514/25507.html

在家乡人的眼里,最好吃的饭是羊肉泡,最好喝的酒是西风酒,最好听、最爱听而又百听不厌的便是秦腔。村头树下,门前屋后,翘起二郎腿,有节奏地拍着大腿,眯缝着眼、晃动着头陶醉的老人,旁边搁的收音机播送地肯定是秦腔。肥沃的土地上,吆一头牛,扶一张犁,喊一声“得”,叫一声“千岁”的汉子,吼地也是秦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树上的大喇叭传出的是秦腔,请的戏班子唱的还是秦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年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天,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一天不泡在秦腔里,秦腔和生活,生活和秦腔,仿佛无形中划上了等号。于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漂亮的,不漂亮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家乡人,身体中多多少少便有了秦腔的细胞,自然也就涌现出一批佼佼着,于是便有了家乡的戏班子。

小时候,秦腔就是样板戏。村里大喇叭唱的是:“临行喝妈一碗酒……”、“听奶奶讲革命……”、“八年前……”……好不容易盼来了公社的电影放映队,放映的仍然是《红灯记》,或者《智取威虎山》,或者《龙江颂》……但唱的却是京剧,“不过瘾”。于是大队便组织了一批“唱家”,排练起样板戏。说是宣传“文艺思想”,实质是为了过秦腔瘾。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虽没有电影上的眼花缭乱,但那唱腔却实实在在地让人滋润。于是台上的直着脖子吼,想方设法地让手脚跟上音乐的节奏;台下的直着脖子看,想方设法地让耳朵记下台词。久而久之,包括我们小孩子在内的家乡人,便对样板戏的人物、唱腔达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但一日一日地看李玉和,听“临行喝妈一碗酒”,家乡人的兴趣自然有点淡然,便有老人对过去有了憧憬,说起了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也让我们小孩子对过去有了好奇,但却怎么也搞不明白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于是只得又唱“提篮叫卖……”。后来,公社电影放映队放映了一场《朝阳沟》,虽让家乡人接受了一次“什么是豫剧”的教育,也怪里怪气地学唱了几声诸如“你前腿一弓,后腿一蹬”的腔调,但那感觉,那滋味却怎么也没有秦腔实在、到位。于是便又唱“临行喝妈一碗酒”。

终于有一天,电影放映队放映了一场《三滴血》,这下可实实在在让家乡人开了一次眼界,过了一回戏瘾。也让我们小孩子真真正正体会了什么是提袍甩袖,什么是吹胡子瞪眼,什么是秦腔戏。于是相拥着从张村到王村,到李村,到赵村,一遍一遍地看,一声一声地听,一句一句地学,可谓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最后,电影上唱“祖籍陕西韩城县”,银幕下拢着手的,插着手的,垂着手的,背着手的男女老少也唱“祖籍陕西韩城县”。唱完了,擦一把嘴,擤一下鼻子,乐呵呵地骂一声:“把他家的,过瘾!”那阵势,那情景,那感觉,现时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也不过如此。

