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会宁现象”的文化解悟
冰姬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45
精华 0
积分 1527
帖子 560
威望 98
金钱 35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4-12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7:4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会宁现象”的文化解悟

来源:http://blog.ntjy.net/articles/20192

享有一个崇高的“苦”字

——“会宁现象”的文化解悟

会宁教育有史可查、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有600年,几经历史的淘洗于化合,会宁教育业已积淀为一种厚重的文化现象。我认为“会宁现象”就是会宁县情的高度概括——经济弱县·教育强县。这一现象独特的反映了会宁人的生命追求、人格力量和生活方式。一提起西北教育名县或陇上“状元县”和“博士之乡”,人们自然就与“苦”联系在一起,甚至说“状元”就是结在“苦”蔓上的“甜果”,这个“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苦,而是一种激越着会宁人的生命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崇高的“苦”——以苦为寄,以苦为怀,以苦为乐。那么这“苦”的背面究竞是什么呢?

一、“苦”之于崇高的历史

“苦”的崇高是有其历史渊源、优良传统和历史机遇的。

其历史渊源为:据文献记载,古代的会宁,人口少,土地多,树木葱茏,粮丰物阜,牛羊成群。唐代贞观八年(634年),因盛产粮薯,仓储殷实,曾诏改会州为粟州。长期以来,会宁一直是陇右粮食生产基地。……进入清代后期,因战乱匪患,来自外地移民滥砍乱伐林木,天灾人祸,使会宁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经济很快凋敝下去,成了“苦甲天下”的地方。

其优良传统和历史机遇的是:会宁人民自古勤劳朴实,崇文尚德,尊师重教,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远的已无据可考,仅明清两代,就有20人中进士,115人中举人,396人中贡生,秀才更多。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殿试,甘肃省考取8名进士,会宁就有2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首次派出5名赴日留学生,也有2名会宁人,足见如此。就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会宁向大专院校输送200多学生。30年,会宁已有5.1万学生考取各大专院校,其中学士4.5万人,硕士2500人,博士500人;目前在校大学生1.5万人。时至今日,会宁人更将勤劳节俭,以俭养德,以教修身,唯教立家,耕读传世发挥到了极致;就是在乡下最穷的人家屋里,还可看到这样的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老一代会宁人说“会宁自古不经商”,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传统的封建文化“重农抑商”,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区分,“士”就是读书人。所以说,会宁人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教育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会宁人的重教传统和交通不便,为会宁的教育倒是帮了大忙,在“文革”期间,这里的教育很少受到冲击,相反,在1958年国家把打成所谓“右派”的80位高层知识分子(各大专院校的教师)下放到会宁进行劳动改造,但当地政府将他们安排到各中学第一线当老师,这恰是会宁中学教育的春天,可足见当时当地政府的胆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而会宁人们至今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他们。

这里我附带说说会宁的基本情况:会宁地处甘肃中部(离省城145公里)占地65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有人口60万,全县有622所学校,其中初中60多所,高中6所,教师9000多,在校中小学生17万,是西北五省区第一教育大县。

顶部
冰姬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45
精华 0
积分 1527
帖子 560
威望 98
金钱 35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4-12
状态 离线
二、“苦”之于崇高的精神

因会宁受恶劣的自然条件的限制,要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只有读书,所以就对“知识改变命运”进行热力的追求,又受长征精神的直接影响,会宁才有了“三苦两乐”精神——家长苦供,领导苦抓,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如果把“会宁现象”比作一个“三维坐标”的话,原点就是崇高的“苦”,三条轴分别是:“三军会师的长征精神”、“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和“力变命运的执著精神”,象限中的每一个点就是“子女教育”。所以,在会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未来”。

(一)砸铁卖锅“苦”供孩子上学。

在会宁所有的家长见面都是“孩子在哪儿上学?”或“孩子的书念得怎么样?”之类的话。目前,在会宁,凡是吃、穿、住最差的话家庭就是大学生最多的家庭,是“苦”得只剩下微笑的家庭;在会宁,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家里大门上有这样的三个字“耕读第”。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剩下教育兴家的希望和追求了,表现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人的崇拜,所以,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亲戚帮、社会帮,贷款、借债、打工等,都是为了孩子的上学,像在会宁借钱最容易的有两种情况,就是子女上学和家人生病。(同学们!我不想多作理性的说明)啊瑟·奥肯说:“一个好的例子往往胜过1000个工程。”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是在会宁郭城镇一农家,一件旧时的军大衣,三个孩子上学轮流穿,最后父亲才穿……,完了又做布鞋。二是翟所焦河村的焦如连一家四个大学生,债务遍及十几个乡镇……。三是党岘乡一家农民为供子女上大学,倾其所有的家业而无家可住,二位老人就住在过门的女儿家。四是即使不务家业的家长,家穷如洗,但对孩子的上学视如生命,即便是不择手段骗钱,也要把孩子送进大学的校门。(我的一位老家的亲戚张耀珍,这人很滑稽……)五是有的家长在趁孩子小、家里有点节余时,提前就给子女准备将来上学的车子。如:我有一位已66岁的木工舅舅,因给孙子挣学费在县城打工,开学了,急于给孙子往家里送学费,在离家只有一里地的山路上因雨天黑夜摔倒在山坳里,三天后放羊人才发现,没有了命却有了学费。他就是当年给儿子准备自行车的家长,他把全部的生命压在两代人的教育上。但就是儿子没如愿,对孙子就更加迫切的要上大学。等等,不胜枚举。