很快,县剧团来村里慰问修水利的建设者,在地头演了两折才排练的戏。一折是《十五贯》中的《访鼠》,一折是《血泪仇》中的《龙王庙》。如果说电影给家乡人上了一堂电教课,那么这一次就仿佛坐在教室面对面地和教授交流。演员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让家乡人感到是那么地实在,那么地亲切,那么地勾人心魄,也一下子勾起了看戏的热潮。可那几年,演戏的少,看戏的多,县剧团在县城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根本无暇到乡下让庄稼人“开荤”。偶尔到那个村演出一次,那个村便洋溢起过年似的气氛。全村从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到七、八岁的学童,走路似乎都有了轻飘飘的感觉。假如演员住在了谁家,肯定会享受到庄稼人“总统”级的待遇。房主除能免费获得几张赠票外,地位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似乎一下子成了演员的新闻发布人。一出门,好奇的庄稼人便会围着他,问一些“某某演员喜欢穿啥衣服”、“某某演员睡觉前洗脚不洗”、“某某演员睡觉打呼噜不打”诸如此类地问题。房主呢?自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把庄稼人的好奇心吊得老高老高,同时也把自己的地位提得老高老高。终于到了晚上,于是提凳扛椅,扶老携幼,忘掉一天耕作的疲劳,洋溢满脸的希冀,欢声笑语地向演戏的地方奔去。乡里乡亲相互碰见了,问一声:“看戏去?”回一声:“看戏去!”自豪感、满足感溢于言表。更有那四乡八岔里的外村人,不管严寒,不避酷暑,用自己的脚板丈量出七、八里的路程,一脸的疲惫除让村里人体会了一次优越感外,更多的是对他们增加了敬仰之情。看戏其实是在露天,戏未开始前,秩序还算井然,前边的人坐在地上,后边的坐在小凳子上,再后边的坐在高凳子上,再后边和两边自然都是站着的。但当锣鼓家伙响起后,台下便有点混乱。后边和两边的不自主地往前挤,前边坐着的便站了起来,坐小凳子的便站起来踩在小凳子上,坐高凳子的自然也只能站在高凳子上。这便有点恶性循环,后边和两边站的人只能继续往里挤,于是尖叫声、谩骂声此起彼伏,几乎压过了台上的唱戏声。最后,终于有人出来维持秩序了,但大多是村里一些闲人。这些被称作“二球”的,平日里庄稼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此时却受到了警察似的待遇,这个告状说:“他挤我!”那个反驳说:“是他挤我!”“二球”们却谁也不听,只面对大伙粗野地骂,出言虽不逊,但秩序终归井然。场内虽如此,但场外没钱买票的却更惨。尽管那时候看一场戏只花一毛五分钱,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兜里的钱总是那样的少,把别人兜里多余的钱挣到自己兜里总是那样的艰难。没钱就没钱呗,谁叫咱是农民呢?但这秦腔戏却不能不看。我们小孩子呢,自然翻墙,爬树,跟在大人后面往里溜,抓住就抓住,反正也没有什么丢人的,遣送出来后继续翻墙,爬树,往里溜。只是苦了好爱面子的成年人,一锅一锅地吃旱烟,一圈一圈地在门外转悠,很让把门的有点头晕,也多少生出了一丝同情。但同情终归同情,铁的纪律只能让他们唬着脸,防贼似地盯着这些庄稼人。没奈何,庄稼人只得长叹一声,解嘲似地说一声:“咱就在外边听,全当听收音机!”于是只好站在门口,蹲在墙根听。终于戏散了,挤了一夜也享受了一夜的庄稼人有丢了鞋的,有遗了帽的,有找不见凳子的,心里虽多少有点怅然,但很少有怨言,因为毕竟看了一场戏呀!外村人呢?自然披星戴月,继续让站了一夜,挤了一夜的脚板丈量回家的路程,但却没有感觉到累,因为戏台上的角色还在眼前晃动,秦腔优美的旋律还在耳旁回旋,于是又从头到尾评论一番。庄稼人的评论不像评论家能说出个张道李胡子,但庄稼人有自己的评论观,且简单明了,只有三个字:“口至的美!”

这样,村里便有人张罗开了排戏的事。消息一传出,全村都躁动起来,有奔走相告的,有四处打探的,更多的则是跃跃欲试的。但演员最后确定下来后,却大出我们小孩子的意外。平日里从不被人注意,靠捡破烂换烟吃的白老汉,口吃严重因此对不上像的王老五竟然也赫然于大名单中。演员确定下来了,可戏衣却让张罗者们抓耳挠腮。但更大的新闻却产生了,“文革”中早已失踪的戏衣,竟然被每天大清早拾粪的狗娃老汉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可让全村人万万没有想到!名不见经传的狗娃老汉一下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那几天他竟然不吃旱烟吸上了纸烟。于是,“演员”们放心地排练起了《十五贯》。

在人们眼巴巴地期盼中,戏终于排了出来。开演那一天,村里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而戏台下却人山人海,壮观的场面绝不亚于现今刘德华的演唱会,也让后来那些靠三点式糊口的歌舞剧团着实汗颜。但更让人们稀奇的是,王老五唱戏竟然不结巴,白老汉扮演的娄阿鼠居然活灵活现。缺点是王老五只能唱不能说,白老汉因为记不住戏词,很少离开后幕走到台前。可缺点是缺点,不要钱的戏却要看,不看白不看,看了也白看,白看谁不看。于是一场场地演,一场场地看。那些日子全村几乎戏剧化,晚上人们唱秦腔,看秦腔,白天嘴里哼秦腔,不经意间迸出的话也成了戏词,走路的姿势也多少有了况钟的架势。看戏的热情高,唱戏的自然卖力,也竭力想多玩点花样。于是又排练了《铡美案》、《二进宫》、《打金枝》……排的戏多,自然需要的人多。于是一些人便偷偷地在家里练,挑上了,高高兴兴到戏台上亮一回像,没挑上,也没有什么丢人的,继续偷偷练。但后来为了登台唱戏,竟出现了不正之风。村里一没有过门的媳妇,长得还算不赖,但几次都没有被挑上,就擤鼻抹眼地找张罗者,最后竟给张罗者塞了两盒“大雁塔”烟。受了贿的张罗者只好让她演了一回《二进宫》中的徐小姐。晚上一亮相,本想赢一个满堂喝彩,不想全村人却唏嘘不已。化妆后变丑了尚不算,要台势没台势,“像一口袋糜子”,只有两句唱腔,竟然没有一句能跟上板。第二天,搁不住脸的小伙子坚决地退了亲,姑娘自己也后悔地哭红了眼,村里却没有人同情她,落了个“罪”有应得。