今天,会宁的家长,又为儿孙的教育迈出了非同凡响的一步。为追求优质教育,不惜代价,排出一切困难,演绎了中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佳话。他们举家跟孩子走,转学进镇或进城,租房或买房子,爷爷奶奶或妻子陪读(一般是小学生),而孩子爸外出打工,他们演绎着“读·农·工”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拼命的进行挣扎,没有跟读条件的,就在农活之余给孩子送或给来往的车带干粮(一般是一周或一月一次)还有已嫁到外地的会宁女子,当有孩子读书时,又回会宁租房供孩子读书。(我目睹了一位为孙子求学校的80老翁,他跪在校长眼前,……)

我举的例子是会宁老百姓中的普遍现象而非典型,这里的老百姓,我认为生活很苦,但理念很超前,他们早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他们固守着一种永恒的理念——振兴会宁的希望扎起教育,振兴家庭的希望在孩子;让孩子走出大山,把一家几代人希望的赌注在压在孩子的教育上,把家庭所有的收入(年收入人均1000元左右)都投入在孩子的读书上,集纳所有的经济力量来承载“教育”这艘大船,期求漂洋过海。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培养中国的会宁人,世界的会宁人,走出去的会宁人。所以,在会宁,再穷的家庭没有不读书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父母虽衣难蔽体,食不果腹,但笑对生活,乐此不疲。

(二)长征精神拼命“苦”读

会宁的小学生上小学都要走5公里的山路。中学生全寄宿,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4小时。而主食是干粮、副食是土豆,他们一天的作息、饮食和住宿为……(具体说明)会宁学生的“苦”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他们很会主动的挤时间。教育部人士说:“会宁的学生聪明,刻苦勤奋,一到学校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浓厚氛围,哪怕在休息的时间里,也看不到玩耍的,许多都在树荫下学习呢!”这正如莎士比亚说的:“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他们最懂得主动和时间赛跑,有“偷着学”的普遍习惯。这一点又使我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在座的各位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如果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就永远不能超越别人,而要树立前有目标,后又追兵的意识,自觉地利用属于你的业余时间“偷着学”吧!(借此说明学生为什么要“偷着学”)记住茅盾的一句话:“是中学生,得有这样一种气魄:一个经得起冻、受得起饿、经得起跌打的身体,一个不怕风吹、不会眩晕、不会失眠的头脑。”(会宁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营养条件好的在座。)

二是,他们很具有独立性和责任感。独立性和责任感是做人的根本,会宁学生生活上比较有独立性,大多都自己做饭、洗衣,自己照顾自己,回家时,还要帮大人干农活;如果弟兄姊妹在一起读书时,大的责任性很明确,要主动照顾小的(做饭、洗衣,辅导功课等)。他们就是在生活中学会了学习,肩负着责任(家庭的、社会的)独立的、主动的拼命的学,很会体贴父母和老师。

三是,他们颇有恒心、非常自觉。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恒心和自觉”是有效学习的两翼。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会宁学生平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最多的话题是“某某同学的学习方法得当……”同时,我们说“动机和智力”是学习的关键,会宁学生有一种走出大山、摆脱命运的强烈动机,所以,在学习上很主动,很投入,很专注。如晚自修下了,老师还得从教室里往外赶,有的在宿舍里偷偷的点腊夜战。他们的普遍心态是“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凯旋而归的战士虽然骑着一匹创伤的战马,但面带微笑吗!所以为我们说:播种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习的“心态”要正,学习的“习惯”要好,因为一个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享用不完的利息,而一个坏的习惯则是一个人一生偿还不完的债务。

四是,他们信心十足、不耻下问。我在辅导高三学生备考时,根据经验给学生总结了这样一个高考取胜的公式=信心+细心+灵活+知识实力+应试技巧/心态。会宁学生虽物质上很穷,但有一种对知识执著追求的自信:教室里、宿舍里、校园里、教师办公室里,甚至农家的小院里,在业余时间,随时可看到同级学生之间、不同级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讨论问题的情景(甚至假期里向在校大学生请教)。

五是,他们非常珍惜学习资源和学习用品。弟兄姊妹,老大用过老二用最后珍藏于家。(2007年会宁二中高考状元马泽强,姐姐当年的资料就是他的第一手资源)。就像我已工作18年,中学时的课堂笔记、学习笔记和课本至今在老家完好保存。值得一提的是,会宁的学生很会作笔记,学期终,笔记就成了他们的“经典”。