有一天,村里有人买了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不想电视里也有秦腔,且水平远远超过村里的戏,于是对秦腔不懈追求的家乡人便热了电视,冷了村剧团。每当电视上演秦腔时,电视主人便会美美地风光一回,村里人也会美美地享受一次。那时候已经实行了“责任制”,庄稼人一户一户分散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劳作,好处多得说不完,但人们之间三、五天却难得见一面。于是这电视便成了人们的集聚地,电视上新推出的秦腔戏自然是共同的话题。夕阳尚依恋着山峦时,主人便早早扫净了院,烧好了水,翻腾出了全部能坐的家什,抬出了擦得锃亮的电视机,严阵以待众乡亲的光临。天尚未黑下来,噙着旱烟锅的、端着茶壶的、拿着针线活的庄稼人便不约而同地来到电视机下,相互见了面,问一声:“八大,你来了。”回一句:“三爷,你也来了!”招呼一声“五婶,你这里坐。”那温馨的气氛,至今让我回味不尽。戏开前,庄稼人谈论的自然是庄稼、牲畜和“日子”,戏开了,庄稼人抛弃了庄稼、牲畜和“日子”,全神贯注于秦腔中,随戏中人物的欢乐而欢乐,随戏中人物的悲泣而悲泣,不自觉地,有拍着腿的,有摇着头的,有哼出了声的……陶醉的神情让天地也为之动容。只是忙坏了主人,一会儿添水,一会儿递烟,几乎没有看过一场囫囵戏。但主人绝不会有怨言,因为只要村里人满足了,自己也就享受了。后来,戏唱着唱着却停了,出来了美女和产品,这很让庄稼人恼火,阅历丰富的八爷说:“这这这是卖卖卖他…妈的狗…皮膏药!”接着演,接着停,又接着演……如此反复了几次,庄稼人便痛骂了几次,但却为主人提供了服务的间隙。再后来,戏正唱到热闹处,电视机却闹起了情绪,一会儿有声音没图像,一会儿有图像没声音,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只有喇叭的“吱吱”声。急得主人用手拍两下电视机,或摸一下天线,一切却又恢复正常,但一会儿又如此。性急的八爷说:“把把把怂抱…起来摔两下看看看行…不行。”善良的五婶说:“是不是电视机想吃肉了,不行了给天线上挂二两肉。”主人自然不会摔电视,也不可能给天线上挂肉,于是便有志愿者站在前边,担当起拍打电视机或握天线的重任。再后来,家乡人逐渐都有了电视机,电视台每周也把秦腔戏固定下来,名曰:“秦之声”。这样,庄稼人每天都能从收音机里听到秦腔,每周都能从电视机里看到秦腔,追求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也终于把秦腔追求到了田间地头,炕头院落,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村剧团呢?自然也没有淘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便会组织起来,吼上两嗓子,虽没有新戏,但却把唱过的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且美其名曰:自乐班。

贾平凹在名散文《秦腔》中,把秦腔描绘得淋漓尽致。但家乡很少有人看过这篇《秦腔》,却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着于秦腔。没有人明白为什么这样挚爱,也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这样挚爱。但我常常想,也许秦腔哀婉凄恻的曲牌仿佛庄稼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复一年的“日子”,而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唱腔便是庄稼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于是秦腔便成了庄稼人的生活,庄稼人的生活自然也成了秦腔,二者融为一体后,秦腔便在庄稼人的生活中获得了永恒!

顶部
海的女儿
秀才
Rank: 2


UID 309
精华 0
积分 2241
帖子 197
威望 0
金钱 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7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12-30 22:3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好帖子,要顶!

顶部
xiangyan
秀才
Rank: 2



UID 1056
精华 0
积分 2765
帖子 235
威望 0
金钱 17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2-15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qingyuxin666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551
精华 0
积分 1161
帖子 166
威望 0
金钱 5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4-1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2-11-12 08:0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顶部
二杆子
秀才
Rank: 2



进步奖1
UID 539
精华 0
积分 1829
帖子 233
威望 3
金钱 7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5-21
状态 离线
爱不了  

顶部
qqbaby
秀才
Rank: 2



UID 135
精华 0
积分 2200
帖子 200
威望 0
金钱 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14
状态 离线
顶你一下.  

顶部
鱼筒鸾觞
秀才
Rank: 2



UID 658
精华 0
积分 2018
帖子 228
威望 0
金钱 16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先看看怎么样!  

顶部
棉羊 (羊娃)
秀才
Rank: 2


UID 145
精华 0
积分 2351
帖子 215
威望 3
金钱 1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8-21
状态 离线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顶部
coop
秀才
Rank: 2



UID 3765
精华 0
积分 1420
帖子 116
威望 0
金钱 14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顶部
幽幽谷
秀才
Rank: 2



UID 2303
精华 0
积分 1389
帖子 119
威望 0
金钱 8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厉害!强~~~~没的说了!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 18:5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014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