总之,会宁的学生就是病了,还要坚持上学,唯恐把学习耽误而落后于人,是一种坚忍不拔拼命的学。

(三)起早抹黑玩命“苦”教
会宁的教师没有像样的早点,而是馍馍下茶,在学生到校之前先到,尤其是班主任往往站在教室门前等学生,在学生晚寝之后才走,这和我们如东的教师一样。

外地人说“在会宁当老师很累”,不错,是很累,但我说:在会宁当老师很累,却很幸福。因为在会宁当老师很自足——学生的成功是他们唯一的追求;也很收尊重——在会宁,人们不知道现任县长谁?但对名师却家喻户晓。尊师重教之风,在这里蔚然成风;有这样以个真实的故事:会宁老君乡的两位教师去县城开会,会后回家正遇隆冬下雪天,下车时天已黑了,但还要走20几公里的山路,走到晚上9点多种时,没办法只好借问投宿,初被主人拒绝,当主人回头一问,才知道是老师,就欣然留住又留吃。总之,在会宁教师是收入较好的群体,尤其是双职工。


最后,社会苦帮和领导苦抓。在会宁,一家孩子考上大学,不是这一家人的事,而是全村和所有亲戚朋友的共同的大事,就是再穷的人家也要请客庆贺,来宾帮钱帮物,其乐融融。这是彼此约定俗成的乡俗。

在会宁,县、乡、村三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高度上,并纳入到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之中,教育成了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真正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效益意识,视教育为产业、为品牌。而会宁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000-2000万元之间,教育支出就达900多万,占财政收入的57﹪-60﹪,使全县两级财政赤字达19675万元,导弹再穷不能穷教育,就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所以,在会宁,就有“村长是教育村长、乡长是教育乡长、县长是教育县长”的赞誉。

那么,会宁从政府到农民,为啥在教育上不惜血本肯花钱呢?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教育便成了会宁人的“救命稻草”。上学是黄土高原子弟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也是最火的出路。所以,老一辈固守着这块教育的热土,痴迷的钟情于教育,他们懂得教育不为昨天,不为今天,而为明天。说实话,会宁即使不识字的老农,也能把“教育”的真正价值讲得头头是道。


[ 本帖最后由 冰姬 于 2011-7-1 17:49 编辑 ]

顶部
冰姬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145
精华 0
积分 1527
帖子 560
威望 98
金钱 35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4-12
状态 离线
三、“苦”之于崇高的“反哺”

会宁人穷志坚,他们的人生观就是用经济弱县开创教育强县,用教育强县回报经济弱县,“走出去的人才,送回来的是钱财。”大家知道,当年犹太人漂洋过海,用智慧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源源不断的“反哺”以色列人,会宁学子遍全国(仅北京中关村就有200多会宁人),据会宁邮政局近几年统计,会宁考出去在外地工作的人,每年寄回家乡的钱是会宁年财政收入的2倍,是会宁学生带出去钱的3倍,这难道不是会宁“犹太”的教育反哺吗?

总之,我想,凡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凡教育存在“苦”就必在,不管你的经济条件好坏,也都如此,将后,很有可能富人家的孩子给穷人家的孩子打工;所以,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然后动心忍性,增以其所不能。”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认为,这种“苦”,不是校园里只要书声不要歌声和笑声,而是健全的苦、审美的苦、有效的苦、有智慧的苦、有志气的苦、有抱负的苦,之才是崇高的苦。

在全球一体化的中国整体进程中,会宁现象也为此提供了一个实证的案例和亮点的启示,作为高考改革研究的地区模本,有咱们东部的江苏如东、中部的湖北黄冈和西部的甘肃会宁,这三个典型是怎么也跳不过去的。我正在思考如何更好的找到,我们两个教育强县的最佳结合点,整合其“力点”,强强联合,共同推进,尤其在我们如东朋友的带动下,使会宁教育得以更好的发展,愿我们牵起手来共同描绘:中国当代教育史上两条教育的巨龙——如东教育、会宁教育!

顶部
nayitian (那一天)
秀才
Rank: 2



UID 610
精华 0
积分 2566
帖子 220
威望 0
金钱 146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8-7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12-24 13:4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也来顶一下..  

顶部
魑魅魍魉
举人
Rank: 3Rank: 3


进步奖1 灌水英雄奖
UID 1395
精华 0
积分 3043
帖子 564
威望 14
金钱 21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20
状态 离线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顶部
龙兴面
楼客




UID 927
精华 0
积分 2879
帖子 250
威望 0
金钱 129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观看中  

顶部
求神泥浆
秀才
Rank: 2



UID 893
精华 0
积分 2135
帖子 230
威望 0
金钱 16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哈哈,顶你了哦.  

顶部
原野
秀才
Rank: 2



UID 1010
精华 0
积分 2673
帖子 241
威望 2
金钱 1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10-28
状态 离线
我等你哟!  

顶部
3323120
秀才
Rank: 2



UID 598
精华 0
积分 3180
帖子 266
威望 0
金钱 24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7-19
状态 离线
慢慢来,呵呵  

顶部
海屋筹添求诗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9-4 07:3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7 08:4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055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